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廠 第二百一十章 新式突擊步槍(三更)

作者 ︰ 觀星的乃粉

在相關的實驗進行之後,考慮到小口徑子彈的遠距離威力下降,以近距離的有效殺傷能力地下,在是否選用6.5mm口徑的子彈上面,第一研究所得眾人仍舊有著不小的爭論。

但按照一些人的意思,把步兵班全部換裝為7.62mm武器也不解決問題,子彈重量大的問題不說,連發控制很糟糕的老問題馬上就回來了。在近距離上遭遇敵人時,半自動的22A顯得有些過于沉重,顯然不是趁手的武器。

另外,在步兵班層次上,統一到單一口徑還是有不言而喻的好處北約彈和5.56mm彈都不適合作為步兵班的單一口徑標準彈藥。正是基于這些原因,鐘泱才會先嘗試使用6.5mm口徑的子彈,作為中庸的選擇。

即便是小口徑子彈理念大行其道的二十世紀十年代,西方對5.56毫米的SS109彈的不滿由來已久,多年來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替代品。理想的中等威力彈應該比5.56毫米口徑更大,事實上,西方研究的結果是6毫米以下口徑不能提供有意義的改進。

一般認為,理想中等威力彈的槍口動能不應該超過2500焦耳,再高就會有後座過大、連發控制困難的問題。相比之下毫米北約彈的槍口動能高達3352焦耳,而SS109彈只有1767焦耳。

在同樣口徑的彈頭中,重量越大,彈頭存速越高,彈道越平直,所以彈頭的截面密度也即彈頭質量和彈徑平方之比不應低于0毫米北約彈為0毫米SS109彈只有0.174。

而常勝他們弄出來的6.5mm制式子彈,比起最早時期,彈頭改得更加細長,彈頭質量更大,遠程性能甚至優于後世的7.62毫米北約彈制式子彈,則和後世的蘇聯7.62x39mm的M43彈相似,只不過把彈殼縮頸,配用細長的重彈頭。

由開尖彈改為普通鋼芯彈後坐力略小于7.62X39m彈丸重量與過去的7.62mm的子彈差不多,600m外動能更是高于7.62mm彈。

重新涉及的突擊步槍加長到50mm,經實驗後其證實其後座力比7.62mm小,而槍口動能比7.62mm大全彈質量輕,威力大。

畢竟發射藥比這個時代的7.62mm子彈先進了至少50年,金屬加工工藝亦不可同日而語。在智能工廠的大力支持下,第二研究所在殷向洲的帶領下研發出了許多性能優越以及符合戰爭需求的特種金屬加工工藝。

而自伊忠明卸任後,新任的第五研究所所長楊磊,也帶領著自屬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性能更為優越的發射藥。雖然無殼彈的研究瓶頸依舊難以突破,可常規發射藥的配方,卻在原有的基礎上改進了許多。

之所以能夠采用6.5mm口徑的子彈,這兩個研究部門居功甚偉

而決定了武器彈藥的制式口徑問題,鐘泱也和一眾人一切總結了一份報告,向南軍統戰指揮部遞交了報告書,建議將6.5X50mm作為通用機槍彈則當自動步槍彈。如無意外,這件事情便會就此確定。

而新式突擊步槍的研發工作,也已經準備完畢,只待子彈口徑的確定,既可以進行定型生產。目前南軍班排級編制的槍械武器系統,主要包括手槍、突擊步槍、通用機槍和遠距離狙擊步槍四種。

開發出來的手槍呈黑色,故名夜鶯,其采用槍管短行程後座作用原理、閉鎖方式為卡鐵下沉式,單、雙動扳機設計,以15發可拆式彈匣供彈。槍長217mm,包括裝彈彈夾在內共重1.1千克,對于士兵而言並不算太大的負擔。

