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9.第三五回 孙中山倡导革命 康有为鼓吹变法(上)

作者 : 若愚

第9节第三五回孙中山倡导革命康有为鼓吹变法(上)

第三五回孙中山倡导革命康有为鼓吹变法(上)

话说甲午战争,清政府一败涂地,使西方列强看清了中国不是什么“东亚睡狮”,而是一匹可以任意宰割的“死骆驼”。于是,众列强兽心大壮,争先恐后的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此时的慈禧太后抱着“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思想,只要能保住自己的金銮宝座,什么国家主权、领土臣民、矿产资源均毫不吝惜,慷慨资敌。而李鸿章之流则借口“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大肆鼓吹“以夷制夷”是锦囊妙计,公开宣称要“联络西洋,牵制东洋”;公然引狼入室,为列强瓜分中国大开方便之门。

首先对中国进行瓜分的是沙皇俄国。甲午战争以后,俄国财政大臣威特上书沙皇称:“欲夺取中国东北,应采取和平渗入的方针;即用经济、财政的而非军事的手段,达到扩大在华势力之目的。主要办法有:尽力把持中国的税收、财政、货币发行权;在中国境内建造铁路,架设电线;尤其以建造通往中国东北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最为重要。”沙皇览奏大喜,当即御批道:“铁路所至,亦即兵力与移民之所至。而铁路附近之矿产,亦将为我所有。故欲永远占有中国之东北,应尽快争得在满洲之筑路权。”随后,沙皇电令其驻华公使喀西尼,以与中国“合作防日”为幌子,向清政府索要东北筑路权。喀西尼奉命将勘路一事照会清政府,并表示:“中国根本无力自建东北铁路,俄国非常重视与中国之友谊,愿出钱修建东北铁路,为共同对抗日本奠定基础。”光绪皇帝在接到总理衙门的奏报后,大为不满,指示驻俄公使许景澄道:“东北铁路惟有我国自建,在中俄交界处与彼相接,方无流弊。着许景澄照会俄国政府,拒绝其要求。”许景澄遵旨照办,使俄国之阴谋受挫。

沙俄政府一计不成,又生一计。1896年6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清政府在俄国的要求下,派李鸿章为钦差大臣出使俄国致贺。临行前,慈禧太后召见李鸿章,密谈半日。李鸿章随后向中外记者宣称:“联络西洋,牵制东洋;为此次出访之要策。”李鸿章到达俄国,受到了沙皇宠臣威特的热情接待;威特一脸虔诚地表示:“中日战争时,俄国有意调兵相助。但因没有铁路,行动过缓;待我军赶到东北时,战争已经结束。实在遗憾。”他引领李鸿章入宫拜见沙皇,亲递国书。沙皇大喜,对李鸿章道:“我们在贵国东北修建铁路一事,实为将来调兵捷迅。中国有事,亦便于帮助。将来英、日难保不再生事,俄国可出力帮助。”觐见以后,俄方即安排财政大臣威特、外交大臣罗巴洛夫与李鸿章举行会谈。

由于谈判的中心议题是“中俄结盟,互助友好”,是以“共同防日”和“帮助中国”为幌子,难免触犯到英、日等国的利益;因此,谈判始终在秘密状态下进行。在长达二十多天的谈判中,俄方利用清政府急于同俄国结盟的心理,把借地修路作为先决条件。为迫使李鸿章签约,俄方不断施加压力,威胁讹诈,甚至以中断谈判相要挟。最后,俄方干脆将其单方面拟定的条约文稿交给李鸿章画押。李鸿章心存犹豫,迟疑不决。俄方不惜采取重金贿赂的伎俩,引诱李鸿章就范。李鸿章接受了俄国一百七十万卢布,约合一百万两白银的贿赂,随即在《中俄密约》上签字。该密约的主要内容是: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或中国以及朝鲜领土时,中俄两国海军、陆军应互相援助,并互相接济军火和粮食;在对日作战时,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舰驶入,中国地方官吏应保障物资供应;为便于俄国运输部队,中国允许俄国在黑龙江、吉林两省修造铁路,直达海参崴,该铁路交由俄国承建和管理。就这样,俄国终于获得了在中国东北的筑路权,以及在铁路沿线开采煤矿、兴办企业和任命警察的权力,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中俄密约》名义上是中俄两国的军事同盟,实际上是俄国对清政府的愚弄和欺骗。俄国获得了它想要的一切东西,而清政府却一无所获;只是把日本企图独占南满的权益换成了俄国独占北满的权益。因此,当李鸿章把密约文稿电奏清廷,并请光绪皇帝批准时,光绪大怒道:“此乃前门拒狼,后门进虎之举;是将祖宗发祥之地一举而送与俄国也。”坚持不肯画押,并试图作废密约。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见诡计一时不能得逞,便亲自跑到颐和园求见慈禧太后,威逼利诱,并公开宣称:“此条约若不批准,就要下旗回国,断绝两国关系。”慈禧太后大为恐慌,当即召见光绪皇帝,痛加斥责。光绪皇帝生性懦弱,丝毫不敢反抗慈禧之婬威,只能满口答应。回到宫中,光绪皇帝悲愤交集,挥泪批准了《中俄密约》。此后数年,俄国修建了长达二千八百多公里,纵横东北三省的“丁”字形大铁路,成为在中国领土上攫取铁路线最长的帝国主义国家,从而实现了对中国资源进行疯狂掠夺之目的。

