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机 第二十一章

作者 : 高冕

在教过皇太子永琰的所有帝师中,朱珪对永琰的影响最大最深。♀言情穿越书更新首发,你只来+永琰对朱珪也最为敬重。乾隆四十五年八月,朱珪出任福建学政,结束三年零三个月的皇子师傅生涯。这次不像以往临时外出当考官,朱珪要与学生永琰长离别。临行前,朱珪郑重向永琰赠以《五箴》:“曰养心,曰敬身,曰勤业,曰虚己,曰致诚。”永琰的离别情绪也很强烈,写成七律六章,与恩师倾诉离愁别绪。对恩师赠给的《五箴》,他奉为信条,努力实践,后来当了皇帝,还曾将它随时带在身边,当做座右铭。朱珪对永琰思想行为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乾隆帝曾多次秘密确立皇位继承人。先是册立永琏为皇太子,永琏夭折后又立永琮为皇太子,但永琮不久也夭折了。之所以先后选中永琏、永琮为皇太子,主要是乾隆帝崇尚中原传统的“立嗣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建储方式。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元后富察氏英年早逝后,他才被迫打消以嫡长制方式册立皇太子的念头。乾隆帝是一位长寿之君,也是清代掌握皇权最久的皇帝,在位时间加上当太上皇时间共六十三年,密立永琰为皇太子后,又活了二十五年,其中二十二年为帝。如果永琰不合他老人家的意,是极可能被换掉的。乾隆帝与后妃共生有十七个儿子,其中十人长大成人,皇太子候选人多的是,不像后来咸丰帝,只有一根独苗,继位人别无选择。

朱珪临别留下五条箴言,并不是随便置留的,这是他深思透悟的结晶。做好这五个方面,对皇子永琰的成长,特别是对参与皇太子的角逐非常重要:这是皇位继承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是获得乾隆帝认可的重要条件;说明永琰在这些方面不是无可挑剔,而是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着力加强、始终保持。♀皇十五子永琰是个好学生,对师傅的殷殷嘱托心领神会。

恩师虽远在他乡,永琰却经常想念他,时常赠诗给恩师,贺师升迁,贺师大寿,遥寄问候。尤其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八十诞辰,正好是朱珪六十寿辰,永琰竟忘了避讳,将父皇与恩师联系起来,写了一首五言长诗,内有“圣主八旬岁,鸿儒花甲年”、“设醴诚难罄,尊师敬独尊”之句,表达了深厚真挚的尊师恋师感情。朱珪接读贺诗,应和唱答,字里行间不忘帝师教诲之责。

朱珪浇灌永琰这棵皇家秀苗,使之茁壮成长,大获成功,得到的回报是双份的,乾隆帝对他投以赞赏的目光,永琰对他由衷感激。

朱珪的官运注定要与日俱隆。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九月,他扈从乾隆帝南巡,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礼部侍郎是正二品的官职,而且是京官、礼部的副长官,论地位的高下和重要程度,比他担任皇子师傅前所任的山西布政使、代理山西巡抚,不只是高一级两级的问题。当年四月,皇帝命他任殿试读卷官,掌衡文大权,为王朝选拔文职人才。当年十月,以命他担任武会试总裁,掌衡武大权,为王朝遴选武职人才。五十一年三月(1786年),正式升任礼部右侍郎。当年六月,出任江南乡试正考官,肩负起将江南才子收罗进王朝统治队伍的重任。两个月后,担任浙江学政。回朝后,调兵部任职。次年五月,升任礼部左侍郎。左侍郎虽在品级上与右侍郎相同,均为正二品,但地位略高于右侍郎。五十三年(1788年)八月,调任吏部右侍郎要职。次年十月,任经筵讲官,为皇帝进讲书史。五十五年(1790年)三月,出任会试副总裁。这段时间,他担任的官职和担负的任务,主要是为王朝选拔文武人才。乾隆帝对朱珪的培养可谓用心良苦、意蕴深远。

