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9.第二五回 西太后再度垂帘 左宗棠抬棺出征(上)

作者 : 若愚

第9节第二五回西太后再度垂帘左宗棠抬棺出征(上)

第二五回西太后再度垂帘左宗棠抬棺出征(上)

诗曰:一家三五口,父母和儿女。父母无邪癖,儿女有正气。慈母多败儿,严父少忤逆。童心如白璧,雕琢宜慎惕。最怕太溺爱,错短皆护庇。子女非玩偶,不可戏与欺。教子何为贵,尚德和孝悌。少小循礼节,推枣又让梨。心窄易招灾,胸宽必受益。待人学吃亏,不可占便宜。无私慕高洁,有容成大器。奸诈种祸根,诚信奠福基。求实乃良师,虚荣是顽敌。交友忌轻浮,做事明顺逆。动静合规律,防病健身体。四时重调养,三分寒与饥。早睡又早起,勤洗勤换衣。节俭贵有恒,奢欲须抛弃。德者才之帅,立身戒自欺。读书惜寸阴,博学靠努力。成绩勿谬奖,差距勤剖析。龙凤非蹴就,培育抓点滴。习惯成自然,化育遵天理。

这首诗,名为《教子真言》,虽系在下之管见,但却来源于对生活之总结。人生在世,最亲密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由血缘联结起来的骨肉亲情。血缘是一种无法割断的联系,亲情是一种难以忘怀的牵挂。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但这种爱必须是有原则、有分寸的,对子女的缺点、错误不能包庇袒护。否则,就成了溺爱;而溺爱是一杯毒酒,最终会害了子女。所以说“慈母多败儿,严父少忤逆。”

天地生才不易,父母望子情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的普遍愿望,然“龙”、“凤”之培养教育则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就必须按科学规律办事,是艺术就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注重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和防微杜渐。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具有朝夕相处、细致入微之特点。如同春风化雨,应是润物细无声;必须持之以恒,最忌忽冷忽热。孟母三迁,千古流传;是教子成功的典范。《伤仲永》中的仲永幼年聪慧,却因其父慕虚荣、贪小利之误导而庸碌无为。《红楼梦》中贾政教子,记起时恨铁不成钢,毒打一顿;打过后则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贾母和王夫人教子,则一味溺爱、护短、包庇;终于导致贾宝玉性格乖张,离家出走。所以说“龙凤非蹴就,培育抓点滴。”“最怕太溺爱,错短皆护庇。”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童年的教育会影响子女的终生。坦率地说,第一任老师,是最难当的老师。难在何处?难在亲情关。管严点,怕子女受委屈;管松点,又怕子女误入歧途。更难在人品、道德之培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主要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人品和道德的养成。知识的传授可以拜托给学校和老师,人品和道德的教育则必须由父母承担。不求成才,但求成人;要学知识,先学做人;是父母教育子女的最基本的原则。俗云:“下坡容易上坡难。”人生也是如此,学坏容易学好难;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可塑性极大,学好与变坏的因素,几乎是同时存在。所以,父母对子女的品德教育要抓早、抓小;“养浩然正气,读经典文章”,应成为全家人的共识,也是父母必须积极营造的家庭氛围。否则,子女若被坏书、坏人引诱,或者交友不良,长大后堕落为**色鬼,偷盗抢劫,吃喝嫖赌,违法犯罪;则既是子女的不幸,也是父母的失败。窃以为,父母是子女的榜样,子女是父母的镜子;子女的成败折射出的是父母的荣辱。

蜜蜂的眼中只有花朵,苍蝇的眼中只有茅坑。何以故?本性使然耳。人乃万物之灵,人之本性亦比低等动物要复杂得多。人的本性中既有善良、高尚的一面,又有险恶、下贱的一面。父母之责任在于不断开发善良、高尚之品行,引导子女向蜜蜂那样,终身与花朵和芳香为伍,自觉抵制茅坑和污秽之侵蚀。具体地说,男孩子和女孩子的人格养成,其方法亦应有所不同。谚云:“男孩子要穷养,女孩子要富养。”对此,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钱的问题,更不能走极端;而是要超越金钱的表面现象,重在塑造其人格信念。以零花钱为例来说,男孩子的零花钱不宜多给,更要教育其懂得勤俭节约、创家立业之责任,注重培养其自主、自立、自强的品质。一般地说,男孩子天性豪放,手里钱太多时,容易大手大脚,若交友不慎,误入歧途,很容易染上吃喝嫖赌的毛病。女孩子的零花钱则应适当多给,更要教育其洁身自爱、雍容大度之品质,防止被别人用小钱勾引而上当受骗,注重培养其高尚、高雅、高贵之人格情操。父母如果忽视了对子女的人格和道德的教育,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简言之,苍蝇逐臭,蜜蜂追香;务必惕励警慎,防微杜渐。

