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amp;amp;nbsp;amp;amp;nbsp;教安全 第四十一章

作者 : 张振鹏

36.寻衅滋事:要远离,不让孩子凑“热闹”

儒家经典《弟子规》言:“斗闹场,绝勿近。+言情内容更新速度比火箭还快,你敢不信么?”意思是说,打斗吵闹的场合,最好不要参与。如今像一些网吧、赌场、夜总会、迪厅等聚众场所都是容易发生争吵打闹的不良场所,也是一些是非之地。因此,对心智还没有成熟的孩子来说,一定要与这些地方保持距离。

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曾发生过一起令人震惊的青少年枪击事件,几十名青少年由打架斗殴演变成枪战,导致5人严重受伤,1人脑死亡。

据说,当时一群孩子们聚集在动物园门口处,最初只是争吵。突然,一个孩子朝对方扔了一个饮料瓶子,恰好砸在了一个孩子的头上。顿时,双方火气都被顶上来了,纷纷掏出饮料瓶子砸向对方。

形势越演越烈,一名男孩率先掏出了手枪吓唬对方,而对方也不甘示弱,掏出手枪。僵持之下,一名男孩扣动了扳机,最后演化成一场血战。据调查,枪战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两名男孩意见不和,这些参与的孩子们最大的不超过16岁,最小的仅11岁。

以上这起青少年打架事件发生在美国,虽然中国的孩子不会发生类似的枪击事件,但类似的青少年打架斗殴事件却屡见不鲜,而且这些打架事件大多是由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引发的争吵,而争吵逐渐演变成打架,最后只能以悲剧收场。

孩子由于社会经验比较少,处理问题不够理智,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情和别人动手。还有一些孩子为了所谓的“哥们儿义气”,当朋友遇到困难或被欺负了,拔刀相助,和对方大大出手,最后导致两败俱伤。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它只能让对方在表面上服从,内心却积压怨恨,时间久了,就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只有让对方心服、口服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

培养建议

建议一:减少孩子的暴力倾向,让他学会和平解决问题

一些孩子不懂得如何处理问题,所以采用最直接的、带攻击性的办法来解决。针对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引导孩子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讲道理、寻求父母或者老师帮助等。同时,父母要告诉孩子,打人会伤害别人,也有可能发生意外,只有愚钝、粗暴的人才会用武力解决问题。

此外,父母要禁止孩子看一些含暴力的动漫书、电视剧、电影,也不能让孩子玩儿这类电子游戏,以减少暴力书刊、暴力影视、暴力游戏对他心灵上的腐蚀。♀

建议二:不让孩子围观、甚至参与打群架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打架是违法的行为,有了矛盾应该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坚决不能打架。同时,父母还要叮嘱孩子,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校园外,遇到打群架的情况,不能围观,更不能“参战”,应该赶快离开。即使“参战方”是认识的人,也要理性对待,切不可碍于情面出手相助。如果这种恶**件发生在校园内,应该赶快通知老师;如果是校园外,可以拨打110报警电话。

建议三:不让孩子进入社会不良场所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环境的好坏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孩子多和正直的人在一起,那么他学会的就是正直。相反,如果孩子总出入酒吧、迪厅、夜总会、洗浴中心、网吧等场所,接触一些社会的不良人群。那么,他就和可能感染上一些不良习惯。因此,父母要禁止孩子进入这些场所。

某迪厅门口,3名中学生下了车,其中一名男孩拿着电话,说:“你在哪呢?快点儿来,我们都在等你呢!”几分钟后,只见两名女孩也聚集到门口,几个人大摇大摆地走进了迪厅,找到预定好的座位坐下。

不一会儿,5个人在震耳欲聋的音乐和酒精的作用下,很快地摇摆起来。其中一名男孩很不自然,当问及他为什么来这个地方时,他很无奈:“我还是学生,很不喜欢这种地方,但是同学今天过生日,人家都订好了在这里,没办法。”

5名中学生到迪厅庆祝生日,其中一名学生还是被迫无奈才去的。可见,这名学生没有一个很好交友的原则,更缺少一定的是非观念。因此,父母要告诉孩子,这些场所会污染人的心灵,污染严重了,就可能和一些坏人同流合污,所以一定要远离这些是非之地,多与有德行的人交往。

