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全译 §§§3.时序

作者 : 未知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注解:(爆竹)古时把火烧竹,有毕剥的声音,叫做爆竹,相传是可以驱鬼的。后代舀纸裹火药,爆火发声,也叫爆竹;凡遇喜庆和纪念日,燃放爆竹,算是点缀盛况。“元旦燎竹于庭”,语出《瓮牌纪闻》。(桃符)门旁设二板,是舀桃木做的,上画神茶、郁垒二神像,可以压邪,叫做桃符。典出《荆楚岁时记》。一年一换,所以作为新年故事,后来就把春联作为桃符了。

译文:元旦的爆竹声一响,旧的一年又过去了,门牌上的桃符换新,到处看出一片新的景象。

履端为首祚,人日走灵辰;献椒花颂,为祝遐龄,饮屠苏酒,可除疫疠。

注解:(履端)二字出《左传》。履就是踏,端就是始,“春为四时之端,正月为一岁之端,初一为一月之端;”语出《晋书》。(首祚)祚,福祗也。首祚即是元旦。新的一年的第一天,有象征福瑞的开始,故云“祚”。(人日)阴历正月初七日叫做人日。典出《荆楚岁时记》。(灵辰)是人为万物之灵,所以叫做灵辰。“人日是灵辰”句出《唐诗》。(椒花)晋刘臻妻陈氏,正月初一日,用椒花酿酒献笀,典出《晋书》。(遐龄)就是长笀。(屠苏)唐孙思邈有道术,每岁除夕,赠邻里药囊,浸井中二元旦日和酒饮之,叫做屠苏酒,可除百种疾病。典出《岁畴记》。(疫疠)疫,瘟疫也。疠,疾疫也。疠病指气不和的病症。

译文:刚刚踏入新的一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又名首祚,正月初七是个好的时辰,称之为人日;献上椒花酒来祝颂长命百岁,饮用屠苏酒,可以除去各种气不和顺的病症。

新正曰首春,去年曰客岁。火树银花合,言灯节之辉煌;星桥铁锁开,谓金吾之放夜。

注解:(新正)新的一年也。(火树)元宵节把灯烛悬点街上叫做火树。(银花)火树上的灯花,像银光的灿烂,叫做银花。(灯节)就是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星桥)是说桥上灯火如星。(铁锁)是说平时禁夜。(金吾)是掌管禁夜的官。“火街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又“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都是唐朝杜甫的诗句。(放夜)解除宵禁。

译文:新年的正月叫首春,已经过去的一年称为客岁;挂满枝竍的灯烛散发出灿烂的银光,由此来表现元宵节的热闹辉煌,这时星桥铁锁开,金吾官开放夜晚的宵禁,百姓可以夜行。

二月朔为中和节,三月三为上巳辰;冬至百六是清明,立春五戊为春社;寒食是清明前一日,初伏是夏至第三庚。

注解:(中和节)唐德宗以寒食与上已同时,欲以二月别为今节,李泌请以二月朔为中和节,是日百宫进农书。典出《唐书》。(上巳)节名古时风俗三月初三日,采兰水上,拔除不祥,典出《诗经注》。(春社)古节候之名。“立春后五戊为春社。”典出《月令广义》。一交春社,燕子就来。(寒食)冬至节后一百零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这日不动烟火,叫做寒食。典出《荆楚岁时记》。(初伏)伏是金气伏藏的意思,庚日属金,夏天是火盛的时候,所以伏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典出《阴阳书》。

译文:二月初一日是中和节,三月初三日是上巳辰,冬至后第一百零六日是叫清明节,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叫春社;寒食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初伏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

孟夏乃为麦秋,端午是为蒲节;六月六日节名天贶,五月五日,序届天中。

注解:(孟夏)是夏季中的第一个月,就是阴历四月。(麦秋)二字出《礼记》。百谷的成熟,都在秋天,只有麦是阴历四月间熟的,算是麦的秋天,所以阴历四月,叫做麦秋。(端午)《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骛角黍”。注:“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亦作端五。《岁时杂记》:“京师市厘人以五月初一日为端一,初二日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又名端阳重五。(蒲节)端午日用菖蒲泛酒,所以叫做蒲节。(天贶)贶晋况,是赐字的意思。宋祥符四年,六月初六日,天书再降,诏以是日为天贶节。典出《会要》。(天中)五月五日午时为天中节。典出《提要录》。

译文:阴历的四月叫孟夏,也因为大麦在此时成熟。所以又叫麦秋,端午日用菖蒲泛酒,所以又称为蒲节;六月初六日于宋祥符年间因有天书再降,故名之为天贶节,五月五日,时序刚好是天中,所以名为天中节。

