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海洋 卷九 最後的戰爭 第一百零二章 陸軍的未來

作者 ︰ 閃爍

第一百零二章6軍的未來

三月十二日,地面戰爭迎來了第一場正規會戰。

嚴格說來,只能算得上是一場規模較大野外運動戰,因為在這場戰斗中,中國6軍只動用了兩個突擊集群,即便算上動用的支援力量,投入的總兵力也就數千人,根本達不到會戰標準。

當時,印軍的作戰意圖就是圍殲已經攻佔了伯蒂亞拉的中**隊。

在十一日下午,第十三集團軍的突擊集群就攻入了伯蒂亞拉,並且在當天晚上佔領了這座新德里北面大約二百五十公里處的城市,切斷了從新德里到昌迪加爾的交通線,等于圍困住了昌迪加爾方向上的十多萬印度大軍。

對印度來說,這顯然不是什麼好消息。

要知道,昌迪加爾是印度西北地區的防御指揮中心,也是面向克什米爾地區與中印西部邊境的主要軍事重鎮。如果昌迪加爾遭到封鎖,那麼駐守該地的十多萬印軍,以及北面的數十萬印軍都在劫難逃。說得嚴重一點,中國6軍什麼都不用中,只需要保持封鎖狀態就能打垮這些印軍。

顯然,盡快打通交通線,成為拯救這些印軍,守住北部邊境地區的關鍵。

為此,印度6軍不但從昌迪加爾調動了三個師,總計近四萬兵力,還從薩哈蘭普爾與格爾維爾各出動了一個步兵師,總統投入了五個師、近七萬兵力,對僅由一個突擊集群佔領的伯蒂亞拉起反擊。

從兵力上看,印軍是中**隊的七十倍

當然,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因為在三月十二日凌晨,第十三集團軍向伯蒂亞拉增派了一個突擊集群,還在後方集中了五個炮兵營。因為已經預料到印軍會反擊伯蒂亞拉,所以戚凱威還提前安排了空中支援。

結果就是,印軍向伯蒂亞拉推進的時候,先遭到了猛烈的空中打擊。

根據印軍的作戰記錄,在反擊伯蒂亞拉的戰斗中,半數以上的損失來自空中打擊,五個師在行軍途中就損失了三分之一的主戰裝備,還有數千人員傷亡。最嚴重的是,突前的部隊根本無法集結起來,也就無法在一場戰斗中投入足夠多的兵力,只能6續把反擊部隊派上前線。

這就意味著,印軍的反擊並不猛烈。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一情況已經決定了這場戰斗的結果。

戰斗從上午八點左右開始,第十三集團軍先出動一個突擊機群向北擴大防御圈,主動迎戰從昌迪加爾殺來的印軍,在伯蒂亞拉北面大約三十公里處,一塊較為平坦的戰場上擊潰了印軍的突擊部隊。

可以說,在裝甲戰中,印軍幾乎沒有勝算。

當時,反裝甲作戰平台能在五千米外開火,命中率不會低于百分之八十,而且只要命中就能擊毀印軍主戰坦克。相反,印軍主戰坦克即便把交戰距離縮短到一千米以內,也很難保證擊毀反裝甲作戰平台。

在開闊地帶上,印軍的裝甲突擊等于送死。

用一些參加了這場戰斗的坦克手的話來說,當時的戰斗幾乎就是打靶訓練,根本沒有什麼挑戰性。

在離突擊集群設置的防線前方三千到五千米之間,是印軍的死亡地帶。

第一場交戰中,印軍就在這個區域內損失了一百多輛坦克與一百多輛裝甲戰車,沒有一輛坦克能夠越過這道死亡地帶。

印軍擁有的,只是不斷趕來的反擊部隊。

當時,大概是對反裝甲作戰平台的性能有足夠高的信心,前線指揮官甚至沒有呼叫空中支援,而是讓空軍的戰斗機去轟炸印軍的後繼部隊,削弱印軍的突擊能力,前線戰斗完全由裝甲部隊承擔。

戰斗從上午持續到下午,一個突擊集群的四十多輛反裝甲作戰平台總共擊毀了六百多輛印軍坦克與近千輛印軍裝甲戰車。

傍晚,印軍的反擊行動暫時停止。

在遭受了如此大的損失之後,印軍的反擊能力明顯減弱。

更重要的是,在南面的戰斗中,另外兩個印軍步兵師已經被第十三集團軍增派的突擊集群擊潰。

當時,在南面戰場上,第十三集團軍沒有采取防御戰術,而是充分利用了裝甲部隊的突擊度,分別在上午與下午動了兩場快突擊,毫無懸念的擊潰了印軍反擊部隊,斃傷俘虜印軍官兵一萬多人,而突擊集群付出的代價,不過是七輛反裝甲作戰平台受損,四輛多用途作戰平台報廢,傷亡官兵不到二十人。

可以說,這是一場完全不平等的戰斗,就如同冷兵器時代的騎兵揮舞著馬刀向機械化時代的坦克集群起沖鋒,除了犧牲之外,根本不會有任何結果,而掌握著技術優勢的一方甚至不會遭受重大損失。