金玉良言

要保证孩子的安全,父母要净化孩子的生活环境,从两个方面要求孩子,一是不让他打架斗殴,不要意气用事,不能采用武力解决问题;二是远离是非之地,禁止他进入不良场所和一些混乱的环境,当发现别人聚众打架时,要远离,并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

37.抵制迷信:尽早教孩子崇尚科学

在今天,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然而,社会上仍存在一些不法分子,将一些迷信活动披上“科学”的外衣到处招摇撞骗。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父母应该教他从小抵制迷信,鼓励他从崇尚科学,用科学战胜愚昧,用理智战胜盲从,培养他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12岁的黄亮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一名中年男子拦下,男子神秘兮兮地对他说:“小伙子,你必须在今晚12点前烧掉114元钱,否则3天内‘你要死’,知道吗?这是老天的安排。照我的话做,老天会保佑你的。”

黄亮上下打量着这名男子,男子看黄亮止住了脚步,继续说:“除了烧掉这114元钱外,还有一个办法,你可以把一半钱交给我,我替你消灾解难,还可以替你省一半钱。”听到这,黄亮已经听出了男子骗钱的伎俩,径直走了。男子被识破后,仍然不死心,对黄亮大喊:“记得啊!114,需要帮忙的话,你可以到这来找我。”

黄亮走后,知道这件事不是真的,但是心里一直忘不掉“114”这几个不详的数字。经过3天精神上的折磨,黄亮不但没有死,反而通过这次磨练,又多了几分抵制迷信的信心。

路边男子妖言惑众,试图骗取黄亮的钱,而黄亮识破了男子骗钱的把戏后,拒绝了他。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占卜、算卦、看相、风水等活动,且先不论这些有没有一定理论根据。但近些年来,街头、路边蔓延开来的算命、观风水、看手相、测字的路边地摊儿却非常不可信。这些人利用人们好奇心,运用一些伎俩,使人们上当受骗。尤其是对于好奇心比较强的孩子来说,千万不要陷入迷信的“泥潭”,都应该向黄亮一样,对这种行为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

父母在教孩子抵制迷信之前,先要明白什么是迷信?“迷”是不明白,“信”是相信,意思就是凡事没有把某件事搞清楚,就盲目相信了,是迷信;反过来,对某件事物不了解,就盲目批判、否定,也是迷信。比如,拿中国传统经典《易经》来说,它注重推理和条件约束,通过象、数、理的推演,揭示了我们目前所处的宇宙空间的真相,对儒家、道家、中医、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领域的影响非常广泛,可谓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可是大多数现代人却把他当成一种算命的工具,这难道不是一种迷信?

那什么是科学?科学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思维严谨的研究方法,它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可见,科学本身不是迷信,但是有人自以为科学是无所不能的,能解释一切事情,无论什么都依赖科学,其实,这也是一种迷信。

孩子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模仿能力比较强,这段时间正是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阶段。而迷信的思想不仅会妨碍孩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还可能诱发心理疾病。因此,父母一定要为孩子设置一道思想上的防护网,让他抵制迷信,崇尚科学,培养他求真务实的态度。

培养建议

建议一:父母一定要抵制迷信

要破除孩子的迷信心理,首先父母一定要端正心态,抵制迷信活动,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领路人,如果父母抛弃了孩子、家庭,去寻求所谓的“飞升”,那么,抚养孩子的责任在哪里?对家庭的义务在哪里?因此,父母自身一定要抵制迷信活动,相信科学道理,相信自己的能力。

建议二:让孩子明白哪些是迷信活动

在教孩子抵制迷信之前,父母一定让他明白哪些是迷信活动,迷信活动一般指一些迷信职业者利用一些巫术,装神弄鬼,妖言惑众,骗人钱财的活动。这类活动一般会破坏社会秩序、扰乱人心、损害人的身体健康,父母要孩子学会辨别。

建议三:让孩子远离网络迷信

如今,孩子之间流行一种星座测试、占卜等“高科技迷信”,当迷信和科学技术混合在一起时,有些人就失去了判断力,认为网络上的占卜是凭借高科技分析出来的,不算是迷信。可是有些孩子却由最初的好奇心,转变成深信不疑,最终不能自拔。因此,针对这种网络迷信,父母一定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上初中2年级的媛媛,最近迷恋上了“研究星座”一类的网站。每天回家后,她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查询自己第二天应该穿什么衣服,不应该做什么事……妈妈最初只是认为她只是觉得好玩儿,新鲜两天就没事了,也没有制止她。

