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做对了,孩子才优秀 第六十八章

作者 : 田科钦

给妈妈的小建议

让孩子自己在家要注意一下问题:

(1)孩子准备好了吗

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年龄是否适合单独在家。♀言情穿越书更新首发,你只来+通常6岁以上的孩子就有处理问题的能力了。下面的问题可以帮你确认孩子是否真的已经能够“胜任”:孩子有接听拨打电话的能力吗?他有责任心吗?是否能按时完成作业,能帮助做家务,能听妈妈的话了(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当遇到突发事件,他能保持冷静吗?孩子是否明白并能遵守规矩、掌握安全措施,是否了解基本的急救常识?

(2)对突发事件的处理

掌握一定的安全常识和急救技巧,是孩子独自在家必备的防护武器。比如,他们要知道各种急救电话:报警电话110、急救电话120、火警电话119等;知道如何开关灯、开门、锁门,能够正确使用微波炉等家用电器。

(3)出远门前立“规矩”

每天规定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孩子通话,这可以让妈妈放心,孩子也更有安全感;告诉孩子,他可以邀请小朋友到家里,但得强调只有哪些屋子是他们可以进的;规定好看电视、用电脑的时限并限定电视节目类型;把家里的危险品清除或锁起来:如酒精、药物、香烟、打火机或火柴等。

2.《教孩子要输得起,跌倒了,再爬起来!》

生在世,绝不能事事如愿。反正,遇见了什么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丧气。你应当下个决心,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对。

——美国人,著名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马克·吐温

胜败其实乃兵家常事,可一些孩子偏偏不懂这个理,争强好胜,赢了就满心欢喜,输了就大哭大闹。一些妈妈也抱怨“每次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只要我赢了他,他就会很不开心,闹着不算,硬要重来”。面对这样“输不起”的孩子,妈妈该如何开导,让他坦然面对输赢呢?

佩佩是我们小区里一个两岁多的女孩,妈妈经常带她和小区里的小孩一起玩游戏。

一天晚饭后我看到佩佩和小朋友在院子里玩猜拳游戏,石头剪子布。♀只要佩佩赢了,就会继续玩下去。但要是她输了,就会吵着说“不算数”,或是阻止别人赢她。其他小朋友都不高兴了,纷纷跑开,不愿再和她玩。

眼见大家都跑开各玩各的,佩佩跑到妈妈身边,忍不住大哭起来:“他们都不跟我玩。”

其实,妈妈早就看到佩佩和小朋友吵架的那一幕,明知理亏又霸道的是佩佩,但看到宝贝女儿伤心难过的样子,也是很心疼。妈妈真不知道如何对佩佩做出适当的反应。

孩子心理分析:

“输不起”是一种天性。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现象。无论什么事情,孩子总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别人强,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可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各方面都不成熟,他并不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在人前或是在集体活动中,一旦不如人,输于人时,他就会表现出不满,不高兴。

佩佩的表现正是“输不起”的代表。想赢又不服输的孩子,自尊心强且缺乏安全感。他们很害怕输,一输就无法肯定自己。同时,因为个性好强的缘故,使得他们在无法随心所欲地控制周围时,便以耍赖来否定既成的事实。对待佩佩这样的孩子,要有一定的方法。孩子自身的能力有限,面对挫折的忍受力差,一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就会把责任归罪别人。这时,妈妈的情绪疏导是非常必要的。妈妈应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她描述当时的场景然后告诉她:“佩佩想赢,别的小朋友和你一样也想赢啊,如果别的小朋友输了,不甘心,吵着说不算,或是阻止你赢,那你会不会生气,还和她玩吗?”用这样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提供给孩子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让她发现自己错在哪里。培养孩子能输能赢、乐观处事的健康心态将会让他受益终身。

名人示范榜样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很不好。但当他扔下书包在大草原上像匹小野马似的疯跑时,妈妈从不会把他抓回来写作业什么的。而是一边干着活,一边看着自己的儿子笑。作为一个母亲,她知道,学习固然很重要,但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对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更多。

一次,白岩松的考试成绩在全班排了倒数第二,他一生气,就偷偷把张贴分数的光荣榜撕掉了。♀后来这事儿终究还是被老师和家人知道了。当然,白岩松又挨了妈妈一顿打。但妈妈绝不是那种粗暴的只知道打孩子的人,作为一个老师,她能理解一个无法面对自己成绩的小孩子的古怪心理。

妈妈打过白岩松后就为什么挨打这件事和白岩松聊天。在妈妈一句句语重心长的教诲里,白岩松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懂得了做人要输得起,掩耳盗铃终究不是个办法,开始认真学习起来。

给妈妈的小建议

孩子遇到挫折往往会觉得沮丧,觉得没办法接受自己失败了的现实,一旦失败了,就会发脾气,任性等,表现出种种“输不起”的行为,怎样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输得起”的人呢?