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堂堂正正做人,乃教育之第一要务。读书学习,增长才干,居于第二位。有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书有好、坏之分;好书是进步的阶梯,坏书则是堕落的滑梯。因此,必须对书进行鉴别,分清好坏,做出正确的选择。鉴别好书和坏书的标准是道德。道德败坏,品格低下的人就像苍蝇喜欢茅坑一样,对那些低级、庸俗、婬秽的书籍情有独钟;而对高雅的书籍不感兴趣。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会对文化、科技知识、高雅的文艺作品自觉学习,而对那些下流、污秽的东西不屑一顾。有了道德作保证,才有可能实现德才兼备的目标。谚云:德才兼备是精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所以说“德者才之帅,立身戒自欺”;德育重于智育,人品高于才能。

做子女的,知恩图报,孝敬父母,应把德才兼备作为努力的目标。夫孝者,笑也。对父母笑脸相迎,恭敬有礼,尽心赡养,是孝之应有之意。然更重要的是自己正身尚德、学业进步、事业有成,能让父母引以为豪,笑口常开;才是真正的孝。否则,自己沉沦堕落,身败名裂,让父母以泪洗面、蒙羞受耻,则是忤逆不孝。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人的一生,是在不断的改正错误中长大、成熟的。父母也会犯错误,也有说错话、做错事,甚至打骂、冤枉子女的时候。这就要求父母必须当着子女的面承认错误,并勇于改过,甚至要向子女道歉,求得孩子的原谅。这是最高明的教育手段,也是把缺点转化为优点的手段。切不可文过饰非、坚持错误,愚蠢地认为:“我是老子,你是儿子,老子错了也是对的。”这样做,似乎维持了父母的“面子”,子女当面不敢反对,但其心里却在抵触。丰碑无语,行胜于言。父母身上的优点,子女会学习和继承;父母的缺点,子女也会予以发扬光大。窃以为,子女的毛病,其根子往往在父母身上。譬如撒谎,孩子小时,父母或有意或无意的欺骗他,言而无信;孩子长大后,就会很自然的欺骗父母。相反,如果父母诚实守信,从不欺骗孩子,则孩子就不会养成撒谎的习惯。所以说:“子女非玩偶,不可戏与欺。”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怕人知,便是大恶。父母只有坦诚相见,勇于改错,子女才会积极效仿,乐于接受批评,自觉改正错误。古人云:“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其过也,人皆见之;其改也,人皆仰之。”父母勇于改错,赢得的是子女的敬佩和爱戴,换来的是子女知错必改、不断进步的实际行动。父母如果意见相左,矛盾不一,子女则会两面观望,逐步形成双重性格,在父母之间钻空子,甚至会两头撒谎,掩饰过错。所以,在教育子女方面,父母必须意见一致,把浓浓亲情化为和谐之力,与子女共同分析错误之根源,指出正确的方式方法,才能使子女在生理、心理两方面都健康成长。

闲话带过。且说同治皇帝六岁登基,军国大事有东、西两位皇太后代劳,饮食起居有女乃妈和一大群宫女、太监伺候,读书学习有老师李鸿藻精心教导,其成长环境非常优越。同治的生母慈禧太后是一位精于权谋的政治家,垂帘以来,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汉族官员,十年之间相继平息了太平天国、捻军、陕甘回民起义,消灭了困扰清廷十多年的内患,在治国理政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教育同治皇帝方面却疏于管理,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失误。同治皇帝每天早朝后,即去文华殿读书,由恭亲王之子载澂为其伴读。两个小学生跟着老师读书、写字、做文章,倒也循规蹈矩,学问渐增。同治皇帝幼年不幸,失去了严父之管教,本身就是一大缺失。老师能教给他学问,传授知识,但却无法管理他的课余生活,难以掌握他的思想脉搏。慈禧太后虽也时常过问,但却只限于学习与生活,忽视了其道德品质、人格修养的教育。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便是十年。同治皇帝和载澂均已进入青春骚动期,二人读书枯燥,难免日久生厌,常思何以为乐。载澂虽是皇家贵胄,却在宫外结识了一批八旗纨绔子弟,学会了酗酒、赌博、**等各种“本领”。一日,载澂见同治读书无聊,便鼓动其微服出宫,上街消遣。同治乘老师疏忽之际,跟随载澂溜出皇宫。京城繁华,市井热闹,让同治目不暇接,乐不思归。二人逛至天晚,又饥又渴,正好走到前门外广德楼前,便登楼入座,呼来数盘酒菜,随意吃喝。忽闻隔壁房内,有人依琴高唱二黄,喜而招见,原来是翰林王庆褀亦在此消遣。王庆褀得知皇帝为寻欢作乐而来,遂带同治至八大胡同游玩,被一群花枝招展的妓女拉进翠华楼。王庆褀出资,在妓院中重摆酒宴,并招来数名妓女作陪。王庆褀和载澂皆是妓院熟客,司空见惯。同治则是初出茅庐,倍感新奇。看着身边的妓女个个风情万种,妖艳娇媚,同治龙心大悦,开怀畅饮,左拥右抱,如同登仙。大醉之后,与数名妓女鬼混,胡作非为,至半夜才潜回皇宫。次日早朝,便越级封王庆褀为左春坊宏德殿行走。王庆褀感恩戴德,数日后密献《金瓶梅》与药;同治如获至宝,从此荒废学业,醉心于烟花妓院。然限于皇家制度,尚不敢频繁出宫,但却难以安心读书。

