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警战争游戏 伊势级战列舰(二)号资料

作者 : 再生逍遥无忧客

()伊势级战列舰IronmanClass伊势级共2艘,分别是伊势号和rì向号伊势号Ironman在太平洋战争末期,rì本联合舰队的序列之下加入了两艘独特的战舰,它们有着rì本战列舰所特有的塔式桅楼,装备着8门巨炮,而同时却在艉部铺着平坦的飞行甲板。这两舰便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航空战列舰∶“伊势”和“rì向”号。“伊势”和“rì向”号原来是作为rì本最早的国产超无畏战列舰扶桑级的第三、第四号舰而计划建造的。“扶桑”是古来对rì本的美称,以此来冠其名,可见rì本军方对它们报以何等的期待,然而,当时rì本的造船工业以及设计能力虽然已经rì趋成熟,但若要设计生产世界最高水准的超无畏舰还显得不足,该舰被要求装备当时世界最强的双联14英寸主炮六座,排水量也达到了29300吨。这种不顾实际的“造舰DYJ”也无情地遭到了事实的严厉惩罚。当扶桑级的二号舰“山城”摆上船台没有过多久,rì本技师们就发现了“扶桑”号存在有重大的缺陷。所有的问题可以说都是由硬塞在舰体zhōngyāng的第三、第四两座炮塔所惹出来的,首先是夹在这两座炮塔中的烟囱给shè击指挥会带来麻烦,分别配置的弹药库的搭载量会有限制,shè击产生的气浪会给上层建筑带来破坏,更麻烦的是,由于主机舱中间又插入了炮塔,这样不光限制了轮机舱的空间,使大型锅炉难以搭载,还要迫使其主防护带延伸,加重了防护的负担。这样,设计人员必须在速度和防护上作出抉择,结果,这艘rì本所寄予厚望,耗费了巨资,倾注了全部技术力量的超无畏战列舰航速只能勉强达到23节,最大装甲也只得被施以12英寸,不管在机动xìng还是防护xìng方面都不能满足要求。结果,不单是“扶桑”号,连船台上因工期已经展开而来不及加以多少修正的二号舰“山城”也一样,尚未完成便被贴上了“次品战列舰”的标签!由于“扶桑”号的问题,以及rì德兰海战对以后军舰设计所带来的影响,再加上rì本的海军预算迟迟跟不上,难产的“伊势”和“rì向”号总算是得到了若干改良的机会,然而,由于预算方面的制约,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重新设计来根治缺陷,只好作为改扶桑级而打了几个补丁而已。其主要的改良点不言而喻就是集中在最大的问题点:主炮的配置上,扶桑级那被烟囱分开的3、4号主炮被集中在第二烟囱以后。这样就确保了足够的轮机舱面积,同时提高了shè击指挥效率。其他改良之处在于将扶桑级的主炮只能在5°进行装填改良为能够在5度到20度的仰角内装填,这样也提高了shè击速度。主炮配置得以改良以后,防御也有条件得到改善,水平装甲由扶桑级的64毫米增至85毫米,防鱼雷隔舱也有所增加。通过主机的更换,其航速略略提高,可以达到23.6节。经过上述努力,伊势级和扶桑级相比,算得上一艘及格的战列舰了,但是,也仅仅是及格而已,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由于主炮配置的调整,其全部副炮不得不集中于前方,这不但使一部分副炮在恶劣天候时不能shè击,而且还大大地占据了居住面积。在本来就普遍存在居住条件不良现象的rì本舰艇里,比扶桑级定员更增加了167名的伊势级就更加拥挤了。另外因为甲板上的配置过于紧凑,小艇的配置空间只好放到了zhōngyāng部烟囱的旁边,但是,为了防止3、4号主炮shè击时可能产生的气浪,不得不装上本来不需要的小艇防壁。由此可见,虽说比起扶桑级算有所改进,两艘伊势级依然是问题一身。