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权力的崛起 第十五章

作者 : 李银河

科伦泰还以其性观念而变得十分有名,她认为,社会主义改变了两性关系的性质,过去的资产阶级道德是虚伪的,不平等的,新的道德应当建立在薪的经济基础之上。尽管妇女有一些具体要求,但妇女的利益与革命的利益是不可分割的,妇女的解放始终被视为更为重要的阶级解放旳一部分。

关于中国革命与妇女的关系,西方女权主义者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为了获得农民的支持,采取了同父权制妥协的策略,因此这一革命是以牺牲妇女为其代价的。著名女权主义者丝黛西和约翰逊等人都持有这种观点。在我看来,这种批评对中国的情况相当隔膜。在中国,革命的目的首先是夺取政权,保持政权,使这个国家的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革命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一直被视为一个整体,而一些子群体的利益在革命中并没有任何特殊的重要性。因此,革命并不会为农民的利益栖牲妇女的利益,因为他们这些特殊的利益集团在革命的眼中是不存在的。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也只有官和民这两大阶层,一向缺乏西方意义上的利益集团。用西方的利益集团分析法来解释中国的事倩,难免有隔靴搔痒、文不对题之感。

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

一般认为,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发生在本世纪的6070年代,最早兴起于美国。也有人认为,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一直持续到80年代。

运动的基调

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的基调是要消除两性差别,并把这种差别视为造成女性对男性从属地位的基础。妇女运动要求各个公众领域对妇女开放,缩小男人和女人的差别,使两性趋同。当时的女权主义者认为,女人应当克服自己的女性气质,努力发展男性气质,其中包括攻击性和**性;她们不赞成母性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赞成女性在道德上天生高于男性;她们否定女人缘子作母亲的经验就在性格上与男人有了拫本的差异这一论断,而是认为许多男人也很温柔,甚至更爱照顾人,这些特征和气质不是先天的遗传,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

波伏瓦的《第二性》虽然发表较早年,但它对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部著作中,波伏瓦用大量哲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文学及轶事材料证明:女性自由的障碍不是其生理条件,而是政治和法律的限制造成的。她的最广为人知的观点就是:一个人并非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是变成女人的。在这一点上,波伏瓦的观点与沃斯通克拉夫特是一致的。她们两人观点的区别在于,波伏瓦认为妇女解放与作母亲这二者无法共存,而沃斯通克拉夫待却认为这二者是可以兼容的。这并不是因为在沃斯通克拉夫特生活的时代女人还无法避孕或者轻易作出过单身无孩生活的选择,而是因为她十分看重女人旳生育能力,把这一能力称为女人生存的伟大目标之一。波伏瓦则把强调生育视为妇女受奴役的直接原因。她指出:母性毕竟是使妇女成为奴隶的最技巧方法。我不是说每一个作母亲的妇女都自动成为奴隶可以有某些生存方式使母性不等于奴役,但现代的母性仍然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人们仍然认为妇女的主要工作便是养育小孩,妇女便不会投身政治、科技。进一步说,她们使不会怀疑男人的优越性。我们几乎不可能告诉妇女洗碗盘是她们的神圣任务,于是告诉她们养育孩子是她们的神圣任务。

波伏瓦认为,人们巳经接受了两性之间的既存关系,把它看成是基本的和自然的,以致于最后再也无法意识到这一点。我想,几个世纪以后,当人们发现我们社会中妇女所处的境逍,也会感到无氐的惊奇,就像我们现在发现雅典民主政体中的奴隶制时所发出的惊叹一样。波伏瓦在书中指出了男人如何将自己定义为自我,而将女人定义为他者、如何以男性为主体,以女性为非主体。她犀利地指出,世上只有一种人性,那就是男性;女性只不过是从男性的偏离;这个世界是一个男人的世界。在英文中,可以指称男人,也可以指称人类;却只能指称女人,不可以指称人类。在这种指称方式背后,是对男女两性不同评价的文化积淀:女人只是人类中的一部分,但男人可以是全部。中文的他和他们也是这样:用这两个词可以栺称男人,也可以指称咯去性别的人类;但是她和她们却只能指称女人。由此得出男性是主体、女性非主体的结论并不太过分。

