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17.第三九回 唐才常密谋勤王 李鸿章奉旨议和(上)

作者 : 若愚

第17节第三九回唐才常密谋勤王李鸿章奉旨议和(上)

第三九回唐才常密谋勤王李鸿章奉旨议和(上)

话说慈禧太后逃出北京城后,身边没有一兵一卒,仅由李莲英率领百十名太监,驾着十多辆轿车,沿着西北官道仓皇逃窜。浪客中文网当天逃到昌平住宿,次日,月兑掉便衣,换上皇家服饰,继续北逃;吓得昌平知县屁滚尿流,慌忙派出衙役充作仪仗,喝道开路。消息传开,那些四散逃命的王公贵族、文武官僚闻信后,如同苍蝇逐臭般纷纷聚拢而来,追随在“朝廷”左右。沿途各处地方官闻迅,一个个诚惶诚恐,迎接圣驾,伺候寝宫,盛设筵宴,预备轿马。一路行来,虽说仪仗日渐齐全,但随从不足千人,且个个惊恐恓惶,皇家威风扫地。

慈禧太后一行,起早睡晚,匆忙赶路。奔波了十多天,出居庸关,经宣化、大同,过忻州、阳曲,真是马不停蹄,人不歇足,如同丧家之犬,一片凄凉景象。此日,渐进太原时,忽然天降大雨。轿马冒雨前行多时,随从个个淋成了落汤鸡。道路泥泞,轿夫的脚步自然变慢。坐在大轿中的慈禧太后心烦意乱,频频探头窗外,前后观望。只见轿前、左右扈从的太监个个塌肩缩颈,萎靡不振;浑身湿透,满腿泥浆。偶然回头之间,透过雨幕,隐约可见后面有一队骑兵跟随。骑兵队前有一员武将,舍马步行;虽然浑身泥水,却依然昂首挺胸,精神抖擞,大步紧跟,犹如鹤立鸡群。慈禧心中一惊,连忙问身边的太监:“他是何人?”太监奏报道:“此人叫张勋,刚从山东赶来护驾的武官。”慈禧听后大为感动,立即下令停轿,在雨中接见张勋。张勋急忙跪在泥水中叩头,奏报道:“奴才张勋,职任副将。闻讯朝廷蒙难,特意从山东赶来护驾。”慈禧闻报,喜极而泣,连声称赞道:“疾风知劲草,患难识忠臣。山东到此,五百余里。难得汝一片忠心,驰驱报效。”张勋再拜,口称:“奴才该死,护驾来迟,没能很好的保护老佛爷。”慈禧道:“汝带来多少兵马?”张勋道:“三千铁骑。”慈禧大喜。说来也是,出京逃难多日,原护卫皇宫的神机营、武卫营官兵全跑得无影无踪;现在突然有了三千铁骑护驾,真让她大喜过望。一贯高高在上,养尊处优的慈禧突然起身下轿,冒着大雨,踩着满地泥水,走到面前,亲手搀起张勋,当场褒奖道:“危难之中,更显汝之忠诚。朝廷不吝官爵,特晋封汝为一等伯爵,授兵部尚书衔,赏银一万两。”张勋听罢,受宠若惊,感动得涕泪横流,又连忙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口称:“奴才谢恩。奴才将誓死效忠老佛爷,肝脑涂地,在所不惜。”言犹未尽,只见山西巡抚毓贤带领太原知府等官员,冒雨前来接驾。慈禧太后重新上轿,在众官员的簇拥下,赶往太原城中驻跸。

是夜,慈禧太后召集山西省文武官员训示道:“现在,朝廷将与各国开议和局,万不可决裂。如洋兵前进,即着先行派员劝阻,固不可鲁莽行事,亦不可听其长驱直入。”山西巡抚毓贤奏请道:“时下,在山西、河南境内亦有不少义和团,该如何处置,请老佛爷圣裁。”慈禧太后道:“此次洋人攻占京津,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正本清源,非痛加铲除不可。着各省对义和团匪严行查办,务净根株。”

