智能工廠 第二百七十六章 英國記者

作者 ︰ 觀星的乃粉

第二百七十六章英國記者

艾爾?喬納森一名地地道道的英國人,為一家小報社工作,每周的薪水,僅僅勉強足夠他糊口。

但是接下來的這一篇報道,改變了他的一生。或者說,直到十年後那一場波及全世界的毀滅戰爭發生之時,整個人類社會,才真正意識到他這篇文章的價值。

他原本正在度假,目的地選擇在了香港,因為這里的消費比起英聯邦的其他殖民地,要更廉價一些。而且對于在貿易上愈發展顯露過人之處的中國東南地區,他也有著一定的興趣。

這個正在不斷繁榮起來的地方,讓他身為記者的敏銳嗅覺,開始變得蠢蠢欲動。恰好在這個時候,發生在桂省柳州的記者招待會,吸引了他的目光。

到場的記者其實並不稀少,尤其是中國國內其余省份的報社記者,或者有著日本官方身份的自由撰稿者。他們都睜大著眼楮,以專注的神情,審視著正在這里所發生的一切。

驚奇、贊賞、不可思,以至是那若隱若現地擔心以及恐懼,都讓同樣身為新聞工作者的艾爾感到非常有趣。他敏銳地覺察出來,在這里的許多記者,動機其實都有問題,並非是純粹的為了尋找具有價值的話題,而是在想著挖掘更深層次的資料。

不過對于這樣的舉動,艾爾也並不理會,這些人的來意是什麼,和他沒有一絲一毫的關系。他只需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就已經足夠了。

拿著剛買來的筆記本,艾爾搭乘輪船,來到了廣州,這座整個中國東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在這個三十歲出頭的外國人眼中,他驚奇的發覺,在這里似乎並非如此。廣州和經濟繁榮的南沙相比,竟然沒有顯現出任何的優勢。

四周都是還在興建的大型基礎設備,醫院、警局、學校等等,民眾也都形色匆忙。這是一座還在建設之中的城市,讓艾爾想起了當年的倫敦,工業**開展的時候,也是這樣一副景色。

城市集中了相當多的人口,這些人之中,絕大部分都是等待就業或者已經就業的技術工人。穿著寒酸的衣物,臉上帶著深深的疲倦,那是因為長時間的加班所導致的精神消耗過度所致。

在這個時代,保障工**益還沒有發展到連工作時間都進行嚴格規定的地步。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以上,並不是什麼很稀罕的事情。

粗粗的游覽過一邊還與留著殘敗氣味的老廣州,艾爾便選擇了前往此行的目的地,正在進行工廠招商引資建設的柳州。

坐在舒適的長途大巴里,艾爾充滿好奇的觀望著四周圍的一切。如果不是因為建築風格懸殊,外加上四周都是黃皮膚黑頭發的身影,他還真的以為自己回到了那個充滿工業氣味的曼徹斯特。

雖然這里還顯得很不完善,正在施工的地段比比皆是,可那種明顯彌漫著的工業時代氣味,是任何人都能輕易感受得到的。

穿著制服,頭戴安全帽的工人,熟練的操縱著各種大型器械,型號各異的運輸卡車更是讓艾爾眼界大開。只可惜他沒有帶著相機,不然肯定會將這里發生的事情,用膠卷將之真實的記錄下來。

他在筆記中寫到︰在我的工作經歷中,給我印象很深刻的國家,並不是我的祖國,而是這個陳舊的中國。

他原本帶著可有可無的好奇之心而來,但當看到這讓人驚訝的現實之後,他深深地迷戀上了這片土地。

雖然不知道出于什麼原因,一個叫做解明宏的自由記者,盛情地邀請了艾爾,一起參觀著已經初步修建完畢的大型拖拉機生產廠。這是一家由天宇集團投資承建的私人軍車生產工廠,並且目前還是在處于軍用狀態。

艾爾在他的筆記中,用包含贊賞的語氣,描述這眼前所看到的一切。英國人第一個完成了坦克的設想和制造,但艾爾卻驚訝的發覺中國人已經掌握了自主研發的坦克系統柴油機動力。

艾爾答應了解明宏的要求,打算暫時一起為一家私人投資的報館工作。優厚的俸祿吸引了他,不過在試用期結束之前,他還並不願意放棄原本的工作崗位。

在這家中國私人的企業工廠車間里,他看到了不知從何處引進的生產線正在運轉著周都是忙碌的產業工人,听說他們每日都是如此。

艾爾並不是一個軍事戰略學家,但是他在選擇成為記者之前,曾經是一名技術設想工作者。他知道也很清楚他所看到的東西︰中國人的發動機工廠,制造與生產模式,以至他們的起居生活,都具有十分的嚴格地軍事化色彩。

為了能獲得真實而詳盡的第一手資料,艾爾和工廠的投資方,以及駐守此地的軍方代表,取得了相應的許可,成功獲得了在這里生活和記錄的特權。

他發覺在生產或者研制過程中,研究人員的速度並不是很快。他們需要在幾乎每一道關鍵部位時期停止下來,等待一名佩戴上校軍餃的話軍監督人員的審核與驗收他的話能夠說「是最終的命令」。