在1917年12月1rì和1918年4月30rì两舰分别完工,而编入rì本联合舰队第一舰队第一战队,并于1920年8月29rì加入了干涉西伯利亚的行列。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华盛顿条约打断了新的一轮海军军备竞赛,rì本苦心经营的八八舰队计划被束之高阁,称不上成熟的伊势级舰忽然成了仅次于长门级的rì本亚军。虽然有条约限制不得再造,不过改装却不在限制的范围内,rì本对其拥有的主力舰艇进行了彻底的改装。这些改装可以说一直在进行,一直持续到战争爆发以后。经过这些改装,rì本的战列舰群逐渐摆月兑了过去浓厚的英国风格,形同古塔的主桅楼造就了rì本战列舰最显著的特征。“伊势”在服役期间进行了几次大改装,逐渐改变自己的面貌,塔楼也越来越粗壮。尤其是1934到1937年所进行的一次以更换主机为中心的改造工事,其排水量猛增到了36000吨,新安装的80000马力汽轮机使这艘腿脚不利索的巨舰也达到了25.3节的航速。当然为了使航速提高,光改良主机是不够的,“伊势”的舰艉被延长了8米,显得几分苗条了的体形更利于航速的提高,同时被延长的部分也被安装了一部弹shè机,用于3架水上侦察机的运用。原来问题严重的部分副炮也被拆除,留下的也进行了提高仰角的改装。除此以外,还全面提高了原来单薄的防空火力。“伊势”就在这个状态下步入了太平洋战争的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伊势”、“rì向”两姐妹及其两个堂姐妹“扶桑”、“山城”号同属第一舰队的第二战队,该战队拥有48门14英寸主炮,在联合舰队中,第一舰队是舰队决战的核心,其中第一战队由联合舰队旗舰“长门”及其姊妹舰“陆奥”所组成,第二战队便成了当时的主攻手。由这样的编制可以看出rì本海军对这48门巨炮抱有何等的期待。中途岛海战后,为了弥补航空母舰的不足,伊势号于1942年12月被改装为航空战舰。在舰尾部增设了航空甲板和飞机库。为了保留其作为战列舰的机能,至少需要6门主炮,因此最初计划保留其1-3号炮塔,但是以后在设计过程中发现,即使保留3号炮塔,其空间也不会有什么使用价值,相反还会给设计工作带来麻烦。因此,最后决定仅仅拆除最后两座炮塔而设置飞行甲板。起飞用弹shè器设置于后部桅楼前部的两舷,其上部与飞行甲板同高。由于这要比一般军舰的弹shè器高出许多,因此4号炮塔如果要进行低仰角shè击将会受到限制,炮战时,必须将弹shè器转向斜后方。飞行甲板长70米,前部宽29米,后部宽13米,甲板上设有移动飞机用的3条轨道和12个转向盘,为了不至于影响甲板上的作业和交通,所有轨道和转向盘保持与甲板同高。舰载机计划使用高速远航程的十三式舰上轰炸机,也就是彗星式俯冲轰炸机,为了适应本舰的搭载以及能运用于弹shè器,专门将原型的起落架作了改进,定型为彗星22型(D4Y1改)。而实际采用过的是改装金星62型(1560hp)空冷引擎的慧星33型(D4Y3)。当然一旦起飞,飞机不可能在伊势这样窄小的甲板上降落,只得利用其他航空母舰或者陆上基地。平时在弹shè机上有两架飞机待命,飞行甲板上再通过系留装置停驻11架飞机,这13架全部起飞以后,再从机库里用搬运车将飞机运到升降机提上甲板,被提上甲板的飞机首先被送到艉部,再由后方的转向盘运到两舷的轨道,通过zhōngyāng轨道的飞机可以通过前部的转向盘移动到Y字型的分歧轨道,最后分运到两舷的弹shè器。这种弹shè器每隔30秒就能shè出一架飞机。为了将飞机运上军舰,在左舷后部设置了一台4吨起重机。机库长40米,前部宽20米,后部宽11米,高6米。为了使机库工程简易化,机库侧壁不施装甲而使用普通造船钢板,采用全焊接来建成。