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廠 第七十三章 坦克和坦克殺手

作者 ︰ 觀星的乃粉

說起後世的陸戰之王,始終還是坦克最為強力。厚實的裝甲,凶猛的火力,配合上靈活的機動性,一戰的戰壕和大炮軍事理論被踐踏的體無完膚。

讓我們回顧歷史,看看1916年9月15日的那一天,坦克君臨世界戰場的雄姿。那一日,英國和德國的軍隊在索姆河上進行著大規模的戰役,雙方都堅守著自己的陣地,誰也沒有突破對方的陣地。索姆河岸到處都是沼澤地,炮彈不時在河岸四周爆炸,一股股泥浪被拋上天空,濃煙籠罩著河岸。

突然,從英軍陣地上傳來隆隆的巨大響聲。一群鋼鐵碉堡似的怪物,沖出了陣地,向德軍的所在碾壓過去。德軍士兵見到這些怪物,拼命朝它們射擊,用炮轟擊,但是可是那怪物刀槍不入,還用兩側的小口徑機關火炮對德軍進行射擊。一邊還擊一邊照樣隆隆朝前壓來,這些鋼鐵怪物輕而易舉地進入德國陣地的縱深,給德軍帶來極大的威脅。

這巨大的活動鋼鐵堡壘,就是英國首次發明並投入戰場的「陸地巡洋艦」——坦克!它重達28噸,需要乘員8人,側外呈稜形,在兩側炮塔上共裝有兩門口徑為75毫米的大炮和幾挺機槍,采用過頂的重金屬履帶,剛性懸掛,最大速度為6千米/小時。當時還沒有什麼通信設備,隨車帶有幾只信鴿,必要時就靠信鴿去聯絡。

坦克的第一次亮相,就以其無以倫比的強大性能壓倒了依靠戰壕、機槍、火炮和鐵絲網構建起來的戰爭模式。人類在陸地上的戰爭,開始逐漸向機械化時代邁進。當日參戰用的59輛坦克是在極其秘密情況下運到前線的。其中10輛坦克因機械故障留在後方作「預備隊」。其余坦克有32輛開進到了戰斗出發地,在進攻戰斗中,又有5輛陷入泥潭內難以自拔,另有10余輛坦克也因種種原因未能到達預定地域,最終只有9輛坦克沖進德軍陣地向縱深突進了13千米,成功率只有15%。

可是坦克進攻時那種壯觀威風的場面給德軍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使得過去攻不動的德軍陣地一片混亂。坦克讓英軍輕而易舉地突破了德軍的防線,使英軍的士氣得到了極大的鼓舞。從此,坦克在戰場上的價值被軍事家承認了,各國都紛紛研究,很快坦克就成了陸戰主兵器。

嚴格來說,坦克並不是被發明出來的,而是用拖拉機改裝得來的。坦克的發明者是一個名叫斯文頓的英國隨軍記者,他在前線采訪中,親眼看見英法聯軍的一次次沖鋒,都被防御嚴密的德軍擊退,許多士兵倒在血泊中,傷亡十分慘重。于是,他開始琢磨,如果給拖拉機穿上一層厚厚的鋼甲外衣,使它既不怕槍彈的襲擊,又能進攻敵人的陣地,那該多好。于是他建議將「霍爾特」型拖拉機穿上鐵甲,成為一種新型的戰車投入戰場。

這個建議很快得到軍界的采納。不久,世界上第一輛坦克是由英國的一家水櫃工廠生產出來的。當時為了保密,在將這批坦克運往前線時,所有的坦克包裝箱上都標明了是「水櫃」。「水櫃」的英文名稱是Tank,發音坦克。所以坦克的名字也就這樣叫開了,並被各國廣泛沿用。

就在坦克出現在索姆河戰場上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德方也開始嘗試生產這一強大的武器作為軍隊的裝備使用。1916年11月,德軍總參謀部提出了德國坦克的技術要求,委托第7交通處制定坦克的設計方案,並由此定名為A7V戰斗坦克。1917年1月由工程師約瑟夫?沃爾默1月1917設計設計完成。

