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16.第四八回 闹丑剧张勋复辟 捍共和孙文护法(下)

作者 : 若愚

第16节第四八回闹丑剧张勋复辟捍共和孙文护法(下)

第四八回闹丑剧张勋复辟捍共和孙文护法(下)

灯光下,只见一个干瘦的小老头,满脸皱纹,胡须花白,弯腰曲背,脑后耷拉着一条稀松的辫子;走近床前,拱手一揖,道:“康有为深夜打扰,还请张帅见谅。”张勋起身,吃了一惊,暗想道:“当年叱咤风云的维新人物,而今竟然成了这般模样。”随即命人摆上茶果点心,热情招待,顺口问道:“先生光临,有何指教?”康有为道:“闻知大帅光复清廷,老朽深感高兴,特意前来共商大计。”张勋道:“先生有何妙计,但说无妨。”康有为道:“首要者,速将黎元洪赶下台,废除民国共和制度。再通电全国,宣布大清复国。然后虢夺段祺瑞之兵权,解除其对北京之威胁。即可大功告成,万世流芳。”张勋道:“果然好计,何时动手?”康有为道:“计在速发,迟则夜长梦多。”张勋连声叫好,随即下令捉拿黎元洪。黎元洪闻知,慌忙逃进日本使馆,躲过一劫。

次日,张勋将康有为起草的“清廷复位宣言”通电全国,声称恢复大清乃天意人愿,各省必须服从大清统治。同时,下令城中各家各户,都要悬挂一面黄龙旗,违令者就地枪决。接着,张勋携康有为进入皇宫,召开御前会议,拟定文武大臣名单、清帝复辟仪式。

1917年7月1日,张勋身着朝服,率领文武官员三百余人拥入乾清宫,把十二岁的溥仪扶上皇帝宝座。众人三拜九叩,高呼万岁。溥仪发出复辟诏书,宣布恢复宣统年号;随即封官授爵。封张勋、陈宝琛、梁敦彦、刘廷琛、张镇芳等为议政大臣;胡嗣瑗等四人为大学士;授徐世昌、康有为任弼德院正、副院长;雷震春等十多人为尚书、侍郎等职务。张勋功勋卓著,再兼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独揽军政大权。

风云突变,阴霾满天。北京城中,大街小巷都被迫挂起了清朝的龙旗。几年未见的清朝袍、褂,被人从箱子底、古衣铺中翻出来,在街头高价出售,就连装殓死人的寿衣、唱戏用的行头都成了抢手货。伴随着报贩们叫卖“宣统上谕”的声音,那些晚清遗民,一个个穿着清朝的服饰,脑后拖着真、假辫子,如同棺材里爬出来的还魂死尸,恬不知耻地招摇过市。光天化日之下,鬼魅横行;乌烟瘴气之中,光怪陆离。后人有诗议之曰:

历史车轮永向前,小丑喧闹起逆乱。试看枯骨还魂处,徒留笑料在人间。

张勋复辟,不得人心;激起了普天同愤,万民共怒。北京居民在张勋的婬威下奋起抵制,拒绝悬挂龙旗;十多家报纸停刊,表示抗议。外省各大报纸纷纷通电刊文,口诛笔伐,痛斥张勋为大逆不道。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坚决反对复辟帝制,维护民主制度;并立即南下广州,建立反对复辟的基地。各地反复辟的怒涛,一浪高过一浪。长沙召开万人拥护共和大会,会上群情激愤,有人当场断指血书“护法讨贼”,“斩妖贼,复民国”。广东举行“国民哭临大会”,哀悼共和惨遭破坏,声讨复辟罪行。由张勋津贴、康有为主编的《国是报》,因工人拒不排印,被迫停刊。

此时,盘踞在天津的段祺瑞异常兴奋。他看到国会已被解散,黎元洪被赶走,利用张勋之目的已经达到,便立即打出“反复辟”的旗号,迅速组成“讨逆军”,自任总司令,聘梁启超为参赞。随即在天津马场誓师,宣称:“张勋复辟帝制,祸国殃民。本帅誓死讨伐逆贼,捍卫共和。”次日,即率领五万讨逆军,大张旗鼓,向北京开进。

