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第十章

作者 : 张振鹏

1.不要把责任推给无辜者

当孩子因为某种意外状况而觉得自己委屈,并用哭泣来表达的时候,父母一定要理智,千万不可以把责任推给无辜者。♀特么对于+我只有一句话,更新速度领先其他站n倍,广告少

这样的场景可能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个孩子在路上走路或跑,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了,可能孩子还没来得及或根本就没想到哭泣时,父母就在后面马上跑过来,赶紧把孩子扶起来,嘴里还振振有词:“该死的石头,坏石头,把我们家宝宝绊倒了,宝宝不哭,我们把石头扔掉!”本来孩子没哭,在听完父母这一顿说词后,孩子竟然委屈地哭了。

其实,这就是父母把责任推给了无辜的石头,这是父母误导孩子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在孩子学习语言的敏感期,他不但要学习食物的名称等具体的知识,还要学习一些逻辑、因果关系等抽象的知识。上面的这个故事,父母就向孩子传达了一个错误的因果关系。孩子被石头绊倒了,这本是孩子自己的错误,与石头无关,而且孩子也没有想找石头算账。可是,“聪明”的父母却自以为是地把责任推给了石头,还说了那么多话。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自然会感到很委屈,于是就会用“哭泣”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委屈”。

2.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

作为父母,在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内,要教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而不是用哭泣引起别人的注意。其实,在语言敏感期,孩子学到的不仅是语言表达,还应该学会思维方式。当然,这就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孩子加强引导。

有一位妈妈很有智慧,她懂得引导孩子用语言代替哭泣来表达自己。当她的儿子刚学会说话时,就常常用哭泣来代替语言表达,于是她就注意引导孩子。♀

有一次,这位妈妈买了一些非常好吃的蛋糕。当孩子吃完妈妈给他的那块蛋糕后,就用手指着盛蛋糕的盒子哭。妈妈知道他想做什么,但还是故意问他:“你想要什么?告诉妈妈,妈妈就给你拿!”结果,孩子带着哭腔说了两个字:“蛋糕!”

妈妈非常耐心而又温和地说:“别哭了,你说:‘妈妈,我想吃蛋糕!’妈妈就拿给你吃!”孩子不哭了,女乃声女乃气地说:“妈妈,我想吃蛋糕!”于是,妈妈就又给孩子拿了一块蛋糕,孩子如愿以偿,呵呵地笑了……

后来有一次,晚饭后爸爸在书房看书,妈妈在卧室织毛衣,儿子独自在客厅里玩耍,突然停电了,屋子里一团漆黑。让妈妈感到惊奇的是,孩子竟然没有哭,反而大声说:“妈妈,快来,我怕……”

其实,这个男孩面对黑暗的屋子,能够表达自己,不哭泣,与妈妈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平时的生活中,孩子已经养成了这样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先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受,或是用语言向父母寻求帮助,在表露自己的情绪,或是根本就不用表露。

作为父母,一定要抓住孩子学习语言的敏感期,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而不能任由孩子用哭泣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3.随时提醒自己引导孩子

父母大都很心疼自己的孩子,一旦孩子哭得很委屈时,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心可能都在颤。越是这种时候,就越应该提醒自己,要理智,要正确地引导孩子学习语言表达。

第二章秩序敏感期(0—4岁)

所谓秩序敏感期,就是指孩子对于环境中的物体的定向位置以及活动的安排次序等非常敏感,一旦这种秩序遭到破坏,他就会极度不安,就会焦虑,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对孩子来说,他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他就会无所适从,就会因无法适应环境而恐惧、哭泣,甚至会大发脾气。父母如果仔细观察,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都能发现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在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喜欢给物品找“主人”,会把他认为的不在正确位置上东西“归位”,也会因为不符合他的心意或顺序而要求“重来”,还会重复做他喜欢的事情,更会与父母“作对”……蒙台梭利认为,如果父母或老师没有为孩子提供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孩子就没有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会因此而逐步建构。

1.找“主人”:孩子非常喜欢给物品找“主人”,不允许别人用不是他的东西(0—4岁)

——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来了,要满足孩子的要求,保护孩子的秩序

两三岁的孩子非常喜欢给物品找“主人”,比如,妈妈经常穿的拖鞋会被孩子称为“妈妈的拖鞋”,爸爸经常用的电脑会被孩子称为“爸爸的电脑”,爷爷经常坐的椅子会被孩子称为“爷爷的椅子”……孩子会不允许别人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比如,妈妈不能用“爸爸的电脑”,爸爸不能坐“爷爷的椅子”……其实,这是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正常表现,父母千万不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要注意保护,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最新章节 | 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全文阅读 | 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