由于戰爭的需要,加上采用現成的「霍爾特」拖拉機的底盤,因而設計工作進展相當快,1917年夏天制成了樣車,並開始了樣車試驗。隨後,德方迫不及待地要求生產A7V坦克。這樣,盡管樣車還存在許多問題,仍然匆匆忙忙地于1917年10月正式生產出第一輛A7V坦克。原計劃制造100輛,但是由于鋼鐵的短缺和帝國整體工業的優先級考慮,到1918年9月,德國僅生產了22輛。A7V總共生產了包括樣車、試驗車、改進型共22輛,有17輛投入戰場,其余制成了A7V-R戰場輸送車。

對于中國來說,現在的坦克技術也不是什麼難以攻克的技術難題。鐘泱手底下就有一個小型農用機械生產廠,只要稍加改裝,就可以生產以「霍爾特」拖拉機地盤為核心的老式坦克。和列強比起來,唯一而又致命的缺陷就是產能不足,每個季度30架的產能,實在是上不了台面。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鐘泱對于現在的坦克實在是不敢恭維。無論是裝甲還是活力,以及那個高得嚇人的故障率,都是鐘泱所難以接受的。和德國在這方面展開技術合作,鐘泱自然也是拿出了一定的誠意,其中就有空心破甲彈這種素有「坦克殺手」之稱的單兵武器。

破甲彈又稱空心裝藥破甲彈,是以聚能裝藥爆炸後形成的金屬射流穿透裝甲的炮彈。也稱聚能裝藥破甲彈,是反坦克的主要彈種之一。主要配用于坦克炮、反坦克炮、無坐力炮等。用于毀傷坦克等裝甲目標和混凝土工事。射流穿透裝甲後,以剩余射流、裝甲破片和爆轟產物毀傷人員和設備。

破甲彈的使用,其主要目的就是針對坦克所帶來的威脅,其主要特點是靠裝藥本身的能量來穿甲的,故不受初速和射距的限制,是一種發展潛力較大的彈種。不過它的裝藥很有學問,因為空心裝藥破甲彈,主要靠把裝藥制成帶錐形孔的空心圓柱體藥柱,並在錐形孔藥表面加上金屬罩,這樣,爆炸時即會聚成一股速度、溫度和壓力都很大的金屬能射流,即「聚能效應」,摧毀裝甲,反之,如果把裝藥制成實心,就不能達到破甲的目的。

其實在19世紀就已經有人發現了帶有凹窩炸藥柱的聚能效應。但是鐘泱也是憑借著讓機械僕役II型在這方面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實驗,才成功的在炸藥裝藥凹窩上襯以薄金屬罩時,裝藥產生的破甲威力大大增強,從而致使聚能效應得到更為廣泛應用。

並且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鐘泱提出的越來越高的要求,機械僕役II型經過了大量的實驗總結出了更好的破甲彈技術︰通過不斷提高破甲彈的炸高,研究在大炸高下提高破甲彈侵徹能力的途徑。采用了雙錐藥型罩和精密裝藥等增加了婆家能力,提高遠距離破甲彈的命中概率,還研制出了攻擊遠距離坦克群的破甲子母彈。

當然,和德國人換取坦克技術以及重機槍技術的破甲彈I型,只是鐘泱破甲彈技術中比較粗淺的哪一種。雙方雖然正在開展合作,但是誰不是各懷鬼胎,留著一手呢?這是軍事技術研究所,可不是樂善好施的紅十字會,鐘泱也不是喜歡把技術往外送的天可汗,自然是凡事都留了自己的一手。

在智能工廠的研制下,終于實現了這種聚能破甲彈的單兵武器化,在針對坦克和大多數的防御工事上,這種武器都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這也是鐘泱現在唯一能拿得出手和卡薩他們進行交換的軍事技術了。

在以農用機械生產廠的掩蓋之下,鐘泱偷偷地建起了一座拖拉機生產廠。明面上是為農業的機械化生產提供動力,但實際上卻是和德國的軍事研究部門一起開始秘密研制新式坦克。雙方既有合作,也有分歧,鐘泱已經把其中一個秘密基地專門劃撥給這些德國研究人員使用,他只派去一些年輕的學徒。

而鐘泱自己的研究部門卻是在另外一個山區的地下基地,雖然兩個地方相隔不遠,但是如果不是之情人士根本就難以發現。德國人帶來的技術已經被鐘泱全部看完,錄到了智能工廠內部的電腦系統里面去了,而機械僕役II型也對這些技術知識開始了解析工作,相信很快就會有結果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智能工廠最新章節 | 智能工廠全文閱讀 | 智能工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