(1)增加孩子挫折时的承受力

虽然要尽可能协助孩子成功,但妈妈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要过分刻意地为孩子排除一些在正常环境中可能遭遇到的困难,当孩子遇挫时,妈妈不要立刻插手,不妨留给孩子自己面对失利的空间和机会。比如,孩子用积木搭一座高楼,可不巧,快成功时“楼”塌了,看着孩子沮丧的表情,妈妈尽量不要直接替他解决问题,可以和他一起讨论,引导孩子去思考,然后让他自己去执行解决的办法。孩子克服挫折的能力和动机,常来自于遭遇过的挫折,当他的经验足够丰富时,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2)集体活动中提高耐挫力

在集体游戏中,孩子会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这些失败的痛苦经历让他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发展他的内省智能。他一方面要学会如何欣赏别人,和同伴友好相处,共同合作;另一方面在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集体中的这些磨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挫力。

(3)游戏中平衡输赢心态

大人和孩子游戏时不要经常故意输给孩子,适当的时候玩一些输了也有奖励的游戏,通过这种办法,平衡孩子输不起的心态。当然奖励的前提是说出输的原因。

3.《苦难教育,让孩子吃点苦》

如果子孙是优秀的,他们必定有志气,选择凭实力去独闯天下。反言之,如果子孙没有出息,享乐,好逸恶劳,存在着依赖心理,动辄搬出家父是某某,子凭父贵。那么留给他们万贯家财只会助长他们贪图享受、骄奢婬逸的恶习,最后不但一无所成,反而成了名副其实的纨绔子弟,甚至还会变成危害社会的蛀虫。如果是这样的话,岂不是害了他们吗?

——中国首富,李嘉诚

生活在安逸环境中的人往往过于脆弱,只有不断经受困难和挫折的人,才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存能力。孩子永远是妈妈的宝贝,作为妈妈,我们都不希望孩子遇到挫折。但是,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让人快慰的成功,也会有各种令人烦恼和痛苦的挫折。我们不可能一辈子替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生活在温室里。中国的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种爱往往导致了孩子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我们不要一味地娇惯孩子,让他们适当地吃点苦是很有必要的。

同学刚从美国带着不满五岁的儿子回来,我决定抽时间去看望她,因为我们曾是大学的好友,她出国一别近十年了。

我敲开了好友的门,她和儿子非常热情地欢迎了我。那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家伙,虽然出生在美国长到五岁还是第一次回国,但是他不仅英语说的好,一口流利的汉语也是让人惊讶的。

分别多年的好友见面,自然是有好多话要说,对孩子的关注就少了一些。忽然当啷一声杯子打碎的声音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慌忙说:“快去看看宝宝伤到没有!”朋友却不急不躁,而是微笑着对孩子说:“宝贝,过来,先到厨房拿块海绵,我们一起把牛女乃擦干净好吗?”然后,她和孩子一起去收拾打翻的牛女乃,还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去端杯子,避免杯子滑落。我对她的表现有点意外,问她怎么这么放心孩子,而孩子打碎了杯子也没有什么异常的表现。

她说在美国,例如孩子打翻杯子之类的事情,妈妈都会向她那样处理,而不是中国妈妈那样:孩子打翻了牛女乃,会马上跑过去,把孩子抱到一边,说:“宝贝,有没有烫到手?”有些妈妈甚至会说:“都怪这杯子,这么滑,让宝宝抓不住,妈妈把这杯子扔掉,宝宝不哭!”于是,孩子不哭了。

结果是,美国的孩子总是乐观地面对困难,积极地寻找各种方法去解决困难;而中国的孩子遇到困难时多会消极逃避,有些孩子甚至把责任推给妈妈,遇到重大的挫折时,孩子则六神无主,甚至出现轻生的行为。

孩子心理分析:

从表面看来,中国的妈妈似乎帮助孩子解决了困难。其实,当孩子再次遇到相同的问题时,这个困难仍然会出现。因为,妈妈的全方位保护和包办代替给孩子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即能力的残疾、心理的残疾。这样的孩子由于永远生活在妈妈的“保护伞”中,尽情享受着妈妈的照顾,所以当困难来临时,只会躲在妈妈的怀抱中,不敢独自去面对。

遭遇困难是人生必经的坎儿,我们必须教孩子学会接受困难。与其一辈子替孩子遮风挡雨,不如给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因此,作为妈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能只做孩子避风的港湾,还要在一些时候鼓励孩子去自己解决困难,即使知道他那样做会失败,甚至会受一点小伤,也要鼓励孩子勇敢地去尝试。因为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怕吃苦,不敢尝试是永远也长不大的。让孩子自己去总结成长的经验,远比妈妈言传来的有用的多。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困难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困难的态度。”因此,明智的妈妈应该从小就教孩子如何面对困难,让孩子从小就“吃点苦”。

给妈妈的小建议

怎么培养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困难和痛苦,妈妈应有几个原则:

(1)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妈妈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2)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你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

(3)对于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比如许多妈妈带孩子打针时,为了消解孩子的紧张,就说“一点也不疼”,孩子上一次当后,就绝不肯再上第二次当;他们挑战困难的理性和勇气就失去一次萌发机会,并且以后会不信任大人。

(4)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5)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妈妈通过“听话,把这件事情做好了,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妈妈做对了,孩子才优秀最新章节 | 妈妈做对了,孩子才优秀全文阅读 | 妈妈做对了,孩子才优秀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