紧步俄国之后尘,德国成为第二个伸手瓜分中国的强盗。甲午战争以后,德国远东舰队在中国沿海勘察,认为胶州湾最适宜建立海军基地,并上报德国政府。德国政府决定制造事端,伺机占领胶州湾。次年,两个德国传教士在山东曹县为非作歹,唆使教民横行乡里,激起公愤而被杀。德国政府立即以此为借口,命令其远东舰队强行占领了胶州湾。不久,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租借”胶州湾的条约,把胶州湾附近包括青岛租与德国,并要求把山东全境作为其势力范围。俄国立即效仿,迅速出动舰队抢占了旅顺和大连湾,同时迫使清政府签订条约,“租借”了旅顺、大连湾及其附近的岛屿和海面。

随后,法国也向清政府提出了租占港湾和索取势力范围的侵略要求。清政府被迫答应:把广州湾租借给法国,并允许法国修筑自越南至云南省城的铁路。这样,法国就把云南、广西、广东三省变成了其势力范围。英国眼红耳热,以南拒法国、北拒俄国为“理由”,提出了租占九龙和威海卫的要求。清政府不敢得罪,乖乖照办,把九龙半岛和威海卫租借给英国。日本则以占有台湾为“理由”,迫使清政府承认福建为日本的势力范围。美国因忙于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而姗姗来迟,便提出了“门户开放”的通牒,以“机会均等,利益均沾”为借口,拼命挤进瓜分中国的行列。数年之间,中国的大好河山被列强瓜分豆剖,外国侵略者到处横行无忌。何以见得,有歌为证。歌曰:

俄罗斯,自东北,三面包抄;英吉利,租九龙,又抢威海。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霸胶州,虎视山东。小日本,割台湾,觊觎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利益均沾。大中华,被列强,肆意瓜分;好山河,哪一处,我还有份?清政府,早已是,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忠实走狗。

瓜分中国、输出资本、掠夺原料是西方列强的重要目标,而要达此目标,关键是抢夺铁路修筑权。西方列强在报纸上公然鼓吹:“铁路所至,即权力所及。凡其他兵权、商权、矿权、交通权,皆操纵于铁道两轨,莫敢谁何。故夫铁路者,犹人之动脉血管也,生死存亡系之。有铁路权,即有一切权;则其国官吏,皆吾颐使之奴,其地人民,皆吾俎上之肉。是故,建铁路实乃‘亡人国而使之不知其亡,分人土而使之不知其分’之妙方也。”诚如是,继俄国取得中国东北铁路权之后,俄、法集团又取得了卢汉铁路的投资、修筑和经营权;英、德联手夺取了津镇铁路的投资、修筑和经营权;美国夺取了粤汉铁路的借款权和承筑权。

各外国公使每天在总理衙门你争我抢,吵闹不休。目睹此状,李鸿章大乐,向慈禧太后上书奏报道:“洋人在华所图者,利也,势也,并非要夺我国土地。我可因势利导之,将铁路、矿产经营之权分给西方诸国,不许一家独享;此乃以夷制夷之妙法,可收以毒攻毒之实效。洋人各怀鬼胎,为争夺在华权益,必然互相牵制,可保我朝长治久安。”如此见解,是弱智?还是别有用心?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必须在三年内支付二亿三千万两的赔款和“赎辽费”。然而,清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两;且国库空虚由来已久,根本无力偿还如此巨额的赔款。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列强举借外债。列强闻讯,又争先恐后地争夺贷款权。英国最先出面,想趁机兜揽清政府的外债,以攫取更大的利润,便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进行活动,在总理衙门和王公大臣中游说。但是,以干涉还辽“有功”的俄国,岂能坐视英国抢走贷款权,进而把持中国财政的机会。于是,俄国抢先答应借给中国白银一亿两,利息五厘;一年后,再借给同样的数目。俄国单独承贷的举动,遭到了法国的强烈反对。俄国只好与法国妥协,决定由俄、法两国共同承担贷款;借给清政府四亿法郎,利息四厘,三十六年为期。这下激怒了英国,英国驻华公使跑到总理衙门大吵大闹,表示愤怒的抗议。德国也因被俄、法丢在一边而非常恼火,并在盛怒之下和英国携手同行,与俄、法抗衡,并迫使清政府向英、德贷款。李鸿章诚惶诚恐,惟命是听,与英、德两国先后签订了两笔贷款协定。每次借贷一千六百万镑,利息分别为五厘和四厘五,期限分别为三十六年和四十五年。