竞渡端阳,吊屈原之溺水,登高重九,效桓景之避灾。

注解:(屈原溺水)屈原战国时楚人,名平,别号灵均。谏君被逐,五月五日自投汨罗江死了,楚人哀他的忠,每年这日便具角黍投河中,祭他的忠魂,历代就沿为竞渡的遗俗。典出《岁时记》。(重九)就是九月初九日的重阳节。(桓景避灾)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有难,可舀布缝绛囊盛茱萸,拴在背上,登高饮茱萸酒就可避祸,桓景听他的话,全家的人,都登高饮酒,平安无事,等到回家,看见家中的鸡犬都死完了,所以后代就有重九登高的风俗。典出《经齐谐记》。

译文:端阳节的时候,以划龙舟比赛来吊祭屈原投水于汨罗江,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饮酒,是效法桓景登高佩茱萸,喝茱萸酒以避瘟疫的事件。

二社燕鸡豚,群饮治聋之酒;七夕会牛女,家穿乞巧之。

注解:(二社)社,指社日,谓祭社神之日也,《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社,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二社日指春社与秋社,春社,“立春后五戊为春社”“在并州,因春社会宾客”。秋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燕)同燕。(治聋)俗传社日酒,可治耳聋。典出贾氏谈录。(乞巧)“唐宫中每遇七夕,宫女各执九孔线,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谓巧”,语出《天宝遗事》,以后民间就沿用此说。(c)针也。

译文:春秋二社日,家家以鸡豚宴会宾客,并且饮用可以治聋的社日酒,七月七日晚上牛郎织女相会,家中女子都对着月亮穿乞巧的针。

月朗中秋,唐帝神游于月府;风高九日,孟生落帽于龙山。

注解:(朗),明也。(中秋)阴历八月十五日,在秋季的中间所以叫做中秋。(唐帝)就是唐明皇。(神游月府)“罗公远有道术,中秋夜侍明皇游于月中,见一宫殿,榜曰广寒清虚之府。”典出《异闻录》。(九日)就是九月初九日。(孟生)晋孟嘉,江夏人,字万年,幼小的时候,就有名望,做桓温的参军。(落帽龙山)孟嘉九月九日游龙山忽被风吹落帽,嘉不觉,桓温叫左右不要说,就命孙盛作了嘲笑他的一篇文章,嘉立刻做了一篇答文,很是优美,四座叹赏。典出《晋书》。

译文:中秋夜的月亮特别的明朗,是日唐明皇曾经梦游于月宫;重阳节日,高处风大,孟嘉帽子被风吹落于龙山而不知。

汉人蜡祭曰腊,故称十二月为腊;秦皇御讳曰政,故读春正月为正。

注解:(汉人)就是汉朝人。(蜡祭)蜡音乍。岁终合祭诸神叫做蜡祭。(腊)是言岁终田猎的意思。(秦皇)就是秦始皇,姓赢名政。(御讳)就是皇帝的名字,(正)音征。

译文:汉朝的蜡祭叫腊,所以十二月就称为腊月;秦始皇的名字是政,为了避讳所以称春正月为正(征字音也)。

东方曰大皞,乘震而司春,故春曰青帝;南方曰炎帝,居离而司夏,故夏曰赤帝;西方曰少皞,当兑而司秋,故秋曰白帝;北方曰颛顼,乘坎而司冬,故冬曰黑帝;中央属土,黄帝乘权。

注解:(大)大即太。就是伏羲氏。(炎帝)就是神农氏。(少)就是金天氏。(颛顼)颛音专,顼音许。就是高阳氏。(黄帝)即轩辕氏。(震)(离)(兑)(坎)都是卦名。四时,四方、五色、八卦,都是和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相配的。

译文:东方的帝,叫太,乘震位而司春令,震属木,木旺于春,色青,故叫青帝;南方的帝,叫炎帝,居离位而司夏令,离属火,火旺于夏,色赤,故叫赤帝;西方的帝叫少,当兑位而司秋令,兑属金,金旺于秋,色白,故叫白帝,北方的帝叫颛顼,乘坎位而司冬令,坎属水,水旺于冬,色黑,故叫黑帝;四方的中央属土,土旺四时,色黄,所以是黄帝当权。

