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全译 §§§2.地舆

作者 : 未知

黄帝画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

注解:(黄帝)就是轩辕氏。(都邑)五邑为一都,五里为一邑,见《史记》。(治水)尧时洪水成灾,是禹把他治平的,禹的治水情形,《书经》上有禹贡一篇,记载得很为详细。

译文:黄帝将土地规划清楚后,都邑的界限才分明;夏禹平治洪水后,山川的位置才有定案。

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称谓各殊。

注解:(宇宙)上下四方叫宇,往来古今叫宙。

译文:宇宙里的江山位置虽然没有改变,但是古名今称却有了大大的不同。

北京原属幽燕,金台乃其异号;南都本为建业,金陵又是别名。

注解:(北京)古辽东地,周称幽州战国时是燕国,历代建都于此的很多。国民政府建都南京,把北京改成北平,属河北省。(金台)是北京的别号。燕昭王造黄金台延致天下贤士,所以又叫金台。见《战国策》。(建业)即南京。三国时称建业,1929年国民党政府建都于此。(金陵)是南京别名。楚威王时,因为这地方有王气,埋金镇之,置金陵邑,所以后代沿用此名。

白话北京古时或称幽州,或称燕国,别名又叫金台;南京就是建业,别名又叫金陵。

浙江系武林之区,原为越国;江西是豫章之地,又号吴皋。

注解:(浙江)在浙江省。一名钱塘江,发源安徽歙县,曲折入海,故又为省名,明时置省治,以后即沿用之。(武林)今称杭州。本名虎林,避唐讳,改名武林。宋高宗建都于此称为临安。(越国)浙江地方本为春秋末时越国故地,所以称为越国。(豫章吴皋)江西省,汉称豫章,五代时称吴皋。

译文:浙江省本来是唐时武林的范围,春秋时则是越的故国所在;江西省是汉时名豫章的地方,五代时改名为吴皋。

福建省隶七闽,湖广地名三楚,东鲁西鲁,即山东山西之分;东粤西粤,为广东广西之域。

注解:(隶)是属字的意思。(七闽)周叔熊氏避难濮蛮,后来子孙分为七种,所以称七闽。(湖广)元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实统今之两湖两广而言。明分为湖广,广东,广西三布政使司。湖广始专指两湖之地。所以清代称两湖总督,也叫湖广总督。(三楚)湖广古荆州地,后分为西楚、东楚,南楚,所以名三楚。(东鲁西鲁)山东古青、兖两州旧域,别号东鲁。山西古冀州域,别号西鲁。(东粤西粤)广东,古扬州域,广西古荆州域。都是春秋时百粤旧地。

译文:福建省是古称的七闽地方,湖广旧称三楚,鲁地古分为东鲁、西鲁,今则称为山东、山西;粤地古亦分为东粤西粤,今则分别名之广东、广西。

河南在华夏之中,故曰中州;陕西即长安之地,原为秦境。

注解:(华夏)我国的古称,就是中原。(陕西)省名。汉称长安,秦称关中,本是战国时秦国的旧地。

白话河南是在我国本部的中心,所以又称中州;陕西是长安的旧地,本来是秦国的境域。

四川古称蜀国,云南汉置滇池;贵州僻处蛮方,荒服旧为黔地。

注解:(四川)秦时号为蜀郡,后多沿此名称。(云南)汉朝名滇国,武帝时彩云见于南方,所以称云南。(滇池)池名,周围五百余里,产千叶莲花。(贵州)省名。(荒服)古时不在中国境内,叫做荒服。(黔)贵州别名,秦时号黔中。

译文:四川古时称为蜀国,云南汉朝建置滇池;贵州僻处南蛮,所以叫做荒服,是古时黔中的地方。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之谓五岳;饶之鄱阳,湘之青草,巴之洞庭,润之丹阳,苏之太湖,此之谓五湖。

注解:(岳)山的最高最尊的叫岳。(泰山)又叫岱宗,在山东泰安县北境。(华山)又叫太华山,在陕西华阴县。(衡山)又叫岣嵝山,在湖南衡山县。(恒山)在山西浑源县。(嵩山)在河南登封县。(鄱阳湖)又叫彭蠡,在江西饶州。(青草湖)又叫巴邱,在湖南湘阴县。(洞庭湖)又叫云梦。在湖南巴陵县。(丹阳湖)在江苏镇江县,镇江古时叫润州。(太湖)又叫震泽。在苏州。