列强争夺贷款权,目的是为了掠夺超额利润,控制中国的财政。他们通过这三次大贷款,获得的利息超过本金的一倍半左右。清政府举借外债完全是以海关税收作抵押。当时,清政府每年的海关税收约为二千万两;在大借款之后,每年交付的本息合计也在二千万两以上。这样,清政府每年的海关税收就全部落入了帝国主义的腰包;海关实际上就成了外国债权人的收款机关。列强控制了海关就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财政。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列强纷纷抢地盘,争夺铁路修筑权。强迫清廷大贷款,操控财政霸海关。支离破碎神州地,狼来虎往阴霾天。谁使祖国蒙耻辱?千古罪人恶名传。

清政府大借外债,用来支付对日本的赔款。为了偿还外债、养活官吏和军队,就只有增加各种苛捐杂税,向人民敲骨吸髓,大肆搜刮。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有土地税、盐税、厘金、海关税、内地税、鸦片税六大类;其中海关税和鸦片税由外国人把持,其他税收均由各省地方官员直接征收。全国各地每年征收的总数约六千万两,地方官扣除三分之二,作为治理地方之费用;上缴户部者,不过二千万两。地方官扣下的巨额税收,名曰“治理地方之费”,实则大多被贪污肥私。为广开财源,清政府饬令各省加征商贾执照税、鸦片税、烟酒税、交易税、车船税等,然而除徒增滋扰,饱肥官吏外,国库所收无几。于是,又创行“昭信股票”,即劝借商债,令各省尽力承办。但因朝廷丧失民心,虽然官府百计劝导,而承借者寥寥无几。加上官吏举措失当,民间骚然,该举措归于失败。

清政府财政左支右绌,局面难以维持,遂进行财政整顿。慈禧太后召集御前会议,确定了“裁革陋习,剔除中饱,认真整顿,化私为公”的方针;饬令各省将军、督抚详核各项税收册籍,严杜中饱,力裁浮费,将敷余款项,上缴国库。慈禧特派军机大臣刚毅下江南数省大肆搜刮。刚毅先到江苏,一举刮得一百一十万两银子,又到安徽、浙江、广东等省,共搜刮到一千万两银子回朝交差。他的办法是勒逼各省官员,把私饱中囊的银子上缴归公。但各地官员转过身来,又向人民疯狂搜刮,成倍的补偿其损失。以至于外国人办的报纸评论道:“刚毅此行,是慈禧太后急欲把民间的叛乱星火,煽成燎原大火。”

当是时,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各种苛捐杂税,夫差徭役,不断增加。州县横征暴敛,民不堪命。衙役敲骨吸髓,毫无顾忌。各地监狱,无不人满为患;酷刑催逼,惨不忍闻。清政府把全国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地狱。加之南涝北旱,天灾连年,数百万灾民,颠沛流离,死亡枕藉,卖儿鬻女,哀鸿遍野。

民脂罄尽,膏血俱绝。为求得一线生路,只有铤而走险。数年间,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等十余省先后发生群众抗租、抗税、暴动、抢米风潮。清政府对付的办法是屠杀、屠杀、再屠杀。各地官府,在列强面前奴颜婢膝,俯首帖耳;但对内屠杀人民时,则是青面獠牙,毒辣残忍。诚所谓官吏视民如草芥,百姓视官如寇仇;官民对立,渐成水火不容之势。

当此民族危机严重,人民饥寒交迫之世,出现了两个领袖式的人物,一个是孙中山,一个是康有为。孙中山,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人。他中等身材,皮肤白净;生的圆脸广额,慈眉慧目,唇蓄“一”字短髭,面带温良儒雅。孙中山出身于贫苦农家,幼年随父在农村生活;喜听太平天国轶事,曾以“洪秀全第二”而自诩。其兄孙眉迫于生计而出洋谋生,定居于夏威夷群岛之檀香山。孙眉投身于畜牧业,经过十多年之惨淡经营而家境渐富。孙中山在其兄的支助下,先后求学于檀香山和香港,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接触了许多近代科学知识,目睹了西方的物质文明与进步的政治制度。孙中山有感于国人受鸦片毒害,身体孱弱,遂专攻医学,立志治病救人。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交接了一批反清志士,对政治产生了浓厚兴趣。中法战争后,孙中山对**的清政府更为不满,希望按照西方的“真理”来改造中国。经过反复思考,孙中山认识到:做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只能为一小部分人治病不能救国。要做一个医治整个中国的医生,就必须改革中国的政治。从此,他以行医为入世之媒,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团结仁人志士,投身政治活动,立志改造中国。他和陈少白、陆皓东、郑士良等人秘密结社,与郑观应等改良主义者密切交往,经常讨论时局,关注国计民生,探索救亡图存之道路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