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7.第三四回 丁汝昌威海殉国 李鸿章马关签约(上)

作者 : 若愚

第7节第三四回丁汝昌威海殉国李鸿章马关签约(上)

第三四回丁汝昌威海殉国李鸿章马关签约(上)

话说“万寿大典”过后,恭亲王和李鸿章加紧了求和步伐。李鸿章经过多方打听,得知只有美国政府能够制止日本的进攻;便竭力恳求美国公使出面调停。当日军攻陷大连、旅顺,占领辽东月复地后,美国认为出面干涉的时机已经到来。美国国务卿告诫日本公使道:“日本应当停战,倘使再继续下去,把中国打得落花流水,英、德、法、俄等国一定会乘机瓜分。”意在提醒日本军阀防备其他国家干涉,战争的进行以清政府屈膝投降为限,保存这个卖国贼政府,对美、日掠夺中国是有利的。于是,驻北京、东京的两个美国公使往返调停,以“交换双方意见”的“中介”身份操纵中日和谈。

清政府求之不得,在美国人的居间斡旋下,派户部侍郎张荫桓、台湾巡抚邵友濂为代表,聘请美国人科士达为顾问,赶到日本去乞和。日本军阀志得意满、盛气凌人,声称张、邵二人官职太低,拒绝与其会谈;并将二人驱逐出境。日本方面又通过美国人向清政府传话道:“必须改派声望甚尊,声名素著的大员,给予十足责任,方可进行谈判。”而且还表示,日本将不仅要求赔款,还要求割地,所以清廷的代表必须是有权订立此等条件的大员才行。日方还进一步透露,他们所中意的大员,非李鸿章莫属。

为了迫使清政府接受其狂妄要求,在驱逐张荫桓、邵友濂的当天,日本军部下达了进攻威海卫的作战命令。威海卫乃北洋海军之重要军港,港湾天然成“凹”字形状,三面陆地环抱,出海一面不远处有刘公岛,岛上建炮台两座,岛之两段设铁链与大陆相连,如同一把巨型锁链将海港紧密封固。海港南、北两帮各设炮台三座,配有德国制造的新式大炮三十门;可谓地势险要,防御坚固。港内泊有大小兵舰十五艘、鱼雷艇十三只;北洋海军虽曾蒙受损失,然其主力尚存,完全有实力出海一战。但是李鸿章抱定投降卖国方针,电令丁汝昌:“不得出战,不准离开威海卫一步。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致使北洋海军处于被动挨打、束手待毙的境地。

1895年1月20日,日军避实就虚,出动一万兵力从山东半岛尖端的成山角登陆,迅速攻陷荣成县。随后,日军兵分两路,从背后偷袭威海卫的南、北帮炮台。30日,日军猛攻南帮炮台,守台清军浴血奋战。炮台之制高点名为摩天岭,由总兵周加恩率五百兵勇防守。日军猛攻摩天岭,枪炮齐射,弹如骤雨;周加恩率部英勇抗击,利用有利地形,连续打退日军三次进攻;敌人弃尸累累,逃窜惶惶。次日,日军调集重炮,持续猛轰,摩天岭上沙石乱飞,顿成一片火海。清军大部牺牲,周加恩右腿被炸断,月复部被弹片割裂,肠子拖出月复外,依然指挥伤员开炮还击,艰难支撑。大队日军轮番冲锋,陆续爬上山头;周加恩督率数十名伤员挥刀与敌人格斗,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日军占领了制高点,随即向其他炮台发起进攻。

入夜,南帮炮台守将刘佩超贪生怕死,率先弃阵逃跑,守军随之溃散,炮台悉数陷落敌手。北帮炮台守将戴宗骞长期克扣军饷,以致兵勇怨恨;忽见南帮炮台失守,北帮炮台守军一哄而散。丁汝昌闻讯,急令舰队将北帮炮台摧毁,俾不资敌。日军占领南帮炮台后,便利用台上大炮对港内的北洋舰队终日轰击。与此同时,日军舰队则从海上发起进攻;北洋舰队遭到两面夹击。丁汝昌忍无可忍,命令各舰开炮反击。威海卫港口炮火轰鸣,弹雨纷飞,黑烟腾空,火光炽烈。双方激战六天,北洋海军击沉敌舰二艘、鱼雷艇五艘。中方的“定远”、“来远”、“威远”等舰艇亦被敌人炮火击毁。