當然,北面戰場上的情況就不大一樣了。

利用印軍暫時停止進攻的機會,突擊集群的裝甲力量補充了電能,另外在離前線較近的地方設置了四處電能補給站。

天黑後不久,印軍再次動進攻。

在印軍看來,似乎夜晚對進攻者更加有利。

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中國6軍主戰裝備的夜戰能力更加突出,受夜晚能見度降低的影響更小,反而是印軍受到的影響更大。

更重要的是,突擊集群的持續作戰能力明顯遠遠過了印度軍隊。

要知道,反裝甲作戰平台的動力與火力電力供應是整合到一起的,因此在進行陣地防御戰的時候,能夠大幅度提高火力的可持續性。比如在不考慮機動耗能的情況下,反裝甲作戰平台的電力儲備足夠以全裝狀態射一百二十枚穿甲彈。即便余留三分之一的機動電能,也能射一百枚穿甲彈。只有在機動作戰的時候,必須優先為動力系統供電,才會把火力基數降低到六十枚左右。

在設計的時候,反裝甲作戰平台就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因此正常情況下的彈藥基數就有一百二十枚,其中四分之三、也就是九十枚是穿甲彈。如果有必要,還可以通過降低榴彈數量來增加穿甲彈的數量。因為穿甲彈是次口徑彈藥,裝儲方式與榴彈不同,佔用空間僅為榴彈的三分之二,所以在全部攜帶穿甲彈的情況下,反裝甲作戰平台的彈藥基數達到了一百三十枚。

當然,在實戰中,沒有任何一個坦克手會全部選擇穿甲彈。

要知道,在對付一些普通目標,即便是裝甲戰車的時候,榴彈就足夠了,根本沒有必要使用穿甲彈。

當時,前線部隊也嚴格禁止全部使用穿甲彈,因為穿甲彈比榴彈貴得多。

相對而言,印軍主戰坦克的彈藥基數僅有反裝甲作戰平台的三分之一。當然,在戰斗中這不是大問題,因為所有印軍坦克都不可能堅持到耗光彈藥的那一刻,很多坦克甚至沒有機會使用坦克炮。

當時,反裝甲作戰平台的持續作戰能力,給到前線視察情況的美軍顧問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根據一名美軍顧問回憶,在十二日夜間的戰斗中,中國6軍反裝甲作戰平台的開火次數都在八十次以上,一些面向印軍主攻方向的反裝甲平台甚至開火一百次以上,而且火力打擊從未中斷。

這是個什麼概念?

如果反裝甲作戰平台的命中率為百分之八十,那麼四十多輛平台組成的防線,足以抵抗印度在西北地區的所有主戰坦克,而且在戰斗結束之前不用補充彈藥,也不用為電磁炮補充電能。

顯然,印度6軍不可能把西北地區的所有主戰坦克都派過來。

在這片狹窄的戰場上,印軍也無法投入這麼多主戰坦克。

打到十三日天亮,印軍在損失慘重的情況下,不得不停止無謂的反擊,主動撤回昌迪加爾。

戰斗結束的時候,印軍在戰場上留下了一千二百輛主戰坦克、一千八百輛裝甲戰車的殘骸,以及數千名官兵的遺骸。戰線對面,突擊集群的幾百名官兵不過是辛苦勞累了一個晚上而已。

在這場戰斗中,唯一的傷亡是一名離反裝甲作戰平台較近的步兵,被反裝甲作戰平台主動防御系統射出的攔截彈打成重傷。

這場戰斗證明,反裝甲作戰平台不但是進攻利器,也是非常優秀的防御武器。

當然,這不僅僅是反裝甲作戰平台的功勞。

戰斗中,第十三集團軍的遠程炮兵成功壓制了印軍炮兵,不然的話,突擊集群肯定會遭到炮火打擊。此外,多用途作戰平台也非常有效的對付了印軍的步兵反坦克小組,掩護了反裝甲作戰平台。

可以說,這是「未來地面戰平台」的勝利。

成體系的6軍作戰平台在這場戰斗中,展現出了足以讓過去任何一種主戰裝備都望塵莫及的作戰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十二日的戰斗也徹底改變了這場戰爭的走向。

在此之前,印軍還信心十足的打算扭轉戰局。

在此之後,連美軍顧問都相信,印度6軍根本不是中國6軍的對手,丟掉新德里、輸掉戰爭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且很快就能看到結果。

從戰略層面上講,這場戰斗也徹底改變了6軍的面貌,甚至將徹底改變6軍戰術。

新式裝備帶來的戰術變化,已經讓中國6軍嘗到了甜頭,很快就會讓美國6軍認識到未來地面戰爭的展方向。

可以說,6軍不再是依靠兵力決定勝負的軍種了。

第一百零二章6軍的未來

第一百零二章6軍的未來,到網址a全文字更新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燃燒的海洋最新章節 | 燃燒的海洋全文閱讀 | 燃燒的海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