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海洋 卷三 東海起狂濤 第十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

作者 ︰ 閃爍

俗話說一個已掌拍不響。

傅秀波在這個時候給日本「找茬,「根本原因還是在日本身上,特別是日本在第二次朝鮮戰爭之後的對外政策。

第二次朝鮮戰爭爆發之前,錢德勒就斷言這場戰爭將改變世界面貌,而且在戰爭打響之前美國就立于不敗之地。

從某種意義上講錢德勒說得沒錯。

雖然在戰場上.美軍輸得一敗涂地在僅僅持續了不到三個月的大規模地面戰爭中輸掉了越南戰爭之後積累的所有資本但是在戰場之外,美國不但沒有輸反而贏得了一些通過其他手段不可能取得的果實。

經濟上這場戰爭讓美國走出了金融危機的泥潭。

通過大肆擴大軍火采購美國的失業率在二零一四年底降到了自金融危機爆發之後的最低點,還不到百分之三,比最高時的百分之十三降低了十個百分點。

更高的就業率意味著更大的市場消費能力也就意味著更快的資金周轉速度。

巨大的戰爭消耗不但消化掉了美國的過剩產能還提高了市場活躍程度。

從二零一五年開始隨著美國的房地產市場開始穩步復蘇美國經濟再次開足馬力。雖然在此期間因為聯邦政府通過增發國債的方式籌集戰爭經費聯邦儲備銀行不得不增加貨幣發行量,導致美元急劇貶值但是遭受損失的,主要是那些持有巨額美國國債的國家.其中就有中國。

通過在戰爭期間增加資源采購量,美國不但鞏固了美元的國際貨豐地位,還借機把通漲輸入其他國家緩解了國內的通漲壓力口

一定要說損失的話,歐元趁機崛起也許是最大的損失吧。

只是在短期內,特別是在歐盟從經濟一體化走向政治一體化.並且最終完成政治一體化之前歐元都不具備挑戰美元的資本。

在解決歐元區主權債務問題的時候歐盟也增發了大量貨幣.導致歐元貶值口其他主要經濟體比如中國也在同一時期通過增加貨幣發行量讓人民幣貶值.沒有參戰的日本為了促進出口、加快經濟復蘇速度也不得不讓日元貶值。

在全球主要貨幣都大幅度貶值的情況下,美元貶值就不再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了。

客觀的講美國在經濟上獲得的好處,特別是走出金融危機泥潭,迎來二零零二年之後的第一個經濟增長高峰期,就足以彌補所有的戰爭損失並且為美國在十年、也許二十年之後重振雄風奠定了基礎。

除了經濟上的好處在外交上美國的得分也遠遠超過中國。

日本與東南亞國家就不必多說了,中國咄咄逼人的崛起勢頭以及在對外政策上的強硬立場讓這些與中國有領土、領海糾紛的國家紛紛倒向美國並且非常積極的尋求獲得美國的支持與援助。

拿菲律賓來說從二零一五年開始美國的軍事援助就增加到了五十億美元。

這筆錢,足足是菲律賓國防開支的兩倍!

更重要的是在南亞美國也充分利用了中國在第二次朝鮮戰爭中的「表現,「拉攏了同樣跟中國存在領土爭端的印度。

雖然這種一邊倒的對外政策,讓美國與巴基斯坦越走越遠特別是在美國宣布向印度出售F-22戰斗機僅答應向巴基斯坦出售F-22A之後,巴基斯坦總理、國防部長與空軍司令在一個月之內先後訪問北京,與中國簽署了《中巴自由貿易區總協定》、《中巴軍事合作備忘錄》與擴大小舊采購規模、購買J刃戰斗機的意向合同。隨後巴基斯坦還投資十億美元.參與由成飛主導的Jx計劃,即第四代中型多用途戰斗機以獲得該戰斗機的生產許可證還承諾在量產之後直接從成飛購買四十架,並且從中國采購配套的維護裴備與武器彈藥。

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關系沒什麼好說的。

自從第三次印巴戰爭之後即美國違背承諾對巴基斯坦進行軍事禁運後,巴基斯坦就奉行親華政策。

雖然兩國在歷史、文化、價值觀上有非常巨大的差別但是在共同的敵人面前,中巴關系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在數十年里.巴基斯坦是唯一沒有受到外界影響一直與中國保持親密關系的國家。

從某種意義上講巴基斯坦就是中國的盟國。

這種關系在第二次朝鮮戰爭後體現得更加明顯。

在《中巴軍事合異備忘錄》中,巴基斯坦已經承諾贖回由新加坡航運公司管理的瓜達爾港,或者在鄰近地區開闢一座新的港口,並且由中國投資興建,然後給予中國企業五十年以上的管理與使用權。

