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19.第三十回 左宗棠福州遗恨 冯子材穷乡受贫(上)

作者 : 若愚

第19节第三十回左宗棠福州遗恨冯子材穷乡受贫(上)

第三十回左宗棠福州遗恨冯子材穷乡受贫(上)

拿破仑曾经说过:“中国是一头睡狮。一旦它醒来,全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万幸的是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它睡下去吧。”信矣,斯言。中国确实是一头东亚雄狮,可惜却长期昏睡不醒。谁能唤醒这头睡狮,谁将成为千古伟人。而谁如果激怒了这头雄狮,谁将死无葬身之地。

西方列强在瓜分中国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矛盾,既互相争夺利益,又互相协调帮助。他们唯一的共同点是:不愿意看到中国这头睡狮醒来。“镇南关——凉山大捷”使西方列强看到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中法继续打下去,让中**队打出自信、打出国威,无异于使睡狮猛醒。那么,西方各国的虚词恫吓将彻底失效,已经获得的在华利益也将会丢失。于是,英、德、美、俄等国政府不约而同的电令其驻华公使,尽快为中法劝和。其目的在于:让睡狮继续睡下去。

其实,早在半年前,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就看到了这种危险。他认为有左宗棠、张之洞坐镇中国南大门,法国将很难取胜,便决定出面“调停”。他与李鸿章接触了几次,李鸿章便密秘进宫,与慈禧太后计议。李鸿章道:“马江之战,福建水师顷刻瓦解,足见法**力强大,不可战胜。”慈禧道:“朝廷刚刚下诏宣战,总不能又宣布停战吧?”李鸿章极善于揣摩圣意,他知道朝廷虽已宣战,但对取胜毫无信心,只不过是因为法军逼迫太甚,过分伤到它的体面,才迫不得已而下诏宣战。他猜透了慈禧的心思,又奏道:“法军确实欺我太甚,公开宣战是必要的。但能否取胜,实难预料。若再战败,必会导致兵祸连年,大局将不可收拾。”这几句话,说到了慈禧的心坎上,她沉吟了半晌,问道:“依你之见,又该如何是好?”李鸿章道:“依臣之见,需作两手准备。前方公开打,后方应派人秘密议和。”慈禧又沉思片刻,道:“可行。就由你去办吧。”李鸿章道:“臣领旨。”言讫,辞出。

得到旨准,李鸿章便通知了赫德,赫德即刻派其助手金登干赴巴黎,与法国政府秘密谈判。那时,法国政府正陶醉于“马江之役”的胜利之中,根本就没把中国放在眼里,企图在战场上再次取胜,以便在谈判桌上能捞得更多的利益。所以,金登干谈了一个多月,也没有什么结果。而当法军在镇南关、凉山大败后,法国人迅速改变态度,愿意降低条件,尽快实现议和。金登干与法国代表重开谈判,几番商榷,便代表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一份《中法议和草约》;内容为:两国之间停战;共同遵守《天津简明条约》;法**队撤出台湾,中**队撤出越南;法国重派大使来华,商谈撤兵日期。

金登干将草约内容电告赫德,赫德急忙转告李鸿章;李鸿章大喜过望,连声叫好。赫德见状,茫然问道:“李中堂如此高兴,可是,中国刚打了胜仗,皇上会批准草约吗?”李鸿章月兑口而出:“皇上尚未亲政,朝廷中是太后说了算。”赫德又问道:“你有把握吗?”李鸿章信心十足地道:“有。”李鸿章确实很有把握,他最了解慈禧的心思;而慈禧也确实把他视为心月复。去年,他在天津签订了《中法简明条约》后,朝野一片臭骂之声,但慈禧只给了他一个“申饬”的处分,丝毫没有损伤他的实权。他依然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武英殿大学士、二等侯爵。最近,李鸿章的弟弟李鸿藻又被任命为军机大臣;而且,主持总理衙门的庆亲王载劻又是个主和派,与李鸿章私交甚密。当是时,主战派大都被排挤出朝廷,李鸿章之流把持朝堂,真可谓权倾朝野,势焰熏天。更何况,派人去法国议和是慈禧同意了的,所以,李鸿章信心十足,对批准草约,实现议和很有把握。

李鸿章连夜进宫求见太后,正赶上慈禧心情极佳。前线打了胜仗,举国欢庆,民心大快;皇宫内外亦处处弥漫着喜庆气氛,作为最高掌权者的慈禧也换上了难得一见的笑脸。李鸿章见到慈禧,满脸谄笑地道:“老佛爷大喜。”慈禧笑道:“又有何喜事?”李鸿章递上草约电文,道:“臣奉旨派人议和,现已签订草约,请老佛爷过目。”慈禧看完草约,望着李鸿章问道:“大胜之后议和,妥否?”李鸿章急忙道:“正当借凉山大胜之威,与法国缔结和约,则法国必然不会再生妄求。”慈禧闻言,沉默不语。李鸿章察言观色,进一步奏道:“若不乘胜即收,不惟全局败坏,且恐孤军深入,战事益无把握。”慈禧稍作思忖,道:“甚好。明日早朝,再与皇上和众大臣商议。”李鸿章心领神会,告辞退出。

次日,1885年4月7日,清廷批准了和约,下诏停战撤兵。停战令迅速传到前线,张之洞接电大吃一惊,欲上书阻止,又怕给自己惹来麻烦,便打电报给左宗棠道:“之洞接朝廷停战诏书,欲上奏阻止,又恐自己人微言轻。特恳请左爵相谏阻之,但切勿言是之洞之意。”

