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权力的崛起 第十章

作者 : 李银河

生育与人口

据国际组织统计,1980年至1985年,全世界妇女平均总和生育率为义55,其中非洲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友情提示这本书第一更新网站,百度请搜索+75,而发达国家平均只在两个左右。国际人门会议栺出:妇女控制自己生育的能力是她们享受其他权利的重要基础。在发达囯家中,大多数妇女已享有基本的生育自由:能够获得避孕知识,能自主地决定生孩子的数目和生育间隔。相反,欠发达国家的已婚妇女缺少生育上的自由权,无力获得足够的教育与训练,缺少走出家庭就业的机会,过高的出生率迫使好女在很多年内都在生养孩子,她们的健康受到损害,工作能力受到限制。根据统计分析,妇女的生育状况会受到她开始生孩子年龄的影响。在那些未广泛釆用避孕措施的国家尤其如此。早婚限制了妇女许多方面的自由,如继续受教育、获得职业等等,早育还对母婴均产生不良影晌。

1995年,日本内阁兼管妇女事务的官房长官在一份女性白皮书里称,日本女性结婚很晚,而且不大想要孩子。据统计,曰本女性初婚的平均年龄是26.1岁;每位已婚女性平均只想要1.46个孩子。这份白皮书称,日本孩子的出生率正在日益下降,原因是,一般女性认为孩子一旦生得多了,那么抚养孩子和做其他家务活的任务就会落到她们当母亲的身上,强度很大,令人难以承受。

在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妇女的普遍就业导致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由于妇女不愿因为生育中断工作,所以尽量少生孩子。据1980年统计,在生育率较高的塔吉克、土库曼和乌兹别克,人口出生率分别为370吣、34.3%和33.8%,其妇女就业人数分别占职工总数的39%、41%和43%。在生育率较低的白俄罗斯、俄罗斯、立陶宛、爱沙尼亚、乌克兰和拉月兑维亚,人口出生率分别为16%、15%、15.1、15%。14.8%和14.0%,其妇女就业人数在职工总数中占到52—54%。♀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大大降低了妇女的生育水平,从而使她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命周期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总和生育率在40年代平均为5.44;50年代为5.8%。60年代为6.8;70年代为7.01%。全国育龄妇女生育水平在70年代的大幅度降低的基础上,在80年代又有显著下降。具体说,总和生育率由1990年的581降至1979年的2.75;180年为2.24;1981年为2.63;1989年为26.1996年全国人门普查资料表明,平均每个妇女活产子女数为210;平均每个妇女存活子女数为1.96;总和生育率为2.31。

中国妇女的平均生育年齡遂渐下降,从1970年的即岁下降到1961年的34岁,也就是说,中国妇女在34岁就结束了生育旺盛期,从出生婴儿的孩次比例来看,一二孩比重上升,多孩比重下降。多孩比重已从1981年的27.15%降低到1989年的19.32%目前中国已婚妇女的避孕率达83,有的地区达阳以上。1992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18.2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能,比1970年分别下降了4%和55。1992年,全画入工流产数万例。做节育手术还是以女性为主,节育手术分性别所占比重为80男82女1985年,男女95.4好;1962年,男丄,女屯4%。计划生育政策推行过程中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性别比过高的问题。虽然从全国人口性别比看问题不大,卑从出生人口性别比看问题较大,它的影响不在出生时,而是会对日后的全国人口性别比造成不利影响。1岁婴几性别比更高达个别地方有不自然的高性别比,例如,浙江省青田县性别比高达显然有溺婴、弃婴现象存在的可能性。另据辽宁省1989年流产儿的性别抽祥调查,80的流产儿是女性安徽省妇联在濉溪。发现农村出现出生婴儿性别比例失调的情况,有的地方男女婴比例达到5:1的悬殊程度。怀远县某村1980、1981两年共溺死女婴40多个。♀梅庄村1982年第一季度生了8个小孩,其中3个男孩健康成长,5个女孩有3个被溺死,2个被遣弃。

妇女因生女孩受虐待的现象大量存在,因不堪虐待而自尽的事件也有发生。1983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天津日报》、《羊城晚报》等就歧视和虐待生女孩妇女的问题作了大量报道。据辽宁省妇联、总工会的调查,一些妇女生女孩后,受到丈夫公婆的歧视和虐待,有的经济上受到限制,有的被迫离婚,有的遒到打骂,个别的甚至被残害致死。有人为了生第二胎,把第一胎所生女孩弄成残废,构成了伤害罪。据沈阳、鞍山、本溪等九个市统计,1982年因生女孩不堪虐待到妇联上访的有169起,有些地区遗弃和溺死女婴的事件时有发生这类事件从两个方面显示了妇女地位的低下:一是女婴在家人心目中的地位远远低于男婴;二是母亲会因为双方都有责任的事情单方面受责备,受虐待。

这些现象提醒我们应关注计划生育政策对妇女地位的影响,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有:妇女因生女孩而受虐待,主要的避孕责任落在女人身上,绝育手术大都是女人做,杀女婴现象,女孩的生存机会不如男孩等等。

安全

尽管针对妇女的暴力存在于一切历史时期和世界各地,但只是在最近的十几年间,尤其是90年代以来,它才祓视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针对妇女的暴力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危机。从美国居高不下的率,到印庹妇女因为嫁妆不足而道谋杀,全世畀妇女面临着共同的恐惧。