话音刚落,忽见端亲王载漪手持一份电报,近前奏报道:“辽宁将军增琪电奏东北军情。”慈禧接过电报,只见上面写道:“查俄国人所修之东清铁路,即将全线贯通。自其兴工数年来,抢占民地,虐待土工,百姓无不痛心疾首。近两月以来,东省突发义和团民数万人,专与俄国人为仇,现已拆毁其站房、桥梁、铁路,计五百余里。俄国已于近日出动大军,越过边境,挑起战端。该如何应对,请朝廷明示。”慈禧阅毕电文,当即向辽宁将军增琪、黑龙江将军寿山、奉天将军长顺发出上谕,称:“此次衅端,本由拳民而起,拳民首先拆毁铁路,我仍可作弹压不及之势,以明其衅不自我开。各省如有战事,仍应令拳民作为前驱,官军则不必明目张旗,方于后来筹办机宜可无窒碍。”按照慈禧太后的这道旨意,东三省的战事可想而知。俄国出动十万大军,分成三路推进,不到两个月便占领了东北全境。黑龙江将军寿山含羞自杀,辽宁将军增琪率先逃跑,奉天将军长顺手持白旗迎接敌人。只可怜东北人民惨遭蹂躏,白山黑水痛苦申吟。在占领过程中,俄军借口剿灭义和团,到处屠杀无辜平民。仅在进攻瑷珲时,俄军把黑龙江北岸的海兰泡三面包围,蓄意开枪开炮,强行驱赶,把七千多名中国居民驱入黑龙江中,活活淹死。接着,俄军又在江东六十四屯屠杀和驱赶中国居民,造成三万多人被烧杀致死。

且说太原城中,慈禧太后一觉醒来,已是次日清晨。盥洗、早膳毕,她跺到窗前,定睛观望,只见雨过天晴,旭日初升,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泥土清香。庭院中几颗高大的冬青树绿叶如墨,无数颗滚圆的雨露挂满枝头,在朝阳的辉映下晶莹剔透,青翠欲滴。忽然,从墙外飞来两只喜鹊,落在树上,又跳又叫,抖得树上的露珠纷纷坠落,洒下一地碎琼乱玉。慈禧见状,喜上心头。她双手合十,闭目默诵道:“喜鹊临门,大吉大利。惟愿菩萨保佑我大清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正祝颂着,李莲英近前请示道:“老佛爷,今日走否?”慈禧睁开双眼,转身吩咐道:“大雨刚过,道路湿滑。今日就不走了,明天早点赶路吧。”李莲英刚刚离去,端亲王载漪手持一份电报,兴冲冲地赶来奏报道:“老佛爷,大喜。”慈禧闻言,连忙问道:“喜从何来?”载漪呈上电报,继续奏道:“大学士昆冈从北京来电说,他已和洋人取得联系,洋人指名要庆亲王奕劻回京,即可开议和局。”原来,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时,大学士昆冈尚未来得及逃跑,联军便封锁了各处城门。情急之下,昆冈找到还挂有清朝官衔的英国人赫德,躲进英国使馆,要求赫德“设法斡旋,以救眉急”。赫德与各国驻华公使、联军总司令等经过几天磋商,初步达成一致意见,希望由庆亲王奕劻代表朝廷回京谈判。赫德转告昆冈,昆冈忙发电奏报朝廷。

听完载漪的汇报,慈禧又问道:“奕劻现在何处?”载漪道:“庆亲王出京晚了几天,一路追赶朝廷,现在已走到了宣化。”慈禧道:“发上谕,着庆亲王奕劻回京议和。”载漪道:“臣领旨。”慈禧又问道:“李鸿章现在何处?”载漪道:“在天津,正与俄国驻天津领事协商东三省事宜。”慈禧皱紧眉头,道:“发电报给李鸿章,东三省之事暂且不谈也罢,要他立即进京,与各国公使议和。”载漪犹豫片刻,道:“可是,洋人指名要和庆亲王议和。”慈禧生气地道:“奕劻能力有限,不能独当一面。李鸿章在洋人中交友甚广,议和非他莫属。”载漪道:“老佛爷圣明,臣立刻发电告知庆亲王和李鸿章,要他俩进京议和。”言讫,退出。

