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海洋 卷九 最後的戰爭 第一百零一章 高歌猛進

作者 ︰ 閃爍

第一百零一章高歌猛進

阿博赫爾迅淪陷,給印度軍隊敲響了警鐘。

為了穩住軍心,印度西北戰區司令官在當天上午下令槍決了十四名率先帶領部隊逃跑的前線指揮官,隨即下達了死守陣地的命令,要求各級部隊戰斗到最後一人,絕對不能後退半步。

問題是,不後退就能擋住中**隊嗎?

上午十點左右,第十三集團軍的前鋒部隊已經抵達了珀丁達西面大約十五公里處。

面對已經嚴陣以待的印軍,第十三集團軍的前鋒部隊沒有停下來,只是把陣容轉變為突擊隊形。

印軍能做的,也就是死守陣地。

這場戰斗打得異常殘酷,之前還信心滿滿的印軍官兵很快就現,他們根本無法阻擋那些外形怪異的裝甲戰車。

與第四代主戰坦克相比,反裝甲作戰平台最大的外形特點就是采用了無人炮塔。

雖然中國與美國在研制第四代主戰坦克的時候,都考慮過采用無人炮塔,但是在研制過程中都放棄了這個方案。主要原因就是,第四代主戰坦克依然采用了傳統火炮,即便是電熱化學炮,也屬于傳統火炮,因此炮塔不可能做得很小,如果把全部人員都防止在車體內,將導致車體內部空間過于擁擠,而炮塔空間卻得不到有效利用。此外,電熱化學炮的自動裝填系統非常復雜,可靠性不是很高,就算不設置裝填手,在必要的時候,也得由車長或者炮長來排除故障。如此一來,就很有必要讓車長與炮長留在炮塔內,也就是采用第三代主戰坦克的傳統布局。

電磁炮取代了電熱化學炮之後,這些問題都不存在了。

因為有了電磁炮,所以第五代主戰坦克的炮塔可以做得足夠小,而且電磁炮不需要使用射藥,而且彈丸質量也比大口徑電熱化學炮輕得多,因此裝填系統更加可靠,鼓掌率能夠控制在合理範圍之內。如此一來,就沒有必要把車長與炮長留在炮塔里面,也就沒有必要采用有人炮塔了。

無人炮塔的最大特點就是外形尺寸小得多,意味著中彈率低得多。

根據第五次中東戰爭中,阿以雙方裝甲戰的統計結果,在被擊毀的坦克中,炮塔中彈率高達百分之四十八,而且半數以上被徹底摧毀的坦克,都是因為炮塔中彈之後,導致儲備在炮塔里的彈藥殉爆。相反,在車體中彈的情況下,彈藥殉爆的幾率低得多,大部分損傷都能修復。

由此可見,采用無人炮塔的好處非常突出。

當然,這不是讓印軍膽怯的主要原因。

因為沒有制空權,中國空軍的打擊又非常猛烈,所以印軍把很多主戰坦克埋在了反坦克陣地上,只露出炮塔,充當固定反坦克火力點。結果印軍卻現,他們這麼做根本沒有多少意義。

根據第十三集團軍的作戰記錄,一輛反裝甲作戰平台在三千五百米外,用一枚穿甲彈打穿了印度坦克前面厚達五米的土牆,然後擊穿了m27a1的車體正面裝甲,穿甲彈在貫穿了整輛坦克,擊斃了駕駛員、穿過中央的戰斗艙、摧毀了動機與變箱之後,從坦克後部底甲板處穿出,最後穿透了近三米的硬質地面才停下來。該反裝甲作戰平台打出的第二穿甲彈直接命中了m27a1的炮塔,在打穿了炮塔正面裝甲之後,濺射的碎片擊斃了炮塔里的車長與炮長,然後打中了炮塔尾部的彈藥艙,引爆了里面的榴彈,最終導致儲備在車體里的液體射藥殉爆。這兩炮的間隔時間僅僅只有四秒鐘,而m27a1在射藥殉爆後,炮塔飛出了十幾米。

面對如此犀利的炮火,印軍的任何防御手段都沒有用。

當然,遭到攻擊的不僅僅有埋藏起來的坦克,還有印軍的火力點。

在打擊步兵火力點的時候,反裝甲作戰平台使用的不是穿甲彈,而是穿甲威力稍遜,但是具有爆破效果的榴彈。受線圈電磁炮口徑限制,榴彈的威力不是很大,但是足以摧毀任何一種步兵火力點。

相對而言,對付步兵火力點,最有效的武器不是反裝甲作戰平台,而是多用途平台。

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以往所說的步兵戰車。

當時,多用途作戰平台沒有配備電磁炮,使用的是口徑為四十毫米的機關炮,另外還有一具四聯裝反坦克導彈射器。在作戰使用中,多用途作戰平台的主要任務就是伴隨反裝甲作戰平台戰斗,對付敵人的步兵與裝甲戰車。在性能上,機關炮的射比電磁炮高得多,而且威力也足夠大。更重要的是,在對付一些堅固火力點的時候,可以使用配備爆破戰斗部的導彈。