摒统计,在美国,每斤秒钟就有一个人成为暴力犯罪的受害者,每6分钟就发生一起虐待妇女的事忤,有150万女性是她们所爱的男人的**攻击对象。每年有3—4百万美国妇女成为暴力的受害者。根据美囿的一项随机抽样调査,在被调查的930名妇女中,44的妇女经历过或威胁,21的已婚妇女受过丈夫的泰打,16的妇女在18岁前受过**的虐待另据统汁,每年有6万到10万件**案件或性侵犯案件发生在前青春期女子身上。**案受害者绝大多数是女性,女男比例为10:1。

美国的案创历史最高纪录,警方立案的约10万件,报案数比上年提高,增加5929起。这只是报了案的数字,而案是报案率最低的犯罪,因此可以推知,未报案的案还有很多。据估计,如果把未报案的案计算在内,美囯每年有200万妇女成为的受害者。在旧金山地区,统计表明,这个地区的妇女在其一生的某个时期成为受害者的可能性高达2%。

在1989年4月,美国纽约发生了一起残害女性的事件,一位女大学生在为纽约马拉松赛作参赛训练时,遭到性侵犯致死。这一事件打开了郁积已久的女性愤怒的闸门。女人扪感到,现在无论是在公园,在家里,还是在工作场所,都没有安全感。更使她们感到愤怒的是,男性对女性日益增长的愤怒持不屑一顾的态度。美国各地有人为她的惨死举办了纪念长跑,用以抗议罪行。

在加拿大,每4名妇女中至少有1名在其有生之年受到性侵犯;每年有100个女人死于丈夫或男友之手。在1989年12月6曰加拿大魁北克区蒙持利尔工程学校的14名女大学生,在一欠游行中被枪打死,另有13人受伤,人称蒙特利尔大屠杀。在1992年死难妇女三周年纪念会上,许多加拿大男性佩带白色缎带,表示他们反对汁对妇女的暴力的态度。

在德国,每5分钟就发生一起妇女被打或被事件。在瑞士的日内瓦,有2000多名妇女常年躲在妇女庇护所中,寻求法律、道德和財政上的支持,躲避丈夫的虐待。

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样本中包含178位女性,156位男性发现,在34个月当中,共发生793次暴力事件。其中男性攻击女性是女性攻击男**件的两倍;事件挑衅一方男性占57,女性占43好;受害人女性占61%,男性占35;男性喜用危险武器,女性喜用棍棒;女性更多使用口头侮辱的方式,总之,调查表明,男性的攻击性更强。

在印度,针对妇女的犯罪有陪葬陋习,烧死新娘,迫害女巫,嫁妆谋杀,打老婆,,杀害女婴,雏妓现象等,这些现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尽管传媒和政府一再关注这些现象,近期发生的陪葬事件,打女胎杀女婴现象和穆斯林女人的离婚权利问题表明,政府的呼吁和措施没有什么效力。

据报道,索马里妇女在肯尼亚的难民营里遭到和抢劫。施暴者是索马里的土匪和肯尼亚难民营的工作人员。联合国特使正在努力改善这些难民营里的残暴状况。

在中国发生的对妇女的暴力侵害中,最严重的首推拐卖妇女。中国拐卖妇女的现象有这样儿个待点:第一,被拐卖妇女所处地域广泛,成分复杂,年龄跨度大。在80年代末,拐卖妇女活动发展到全国除**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较突出的省区有:四11、河南、河北、广西、云南、贵州、湖南,山东、安徴、福建、内蒙古等。多个省的妇女被拐卖到一个省内的某个县和村或某省某偏僻地区的妇女拔拐卖到全国各地的现象都有发现。据有关调査,河南省仅1989年以来需要解救的妇女儿童就达万人以上;山西省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牵步16个民族之多被拐卖的妇女大多是农村妇女,但也有城市女工、营业员、退学的中学生等。某省调查发现,被拐卖的妇女中最小的仅12岁,最大的岁,其中文肓半文盲占一半以上。

第二,拐卖妇女犯罪已由单个行动发展为团伙犯罪,有的形成了拐、运、接、窝、卖一条龙。如河南某地农民的一个犯罪团伙,在几个中小城市设有中转站接应;陕西某地区拐卖妇女案中,两人以上困伙行动的占总数的70以上,有的一案多达100多人;188年,徐州市查获拐卖人口的犯罪团伙94个,成员349人,占查获拐卖人口犯罪分子总数的72.7;山东聊城地区1967年以来经检察院审查的185起拐卖人口案中,有113起是团伙作案。此外。犯罪目的已由原来的单纯营利转变为其中夹杂着、流氓、诈骗等综合目的;犯罪手段已由过去的诱骗、拐卖向暴力劫持发展。多数妇女在被拐卖过程中遭到犯罪分子的、**和摧残伤害。有的人贩子冒充公安人员解救被自己拐卖掉的妇女,又以高价再次卖掉。有的人贩子一次拐卖数名妇女,公然叫卖,按质论价,影响恶劣。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女性权力的崛起最新章节 | 女性权力的崛起全文阅读 | 女性权力的崛起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