而彈頭的初速也達到了390米每秒,算是基本滿足戰場上的突發狀況需要。(手機閱讀本章節請登陸)「夜鶯」結構簡單,機械動作可靠,且全槍壽命大于5000發。將作為前線士兵的制式武器列裝配發,以應對各種突發狀況。

或許對于軍閥和黨而言,手槍比士兵珍貴,基本上只會給軍官配發。可在南軍體系內,士兵的生命及其珍貴,豈可如此兒戲?即便是不一定有用,也比完全沒得用要好。對然突擊步槍的出現讓近距離作戰的可能性下降了不少,但戰場總是充滿著難以預料的偶然。

而新研發出來的制式步槍,則按照年份,以及作為主要武器家族成員命名為25式突擊步槍。這一支步槍的涉及,結合了鐘泱對于後世美軍M16的一些認知,所以有著相似的影子。

但在具體的設計上,幾乎超越了這個時代一百年,整支槍極富未來科幻氣息。黝黑深沉的醇厚色彩,就讓25式突擊步槍平添一股冷肅的殺氣。

平滑而流線的外形設計,配合著極具手感的磨砂質地,讓人一見傾心。外形上也和後世的M16極為類似,只不過在外觀上更具有「菱角」氣息。可折疊的槍托結構,也使得士兵的機械化運輸難度下降了許多。

無托結構方便運輸,以讓士兵能更自由的登入各種交通工具,可槍身太短,後坐力便是一大難題。而槍身太長太長,卻也使得人員的機械化搭乘極為困難。

可折疊的槍托結構設計,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畢竟有托步槍的後坐力作用在胸或者肩,射擊精度比依賴手腕和臂膀要可靠得多。

內置于槍托和握把內的附件盒、改進的扳機護圈、聚合物彈匣等。25式突擊步槍還可通過快速更換槍機和槍管發射不同口徑的槍彈,包括5和7.62×39mm等。

不同的口徑分別對應不同的槍型,如狙擊步槍型、卡賓槍型、CQB槍型、AK步槍型等。甚至還可以根據特戰隊經營成員的其他口徑特別需要,專門去制造一些不同的槍管、下機匣和槍機相匹配。

而在具體的槍械結構上,第一研究所提供了五款樣槍,其中有一款采用活塞式導氣技術的產品所取得的成績最為優秀,因此而被作為勝出者,加入新型武器系統之中。

這也是第一研究所推出的第二款成品突擊步槍。該步槍不僅可快速更換槍管、槍機以轉換不同的口徑,而且在槍托、彈匣等零部件的設計中融入了自己以往的生產經驗,使人機工效更勝一籌。

比起老舊的22A式突擊步槍,25式突擊步槍的設計更加流暢,也更加輕巧,人體工程學更加先進,手感好,威力強

這是技術的累計所達到的結果,並非單靠鐘泱一人就能取得如此的成績。工業技術的研發,產品的驗證和定型,以及日後的相關改進,都必須有一個專業化的研究團隊。這也是鐘泱一直致力于科研體系完善的原因,團隊的力量,遠勝個人

槍體的設計之中,有著許多遠超這個時代的先進工藝,其中安裝在槍嘴處的一種膛口裝置最為引人注意。叉形的外觀凸顯了一股猙獰的氣息,讓25式突擊步槍更具威懾力量,這種裝置其實是第一研究所的最新成果——叉形消焰器

在原本的歷史上,叉形消焰器要直到「二戰」結束之後,才在美國大規模發展起來。例如美國的步槍、「愛國者」沖鋒手槍等采用的就是這種消焰器。叉形消焰器的內腔一般有錐形過渡段,其內角約為20°,叉的數目最好是奇數,以免產生共振。

火藥燃氣在叉形消焰器中先經錐形段穩定膨脹,再經圓內腔和若干條縫槽連續膨脹,後經側孔和前孔流出。這樣可控制燃氣的膨脹和流量,消弱激波,有效地消減中間焰和二次焰。適當選擇叉條和縫槽的尺寸和方位,還可使消焰器兼有制退和防跳的作用。