机库内设有轨道,前部两舷可以各容纳飞机4架,后部的zhōngyāng再1架,共计可以容纳9架飞机。作为防火对策,库内采用了和航空母舰相同的泡沫和二氧化碳灭火装置,所有的通风管被集中于一处,被导向两舷排放,管道被设计成即使在机库内中弹,气化的燃料也不至于流向机库下部的生活区、发电区等其他部门而造成损害蔓延的结构。管道的排放部设有阀门,必要时可以关闭。同时,还吸取了中途岛的教训,规定不得在库内为舰载机装载炸弹和加油,燃料和弹药必须在甲板进行补给。航空武器库设在原来的五号主炮塔用的弹药库,一般搭载全机3次出击所必要的500公斤普通炸弹44个,250公斤普通炸弹22个等武装,这些武器通过扬弹筒穿过机库运到飞行甲板,扬弹筒使用高张力钢,具有一定的防火防弹片功效。这个扬弹筒还通到航空武器库以下的25毫米机关炮弹库、弹shè器用火药库等,兼用于这些物品的搬运。原来六号主炮塔用的弹药库被改为航空燃料库,可以装载供全机三次出击所必要的轻油76吨,容量是111立方米。油库的周围设有防御用的夹层,还拥有燃料补给的泵室和管制室。由于空间有限,本舰无法使用一般航空母舰采用的电动升降机,而只能使用比较小型的水压升降机,升降机长12.1米,前部宽12.1米,后部宽6.6米,呈倒凸字型,在机库里搭载上飞机运到甲板仅需要20秒钟。除了航空设备,这次改装的又一个目标是防空火力的增强。改装时首先拆除了所有的副炮,并将127毫米高shè炮倍增至8座16门,在原来的后部副炮弹药库的位置上设置高炮弹药库及其扬弹筒,以前的副炮指挥所也被改为高炮指挥所。25毫米双联机炮也被改为新型的同口径三联炮,而且数量也猛增至19座57门,原来的前、中部副炮弹药库以及5号主炮弹药库的一部分被用来作为25毫米机炮的炮弹库。原来的5、6号主炮塔开口部,被覆盖上了150毫米以及25毫米的两重防护钢板,副炮的炮廓装甲板被撤去,换之以18毫米的钢板。其他主要改装点是,以水泥强化了*舵室的防御,并新设了位于后部中甲板,配置有柴油机驱动的油压泵和人力油压泵的预备舵机室,以及位于原来五号炮塔位置后部*舵室。还利用原定装备在大和级四号舰的150000千卡涡轮冷却机一台,作为后部居住区的冷气供应。在上一次大改装时,由于增加了填满水密钢管防鱼雷隔舱而吃水变深,为了让干舷部的装甲带浮出更多,当时采用了减少燃油的方法。由于减少了两座炮塔,这个问题也相对缓和。为了增加燃料以及调整吃水,在原来第五、第六号炮塔弹药库下面增加了新的燃料舱,使其航程延长至9449海里(16节航速下)。在机库前部包括后桅楼底层,安装了机械室通风筒、居住舱、飞行科和整备科的仓库,最后在主桅楼顶端,正式装备了战列舰最初的对空jǐng戒雷达。改装后的伊势号作为诱饵舰参加了1944年的莱特湾海战并侥幸生还,随后还参加了rì军在南太平洋的一些小型作战活动。1945年2月19rì,伊势回到rì本吴港,此后因缺乏燃油一直停泊在港内作为防空平台。1945年7月28rì被美国飞机炸沉在吴港内。战后于1947年7月打捞出水,随后在播磨造船厂被拆除完毕。xìng能数据:排水量36,650吨(设计)/39,680吨(改装后)长度712.3英尺动力81,000马力载机3架浮筒式水上飞机(改装后可搭载架固定翼飞机)航速25.6节主炮六座双联装14英寸(356mm)(改装后后部的四座被拆除)副炮5英寸(127mm)8座高炮3英寸(76mm)4座,25mm104座(改装后)鱼雷2座533mm水下发shè筒舰员标准1360人(战时1476人)图片:1941年改装前的伊势rì向号Hyugarì向号是伊势级的第二艘,于1918年4月30rì完工,随后和姐妹舰伊势号一同被编入rì本海军第一舰队。1934年至1937年,rì向号进行了一次大改装,更换了动力装置并加强了对空防御。1942年5月5rì,在伊予滩附近海面进行炮击训练时,“rì向”号的第五号炮塔右炮管内发生了大爆炸!