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秘境 第十九章

作者 : 珍妮

(二)

由于宋代对香料大量而巧妙的运用,香料催生了中国美食,中国各大菜系根据自己所在地方的香料和取材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奠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雏形,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历来跟保健联系在一起,可谓药食同源,因此,香料,理所当然成为药食皆共同关注的元素。♀友情提示这本书第一更新网站,百度请搜索+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九,曾记载苏合香丸可用来治病:“此药本出禁中,祥符中尝赐近臣。”北宋真宗曾经把苏合香丸炮制而成的苏合香酒,赐给王文正太尉,因为此酒“极能调五脏,却月复中诸疾。每冒寒夙兴,则饮一杯。”宋真宗将苏合香丸数篚赐给近臣,使得苏合香丸在当时非常盛行。此外,在中国的金创药及去瘀化脓等方剂中,**、麝香及没药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成份。

在宋代,也有将香药调入饮食而作成香药果子、香药糖水,并调龙脑、麝香入“龙凰茶园”中。♀而制作名贵的墨锭,也常调入龙脑、麝香。在《武林旧事》卷六中,也有以沈香水饮用的记载。

花食文化在宋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直至今天,我们仍可在餐饮和民间医药保健中看到其踪影。“木谓之华(花),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花荣英秀,芬芳美艳,婀娜展姿,香味系情。自古以来,民俗花节、花神、花仙,诗词歌赋文,琴棋书画拳,总与花卉情丝难断,文学、艺术在骚人墨客笔下总是融汇在一起,花中有典、花中有诗、花偶画意、花容芳香沁人心脾,寻趣花食,乐幽陶醉。

花羹、花膳、花饮早于唐风宋雨之前而延续至今,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百花参于海鲜水产、禽鸟虫蛋、谷蔬菌果、畜兽素齑、什锦花拼的佳肴以及茗饮中。♀这些香喷喷的美味食品、花的香、烹饪的味融于一起,给人们以美好的享受,也是美食寻趣的花香文化与馔食文化两体交融的体现。

花食唐宋年间此风颇盛,唐宴席的桂花栗子羹。菊花糕、广寒糕、锦带糕、蟹眼糕,……及后来的茉莉豆腐花、茉莉鸡脯、白兰花鸡片、酱醋迎春花、菊花鲈鱼、桂花干贝、牡丹花汤、桂花汤圆。玫瑰甜糕、银花露。还有桂花、桂花酱、玫瑰、玫瑰酱也是一种香调料,花卉和羹独树一格,芳香美味催人啖欲。

花卉的食用和药用、食补和药补、食养和药疗统一起来,发挥了花食药用的“攻邪”“补正”作用。为人们的身心健康在历史上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桂花甘温,可温中散寒,暖胃止痛;玉兰花辛温,温中解肌,利九窍明目;月季花活血祛疾、拔毒消肿;丁香花祛风散寒,开窍理气、消除疲劳、提神醒脑。此外玫瑰花甘苦温、利气行血、止痛祛风湿,治痔血、月经过多、赤白带下等。的确,花食既可以疗病祛疾,又可防病养生,鲜花香气可调节中枢神经,平抑血压、头痛、眩晕、失眠,影响思维……对人体生理心理起花香疗法的作用。

除花食外,香茗也是宋人生活中必备的用品,香料窨茶是一大特色。唐代陆羽撰《茶经》至宋代蔡襄辑《茶经》,制茶时添加龙脑的方法已早为人们通晓。北宋初“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当时龙脑茶为团茶,是一种贡茶,为改善茶叶香气,有用花共茶烹,“茉莉窨茶尤香”。据南宋赵希鹄撰《调燮类编?粒食》载“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等皆可作茶”。直至弘治13年至嘉靖20年(公元1500-1541年)钱椿年辑《制茶新谱》提及制取莲花茶法,这是一种**花芯香气窨茶法,香气佳,但手续比较麻烦。蔷薇茶、桂花茶、玫瑰茶、合欢茶等都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饮料。宋代陈敬撰《香谱》中也录有“经进龙麝香茶”、“孩子香茶”、“香茶”。经香料窨造的香茶,也成为灿烂的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香料还被广泛用于酒曲之中,酿造成各具特色的美酒。

瑶泉曲。在白面和糯米粉中加入白术、防风、白附子、官桂、瓜蒂、槟榔、胡椒、挂花、丁香、人参、天南星、茯苓、香白芷、川芎、肉豆蔻、杏仁拌匀过筛,用桑皮叶裹好……发酵制成,用同样方法和类似的配方还可以生产滑台曲的同类系列食品。

香桂曲。也是一种面食的发酵食品,用料大致如下:白面拌防风、官桂、木香、白术、杏仁、苍耳、蛇麻、井花水、道人头发酵的一种食物。

金枝曲。同样用白面糯米与香料发酵的一种食品,配方用料:木香3两、川芎6两、白术9两、白附子5两,官桂7两、防风2两、黑附子2两、去皮瓜蒂0.5两,上料捣为末,每料用糯米白面共3百斤经发酵制成。

这些制曲食品的特点,大多为本土芳香物,部分为外来输入的香药料,在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中,宋代,添加了芬芳的元素。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芳香秘境最新章节 | 芳香秘境全文阅读 | 芳香秘境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