如是迁延,一年有余,同治皇帝年满十八岁。长的浓眉大眼,鼻正口方,谈吐儒雅,举止潇洒。两宫皇太后做主,为同治举行大婚。婚后,东太后慈安极力主张不再垂帘听政,由皇帝自主处理朝政。西太后慈禧虽不愿放弃大权,但却提不出反对的理由;转而一想,皇帝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遇到军国大事自然会来禀报,便亦同意归政,取消垂帘。

同治皇帝亲理国政,自然雄心勃勃,精心任职,克己勤勉,毫不怠忽;但却性格刚强,颇与其母慈禧太后相类似。慈禧太后是个极为专权之人,虽已归政,却不甘寂寞,依然竭力插手朝纲,派出身边太监密查朝政。每遇军国大事,太监探悉回报,慈禧太后即召同治皇帝予以训饬,责其擅自做主,不来禀报。偏偏同治皇帝极其倔强,当面不敢顶嘴,内心非常不满,自思母后既已归政,为何还要干涉?之后,便阳奉阴违,慈禧要其禀报,同治则故意隐瞒。而慈禧却精明过人,对其隐瞒常常当面揭穿,大发脾气,恶言怒叱,致使母子之间针锋相对,矛盾日渐加深。相反的是,东太后慈安静养深宫,凡事从不过问,且当同治晋谒时,总是和颜悦色,关爱有加。说来也怪,慈安不问国事,同治皇帝却心甘情愿予以禀报,求其训导。慈安总是鼓励同治皇帝自己做主,毫不干涉朝政。二人之间关系融洽,虽非亲生却胜似亲生。慈禧太后侦知后,更加气得火冒三丈,大骂同治皇帝道:“忘恩负义,忤逆不孝。”惹得同治皇帝气愤不已,衔恨在心。亲生母子,如同仇敌。母子关系处理到这个份上,实乃人生之一大悲剧。

看着同治皇帝经常受气烦恼,贴身内侍文喜、桂宝欲为主子分忧,便怂恿皇上重修圆明园,请两宫皇太后搬出京城去住,既可显示皇上的孝心,又可免去干政之虞。同治闻言大喜,连称妙计。随即传见恭亲王奕?,命其拨出二百万两银子,重修圆明园。奕?仗着是两朝老臣,当面反对道:“皇上应留心国事,关注大局。不应修建园林,贪图享乐。”同治道:“我朝以孝治天下。朕修圆明园是为了两宫皇太后颐养天年,恪尽孝道。”奕?蹙着一双半秃眉,分辩道:“皇上尽孝,不一定非要修建园林。再说,目前正值边疆用兵,军饷尚且难以筹措,国库空虚,无银可支。”接着,又把古代明君英主,如何勤奋,如何节俭,絮絮叨叨说个不休。同治皇帝听得心烦意乱,大声喝斥道:“朕想为母后尽孝,你却百般阻拦。你且退下。”赶走奕?,同治皇帝越想越气,盛怒之中忽然传见大学士文祥,命其立即草诏:“恭亲王奕?藐视朕躬,抗旨不遵,着即革去王爵,赶出总理衙门,废为庶民。”文祥大惊,记下诏命,向同治皇帝请示道:“今日天色已晚,圣旨明日颁发。可乎?”得到皇帝许可,文祥退出皇宫,急忙跑到恭亲王府,将草诏交给奕?。奕?连夜进宫求见慈禧太后,声泪俱下,哭诉了事情之经过。慈禧听罢,安慰奕?道:“草诏留下,你且回去,明日照常任职。”

次日早朝,同治皇帝看见奕?仍然身穿王袍,顶戴花翎,站在班首,便命文祥宣诏。不等文祥开口,奕?瞪着水泡眼,跨前一步,道:“草诏已交给太后。太后懿旨要臣照常任职。”同治闻言,直气得火冒三丈,捶桌怒喝道:“尔等串通一气,处处以母后压制朕。朕已亲政,尔等就要遵从朕的谕旨。岂能借口母后而藐视朕躬。”言讫,赌气离开朝堂。刚走出太和殿不远,便遇到慈禧太后派来的两名太监,传谕要皇上立刻晋见。皇家祖制,等级森严;母后有命,皇帝必须遵从。同治深知母命难违,当即入养心殿晋见,却被慈禧太后劈头盖脑一顿训饬,又威逼其亲笔书写圣旨,收回昨日草诏,回朝堂立即宣布。同治皇帝被逼无奈,只有一一照办。当着全体文武大臣之面,同治皇帝泪流满面,宣布恢复奕?的王爵和各项职务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