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祜亨写信给丁汝昌,令其投降,遭到丁汝昌的严词拒绝。此时,集于刘公岛的部分将领与洋教官勾结起来,煽动兵勇哗变,声言:“向丁提督乞求生路。”英籍教官马格禄乘机劝丁汝昌道:“姑且投降,以安众心。”部分将领扬言:“势孤难战,惟有投降。”丁汝昌会集众将领商议;众将领分为两派,一部分舰艇被毁的管带主张血战到底,大部分舰艇尚存的管带主张立即投降。丁汝昌大怒,喝叱众将道:“吾乃中华男儿,宁死不降倭寇。”随即下令各舰:“冒死突围,或能逃出数只。”谁料,大部分将领反抗命令,自行散去。次日,日军舰艇封锁了港口,集中炮火向北洋舰队猛轰。清军将士纷纷弃船上岸,到刘公岛上躲避。丁汝昌怒发冲冠,再次召集诸将领开会,下令各舰管带:“立即炸舰沉船,以免资敌。”众将领抗命不遵,一哄而散。丁汝昌彻底绝望,退出会场,服毒自杀,以身殉国。右翼总兵刘步蟾闻讯,举起手枪,自杀而亡。

丁汝昌死后,诸将挂起白旗,集会商议投降。英籍教官浩威起草了投降书,假托丁汝昌名义,盖上海军提督大印,派人送交日军统帅乞降。于是,威海卫被日军占领;北洋舰队残存的十一艘舰艇及刘公岛上各炮台、军资器械、粮饷马匹全部归日军所有。李鸿章苦心经营了二十多年的北洋海军,被他自己“避战自保”的方针彻底葬送。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日寇汹汹侵中华,清廷束手三军垮。避战自保多荒谬,光藏不打光挨打。

北洋海军覆没,李鸿章惊恐万状,昼夜哀号。数日后,被日本驱逐出境的张荫桓、邵友濂回到上海,立即将被逐经过及日方之要求电告总理衙门。清朝最高统治者完全丧失了抵抗信心,而慷慨激昂的主战派依然幻想着刘坤一能收复辽东,打退日军的进攻。主和派与主战派又吵吵闹闹,互相攻击了十多天,惹得慈禧太后勃然大怒,当即决定任命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赴日本商定“和约”。日方获悉此情,又通过美国人传话:“议和大臣必须具有割地全权,否则,不能议和。”清廷深感为难,迟疑不决;并非清廷对国土有所珍惜,而是担心由此得罪英、法、俄、德等西方列强。日本政府见清朝议和大臣迟迟不动,又蓄谋发动新的攻势,对清廷实行更大的军事威胁。

再说刘坤一、吴大澂、宋庆率领六万大军,历时两月有余,开到辽河前线。刘坤一驻扎山海关,统一指挥关内外各军。吴大澂驻扎田庄台,宋庆驻扎营口。清军计划首先收复海城,宋庆率部数次发起进攻,均被日军击退。日军乘机反攻,分三路夜袭牛庄;牛庄守军毫无防范,仓促应战,一夜死伤三千余人,牛庄失陷。吴大澂、宋庆闻讯,扔下部队,带头逃跑。主将一跑,各营兵勇全线大溃。六天之内,把鞍山、牛庄、田庄台、营口等地全部丢给了敌人。各路败军争先恐后,夺路而逃;漫山遍野,狼奔兔窜;相继逃回锦州,始得安营喘息。

六万大军,大败亏输;丢城失地,退守锦州。清廷闻讯,如雷轰顶;就连主战派也噤口无言,一筹莫展;主和派则甚嚣尘上,公开叫喊尽快投降。各王公大臣纷纷上奏,称:“宗社为重,边地为轻。”请旨给予李鸿章割地赔款之全权,促其即日启程,以免大清王朝之“宗社”被日军所掀翻。