不要輕視這個不起眼的小裝置,它的結構並不復雜,加工難度也不高,可所起到的作用對于一線士兵而言卻極為重要。

自13世紀第一支手持火器打響以來,火器的每一次發射都伴隨著明顯的火光和聲響。20世紀以前,人們並沒有認識到槍口與炮口火光帶來的嚴重問題,直到兩次世界大戰中,槍炮射擊陣地的火光常被敵方所利用,特別是在夜間和連續射擊時,強烈的火光使陣地暴露無疑。

由此,戰爭要求解決槍口、炮口火焰的問題已經顯得非常迫切。而最早的解決辦法是在發射藥中加入消焰劑,這是一種化學消焰法。法國人首先用在機槍彈藥中,接著德國人也用在火炮發射藥中。

消焰劑主要是有機鹽類和其他化合物,最常用的是堿金屬鹽如硫酸鉀、亞硝酸鉀等。消焰劑能阻止火藥中可燃成分與氧氣的化學反應,同時又能提高可燃氣體的點火溫度,使可燃氣體不易被點燃。消焰劑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槍、炮口焰,但它卻使槍、炮口煙增加了,並使彈道性能變差。

這種化學消焰法直到一百年之後,也仍處于研究階段,雖然取得新的進展,但距離實用還有很遠的路程。

在膛口安裝機械式消焰器是抑制槍、炮口焰的物理方法。最早的消焰器是在研制炮口制退器時,發現有的結構對消焰有利,于是一種叫遮光罩的圓錐形裝置成了最早的消焰器,但它只能對初次焰和炮口輝光起作用,因此只是部分地遮避槍、炮口焰。

「一戰」,對消焰器的研究一直在進行,但進展不大。這時的消焰器主要是錐形的,它曾被廣泛地應用在機槍和小口徑炮上,例如捷克ZB26輕機槍和ZB53重機槍采用的消焰器,以及蘇聯DP機槍、德國MG34和MG42機槍的消焰器等等。

日後的MG34和MG42機槍的消焰器還兼有助退器的作用,它是靠槍口端的一個小氣室使高壓燃氣對槍管起助退作用的,這是管退式武器中常見的一種形式。這時的消焰器性能均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當時人們對槍、炮口焰產生的機理了解不夠,同時也缺乏必要的測試手段。

在原本的時空里,直到「二戰」結束之後,美國、聯邦德國和蘇聯等國對膛口焰的形成機理及抑制技術做了長期系統的研究。這一時期,除了改進錐形消焰器外,還出現了各種類型消焰器。現代消焰器已能較顯著地消除膛口焰,有的甚至在夜間射擊也不易暴露陣地。

但他們所沒辦法的事情,鐘泱麾下的常勝他們卻輕易地解決了這個難題。原因無他,智能工廠所提供的虛擬環境模擬系統,可以無限次還原一些實驗需要觀察的物理現象,甚至還可以極度細化,便于科研人員展開分析和理論總結。

雖然每次實用都要支付權限值,可取得的成果卻也讓鐘泱感到欣慰,物有所值。

噠噠噠

平端著25式突擊步槍,鐘泱正親身進行著試射實驗,自行體驗著單發點射、三發快速射擊、以及不間斷連續射擊等戰術動作,感受著該款武器的整體性能。

因為用的仍舊是7.62mm口徑的子彈,所以鐘泱依舊能從槍托上感受到「輕微」的後坐力。對于鐘泱如今的身體素質而言。這種程度當然不算什麼,可對于普通的人類而言,顯然就不是那麼能夠接受了。

因此而導致的槍口的晃動,會大幅度影響到連續射擊的命中率。不過點射和槍體的穩定性結構,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證了命中的精準。