一段时间,媛媛不再理睬她的好朋友,原因竟然是网上说她的命和那个好朋友的命相克,不能在一起玩儿。事情愈演愈烈,突然一天,媛媛对妈妈说:“我要改名字,因为网上显示我的名字不吉利,将来的运气会不好。”

这下,妈妈可着急了,媛媛对网络占卜深信不疑,这令妈妈很担心。最后,妈妈不得已强行断了网络,和女儿攀谈了很久……

媛媛迷恋于网络占卜,甚至依照占卜结果指导自己的交友、衣着、言行。可见网络占卜已经对她的行为和心理都产生了负面影响。而像媛媛的这种现象绝对不是个例,网络占卜已经成为孩子间的一种“时尚”行为,像星座、运势等都已经成为学生的课余话题。因此,父母一定要帮孩子揭示网络迷信的本质,让他远离网络迷信的侵害。

建议四:引导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无知是迷信的根源,科学知识是战胜迷信的有利武器,能帮助人们战胜愚昧。因此,父母要用科学知识武装孩子,让他具备理性的思维、积极的心态。此外,父母要净化孩子的生活环境,不讲述神秘古怪的故事,也让他远离低级电视节目、杂志、报纸,还有书摊上的相术、算命之类的书。总之,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多用智慧去辨别科学与迷信。

金玉良言

父母不要将宗教信仰与迷信活动混为一谈。宗教是一种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是一种世界观,为世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符合国家法律和规定的宗教活动是受保护的。而迷信是一种盲目的邪信,迷信活动是破坏社会秩序,扰乱人心的。因此,父母一定要教孩子区分开宗教信仰和迷信。

38.预防艾滋:孩子自爱才能身体健康

在与艾滋病的斗争中,孩子一直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但这些年来,艾滋病儿童越来越受到国际、国内社会的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预防知识也在各大学校普及开来。同样作为教育者的父母,也要重视孩子艾滋病的预防工作,向孩子传播有关艾滋病的知识,让他懂得保护自己,也懂得关心他人。

某中学推出案例教学、模拟体验教学等方式,让防“艾”教育走进课堂,收到了明显了效果。

学校开设的防“艾”知识课程,让孩子了解艾滋病,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为了能让孩子们“消化”枯燥的防“艾”知识,该校每年定期举行“预防艾滋病”的小品表演,让孩子们了解艾滋病的危害。每年,学校还会利用“世界艾滋病日”等时机,开展防“艾”黑板报评比活动。

同时,老师还告诫学生要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牙刷、牙签等物品,不去不正规的地方打针、输液、理发,以避免被动感染艾滋病。老师还指导学生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要自尊、自爱,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这些年来,艾滋病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艾滋病和公共卫生问题已被列入2010年全国发展的十大问题之一。根据国内外调查,中小学阶段受过预防艾滋病和毒品知识教育的人,患病和染毒的比例要远远低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这所中学的教育方式十分可取,父母也应该在认识和预防方面对孩子进行艾滋病知识教育。

艾滋病迅速蔓延,威胁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它传染性强,潜伏期可达10—12年之久,艾滋病患者表面看上去很正常,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工作、生活很多年,但却能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某市曾对295名儿童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68.1%、61.7%、74.6%的儿童知道艾滋病可以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伤口、与感染者发生性行为、母婴方式传播;64.1%、55.3%、68.5%的儿童不知道和感染者共同进餐、拥抱,吃患者做的菜不会传播艾滋病。

当然,这个调查并不能代表全部的孩子,但多少可以证明,孩子对艾滋病的认识还比较低,预防意识也比较薄弱。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对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预防开始做起,将预防艾滋病当成是每一个家庭的责任。

培养建议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好父母amp;amp;nbsp;amp;amp;nbsp;教安全最新章节 | 好父母amp;amp;nbsp;amp;amp;nbsp;教安全全文阅读 | 好父母amp;amp;nbsp;amp;amp;nbsp;教安全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