译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就叫做五岳;饶州的鄱阳湖,湘阴的青草湖,巴陵的洞庭湖,润州的丹阳湖,苏州的太湖,这就叫做五湖。

金城汤池,谓疆圉之巩固;河山带砺,实封建之誓盟。

注解:(金城汤池)城如金箩的坚,池如汤沸的热。是使敌不敢近攻的意思。典出北齐《唐邕传》。(疆圉)圉音予,就是疆域。(巩固)就是坚固。(河山带砺)汉高祖封功臣的誓书说:“使河如带,泰山如砺,国以永宁,爰及苗裔”。语出《汉书》,是说黄河成了衣带,泰山成了磨刀石,国才亡掉,这是永不会的。(封建)分封诸侯,建立藩国。(誓盟)是两方结信,昭告天地鬼神的话。

译文:如金铸的城墙,如注满热汤的护城河,是说疆域保卫得很坚固,分封诸侯,建立藩国,常常以黄河如衣带、泰山如磨刀石来彼此祝福,有愿永久的存在,生生不息的意思。

帝都曰京师,故乡曰梓里。

注解:(京师)京是大的解释,师是众字的解释,都城地方最大,人数最多,所以叫做京师。(梓里)“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经》。这二句诗。是想念故乡的意思,所以故乡叫做梓里。

译文:皇帝的都城叫做京师,旅外的人称家乡叫做梓里。

蓬莱弱水,非飞仙不可度;十洲三岛,惟真修乃可居。

注解:(蓬莱)山名。在东海中,上有金台玉关,是仙人住的地方。(弱水)蓬莱五山,四面各环弱水三千里,这水无力,不能载毛羽,所以叫做弱水,典出《山海经》。(十洲)环洲,玄洲、长洲、元洲,流洲,炎洲,生洲、祖洲、风麟洲、聚窟洲,这十洲都是仙人住的。汉东方朔有《十洲记》。(三岛)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岛,也都是仙人住的。典出《史记》。

译文:蓬莱弱水,不是飞升的仙人,不能渡过。十洲三岛,惟有虔诚修养的人才可住得。

沧海桑田,慨世代之更变;河清海晏,兆寰宇之升平。

注解:(沧海桑田)海上有一老人,他说:“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我每纪一筹,现在筹已满屋了”。语出《韵府》。(河清)黄河千年一清,典出《拾遗记》。(海晏)是说海中安静,就是海不扬波的意思。(寰宇)就是天下。

译文:慨叹世事的多变迁,常以沧海桑田来形容;预兆天下太平盛世,则以河清海静来形容。

水神曰冯夷,又曰阳侯;火神曰祝融,又曰回禄;海神曰海若。海眼曰尾闾。

注解:(冯夷)冯同□。黄帝子名冯夷生为水官,死为水神。又叫冰夷,无夷。典出《说文》。(阳侯)人名。渡河溺死,天帝封为河伯,典出《博物志》。(祝融)伏义时有祝融氏以火为纪,号赤帝。典出《荒史》。(回禄)火神。“郑人娘火于元冥回禄”,语出《左传》。(海若)“海称百谷王,其种称海若”,语出《博物志》。(海眼)即泉眼。“北海县因发地得五铢钱,取之不尽,中有石刻文云:此是海眼。众惧复掩之”,典出《金华子》。(尾闾)海水归宿处。东海沃焦山即尾闾,有石方圆四万里,海水都是从石泄出,典出《十洲记》。

译文:掌水的神叫冯夷,又叫阳侯。司火的神叫祝融又叫回禄。海神叫海若,海眼叫尾闾。

望人包容曰海涵,谢人周恤曰河润。

注解:(海涵)涵,水泽多也。海涵是指人的广量宽宏,像大海般的容纳许多的水。(周恤)隅同周,救济。恤同,怜也。周恤就是救济抚恤贫苦的人。(河润)是说黄河的支流,能够滋润四方的地面。

译文:希望他人多多包含,就说海涵,意指度量如大海般的涵纳百川。道谢别人的救济周恤,就说河润,意指如河水的滋润四方土地一般。

无系累者,江湖散人;负豪气者,湖海之士。

注解:(系累)是羁绊的意思。(江湖散人)唐陆龟蒙进士不第,放浪山水,自号江湖散人。典出《唐书》。(湖海之士)汉许汜同刘备论天下人物,称“陈元龙为湖海之士,豪气未除”。典出《三国志》。