但是,他並非一名普通的軍人,他與大多數的研究人員一樣,是一位坦克柴油動力系統專家。

在這里工作被安排的很嚴謹,每一個人必為明天自己需要作什麼而去苦惱。工作流程的日志表單,會在當天晚間休息之前,發到你的手里,準確很有很有效率。

艾爾在這里,還遇到了一位來自德國的坦克專家,雖然作為保守的大英帝國「紳士」,他對于面前這位不太听話的普魯士「鄉下人」,內心之中毫無熱情可言。

但在隨後的日子中,本身也有著技術功底的艾爾,完全為對方的博學和專業素養所折服,特地為對方做了特地的訪談錄。

這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日耳曼軍工科學家,私底下和艾爾做了很長時間的交換,記錄下了許多很有價值的生產資料。當然,在最後定稿的時候,必須先讓軍方代表審查其中的內容,以確定沒有泄露一些軍事機密。

「我知道中國人聰明的特性,在車間內,他們無需我自己動手去制造,而是充當一名說教主義者。由七名年輕的中國技術人員,在听從我的指令。我能夠做第一道檢驗,中國人在軍備生產方面,以前比現在要嚴謹、謹慎,以至有些局促不定。」

「年輕者必須按照我的指令去完成他們的被安排的工作,這給我的壓力很大。我是一名專業技術人員,並不是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因而,在「指揮」期間,我總是出現一些令我自己可惜的錯誤,而他們似乎沒有任何不滿的意見。」

就好像艾爾所看到的這樣,德國科學家對于這個工廠的生產活動以及技術開發,都抱著十分贊許的態度。

這是一家大型的私人軍火生產企業,有著**而完備的保障體系,在軍工設備中,十分得當。這里的零部件生產和制造,具有與德國本土一樣的完善的管理制度,目前缺乏的僅僅是有經驗的技師太少,而普通人工很多。

在艾爾的觀察中,他翻看了一下工廠的操作與管理記錄中,因為計算機還沒有出現,這些資料全都是依靠人的手寫來完成。

作為外國人的艾爾,自然不太懂得這些中文方塊字體的含義。但是,前面標注的是按照德國規格的零部件編號,後面簽注由工位編號,生產人姓名,日期,放置庫內位置編號。

在最後空格內,寫有管理人員的名稱。

在德國科學家的講解下,艾爾才注意到︰幾乎連一顆螺絲釘都有他嚴格地編號系統。庫房管理人員,必須知道那些編號,那些庫房存放編號。

而這一切直到現在還都是依靠人工,就好像德國的零件生產過程一樣,帶著嚴謹的風格,完全的數據化和標準化。

在這里,貧窮和落後的氣味當然還沒有完全衰退,但就是這麼一家軍車生產工廠,艾爾就為自己的祖國感到了深切的憂愁。比起這里的工作情況,自己在國內參加過的工廠采訪,都顯得太過「悠閑」了。

總體上,工給他的印象是,客觀,嚴謹,正規。這十分符合被歐洲其他國家稱作「呆板的德國佬」的德國人的工作習慣,這是艾爾心中最為深刻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落後」這個詞對于中國人來說僅僅是一個名詞,而不是動詞。中國制造的首批聯合動力軍用柴油機,即便是以德國的標準進行檢驗試驗,也是完全合格的優良產品

數百年的野蠻奴役,完全毀滅了傳承自陳舊文明的中國人的生存環境,也使大量正處于研當中的科技項目陷入中斷。但似乎祖先身上的勤勞以及智慧,正在這些後繼之人的身上逐步體現出來。

在艾爾所游歷過的地方,從沒有見過如此昂揚無畏的精神狀態,流行于西方主流輿論領域的麻痹、辮子、骯髒和愚蠢,這些和支那人對等的描述詞,早已經不適用于這片充滿奇觀的土地。

在龐大的軍用工廠生產車間內,艾爾就看見到有一條今年六月才剛剛經過測試,完成度達到百分之九十的「勇士I型」重裝越野車量化生產線。

還有一條開足馬力,年產量可達到五千輛之多的坦克生產線,這已經是足以與歐洲任何一位列強國家相提並論的工業生產能力。而這一切,都發生在中國的東南,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市。

根據廠方提供的資料顯示,這是一種根據當前時代國際環境與經濟因素為主導,由中國南方軍工產業集團自主研的軍、民兩用型越野車。而具體的投資方,則是天宇集團,負責整個工廠的運作與管理,並且為軍方提供滿意的產品。

廠區內部的生產線,屬于底盤和動機都得到加強的軍用型號。由于工業基礎薄弱的關系,生產線流程還缺少車體後部載板及表面裝飾等部分。但就總體性能而言,其實並不影響具體使用。