雖然這不是正式的軍事協議,而且也不是出租協議但是誰都知道,中國肯定會把這座港口變成軍港而且是中國在印度洋上最重

要的軍港.成為中國海軍覘隊在印度洋活動的後勤保障基地。

因為中國沒有正式向朝鮮派兵只是留駐了部分志願軍,所以這份協議落實後中國很有可能在巴基斯坦擁有第一座海外軍事基地。

正是這份軍事協議讓南亞問題、或者是中印矛盾浮上了水面。

當時,印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靠攏美國,提出拿安達曼群島的布萊爾港的使用權抵扣部分F-22a的采購款項。

最初的時候,美國並不上心。

在印度洋美國不缺海軍基地。東邊有新加坡西邊有吉布提.中間還有屬于英國的迪戈加西亞.海灣地區更是基地如雲。隨著南海問題升溫美軍返回菲律賓也不是不可能,也就能夠堵住中國海軍進全}}文字O入印度洋的通道,沒有必要在印度洋上獲得更多的軍事基地,為此承擔不必要的財政開支。

可是美國很快就回心轉意了。

中國崛起勢不可擋菲律賓這種贏弱的國家根本靠不住。如果中國海軍為了保護海上戰略生命線強行進入印度洋的話,恐怕連新加坡也會為了自身安全,在為美軍提供支持的問題上有所保留。

如此一來美軍在印度洋上,離馬六甲海峽最近的就是幾千公里外的迪戈加西亞了。

從戰略上講,美國很有必要在靠近馬六甲海峽的地方獲得一處可靠的軍事基地而且最好是單獨使用。

顯然布萊爾港就是個理想的選擇。

可是等到美國覺得有利可圖的時候,印度卻不干了。

準確的說不是印度當局,而是印度的民眾不干了。

作為二十世紀六零年代不結盟運動的發起者印度從來沒有跟別的國家結盟。

在獨立之後印度還從來沒有向別的國家出租過軍事基地。

雖然今非昔比,而且幾乎所有印度人都認為,中國是印度最大的威脅,但是在野的國大黨並不認為向美國提供軍事基地能夠給印度帶來更多的安全保障.反而有可能把印度拖入美國與中國的軍事對抗之中,所以在全國範圍內發起了抗議示威游行迫使執政的執政聯盟不得不做出讓步。

結果就是,印度不干了。

當然,這件事,沒有對正搞得火熱的美印關系產生多大影響。

美國需要印度來牽制中國印度也需要美國提供的軍事、技術與外交支持。

除了周邊地區之外在其他地方,中國的外交損失也非常大。

比如在歐洲接近六成的民眾認為中國出兵朝鮮是在保護一個獨裁政府.而不是捍衛某個獨立國家。雖然這種認識有很大的偏見,比如持這種觀點的人都忽略了,戰爭結束之後中國沒有控制朝鮮政局,反而在朝鮮組織了全民大選成立了一個由公民選舉產生的民主政府。但是在半數以上的民眾都被蒙蔽的情況下,自詡為民主自由的歐洲國家,不免在對外政策上偏向美國。

即便是在戰爭中支持中國的俄羅斯也在戰後冷淡了下來。

當然,俄羅斯與中國疏遠的原因並非中國在朝鮮搞民主選舉,而是在戰後沒有獲得多少好處。

可以說,在第二次朝鮮戰爭結束之後,中國在國際社會里非常孤獨。

從錢德勒的立場出發,這就是美國取得的勝利口

如果在半個世紀以前中國在外交上的失分足以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萬幸的,現在不是那個封閉的、以雙邊往來為主的時代而是一個多邊國際化的時代,一個相對文明的時代。

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

作為全球最大的工業生產國.中國需要海外市場來消化嚴重過剩的國內生產力也需要來自其他國家的資源,可是同樣的其他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也需要中國提供的質優價廉的商品。

可以說,在當時,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取代中國在全球生產體系中的地位。

雖然從理論上講印度有這個資格因為到二零二七年印度就將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但是在解決了基本教育、讓佔全國總人口六成的文盲掌握知識之前印度根本沒有這個資本。

要知道,現代化大生產,即便是產業線上的工人,也需要較高的文化素質。

放眼全球,沒有一個國家、甚至沒有一個地區,能夠像中國這樣提供多達八億的合格產業工人。

正是如此圍堵中國的時候,西方國家同樣得與中國進行貿易往來,美國也不例外。

只是,並非所有國家都願意讓過去的都過去用新的世界觀來衡量中國在國際秩序中的地位。

這其中就包括大海當中的日本。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燃燒的海洋最新章節 | 燃燒的海洋全文閱讀 | 燃燒的海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