风向大变,各省的军阀如同墙头之草,随风转身,纷纷表示反对复辟,拥戴共和,支持段祺瑞出兵讨伐,反复辟的怒涛迅速席卷全国。张勋留在徐州的辫子军,因山东军阀的阻隔无法北上支援。北京城里的五千辫子军,势单力薄;在五万讨逆军的压迫下,不堪一击,迅速土崩瓦解。7月12日,讨逆军攻入北京,辫子军缴械投降。张勋丧魂落魄,匆忙逃入东交民巷,躲进荷兰使馆;溥仪再次退位,逃入英国使馆。最可笑的是康有为,正在摇头晃脑地起草宣统上谕,忽闻枪声大起,急忙揣起草稿,仓皇逃出寓所,一头钻进美国使馆。这真是:有心附贵摇狗尾,为何突然缩**?

一场滑稽、荒诞的复辟闹剧,只演了十二天,便草草收场。康有为和梁启超这一对宝贝师徒,从此互为仇敌,彻底绝交。

段祺瑞重新入主北京,再次执掌内阁总理大权,便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飞扬跋扈,目空一切,坚持其武力统一全国的施政方针。他公开叫嚣:“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旧总统。”黎元洪被迫辞职,冯国璋继任代总统。

段祺瑞本因“对德参战”问题而下台,重新上台后,极力主张对德宣战;并以组织参战军为名,大肆扩充皖系势力,推行武力统一政策。段祺瑞的所谓参战,实际上是“对外宣而不战,对内战而不宣”。为了扩大军队,购买军火,段祺瑞不惜出卖国家主权,拼命向日本借款。他任命梁启超为财政总长、曹汝霖为交通总长、章宗祥为驻日公使,指派这三人专门与日方谈判,一年之内,先后借款十六次,总额高达三亿日元。这些借款分别以东三省、山东、青岛等地的铁路、矿产、森林经营权为交换条件;又以聘请顾问、教官为名义,使日本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税收、银行、军队、电信、警察等部门。作为投桃报李,日本为段祺瑞训练和装备了三个师、又四个旅的精锐部队。袁世凯当年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段祺瑞则变本加厉地做到了。段祺瑞大量出卖国家主权和利益,使中国面临着被日本独占为殖民地的危险,同时,也加深了人民大众和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

段祺瑞疯狂卖国和穷兵黩武的行径,必然激起爱国、民主人士的强烈抵制。孙中山坚持认为:“约法与国会,乃共和国之命脉。段祺瑞假共和之名,行**之实,完全背叛了中华民国的宗旨。”他南下广州,会同廖仲恺、朱执信、何香凝、章太炎等人商讨对策,毅然举起了“护法”大旗,提出了“打倒假共和,建立真共和”的主张。孙中山公开号召全国各界“同心合力,奋起护法,与段祺瑞的武人**决一死战”。在孙中山的号召下,西南各省军阀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地盘,愿借孙中山的声望以图自保,纷纷宣布参加护法运动。不久,北洋军阀政府的海军总长程壁光、海军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联名通电,月兑离北京政府,拥护孙中山的护法行动,并率第一舰队抵达广州。旬日之间,一百三十多名原国会议员,也陆续到达广州。于是,广东成了护法运动的基地。

1917年8月下旬,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国会非常会议,讨论组建政府事项。会议通过了《中华民**政府组织法大纲》,决定选举陆海军大元帅,组建军政府,在约法恢复效力之前,以军政府作为西南各省的中央政府,与段祺瑞的北洋政府相对立。军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勘定叛乱,恢复《临时约法》。接着,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又选举滇系军阀唐继尧、桂系军阀陆荣廷为元帅。随后,孙中山组建了军政府,并以大元帅的名义发布通电,否认北京政府,宣布举兵讨伐。南北两府对峙局面形成,护法运动正式开始。

然而,孙中山名为军政府大元帅,实际上则手无兵权。滇系、桂系军阀头子与孙中山离心离德,唐继尧、陆荣廷拒不就职,以表示不满。广东军阀莫荣新公开表示:“孙某之政府,空头之政府也。彼无兵无饷,吾辈但取不理之态度,彼至不能支持之时,自然解散而去。”孙中山为了不受西南军阀的支配,组建了约二十个营的政府军,号称粤军。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粤军总司令,向盘踞在福建的北洋军发起讨伐。而滇系、桂系的军阀则拒不听从孙中山的调遣,相继派兵进入湖南;他们推举程潜为总司令,在湖南与北洋军展开混战。