慈禧太后在太原休息了一天,次日,又带着她的流亡朝廷继续流亡,十多天后抵达西安。

与此同时,庆亲王奕劻赶到了北京郊外,英国、日本的军队把他护送进城,他带领的卫队则全部被解除了武装。奕劻进城后,在英国士兵的押解下,如同囚徒一样,分别拜会了英、法、俄、日、德、意等国公使,但却无权开始议和。数日后,他发电报向在西安的朝廷奏称:“臣已分别拜见各国公使,备述此次拳匪作乱,致使各国动兵,并婉言感谢洋兵保护宗社臣民之盛意。”慈禧太后接到电报后,再次下令逗留在天津迟迟不动的李鸿章,要他立即进京议和,谕旨称:“全权大臣李鸿章,着准其便宜行事,将应办事宜,迅速办理,朕不为遥制。”李鸿章回电奏报道:“臣接湖广总督张之洞来电称:江南数省近日将有大规模乱党暴动,系康有为、梁启超所策划,声言要迎请皇上复辟,形势万分危急。臣欲与张之洞联手,待平息叛匪后,再择日进京议和。”

原来,康有为、梁启超在戊戌维新失败后,相继逃到日本;便背弃初衷,走向反面,成了逆历史潮流而行的反动人物。他们挖空心思,组织了一个保皇党;以保护光绪皇帝为宗旨,四处摇唇鼓舌,拉拢了一批海外华人,为其捐钱捐物,伺机兴风作浪。当义和团运动蓬勃兴起后,康有为、梁启超认为是在国内进行活动的大好时机。他们一方面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办的《中外日报》、《申报》、《国闻报》撰文,大骂义和团是“拳匪”、“乱民”,主张要借助外国势力坚决镇压。另一方面,他们打出了“兴师勤王”的旗号,企图拥立光绪帝复辟。经过一番紧急磋商后,康、梁委派其保皇党骨干唐才常迅速回国,具体组织实施。唐才常回到上海,即以“保种救国”为由,邀请了数百人举行会议,号称“国会”;与会者大部分是资产阶级的上流人物。他们推举留美归来的容闳为会长,严复为副会长,唐才常自任总干事。唐才常为“国会”订的宗旨是:“创造自立国,迎请光绪皇帝复辟。”

唐才常除公开召集的“国会”之外,又秘密建立了称为自立会的组织,联络长江中下游各地的哥老会,准备用自立军的名义发动武装起义。他携有从华侨中募得的大批款项,靠财力使不少哥老会的头头愿意跟着他干,又收买了一批清朝军队中的官吏。因此,自立军迅速扩张,号称有十万之众。他们打出“讨贼勤王”的旗号,声言要“清君侧”以“谢万国”。他们把镇压义和团运动摆在首位,企图以此博得帝国主义的支持,达到拥戴光绪皇帝复辟之目的。

唐才常把筹备事项电告康有为、梁启超,康、梁乘机在海外华侨中大肆吹嘘:“新党已于上海设立国会,预开新政府,作为在南方立国之基础。将来迎请圣上南迁,先布告各国,保护洋人、洋行、教堂。”吸引得众多华侨纷纷解囊相助,旬日之间,便募集了六十万美元的捐款。康、梁二人面对巨款,陡起贪心,把六十万美元私分,占为己有。

唐才常在国内望眼欲穿,一面电催康有为、梁启超“火速汇款,以资军用”;一面将自立军分为七军,自任诸军督办,设总机关于汉口英租界内,计划于1900年8月9日举事,各路同时起兵“勤王”,配合外**队剿灭义和团。

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际,唐才常频频电催康有为、梁启超汇款,“以购买枪支弹药,招募敢死勇士”。康、梁在私吞巨款后,却一毛不拔,且一字不复;致使起事日期一再拖延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