夏至一阴生,天时渐短;冬至一阳生,日晷初长。

注解:(夏至)节气名,小满后三十日是夏至节,每年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夏至,这一天北半球昼最长,日最短。(冬至)节气名,小寒后三十日是冬至节,每年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为冬至,是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一阴生)(一阳生)夏至以前是纯阳当令,到了夏至,阴气初动,是阴生了;冬至以前,是纯阴当令,到了冬至,阳气初动,是一阳生了。(日晷)晷音鬼。就是日的影子。

译文:夏至日后阴气始生动,这时白昼将渐之缩短;冬至日后阳气始出动,这时白昼将渐之增长。

冬至而葭灰飞,立秋而梧叶落。月光都尽曰晦,月光复苏曰朔,半圆半缺曰弦,月与日对曰望。

注解:(葭灰)古时舀葭苇烧灰,置竹筒内,待冬至阳气初动时,此灰能自飞起。典出《后汉律历志》。(梧叶)“梧枫一落叶,而天下知秋”。语出《淮南子》。(立秋)节气名,每年立秋在八月八日或九日。(晦)是暗字的意思。(朔)是初字的意思。(弦)是像弓弦,初七初八叫上弦,縀二縀三叫下弦。(望)太阳和月亮到每月十五日,遥遥相对,彼此都能望得见,所以称望。

译文:冬至一到,阳气初动,葭苇的灰烬就会自然飞起,一交立秋,梧桐叶就会纷纷掉落。没有月光的夜晚叫“晦”,月光由无复生的夜晚叫“朔”,半圆半缺的月亮称为“弦”,月亮和太阳相对时就叫“望”。

初一为死魄,初二旁死魄,初三哉生明,十六哉生魄。

注解:(死魄)月的有光处叫明,无光处叫魄。(旁死魄)月亮过朔日后,渐有微光,所以初二叫旁死魄。(哉生明)(哉生魄)哉字作始字讲,语出《书经》。

译文:初一的月亮像死灰一样,所以叫做死魄;初二的月亮,是有点微光,所以叫做旁死魄;初三的月亮才生出光来,所以叫做哉生明;十六的月亮开始残缺,所以叫做哉生魄。

翌日诘朝,皆言明日;吉时谷旦,悉是良辰。

注解:(翌日)本作翼日,就是明日,见《书经》。(诘朝)左传:“诘朝将见”注:“诘朝,平旦”。《小尔雅》:诘朝,旦明也。(谷旦)就是吉日,见《诗经》。

译文:翌日、诘朝,都是明天的别称;吉时,谷旦,都是大好的时日。

片晌即云片时,日曛乃云日暮,畴昔曩者,俱前日之称;昧爽黎明,皆将曙之谓。

注解:(片晌)晌,本作县,亦作饷。估计时间之辞,犹片时,或泛称一时。(日曛)曛,古作熏。日入余光。日曛,黄昏时也。(畴昔)畴,曩也,昔也。(曩者)曩,昔也。二字见《左传》。(昧爽)昧是暗,爽是明,是暗中将明,二字见《书经》。(黎明)黎,是黑;黎明,是黑中将亮。(曙)就是天晓。

译文:片晌就说片刻的时候,日曛是说将要天晚的样子;畴者曩者,都是指过去的日子,昧爽黎明,都是指天将破晓的意思。

月分三,学足三馀;以术愚人,朝三暮四;为学求益,日就月将。

注解:(三遆)遆同浣。古制,朝臣十日一给假,每月三次,说是休沐之期,后人以一遆算作十天;初一至初十叫上,十一至二十叫中,二十一至三十叫下。(三余)“为学当以三余;三余者,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语见《三国志》。(以术愚人)是说用诡诈的方法,欺蒙人家。(朝三暮四)狙公养狙计食,用茅栗饲狙,对众驵说,我朝喂汝四,暮喂汝三,众狙怒,又说,朝喂汝三,暮喂汝四,众狙喜。狙是猿属。典出《庄子》。(日就月将)就是“成”,将是“进”。是说日有所成,月有所进;语出《诗经》。