湖南前线战况激烈,双方打得难分难解之际,北洋军阀内部直、皖之间的“窝里斗”也愈演愈烈。国务总理段祺瑞与代总统冯国璋二人,真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你拆我的台面,我挖你的墙角;当面好话说尽,背后坏事干绝。段祺瑞有意保存皖系实力,故意调直系军队打先锋,与护法军激烈厮杀。从而引起了冯国璋的极大不满,指使湖南前线的直系军队消极怠战,并主动后撤。南方护法军乘机攻占了宝庆、永丰、衡山、湘潭等地。冯国璋乘机通电全国,主张“和平统一”,并派人与西南军阀联系,共同反对皖系,使段祺瑞“武力统一”的政策不能推行。各省护法势力纷纷响应,十多个省通电反对段祺瑞,迫使段祺瑞辞去国务总理职务。在冯国璋的操纵下,南北军阀开始合流,共同出卖护法军政府。

眼看护法战争开局良好,孙中山非常高兴;精心制订了全面进攻计划,准备在武汉会师各路大军,大举北伐。不料,后院突然起火;护法军政府内部出现分裂,致使北伐计划成为泡影。唐继尧、陆荣廷、莫荣新、岑春煊等西南军阀、政客串通一气,提出改组军政府。他们操纵非常国会,背着孙中山,通过了《中华民**政府组织法大纲修正案》,决定取消大元帅一长制,改为总裁合议制,借以取消孙中山的领导地位;并选举唐绍仪、唐继尧、孙中山、伍廷芳、林葆怿、陆荣廷、岑春煊七人为总裁;而岑春煊被选为主席总裁。改组后的军政府完全被滇系、桂系军阀所控制,护法成为空名。孙中山只是七总裁之一,被排挤到毫无实权的地位。紧接着,坚决支持孙中山的海军总长程壁光被人暗杀;孙中山的卫队被莫荣新的部队缴械,十多名贴身卫士被枪毙。孙中山大怒,立即发表辞职通电,愤而指出:“吾国之大患,莫过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于法律及民意之下。”随后,孙中山离开广州,返回上海。第一次护法运动遭到失败。

护法运动失败后,南北军阀暂时休战,但军阀混战并未结束。段祺瑞虽然被迫辞职,却并未销声匿迹。他的皖系既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又有日本人的支持,遂公然与冯国璋翻脸。段祺瑞一面勾结奉系军阀张作霖派兵入关,对冯国璋施加压力;一面分化、收买直系将领,唆使直系将领曹锟、吴佩孚等联名致电冯国璋,要求恢复段祺瑞的职务。冯国璋接电大骇,没想到直系亲信竟然公开反叛,被迫再次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

段祺瑞第三次上台后,变本加厉地推行其“武力统一”政策,组织北洋军大举南下。西南各军阀勾心斗角,互相拆台,导致湖南战场连连失利。曹锟、吴佩孚率部攻进湖南,打败了谭延闿的湘军,取得了胜利;但段祺瑞却任命皖系亲信张敬尧为湖南督军。此举引起了曹锟、吴佩孚的强烈不满,立即停止进攻,与西南军阀达成妥协,并通电全国,宣称“南北停战,实现和平统一”。

曹锟、吴佩孚的通电,激怒了段祺瑞,也加剧了直、皖军阀之间的矛盾。段祺瑞为了排挤直系,操纵国会选举,组织了王揖唐为首的“安福系”,并在国会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被称为安福国会。在段祺瑞的授意下,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为大总统,把冯国璋赶下台。不料,徐世昌上台一月后,突然下令解除段祺瑞国务总理职务;随后,任命钱能训为国务总理。诚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朝不用旧朝人。段祺瑞挖空心思,玩弄权术;威风张扬,骄纵蛮横;到头来三起三落如梦幻,竹篮打水一场空。

好一个民国初年:新旧碰撞,激起阵阵电光火石;权力博弈,惹得匆匆天马行空。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扑朔迷离,变幻莫测;各路军阀、政客纷纷登台亮相,尽情演绎。这真是:呼啦啦,城头变幻大王旗;威赫赫,各领风骚三五月。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闹嚷嚷,勾心斗角抢权忙。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