在此期间,李鸿章躲在天津的官衙内,每日饮酒听戏,旦夕偷安。当是时,李鸿章已年过七旬,须发皆白,脸色铁青;精神懒散,心情沮丧。一日,因排遣无聊,与友人魏元旷闲坐谈天。闲话良久,不免谈到与日本议和之事。魏元旷道:“国事艰难,李中堂若赴日议和,定能力挽狂澜,伸张正义。”李鸿章一脸阴郁,月兑口言道:“苟延残喘之局,一败涂地之势;何必认真。”魏元旷大惊失色,急道:“您乃国家宰相,朝廷柱石,何出此言?”李鸿章亦感失言,举杯笑道:“谬耶?罚酒一钟。”魏元旷愣了半天,有意圆场道:“中堂醉矣。小人告退。”忽见公子李经方持一纸电文,近前禀道:“朝廷电旨,请父亲大人即刻启程赴日。”李鸿章接过电报,看都没看,仰天长叹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老朽将背上千古骂名矣。”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偕带儿子李经方、美国顾问科士达、伍廷芳等大批随员抵达日本马关。次日,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等人,在马关春帆楼举行会谈。首先谈判停战问题;李鸿章道:“中日双方既然有意议和,应立即停战。”陆奥宗光凶相毕露,大吼道:“不。我们要继续进攻,直到占领山海关、天津和北京,方可停战。”李鸿章哀求道:“我身为直隶总督,这三处皆是我管辖之地。贵军继续进攻,关系到我的颜面。你我是多年的老朋友,何必让我颜面扫地。”伊藤博文傲慢地道:“私交不能代替公务。我们要打进北京,活捉大清皇帝。不达此目的,绝不停战。”李鸿章哀叹道:“中日双方总以永久和平为好,如寻仇不已,不仅有害于中国,亦有害于日本。故中日两国应永结和好,共同维护亚洲大局。”伊藤博文道:“全是废话,毫无实用价值。你们是战败国,只能服从我们的安排,不能讲任何条件。”李鸿章争辩道:“难道连讲话的权利都没有?”陆奥宗光道:“是的,没有军事实力,就没有讲话的权利。”双方不欢而散,第一轮谈判无果而终。

一日,李鸿章等人上街闲步,突遭日本浪人狙击。李鸿章头部中弹,伤势严重。消息传开,西方各国报纸纷纷谴责,舆论矢集日本政府;俄、德两国欲乘机出面干涉。日本政府迫于各国舆论压力,一面派出医生为李鸿章治伤、安慰。一面诡词利诱,催促李鸿章尽快签约,以免俄、德等国干涉阻挠。伊藤博文向李经方和伍廷芳表示:“我**界诸将已做好了进攻北京的准备。因此,和约应尽快签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李经方道:“我父重伤在身,谈判难以进行。”伊藤博文进一步威胁道:“若此次谈判破裂,我国将添兵再战。倘真如此,则北京之安危,有不忍言者。你们能否平安回到北京,亦属不能保证。”如此露骨地威胁,在中国谈判代表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月10日,李鸿章伤愈,再次与日方举行会谈。伊藤博文将早已拟好的条约文本递给李鸿章,气势汹汹地道:“停战多日,期限甚促,和款应从速定夺。我方已拟定条款,你对此条款,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鸿章道:“难道不准分辩?”伊藤博文道:“只管分辩,但不能减少。”李鸿章道:“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贵国所求者,必须量我之力,方为妥当。”伊藤博文道:“时限既促,故将我所能做到者,直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李鸿章道:“我方需要对条款逐项研究,才能答复。”伊藤博文咄咄逼人,一口咬定道:“四天。四天之内,如不答复,我国将添兵再战,打进北京,捉拿大清皇帝。”李鸿章道:“中日两国是近邻,岂能长此相争?久后必须和好。贵方应为我国留些体面,退让几步,不亦可乎?”不料,他的乞求遭到了伊藤博文的断然拒绝。谈判中断,伊藤博文鼻孔朝天,摇头摆尾地起身离去。

李鸿章连夜发出电报,向清廷请示。清廷回电,需与各王公大臣商议后答复,请设法拖延数日。

四日后,伊藤博文赶到春帆楼,大肆咆哮;李鸿章低声下气,苦苦哀求。李鸿章反复强调中日友好之必要性,伊藤博文一口回绝道:“大战之间,妄言友好。实为无稽之谈。”李鸿章又转换话题道:“贵方要求,割台手续须在一月内办清。太紧太急,可否放宽期限?”伊藤博文道:“割台一事,最为紧迫,丝毫不能放松。”李鸿章道:“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食,何必着急。”伊藤博文道:“还没有咽下去,饿的利害!”李鸿章万般无奈,再次乞求道:“三天。再给我三天,一定签约。”伊藤博文吼道:“三天之后,再不签约,就兵戎相见。”言讫,怒气冲冲地离开春帆楼。李鸿章慨然长叹道:“自古弱国无外交,且为太后背骂名。”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