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17.第四九回 旧绅商实业救国 新文化启迪青年(上)

作者 : 若愚

第17节第四九回旧绅商实业救国新文化启迪青年(上)

第四九回旧绅商实业救国新文化启迪青年(上)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创建了中华民国,在政局动荡、权力更迭的同时,也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不少障碍。通过参与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较大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关于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工商业的热情。嗣后的北洋政府虽然权力更迭频繁,政局乌烟瘴气;但在经济上却一直执行了比较宽松的政策。主要内容有: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业的限制;实行专利制度,奖励植棉、制糖、畜牧;对新办企业给予优惠,实行保息制度,对民族工业品及其原料减免捐税;设立各种示范场所,推广技术,劝导人们创办实业;筹办国货展览会和组织参加外国博览会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族经济的生存环境,从而助长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众多地方绅士、富商巨贾、达官显贵纷纷跻身实业,抓住机遇,竞相角逐,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海外华侨等竞相投资国内工业,形成了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新热潮。

孙中山在护法运动失败后,一度放弃政治而专注实业,为实现中国近代化而积极奔走。他满怀信心的宣称:“中国处在大规模地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他在上海设立铁路公司,兼任铁路协会名誉会长、中华银行总董事长、永年保险公司董事长等职务,俨然成为工商界的头面人物。

其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使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尤其是反对“二十一条”的斗争,大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各地迅速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实际行动。数年之间,全国新建厂矿六百多家,新增资本一亿三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总和。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榨油、造纸、化工、烟草、火柴等轻工业也得以迅速发展。以上海为中心的进出口贸易、造船、航运、金融,以及国内各省的铁路、矿山、煤炭、水泥、钢铁、军工等行业,无不呈现出一片蓬勃兴旺的状态。

从封建营垒中分化出来的张謇、周学熙等有识之士,利用其亦官亦商的身份,快速成长为著名的实业家,对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张謇既是晚清的状元,立宪派领袖人物,又是民国政府的农工商总长。但他并没有醉心于官场,而是以极大地爱国热忱创办实业。他先后创办了十八个企业,参加了九个公司的投资;年获利在一千万两白银以上。这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奇迹。张謇在兴办企业的同时,又投资创办了师范、纺织、医学、农业等十余所学校,筹建了南通大学。与张謇齐名的是周学熙,曾任清廷的两江总督,民国建立后又担任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他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亦官亦商,先后投资创办了滦州矿务公司、启新洋灰公司、新华纺织公司等企业。其新华纺织公司,在天津、青岛、唐山设有多处分厂。后又创办中国实业银行,带动了一批工商企业的发展。

可惜,好景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各帝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严重地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加上连年的军阀混战,中国民族经济又陷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从总体上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只能是艰难生存,顽强抗争。

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也日益壮大。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仅六十万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则猛增到二百多万人。城市里还有手工业工人和店员约一千万人。

中国工人阶级是新兴的阶级,在近代工业中从事有组织的劳动,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具有组织纪律性强,高度集中的特点。同时,中国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非常低下,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因而反抗性、革命性极强。尤为重要的是,工人队伍的持续壮大,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中国工人阶级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由于外资的入侵,反动政府的赔款,土地兼并的加剧,加上战争、天灾、**,使大批破产的农民加入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行列。因此,工人阶级在斗争中易于同农民结成紧密的联盟,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在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的斗争中,各地的工人组织了多次罢工,并互相支援,结成罢工同盟;且由分散的、自发的经济斗争,逐渐转变为有组织、有领导的政治斗争。在旧世界的母体中成长壮大的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一个**的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剧烈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必然会催生出先进的思想文化。辛亥革命后,皇朝变成了共和,但中国却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相反,日本的侵略、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随之而来的军阀混战,这一连串的政治灾难,促使着许多仁人志士在痛苦之中惊醒,在惊醒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新的出路。一些知识界的先觉们开始认识到,共和不能真正实现、革命屡遭挫折的原因在于未能唤起民众,关键是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于是,先进的知识分子便把注意力转向了思想文化领域,主张开启民智,改造国民;逐步掀起了一场摧枯拉朽的新文化运动。

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领袖人物,是北京大学的教授陈独秀。陈独秀,字仲甫,安徽怀宁人。原是清末秀才,因参加反清活动而遭受追捕,遂流亡日本求学,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加入同盟会。他思想敏锐,言行激进,归国后即投身于反清的革命洪流之中;辛亥革命时,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袁世凯称帝前夕,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他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历数当时中国社会之黑暗,第一次提出了“人权”和“科学”的口号,树起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他启示青年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要有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奋起自救。