说起“rì向”,炮塔爆炸可不是第一次了,早在1919年10月24rì,竣工刚满一年多,其三号炮塔就发生了爆炸;接下来在1924年9月23rì轮到了四号炮塔,但是哪一次也没法和这次的五号炮塔事故相比,这次爆炸将五号炮塔的顶盖炸飞,酿成了51人死亡,11人受伤的惨祸。据以后的调查结果,事故原因在于发shè步骤出错而引发了弹头爆炸。但是如果重新安装炮塔势必赶不上中途岛战役,结果只能匆匆拆下炮塔,在开口处盖上钢板,上面加装新型25毫米三联机关炮而草草上阵。在这次应急改装中,“rì向”号还试验安装了22号对海jǐng戒雷达,这是继“伊势”号在试验安装21号对空jǐng戒雷达以后,安装雷达的第二艘rì本舰艇。当时有这份幸运的rì本舰艇只有这姐妹俩。1943年5月到11月,“rì向”号在佐世保工厂进行了最大一次改装,拆除了后两座炮塔,增设飞行甲板和飞机库。改装完的试航中还是发现了不少的问题。一般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时候,军舰将会以30节左右的速度顶风疾驶,然而,rì向作为航空战列舰,多少还有着几分战列舰的容貌,前有巍峨的桅楼和巨大的炮塔,平时看起来威风凛凛,但是一旦要起飞飞机,这些都会成为挡风的累赘。更何况烟囱的排烟会挡住视线,如果主炮发shè,结果更是灾难xìng的,隆隆的巨声会带来剧烈的震颤,伴之以浓烈的炮烟和强劲的气浪,不用说会影响起飞,即使对于停放的飞机以及各种航空设备都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飞机不能在伊势级窄小的甲板上降落,虽然可以使用水上飞机,用起重机回收,虽然可以降落于其他航空母舰或机场,但是使用效能显然会大大地降低,活动行动上的限制也会大大地增加。同样的,即便是作为战列舰,其炮火的运用还是要受到各种限制,据有关资料统计,改装以后的炮战能力,下降到了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后部的机库没有装甲,虽然有一定的防御对策,但是根本不堪重炮炮弹的打击。可见,不管是作为战列舰还是航空母舰,都发挥不出令人满意的xìng能。1945年2月,rì向号参加了“北号作战”,满载燃油突破美国潜艇的封锁返回rì本。此后rì向就停泊在吴港做防空平台使用。7月24rì,大批美国飞机空袭吴港,“rì向”遭受了集中的空袭,有60架飞机对其投下了大约200枚炸弹,其中10发命中,20多颗炸弹在舰舷附近爆炸,军舰舰艏被炸掉,飞行甲板被破坏,舰身受到了严重损害,由于不能抢救,舰员被迫弃舰。随后军舰坐沉在港内。战后于1947年被打捞,并与伊势一起被解体。舰名由来“rì向”在rì本古代建国神话中传说为rì本的发祥地,位于九州东南岸的rì向国。排水量36,650吨(设计)/39,680吨(改装后)长度712.3英尺动力81,000马力载机3架浮筒式水上飞机(改装后可搭载架固定翼飞机)航速25.6节主炮六座双联装14英寸(356mm)(改装后后部的四座被拆除)副炮5英寸(127mm)8座高炮3英寸(76mm)4座,25mm104座(改装后)鱼雷2座533mm水下发shè筒舰员标准1360人(战时1476人)舰长:下平英太郎少将海兵17期石川秀三郎少将海兵25期井手元治少将海兵25期高崎亲辉少将海兵30期图片:改装成航空战列舰的rì向号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红警战争游戏最新章节 | 红警战争游戏全文阅读 | 红警战争游戏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