译文:身心没有累赘牵绊的人,通称为江湖散人,即闲散生活的人;心藏有豪强之气的人,叫他为湖海之士,即是心胸豪气广阔若湖海之人。

问舍求田,原无大志;经天纬地,方是奇才。空中起衅,谓之平地风波;**不移,谓之中流砥柱。

注解:(问舍求田)是寻问房屋,讲求田亩,有安闲度日的意思了。(经天纬地)织机上的直线叫经,横线叫纬,舀天来做经线,舀地来做纬线,这是何等才具,何等心胸。(衅)就是争端。(平地风波)风波是在水面上的,平地上起了风波,是出人意想之外。(中流砥柱)砥柱,山名,在黄河的中间,黄河的水,紧急万分,到底冲不动它。

译文:寻访屋舍、田野以求安闲度日者,原本就是没有大志向;舀天为经,以地为纬的,才算是有出众特异的才能。凭空而起的争端,好像是平地无缘无故刮起一阵大风,坚定屹立不能移动者,好像砥柱屹立在黄河中间一般。

黑子弹丸,渺小之邑;咽喉右臂,要害之区。

注解:(黑子)人身上的黑痣。(弹丸)是弹弓上用的铁丸。“黑子弹丸之地,安所逃乎”。语出《宋史》。(咽喉)“汉中益州咽喉”,语出《三国志》。(右臂)“张仪对赵王曰,齐不附赵,是断赵之右臂也”。语出《国策》。

译文:黑子和弹丸,是形容微小的地方;咽喉同右臂,都是人身上紧要的所在。

**难持,一木焉能支大厦;英雄自恃,丸泥可以封函谷关。

注解:(大厦)就是高大的房屋。“大厦将倾,非一木所能支;”语出《文中子》。(恃),赖也。(丸泥封函谷关)汉王元谓隗嚣曰:“臣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语出《后汉书》。

译文:独自微小的力量难以支持,是说一木怎能支撑一所将要倾倒的大房屋;英雄常常自以为能力超人,自夸自负,说用一小团泥土就可以封住函谷关。

事先败而后成,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垂成而中止,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注解:(东隅)是日初出时,从东方起来,譬方作事的开始。(桑榆)是日落的时候,影在树端,譬方作事的结束。东汉冯异从光武出征,初时不利,后得成功。光武说此二句慰劳冯异。典出《后汉书》。(垂)将及也。(傀)是八尺。(篑)是盛泥土的畚箕。此二句出《书经》。

译文:事情先失败,后来才成功的,称之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即失之于日初升于东边之时,收之于日落照于桑榆之时。事情眼见就要成功了,却又突然停止,就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即指堆土成山,仅差一畚箕即成,却在此时停止,此山乃不能言其功成也。

以蠡测海,喻人之见小;精卫衔石,比人之徒劳。

注解:(蠡)晋离。是瓠瓢;“以管窥天,以蠡测海”,语出《东方朔传》。(精卫)是小鸟名;炎帝之女,游东海溺死,化为精卫。常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典出《水海经》。

译文:舀瓠瓢来测量海水,譬喻人的见识太浅,像精卫的衔石填海,是比方人的徒然劳苦。

跋涉谓行路艰难,康庄谓道途平坦。

注解:(跋涉)跋是在草中行走,涉是赤足渡水。二字出《诗经》。(康庄)即大道。“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语出《尔雅》。

译文:跋涉是说行路很为艰难。康庄是说道路极为平广。

瘠土曰不毛之地,沃壤曰膏腴之田。得物无用,如获石田,为学有成,已登道岸。

注解:(瘠)就是瘦。(毛)就是草。“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二句见诸葛亮《出师表》。(沃)是肥壮。(膏腴)膏,土润也。腴,肥美。膏腴即指肥润的意思。二字见《汉书》。(石田)是不能耕种的田。二字出《左传》。(道岸)是说道的彼岸;“诞先登于岸”。语出《诗经》。

白话贫疗的土壤我们叫它为不长一草的“不毛之地”,肥沃的土地,我们称为丰润的田地。获得有用之物而不用就好像获得不能耕种的石砾之田一样,求学问而有成就,就是说已经达到道理的境域了。

淄渑之滋味可辨,泾渭之清浊当分;泌水乐饥,隐居不仕,东山高卧,清节可风。

注解:(淄渑)山东二水名。淄水甘,渑水苦。齐易矛善调滋味,能辨二水。典出《粱父恪传》。(泾渭)陕西二水名,泾水清,渭水浊;合流三百余里,清浊不混,典见《诗经》。(泌水)河南水名。(乐饥)是说饥至饮水,也觉很乐。典出《诗经》。(东山高卧)晋谢安在东山造屋一所,高卧不出。典出《晋书》。