《青年杂志》创办之后,陈独秀多次撰文,尖锐地指出:“共和建立之初,所以艰难不易实现,往往复返**或帝制,此并非共和之罪,而是由于受到反动的阻力。诸如北洋军阀张勋、保皇党人康有为之流,实为共和之最大阻力。其反动所至,造成了今日之黑暗。然此反动之黑暗,不久必将被消灭;改革者必将获得最后之胜利。”他号召广大青年明辨是非,顺应时代潮流,发扬活泼上进、追求真理,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作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陈独秀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他向广大青年介绍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并以此反对封建**和军阀独裁,反对旧伦理和旧道德,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他提倡个性解放、平等自由,宣传自然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偶像崇拜。他针对社会上十分猖獗的尊孔复古思潮,把批判的矛头对准儒家思想。他认为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势不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的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三纲五常、忠孝节义”是愚昧之说教、奴隶之道德,也是中国社会前进之绊脚石。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千年旧俗凝寒冬,万丈冰雪百花零。忽然一枝独秀出,快向人间报春风。

陈独秀的论文犹如思想界之春雷,学术界之飓风,迅速引起了强烈共鸣。青年人读之,如清夜闻钟,若当头喝棒。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在阅读了《青年杂志》上的文章后,则连连拍案称奇;当即决定聘请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教授、文科学长。蔡元培自任北大校长以来,锐意改革,广揽英才;提倡思想自由和兼容并包,鼓励研究高深学问;先后聘请了李大钊为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胡适、鲁迅等人为教授。使北京大学成为英才济济、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爱国青年。

陈独秀就职北大后,即与李大钊成为挚友。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的身材魁梧,四方脸盘,鼻架近视镜,唇留浓短髭,学就满月复经纶,养成浩然正气。他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即投身反对袁世凯的斗争;多次撰文抨击封建帝制,号召青年探求新知,改造中华,在北大学生中颇著声望。

一日,陈独秀邀李大钊为《青年杂志》撰稿,李大钊爽然应邀,来到陈独秀书房。二人清泉煮茗,促膝而谈。李大钊建议道:“我们要建设一个新中国,就要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培养新青年。因此,我提议,将《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鼓掌道:“此意甚好,就从本期改之。”李大钊道:“不破不立,破旧才能立新。立新之最大障碍,在于封建礼教对国人之毒害。”陈独秀道:“诚如君言。孔教流传数千年,毒害最深。孔教与帝制之间,有着不可离散之因缘。而同民主自由的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水火不容。”李大钊痛斥道:“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身符也。儒教对人们思想上的约束比**上的摧残更为严重。”陈独秀道:“请君就此撰文,以正国人之视听。”李大钊道:“此亦吾之愿也。”

数日后,《青年杂志》第二卷第一期改名为《新青年》出版,李大钊连续发表《孔子与宪法》、《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等批驳孔子、儒教的文章。他宣称:“那些尊孔复古之辈,皆是国家之叛逆,国民之公敌。对其倒行逆施决不能姑息,要焚其书而戮其人,灭其迹而绝其种。”在此期间,四川学者吴虞以其言论激烈而名声大噪。吴虞投稿《新青年》,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与封建**联系起来批判。斥责孔教为“麻木不仁的礼教”,是“洪水猛兽”,务必彻底铲除。另一名北大教授钱玄同撰文称:“欲废孔学,欲剿灭道教,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之一法。盖因中国书籍皆为孔学、妖道之内容;甚至连中国文学亦在彻底废除之列,因其专事发挥孔教之故。”他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但却对西洋文化顶礼膜拜,主张全盘西化。如此见解,虽能振聋发聩,然却失之偏激。

文人论战,容易走极端。潜心深思,孔子何罪?孔教何罪?三千年前,孔子述而不作,其说教、思想均非本人亲笔著作,而是其弟子、门徒记录整理而成书。自汉朝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被历代帝王所利用,始得大行于天下。孔教之实质是建立一套稳定的社会秩序,因之,被封建君主视为维护其政治统治之工具,奉为**政治之灵魂而大加吹捧。故历朝历代之封建统治者,无不竭力推崇孔教,不过是以孔子为招牌,以孔教为工具耳。相反,那些企求社会变革之阶级,则视孔教为大敌,无不竭力诋毁孔子,企图彻底否定孔教。近代洪秀全首举反孔大旗,欲以拜上帝教取而代之,终因与中华民族之传统道德相悖谬,而难以赢得天下人心。袁世凯图谋称帝,以孔子为招牌,欲利用孔教来维护其统治,是借尊孔之名,行称帝之实。此与孔子何干?世人因痛恨袁世凯称帝而批判孔子,致使孔子蒙冤、孔教遭殃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