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秘境 第十章

作者 : 珍妮

(一)

据《丁晋公本集——天香传》记载:“香之为用从上古矣”。♀+言情内容更新速度比火箭还快,你敢不信么?

相传大约在公元前2700年,神农(炎帝)教民耕作,栽种桑麻……为民治病,遍尝百草,“古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神农尝百草发现梅,教导子民食梅以治病养生,从此梅成为古人的保健食物之一。神农氏记述了生姜、中国肉桂、大茴香、姜黄的药用功能。他建立了香料市集,他的长寿被认为是他在食物中用了大量的香料以保健养生。

“自夏代……至汉武帝建太初历至今,民间习俗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初以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疡,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却老,柏是仙药尊卑次列,以年少者为先,各进此酒于尊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里所讲的五辛荤菜包括大蒜、小蒜、韭菜、胡荽、云台,而“敷于散”则包括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制成散。前者可发五脏之气以辟疠气,后者辟邪驱鬼以取吉祥。

端午时节,民间喝雄黄酒,用角黍(粽子),“烧苍术雄黄艾叶驱虫蚁”,“五色草浸水沐浴”,捭“蒲剑”悬“艾虎”,“儿童五日佩香囊以争奇斗巧、薹香囊制自闺中以五色丝或绸布编缀成禽兽瓜果等形,中实香料,悬衣襟上,……可爱且行动时清香飘溢,僻邪辟秽,情趣盎然。

九九重阳,日月并应,登高舒啸,清心悦神,怀古助情,食糕、捭菊、赏菊、制作绛囊。佩茱萸、捭茱萸,赐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上述百花香辛香,缅怀圣贤,返始报本、慎终追远。又从时年的生活习俗中祈求香馥美好,四季安康的环境,这一切都蕴含着香与味的文化内涵。

香料传入中土大约早在春秋时代就开始了。但在秦汉以前,基本还没有沉香之类的高档香料传入,当时所用的香料多是兰蕙一类的香草。

正如《阿房宫赋》中的诗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所描述的,在秦朝宫廷中,焚香已如宫女梳妆一样平常,椒兰是秦汉时期的主要焚香用香料。

古书中记载着:“南方产香”,古人认为“凡香品皆产自南方”,这和中国五行的观念有关,因为南方属火,火盛则土得养,因此如沈水香(沉香)、旃檀(檀香)、薰陆香(**)等皆产自南方。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载西周至春秋中叶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公元前770~前476年),当中已有“植物”、“百卉”、“百谷”、“百蔬”、“百药”等的名称出现。♀有“四季秀要,六月食郁及奥,七月烹葵及菽,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茶薪雩,十月获稻”的诗句,说明当时对这些植物的栽培、成熟采集利用方法等已能掌握。诗载170多种植物中香料调味料、油料、草药染料、纤维料都偶于其中。它是记载中国香文化萌芽的一份珍贵资料。

《离骚》为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之作品,2300多字的长诗用花草树木等比拟手法痛斥与赞颂当时的社会现实,以椒桂、桂馥、兰芳等芳香赋之人的美德。又据《离骚草木疏》注:诗**载有草木55种,其中芳香类草木44种,另有11种莸草,诗曰:“杂申椒与菌桂兮,惟纫夫蕙苣”。“纫秋兰以为佩”,“既滋兰之九畹,有树蕙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辛夷车兮结桂旗……桂栋兮兰撩,辛夷楣兮药房……”。诗中还涉及的芳香植物如:橘、松、柏、梓、芝兰、菖蒲、杜衡、蘼芜、女萝、杜若、艾、葛、茅等。

(二)

从多处出土文化遗址证明,我国植物化学的萌芽要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朝,那时我们的祖先已开始用曲酿酒。《战国策?魏策》载:“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進之于禹”。《素问?汤液醪醴论》载“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身……”。《商书说命》中谈到“用蘖(谷芽)做成的甜酒叫醴,用曲黍和郁草做成的香酒叫鬯”。也即是说鬯是由郁金香草和黑黍酿造而成的一种芳香药酒。商周时代酿酒业已十分盛行,当时酒的种类已有元酒、春酒、清酌、澄酒、旧泽、鬯,名堂很多,如:三酒(事酒、昔酒、清酒);四饮(清、医、浆、酏);五齐(泛齐、醴齐、盎齐、缇齐、沈齐)等等。

除此以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桂花的原产地,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浸(或熏制)桂花酒作为一种饮料。《楚辞九歌东皇太一》载“蕙肴蒸兮椒浆”。“……援北斗兮酌桂浆”。《汉书礼乐郊祀歌》中有“牲茧粟粢盛香,尊桂酒宾八乡”。桂酒已成为当时奠祀与款待宾客的美酒。再有1987年河南罗山蟒张乡天湖商代古墓文化遗址出土了经分析的带果香的浓香型古酒等等。上述各种含酒精的饮料,都为未被明喻的含有香味(香气)的基本物质的一类。因此酒与香味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可见酒谱、酒经、酒史也包含着芳香文化的内涵。

自古以来追求美味也是人类的本性之一。据记载:黄帝时代已煮海为盐,椒桂等芳香植物也早已被应用。到3600年前商代宰相伊尹总结出无味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且能做到“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到春秋战国时代对于口味入味提味补味矫味赋味,力求食品具有和谐的鲜美滋味。这是饮食烹饪文化艺术的灵魂。“天利之物,始于饮食“。礼就是文化,饮食烹饪文化是人类文明之初,一切文化均发源于这一母体。当然饮食中的香味文化也于其中。

又根据《周礼》和《礼记》记载,这个时期用作蔬菜与调味两用的芳香植物有:芥、葱、蓼、姜等。调味料也丰富很多,盐、醢、酱、蜂蜜、梅子、醯(酸味)。辛辣芳香味主要有花椒、桂皮、生姜、芗、襄荷、葱、芥、蓼。姜味调味料有“宰揭三露”,“越骆之菌”(前者为芳香的液体,后者为近似肉桂或竹笋的原料)。有了丰富的香调料、菜料,加上艺术手法就能变化出不同味别、多种味型,美味多姿、风味多彩的香美、滋美、味美的食品。美!万变不离其宗,人工就是艺术,香调料是物质基础,不言而喻这也是芳香文化潜在于古烹饪中的体现。

殷商时期人们用铜刀、石刀在龟甲或兽骨上刻字,我们称之为甲骨文。甲骨埋了三千多年直至19世纪末(1899年)被人们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中发现。甲骨的香字见图1234,古匋陶香作56,从象形文字观察,香字原为黍和甘的合体。香原与酒、谷物、花草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要指出的是古文的香已将香味与香气都包含在其中。

1234

5678

(以上是甲骨文“香”字的演变。)

汉代简约的芳香

汉时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以及经“文景之治”后,国家富庶,民康物丰,这为芳香文化的发展造就了良好的条件,简约自然的本土香料以及少量南方运来的名贵香料开始融合。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芳香秘境最新章节 | 芳香秘境全文阅读 | 芳香秘境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