波伏瓦像马克思主义者一样,并不把妇女的解故运动当作一种非历史的行动,而认为,只有在现代的生产形态下,妇女才能释放其自由自主行动的全部攢力。波伏瓦把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运用于对妇女状况的分析和研究之中,那就是对一切现存的习俗、价值和信仰质疑,反对个人命运天定的思想,认为无论是传统的期望、早年的经验,还是经济条件,都不能规定妇女的命运。在这一点上,她既反对弗洛伊德关于妇女特性的许多论断,也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观点。关于妇女解放的途径,她更强调个人的努力,而非整体的行动,她认为,尽管现存的性别压迫是结构性的,解决问题却要靠个人战胜环境的努力。她提出了三种途径:第一,女性只有到社会上去工作,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第二,成为知识分子第三,争取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以便最终解决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人的冲突。这最后一点似乎同她个人奋斗的立场略有矛盾。

尽管有人从不同的立场批判波伏瓦,例如那些对其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立场难以苟同的人们就曾批评她试图用个人主义的办法来解决集体的问题,忽视了工人妇女和农民妇女的问题;但是她的《第二性》一书在女权主义和妇女运动中的经典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这个时期,妇女运动中另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著作是费尔斯通的《性的辩证法》这部著作被认为是生理本质主义的代表作。费尔斯通在这部著作中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生育机制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傢波伏瓦一样,费尔斯通也认为,男女两性的区别并不必然导致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统治,主要是妇女的生育功能导致了两性权力的不平等在孕产期,女人的基本生活来源要依赖于男人;人类的婴儿比其他物种霜要更长的育婴期;母亲和婴儿的相互需要与依赖以及建立在生育生理区别基础上的性别劳动分工。她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如果用技术改造生育机制,使生育得以在女体外进行,女性就可以从这一生理角色当中解放出来了。她认为,改选儿童抚育机制和有酬工作机制都不能最终解决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只有重建生育生理机制,妇女才能最终获得解放。

同费尔斯通持相同观点的女权主义者列举了不生育的许多好处,例如它可以给女人更多的时间过自己的生活;她们还提出,生育的生理不应当决定女性的生活,女性应当对自己的生活做出个人的决定;不生育的女人可以同年轻人在一起生活和交流,也可以去过集体生活或领养孩子。

不少女权主义者很不同意波伏瓦和费尔斯通对生育问题的看法。妇女运动第二次浪潮中的著名女权主义者米歇尔就批评了波伏瓦把母性当作一种可能的存在主义主题的观点她甚至说,严袼地说,《第二性》不应当玻算作妇女运动第二次浪潮的一部分。

如果说波伏瓦的《第二性》是横空出世,那么弗里丹6矽的《女性的奥秘》就是凝结了空气中巳经弥漫的东西写作而成的。这部著作成为妇女运动第二次浪潮兴起之时对当时妇女心中所想的事情的最杰出的表达。到1970年时,这本书在英美两国已铕到100万册以上,还有各种文字的译本。它是美国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代表作,它的千言万语如果用一句最响亮的话语来概括就是:对家庭主妇的形象说一声不1弗里丹在书中提出,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妇女是生气勃勃的,但在战后却沉湎于舒适的家庭生活,只想作一个幸福的家庭主妇,不再到社会上去干事业;妇女解放和事业之类的字眼听起来巳使人感到陌生和不自在;女人的唯一梦想就是当个无可挑剔的贤妻良母;最大的奢望就是生五个孩子并拥有一幢漂亮住宅;唯一的奋斗目标就是找到中意的丈夫并保持稳定的夫妻关系。弗里丹生动地描写了这代妇女在得到了这一切以后的深深的失落感和自我实现感的缺乏,她们充满无名的烦矂感和无意义感。她认为,对于妇女们发自内心的呼声一除了我的丈夫、孩子和家庭之外。我还有所企求——再也不能漠然不颐了。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女性权力的崛起最新章节 | 女性权力的崛起全文阅读 | 女性权力的崛起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