不單只要在紙靶上進行試射,還會拿特殊材質的肥皂來做子彈機理實驗,那些肥皂的質地和人體幾位相似。偶爾也會在豬肉上做實驗,也確認武器對肌肉組織的破壞性能。

槍支的生產,在超世代科技園區這里,已經相當的接近後世的現代理念。不單只針對武器的優越性,還要針對穩定性以及惡劣氣候下的極限使用,對于故障成因和防治手段,鐘泱都異常關注。

後世的越戰,AK47這一款落後的槍,之所以能戰勝M14和M16這些先進的槍,除了叢林地形,武器的穩定能也佔據著和重要的因素。AK47能在惡劣環境下持續使用,這一點才是他廣為流傳的關鍵性因素。

槍械族群的確立,子彈口徑的選用,影響十分巨大,所以整個試驗過程鐘泱都全程參與著。雖然不干涉具體的事務,卻也時不時在關鍵的技術上進行咨詢,以及商議一些目標的可行性。

通過後續的試驗,鐘泱才明白到,即使在有效射程內,小口徑子彈也常常需要命中多發才能造成有效殺傷,這是由小口徑子彈的殺傷機理造成的。

子彈在擊中人體後,擠開軟體組織造成創傷通道。創傷通道造成失血,失血達到一定程度,人就要失能乃至喪生。從創傷機理來說,子彈造成的創傷通道越大越好。全口徑子彈在擊中人體時,自然造成較大的創傷通道。

而更大口徑的子彈米子彈,其本身在飛行中造成的激波就十分強大,擊中人體時,彈頭加上激波形成的「虛擬彈頭」造成巨大的創傷,所以有擊中後打飛半邊身體的事情。更大口徑的彈藥的沖擊波更厲害,即使不直接命中,而只是貼近飛過,也能造成相當的創傷。小口徑子彈要是用同樣的辦法,可能不能造成有效殺傷,必須另闢蹊徑。

小口徑子彈通常比較細長,前輕後重。進入人體後容易失穩,彈尾向前翻滾,直至彈尾朝前,恢復穩定,繼續前行,如果這時還有足夠剩余動能的話。在翻滾的過程中,小口徑子彈造成和口徑不成比例的創傷通道,彈尾較鈍,也有利于擴大創傷通道,盡管作用不如翻滾。顯然,大口徑子彈靠傻大黑粗的千斤蠻力殺傷,小口徑子彈靠四兩撥千斤的伎倆殺傷。

問題在于,這種小口徑子彈的理想化翻滾狀態,很多時候並不湊效。唯有全口徑子彈的蠻力不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效果比較可靠。

小口徑子彈則要靠翻滾才能造成足夠的殺傷,可在戰場上,子彈不僅要在人體內造成有效殺傷,還要能穿透牆板、汽車門、樹杈、沙土等常見障礙物,擊中後面的敵人,造成有效殺傷。

子彈的穿透力要求子彈在飛行中和擊中物體後保持穩定,這和失穩造成翻滾殺傷的要求是相反的。小口徑子彈必須在兩者之間適當平衡,不可能兩邊兼顧。

就拿後世的幾款著名成品制式子彈為例︰M193容易翻滾,但穿透力不好;SS109比較穩定,穿透力好,適合于對付具有輕度保護的目標。北約最後選擇SS109,就是向穿透力的要求有所傾斜,代價是SS109彈可能要進入人體150毫米後才發生翻滾,在近距離上擊中骨瘦如柴的敵人時,可能來不及翻滾就離開人體,造成不致命的貫穿傷。

而鐘泱,也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敵人都是胖子或身材魁梧壯碩的阿諾。更不會認為南軍士兵全都是神槍手一級,即便頻繁的進行實彈射擊訓練,狙擊手也難以批量生產。

況且激烈而復雜的戰場環境,也影響著士兵的射擊水平發揮,多次命中才能消滅敵人,這實在不是一個好選擇。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智能工廠最新章節 | 智能工廠全文閱讀 | 智能工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