五十五年七月,五十九岁的朱珪外放任安徽巡抚,正式担任封疆大吏。安徽北部发生水灾,年近花甲的朱珪立即轻车简从,仅带几个仆人奔赴灾区赈济灾民,足迹遍布宿州、泗州、砀山、灵璧、五河、盱眙等地。他亲民爱民,与灾民同舟共度,并亲自参加抗洪抢险,抢堵决口大堤,举行赈灾活动。由于救灾有方,措施得力,大灾之后,“民无流亡”。此后三四年内,他先后编纂进呈《御制说经古文》《御制论史古文后跋》在所著文章中赞颂乾隆帝说经之文、论史之文,数度受到乾隆帝颁谕奖励。五十九年(1794年)五月,乾隆帝调补朱珪为广东巡抚。随后,朱珪进呈编纂的《御制纪实诗》《御制几余诗》各一部,乾隆帝看到自己的诗篇被编纂得这么好,龙颜大悦,专门颁谕,将朱珪表扬一番,夸他“用心审密”、“用心细而措词当”,奖励其笔扇、纱匹、笔墨、荷包、锞锭等物,同时又告诫他,“务须尽心政务,以察吏安民为重,不可缓其所重,用心于无用之地。”乾隆帝话虽这么说,但内心对朱珪是满意的,把他视为自己的文学知音。六十年(1795年)二月,乾隆帝写了四首诗,特地命朱珪和诗进呈。不久,命他兼署两广总督。四月,将他擢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暂留巡抚任。这时,朱珪虽留巡抚之职,但其身份地位已是京中从一品大员了。八月,朱珪升任兵部尚书,仍留巡抚任。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紫禁城张灯结彩,鼓乐齐鸣,皇位授受大典在太和殿隆重举行。年迈的乾隆帝正式将至高无上的皇权禅让给皇太子颙琰(为避讳,永琰在上年九月册立为皇太子时,改名为颙琰)。老皇帝在自己健在的情况下拱手让出最高统治权,这在清史上是破天荒之举,在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史上也无先例。朱珪的身份因此发生变化,正式成为帝师。他听到这一重大消息非常高兴,立即进呈自己所撰诗册,进行恭贺箴规。和珅从获取的信息中得出判断,历封疆、负时望的帝师朱珪将有大用,心中妒火很旺。因此,借机诽谤朱珪,对他进呈诗册之事横加指责,并在乾隆帝面前搬弄是非。乾隆帝虽年迈昏聩,但对这件事情还算头脑清醒,说:“陈善纳诲,师傅之职宜尔,非汝所知也。”既然乾隆帝这么说,和珅不好进一步中伤,嘉庆帝则颁谕称赞恩师所呈诗册:“朕阅朱珪所进诗册措词冠冕得当,其颂扬处不忘箴规,尚得大臣之体。且二十五有韵内难押者居多。今百韵成篇,不致牵强,是其学问素优,着赏给顾绣蟒袍、大小荷包,以示优眷。”当年六月,朱珪擢升为两广总督,兼署广东巡抚,成为督抚兼于一身的地方大吏。不久接到圣旨:朱珪着来京另候简用。按照常理,朱珪就得做好交卸现任的准备了。

儿子颙琰继位后,乾隆帝打算将朱珪召回京师任职,以便辅佐儿子。嘉庆帝心中早有此意,碍于太上皇仍然掌握最高权力,轻易不敢造次,获悉这个消息后,异常高兴,赶紧写信告诉恩师。嘉庆元年七月,远在广东的朱珪接到一道很不寻常的上谕:“孙士毅在四川酉阳州病逝,将来大学士缺,意欲即以朱珪补授。但此缺须一月后方始题请,特先降旨谕知朱珪,不必因有来京之旨,心存疑虑。现在京中并无应办之事,朱珪不必急于来京。两广总督仍应朱珪署理。朱珪在广东巡抚任内办理一切本为熟悉,今复奉有恩旨,尤应感激奋勉,倍加认真,不可存五日京兆之见,有负委任,一切洋盗更应严办。大学士员缺,除俟届期明降谕旨外,将此先行传谕知之。”这道谕旨,泄露了嘉庆帝急于召恩师入阁任职的迫切心情。嘉庆帝意犹未尽,还撰写诗篇准备向恩师致贺。清王朝国家机关中,殿阁大学士是文官中最高品秩的官员,声望最高,官场和民间都称之为宰相,是千万臣子的最高奋斗目标。虽然这个相位尚未到手,但皇帝明确预告,也算一条腿迈进门槛里了,朱珪跪听这道圣旨后,内心非常兴奋。师生两人远隔万里,盼着相见的那一天。

谁知,嘉庆帝祝贺恩师将升任大学士的诗稿竟被和珅所得。和珅立即拿着诗稿跑去密奏太上皇乾隆帝,添油加醋,挑拨离间,说这完全是“嗣皇帝欲市恩于师傅”。太上皇虽将皇位让出去了,但还想独把朝纲,尤其不愿见到儿皇帝向恩师买好之类事情发生,心中很不痛快,便向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董诰征询处置此事的意见。董诰有意保驾,无意扩大事端,见此事已惹恼太上皇,急忙连连磕头,回奏说:“圣主无过言。”太上皇乾隆帝听了此言,冷静了一些,思虑许久,认为自己交出皇位不久,不宜将此事闹大。他对董诰道:“汝大臣,善为朕辅导之。”乾隆帝掷下要求老臣妥为辅佐新皇帝的话,才悻悻作罢,放过儿皇帝一马。但对朱珪,乾隆帝就不客气了,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就收回前不久要朱珪赴京另候简用之召,并将他从两广总督任上贬下来,降任安徽巡抚。朱珪在广东心头热了一个月,静候来自京师的佳音,不料八月份接到一道谕旨,当头浇了一瓢凉水。谕旨称:“前因大学士缺出,朱珪科分较深,学问素优,人亦端谨,是以降旨令其来京,原欲将伊补授大学士。乃节据魁伦奏到,粤东艇匪驶至闽浙洋面肆劫,是朱珪于署总督任内不能认真缉捕,咎实难辞。本当治以应得之罪,姑念其操守尚好,前任安徽巡抚办理尚无贻误,兹特加恩,仍令补安徽巡抚。”作为两广总督,军政事务千头万绪,若是有意挑刺,类似缉盗不力的纰漏绝对能找出好几箩筐。眼看着美妙的官场馅饼就要打在自己头上,却被太上皇宠臣和珅横插一杠,馅饼飞了不说,还弄得鸡飞蛋打,丢掉总督职位,朱珪只能将懊恼吞进肚里。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玄机最新章节 | 玄机全文阅读 | 玄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