在當前的事領域,可不存在「藝術」這個詞。在這里,人們看待所有物件的標準,僅僅只是簡單、實用、有效。

這家私人軍工廠產出的「勇士I型」重型軍用越野裝甲車雖然並不完整,但在車表部分的組合重構方面,研究人員也在自身的專業學問和努力之下,重新設想出多項新的整合計劃。

早在一年前,由軍隊自行主導的南方軍工研究院就已經建成。從擁有相關專業學問的平民當中經過挑選的兩百六十一名工作人員,成為這幢坐落在柳州市城東北面低矮建築內部的屢次活動者。

粵桂兩省的各個城市與定居地點的學校建設已經全面展開,由于師資和環境等因素的限制,雖然大、中、小不同等級學校有充足的場地與後勤物資保障,可是在一片荒涼的混亂中國重新建立其燦爛的文明,並且對人類未來展所需科技進行培養和蘊積,都需要漫長的時間。

但是艾爾相信,這一切都值得等待。

哪怕要花費三代人的努力,才能夠讓中國的科技重新回到,以至越古代的研究水準,這都是值得的。建奴的入關毀滅了曾經非常燦爛燦爛的文明,但他們最終沒能讓華夏的整體社會重新回歸原始部落水平。

尤其是人口最為眾多,資質最為優勝的漢族民眾,最終還是讓許多寶貴的文化傳承,得以保存了下來,以等待下一次的命運眷顧。

讓艾爾非常迷惑的,是這個國家的政治情況,以及蹩腳的民生經濟。

就在不久之前,華聯治下的粵桂兩省地區都涌入了十數萬的流民。這些食不果月復,衣衫破爛的流浪農民,因為一無所有,而不得不遠離了他們原本的故鄉,逃到東南沿海一帶,尋求一個能夠生存下去的機會。

這些全部經過仔細、透徹的身份辨別。雖然如此,從中現的研究型培養人數量仍然沒有突破三百。但是不管怎麼樣,他們都是寶貴的人力資源,將成為最初的勞動力階層。

他們當中的某些人,大概會因為心靈手巧,並且願意接受學問技能培訓,被充實到日益龐大的技術工人隊伍中,月兌離那些繁重而廉價的體力工作。

曾經在英國生活過半輩子的艾爾,深刻的認識到擁有熟練技能的技術工人,才是整個工業化國家的真正根基所在。他非常羨慕中國的人口優勢,那幾乎是凌駕于地球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基數。

而也正因為如此,對于那些濫用民力的政治軍事團體,艾爾感到了惋惜,以及深深的鄙視。

看著那些正在忙碌地盡著自己的職責的科研人員,艾爾就不由心生感慨︰當時間歷經百年,以至千年以後,不知道究竟還有多少人能夠記得這些科技文明創造、延續者的名字。

工廠區後面,有著一處寬敞的空地,周圍用高高的水泥牆圍了起來,似乎是為了產品的保密需要。

兩輛越野車都加掛了厚厚的防彈裝甲,其中一輛車頂架著口徑驚人的十二點七毫米高射機槍,另外一輛則頂棚敞開,顯露一門火力強大的三十毫米機關炮。

兩種車型都是根據實際作戰需要,在「勇士I型」基礎上做出的改進。配合天宇集團旗下的摩托車生產廠出產的重型摩托機車,這種輕重火力相互搭配的高車隊組合,已經代替效率低下的步兵搜索,成為華聯所有城市與定居點巡查隊的標準裝備。

在一戰結束之後不久,中國就開始自行研制「野狼」主戰坦克。中國人采取了與日本人開展工業進程一樣的手法,近乎是模仿的進修西方工業體系,從原材料到成品,一切零部件需要自己本國能夠生產。

這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國家,擁有著自主的完整產業鏈條。如果不是這樣,那只能成為別國的附庸,就好像那位正在中國進行著轟轟烈烈**行動的政治家一樣,月兌離了蘇俄的贊助,他正在急于尋找著下一座靠山。

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因為**政權雖然聲勢浩大,但沒有扎實的工業基礎,根本就沒有決定自己命運的力量。只能在列強國家面前,搖尾乞憐,以國家權益換取政治、經濟以及軍事上的資本。

但是在柳州這里,艾爾感遭到了和中國其他地區截然不同的氣味,在這里正在進行的工業化改革,是嚴謹而真實的,毫無做作與虛假,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付出著辛勞和汗水。

從一些能夠以英語對話的工人口中,艾爾得知了在南沙、順德和番禺三個地方,有著比這里更為高度工業化的工廠和企業,這讓艾爾心馳神往。

他真的很想看一看,這個陳舊而神秘的東方帝國,到底還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大概整個西方世界,是時候該正視這個潛在的對手了。

比起根基先天不足的日本,中國有著豐厚的資本和難以估計的成長潛力。就好像太平洋彼岸的那個年輕的合眾國,在一戰以前,誰又會去關注那個曾經的西方世界流放者國度?。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智能工廠最新章節 | 智能工廠全文閱讀 | 智能工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