同日,左宗棠也接到停战令,感到万分惊诧。他和投降派斗争了二十多年,深知投降派在朝中势力很大;但在大胜之后却急于求和,实为万难预料之事。正在气愤不已之际,又接到张之洞的电报,不由得一阵苦笑。他自思道:“张之洞亦为封疆大吏,却自称人微言轻。要我谏阻,还要为他保密。”谏阻议和?谏阻撤兵?朝廷会听吗?国家积贫积弱,民族灾难深重。当此危机存亡之秋,如果人人都不愿挺身而出,谁来挽救民族危亡?左宗棠思前想后,毅然决然提笔拟稿,电奏朝廷,其文略曰:

要盟宜慎,防兵难撤。用兵之道,宜防尔虞我诈;驭夷之方,贵在有备无患。法国自逞兵以来,忽战忽和,反复无常,不可信任。去年签订《简明条约》,旋又毁约寻衅:凉山挑战,马江偷袭。威胁恐吓,无所不至。兹又妄谈议和,怎可轻信?目前沿海、沿边各省,经过惨淡经营,防务已稍微周密。今在战胜之余,又轻率议和,日后办理洋务,势必更为困难。

电文奏上,如同石沉大海。慈禧太后从骨子里害怕洋人,尤其害怕与列强开战。她认为,一旦与列强开战,大局就不可收拾,自己的金銮宝座就坐不稳。现在,中国居然打了胜仗,真是意外之事。更让她意外的是,法国人竟然主动议和,真是求之不得。所以,对左宗棠和其他主战派的谏书,她一律置之不理。相反,她再次指派李鸿章去天津,约法国新任驻华大使谈判,商定双方撤军日期。同时,清廷再次发出诏旨给张之洞道:“中法和议已成,不可坐视观望。着该督亟告各营,如期停战撤兵,倘有遗误,致生他变,惟该督是问。”张之洞无奈,遵旨传达了停战撤军令。

停战令传到越南前线,正值中越军民士气高昂,奋勇追击溃败法军之际,突然接到“停战撤兵”的谕旨,将士们皆扼腕愤慨,不肯退兵,举军拔剑砍地,恨恨连声。老将冯子材和王德榜联名致电,质问张之洞道:“去岁上谕:议和者诛。请上折奏报朝廷:速诛议和之人;则士气可奋,法寇可除,越南可复,后患可免。”张之洞再令前线将士道:“圣旨煌煌,停战撤兵。违者,以抗旨罪论处。”

冯子材、王德榜虽然气愤万分,但只能服从圣旨,命令各路军马放弃已经收复的城池,按规定日期撤回国内。撤军之日,越南各界百姓跪拜道旁,挽辔恳求大军留下。许多人放声痛哭,哀声遍野;许多人默默相送,依依不舍;许多人抛弃家园,跟随清军入关。

“停战撤兵”;如同晴天霹雳炸长空,全国人民皆骇惊。各地纷纷通电反对议和,痛斥投降卖国。可是,在封建社会里,人民对国家大事毫无决定权。尽管人民义愤填膺,慷慨陈词。然而,封建统治者却毫不在意,置若罔闻。在全国人民的一片唾骂声中,李鸿章与法国新任驻华公使巴德诺签订了《中法会定越南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给予法国在广西、云南通商、减税的特权;中国日后在广西、云南两省修筑铁路时,应与法国会商办理;法**队撤出台湾。此约公然承认法国占领越南,又使中国的西南大门豁然洞开。“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如此可耻的结局,诚为世界外交史上之奇闻。

可是,李鸿章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向朝廷奏报道:“此次议和,法国未索取任何赔款,足见其尚属恭敬有礼;亦属我朝前所未有之事。”在他看来,中国给列强赔款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没有赔款,那倒要感谢外国人“恭敬有礼”。

条约已经签订,中**队也已撤回;可是,黑旗军依然驻扎在红河两岸,仍然是法国人无法逾越的障碍。黑旗军不是清朝的官军,而是农民义勇军,它不受官方的节制。为了满足侵略者的要求,清廷用尽千方百计,以期解散黑旗军。两月之内,清廷连发九道诏书,招安刘永福;许其以“实授总兵”官职、“巴图鲁勇士”名号、“三代一品封典”头衔。刘永福被这些官衔利禄诱惑,大为动心,与部属计议,欲接受朝廷招安。部属纷纷苦劝道:“大哥,朝廷诡计多端,甜言引诱,不可轻信。”“大哥,宋江接受招安,葬送了梁山好汉的性命。我们不能再上当受骗。”“大哥,朝廷一直视我们为土匪。接受招安,后患无穷。”刘永福左右为难,十多年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弟兄们,赤诚坦言,不能不听。但是,不受招安,将终身是“匪”。再说,当年聚众造反,所谓何事?不就是为了出人头地,谋个一官半职吗?现在,实授总兵、勇士称号、三代一品,真是梦寐以求,求之不得啊!痛苦的抉择,艰难的思考。“兄弟情”和“名利禄”,孰轻孰重?刘永福苦苦思索、反复掂量了十多天,终于决定接受招安,回国当官。起身之日,仅有数百人跟随回国,其余旧部皆作鸟兽散,留落在越南为民。刘永福回国后,被任命为广东南澳镇总兵,成为清朝的一名普通官员。从此以后,法国人便沿着红河航线,大摇大摆地进入中国境内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