译文:淄水甘甜,渑水苦涩,二者的味道可以分辨出,泾水清,渭水浊,二者的清浊也可以区分;饥渴时就是只饮泌水之水也觉得满足快乐无比,这是赞美隐居山林,不出世任官的人,宁愿高高的卧躺在东山上,此种清高的操守,足以为世俗所传颂。

圣人出而黄河清,太守廉而越石见。

注解:(黄河清)黄河水常混浊,有圣人出,河水才见一清。典出《拾遗记》。(越石)福州城南海边,有越王石,常隐云雾中,太守清廉才见。典出《南北吏》。

译文:圣人出世的预兆是黄河混浊的水变为清澈,若是太守清廉,那么福州城南海边的越王石,就会出现于云雾迷蒙之间。

醇俗曰仁里,恶俗曰互乡。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

注解:(醇俗)醇音纯。是敦厚的风俗。(仁里)《见论语》。(互乡)即是这乡的风俗是不好的。见《论语》。(胜母)乃是里巷的名字。二语出《子华子》。(朝歌)邑名。墨子路过此说,“邑名朝歌,歌不及时”,便回车不进。典出《邹阳传》。(墨子)名翟,他所著的书,也就叫《墨子》。

译文:风俗敦厚的地方叫仁里,风俗恶劣的地方叫互乡。以胜母为里名,曾子恨这个里名有不孝之嫌,所以不肯进入,以朝歌做为乡邑的名字,墨子嫌其失时,所以转车不入。

击壤而嬉,上世之黎明自得;让畔而耕,西周之百姓相推。

注解:(击壤)尧游于康衢,有老人含鼓月复,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焀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典出《史记》。(让畔)畔是田界,虞芮二君争田,连年不决,就到周国,质证曲直,才到他的境内,见耕田的人,两方都让开田界,二君自觉惭愧,就此息争。典出《史记》。(西周)周武王建都丰镐是在现今的陕西,后来周平王迁都洛阳,是在现今的河南,所以前叫西周,后叫东周。

译文:击壤嬉游,上古时候的百姓,能得自寻其乐;耕田让界,西周时候的百姓,都能互相谦让。

长房有缩池之方,始皇有鞭石之法。

注解:(长房)人名,姓费。(缩地)“费长房学术于壶公,公问所欲,曰,欲观尽世界耳,公与之以缩地鞭,用鞭一指,欲至之地,即在目前”。典出《神仙传》。(鞭石)秦始皇要想渡海观日出的地方,有一神人驱石下海作桥,石行不速,始皇就鞭起石来,石竟流血,典出《三秦略记》。

译文:费长房有缩地的仙术,秦始皇有鞭石的方法。

尧有九年之水患,汤有七年之旱灾。

注解:(尧)就是唐尧。(水患)就是洪水为灾。(汤)就是成汤,商朝的始祖。(旱灾)成汤时大旱七年,掌占卜的官,呈献卜兆,说是要用人做牺牲,祈祷天地,方可下雨,成汤就自己剪发断爪,身用白茅束缚,作为牺牲,在桑林地方祈祷,把六件事情,责备自己,话尚未了,天就大雨。典出《史记》。

白话尧帝时候,有九年的洪水为患;成汤时候,有七年的大旱为灾。

商君不仁而阡陌开,夏王无道而伊洛竭。

注解:(商君)名鞅,卫人,事秦孝公,废井田,开阡陌。典出《史记》。(阡陌)就是田岸,南北叫阡,东西叫陌。(夏王)就是夏桀。(伊洛)河南二水名。“伊洛竭而夏亡”。语出《老子》。

译文:商鞅变法,不顾仁德,废井田而行私田,从此以后田地大开,人民生活愈苦,夏桀荒婬无迫,所以伊水、洛水同时枯竭,夏不久也亡了。

路不拾遗,由在上之有善政;海不扬波,知中国之有圣人。

注解:(路不拾遗)孔子在鲁国摄相三月,道不拾遗,典出《家语》。(海不扬波)周成王时,越裳氏重译来朝,说天上没有烈风婬雨,海里没有掀波大浪,于今已是三年,知道中国必有大圣人出世了。典出《史记》。

译文:道路上不贪拾他人的遗失物品,这种淳美的风俗是由于在上位者有善政所致;由海面平静没有大的波浪起伏,就可知道中国有圣人出世,辅君惠民。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幼学琼林全译最新章节 | 幼学琼林全译全文阅读 | 幼学琼林全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