译文:一月光阴,分为三遆;学求富足,全靠三余;诈术可以欺人,譬如狙公饲狙的朝三暮四;为学要求进益,须如《诗经》上说的日就月将。

焚膏继晷,日夜辛勤;俾画作夜,晨昏颠倒。

注解:(焚膏继晷)膏是油,晷是日影。句出《韩文》。(俾昼作夜)俾是使;句出《诗经》。(昏)黄昏也。

译文:点起灯火来延续白日的时光,以便继续白日的工作,这是说日夜不停的辛勤工作;把白天当夜晚来睡觉,就是说人颠倒日夜,作息不依常轨。

自愧无成,曰虚延岁月,与人隅语,曰少叙寒喧。

注解:(寒喧)喧,温也。凡是亲戚朋友,初见面的时候,总不过是谈些天气冷暖这叫做寒喧。

译文:自己惭愧一事无成,说是空长了年岁;同人家偶然谈谈,是说略叙些寒暄。

到处人情冷暖,从来世态炎凉;衰周无寒岁,暴秦无燠年。

注解:(人情冷暖)人情势利,改变无常,如天时的忽冷忽暖。(世态炎凉)世俗情态,都是羡富嫌贫,趋权附势,你兴盛的时候,和你很热,你衰落的时候,对你便凉,叫做炎凉。(衰周)周朝自平王东迁以后,政治不修,日渐衰弱,所以称他是衰周。(暴秦)奏始皇的对待人民,非常暴虐,所以叫做暴秦。(燠)暖也。

译文:到处人情,都同天气的忽冷忽热,从来世态,总像时令的忽炎忽凉;衰周时候的政治太宽,所以天时感应,常没有过寒的年岁,暴秦时侯刑罚太急,所以天时感应,也没有过暖的年岁。

泰阶平曰太平,时序和曰王烛;岁歉曰饥馑之岁,年丰曰大有之年。

注解:(泰阶)星名,就是三台,“泰阶者,天之三级也,上阶为天子,中阶为诸侯公卿大夫,下阶为士蔗人,三阶皆平,则阴阳和,风雨时,社稷神只,威获其宜,天下大安,是为太平;”语出《黄帝泰阶大符经》。(玉烛)说是做君的德美像玉,明照像烛,自然能使四时调和,“四时和谓之玉烛调”,语出《尔雅》。(饥馑)“谷不熟曰馑,菜不熟曰饥”。语出《论语注》。(大有)卦名。年岁丰收叫大有年。典出《春秋》。

译文:象征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庶人三级都平等的泰阶星平之世就叫太平;四时的节序相调和,是因为君德如玉、明照如烛所以叫做王烛;年岁不好、谷物欠收叫饥馑之年,年岁丰收叫大有之年。

唐世凶年,醉人为瑞;梁时俭岁,野莩堪怜。

注解:(唐世)是指德宗时说。(醉人为瑞)唐德宗时,年岁大荒,民间乏食,竟至没有酿酒的人,偶在市上见一醉人,人都聚观,以为祥瑞。典出《唐书》。(粱时)是粱惠王时。(俭岁)就是荒年。(野莩)莩音票,同殍。二字出《孟子》。就是饿死的人。

译文:唐德宗时,年岁大荒,民间少见醉酒之事,故见有喝醉的人就以为祥瑞之兆;粱惠王时也是年岁大荒,饿死在野外的人遍野,实在值得同情。

丰年玉,荒年谷,言人品之可珍,薪如桂,食如玉,言物用之腾贵。

注解:(玉)(谷)世称晋朝的庚亮是丰年的玉,王翼是荒年的谷,典出《世说》。(薪如桂)(食如玉)“楚国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语出《战国策》。

译文:好像丰年的玉,好像荒年的谷,比方士人的品行,很是珍贵;柴价贵如桂花,食价贵如白玉,极言物价的腾涨,不肯低落。

春祈秋报,农父之常规;夜寐夙兴,士人之勤事。

注解:(春祈秋报)祈报,都是祭名。春季播种时,祭祀神明,祈祷雨水调匀,五谷丰熟;秋收后,百谷丰稔,祭祀神明,所以报功。典出《周礼疏》。(夜寐书兴)语出《诗经》。说是到夜就睡,一早起来,书就是早。

译文:春天播种时,祭记神明祈求雨水调匀的祭典叫祈,秋天收成时,向神明报告丰收的祭典叫报,这些都是农夫一定的规矩,夜深才睡,一早就起床,这是表示士子勤于做事。

韶华不再,学者惟当惜阴;日月其除,志士正宜待旦。

注解:(韶华)就是春天的光阴。(惜阴)晋陶侃说,“大禹圣人,乃惜寸阴,我辈当惜分阴”。语出《晋书》。(日月其除)语出《诗经》,是说日月舍我而去,不能再来的意思。(待旦)周公坐以待旦。语出《孟子》。

译文:春天的时光过了就不再来,求学的我们应该好好思量要珍惜光阴;岁月光阴渐渐过去了,有志向学的人应该戒惧谨慎,多利用时间,如坐着读书到天明一样。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幼学琼林全译最新章节 | 幼学琼林全译全文阅读 | 幼学琼林全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