當然,在反裝甲作戰中,多用途作戰平台的性能就不怎麼樣了。

不是動能反坦克導彈的威力不夠,而是在防護性能上,多用途作戰平台只達到了步兵戰車的級別,即只能抵擋小口徑穿甲彈。如果被坦克炮射的穿甲彈擊中,後果肯定會非常嚴重。

戰線上,印軍的死守很快就變成了無謂犧牲。

在戰線被中**隊突破之後,很多印軍既沒有繼續抵抗,也沒有逃跑,而是留在了陣地上,等待中**隊收容。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向中**隊投降。

在這場戰斗中,至少有七個印軍步兵營成建制投降,而且是由營級指揮官率領全營官兵集體投降。

這個結果,恐怕連戚凱威都沒想到。

到了當天傍晚,第十三集團軍就攻入了珀丁達,佔領了中央火車站。

僅僅用了十六個小時,中國6軍就在印度境內突擊了一百多公里,佔領了印度西北地區最重要的鐵路樞紐中心。

當時,不但印軍指揮官不敢相信,連美軍顧問都覺得難以置信。

要知道,美國援助給印度的都是美軍現役的主力裝備,坦克以m27a1為主,還提供了大量的反裝甲武器。戰爭爆前,美軍顧問估計印軍至少能在邊境防線上堅持一周,有很大的把握守住珀丁達。

顯然,這個結果與美軍顧問的預測截然不同。

擺在印軍面前的問題是,如何守住新德里?

當然,美軍顧問看到的卻是另外一個問題,即中國6軍的主戰裝備已經全面越了美國6軍,擁有了跨代優勢。這就好比在半個多世紀前的海灣戰爭一樣,美軍的m1a1能夠毫不費力的干掉伊拉克的T-72。這種裝備性能上的代差,很難通過數量彌補,美國6軍根本比不上中國6軍。

顯然,美國6軍必須盡快裝備新式主戰平台。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到了十日夜間,印度當局必須得做出一個決定︰繼續留守新德里,還是趕在中**隊打過來之前離開。

以當時的情況,沒有任何人相信印軍能夠守住新德里。

甚至有人認為,只要中國6軍繼續推進,能在兩天之內攻佔新德里,印度6軍連拼死抵抗的機會都沒有。

只是,到了下半夜,戰局出現了轉折。

不是印度6軍反敗為勝,而是中**隊在攻佔了珀丁達之後,沒有向新德里進軍,而是開始掃蕩周邊地區。

這也正是作戰計劃的一部分。

佔領了印度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中心之後,第十三集團軍的主要任務是切斷新德里通往克什米爾地區的交通線,為巴基斯坦創造攻佔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機會,因此先就得掃蕩珀丁達周邊地區。

鑒于先頭部隊在進攻中的突出表現,第十三集團軍把作戰部隊拆編成了突擊集群。

當時,每個突擊集群由一個裝甲營或者坦克營為核心,配備三十到四十輛反裝甲作戰平台,再輔助一個機械化步兵營,配備四十輛以上的多用途作戰平台,在後方則由炮兵營提供直接火力支援。

也就是說,一個突擊集群的前線作戰兵力還不到一千人。

看上去,作戰兵力並不多,可是戰斗力絕對足夠強大。以十日的戰斗來看,一個突擊集群的戰斗力過了一個印軍裝甲師。如果在開闊地帶作戰的話,甚至能夠打垮兩個印軍師的裝甲部隊。

十一日凌晨,第十三集團軍就派出了六支突擊集群,分別沿著鐵路線推進。

天亮後,第十三集團軍由派出了四支突擊集群,分別沿著公路線推進,並且在後方組織了四支突擊集群充當預備隊。

這一情況,立即被印軍現了。

似乎,印軍也因此看到了希望。

當時,連美軍顧問都認為,中**隊太托大了,在戰線還不穩固的情況下,就讓主力突擊部隊分散作戰,等于主動給了印軍各個擊破的機會。如果能夠抓住這次機會,消滅第十三集團軍的突擊集群,那麼印軍就有希望守住新德里,甚至有希望在本土防御作戰中擊敗中**隊。

果真如此的話,印軍就有希望重創中國6軍,改變戰場局面。

當然,即便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只要能夠消滅幾支突擊集群,也能極大的提高印軍官兵的士氣,打破中**隊無法戰勝的神話,迫使中**隊的指揮官采取更加保守的戰術,從而挫敗中**隊的銳氣。

為此,印軍開始了積極準備。

第一百零一章高歌猛進

第一百零一章高歌猛進,到網址a全文字更新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燃燒的海洋最新章節 | 燃燒的海洋全文閱讀 | 燃燒的海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