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8.第二四回 曾国藩天津办案 左宗棠甘肃剿回(下)

作者 : 若愚

第8节第二四回曾国藩天津办案左宗棠甘肃剿回(下)

第二四回曾国藩天津办案左宗棠甘肃剿回(下)

天津教案发生后,法国侵略者立即联合英、美、俄、意、德等国提出“抗议”,蛮横地向清政府施加压力;各**舰麇集天津和烟台,进行军事威胁。他们强令清政府立即进行镇压,并惩办地方官员。法国海军司令恫吓道:“十日之内,再无切实办法,定将天津化为焦土。”清政府迫于压力,急派直隶总督曾国藩到天津查办,并调江西巡抚丁日昌到天津协助办案。

其时,曾国藩年已六十,老病缠身,长期月复泻,四肢无力,兼之右目失明,左目昏蒙。他奉旨后挣扎上轿,匆忙赶往天津,住进北洋通商大臣衙门。数日后,丁日昌亦抵达天津。曾国藩与崇厚、丁日昌一番密谋后,召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会商案情。曾国藩道:“此次奉旨办案,重在惩戒愚民,为洋人昭雪,以期维护中外和好之大局,避免新的战争。以中国目前之力,断难与列强抗衡,故惟有委曲求全之一法。”张光藻道:“此案起因是洋教拐骗儿童,育婴堂挖眼剖心,惨无人道所致。必须由洋人承担主要责任。”曾国藩道:“天主教本系劝人为善,挖眼剖心绝非事实。至于拐骗人口,系天津地方刁民所为,与洋人无关。洋人以慈善为名而反受残酷之谤,才纷纷不平也。”刘杰道:“此案的关键是法国领事首先开枪行凶,是挑起纠纷之罪魁祸首。老百姓为保护官吏,群情激愤,才殴死洋人,酿成大案。”曾国藩怒道:“洋人开枪,躲避即可。愚民无知,招致大祸。现在洋人陈兵天津,准备开战。朝廷谕令要维持和局,就只能顺从洋人,岂能追究洋人之责任?”崇厚道:“查天津知府、知县偏袒愚民,诬陷洋人,心怀叵测。”张光藻抗辩道:“地方官员乃民之父母,为民做主,替民伸冤,是职责所系。”崇厚怒道:“大胆。你是朝廷命官,就应为朝廷着想。岂能为愚民说情?”刘杰辩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乃国之本。民不安则国不宁,国不宁则朝廷不稳。”崇厚大怒道:“混蛋。你想造反吗?来人,把刘杰、张光藻给我拿下,关入大牢。”一群侍卫应声而出,把刘杰和张光藻当场抓捕,押进监狱。

抓了两个地方官,崇厚依然愤愤地道:“可恶。此二人不识大局,不知为朝廷着想,却一味的替愚民辩护。”曾国藩道:“办理此案,必须弹压士民,以慰各国洋人之意。”崇厚道:“杀人者偿命。此案死了十五个洋人,最少要杀十五个愚民,给洋人抵命。”丁日昌道:“大约如此大案,总须缉获四五十人,分别斩、绞、军、流,才能解洋人之恨,以维持中外和好。”崇厚道:“可是,此案属于刁民一拥而起,群体作案,很难找到真凶实犯。”曾国藩道:“这好办,但求和局之速成,不管情罪之当否。”丁日昌道:“大人高见。抓一批替罪羊,杀给洋人看。可速结此案。”崇厚道:“如此最好。对那些刁民,随便抓一批杀了,都是罪有应得。”丁日昌道:“重要的是,必须让洋人满意。”曾国藩道:“此案必须从重办理,不惟足对法国,亦堪遍告诸邦。”崇厚、丁日昌齐声附和,就此定下了屈膝媚外的办案方针。

曾国藩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处理天津教案,他和崇厚、丁日昌等人狼狈为奸,派出大批的衙役,四处捕捉,滥施酷刑,屈打成招,逼迫供状,先后关押、审讯了近百人,结果判处十六人死刑,四人死缓,二十五人充军流放;将张光藻、刘杰革职,发配黑龙江充军。临刑之日,十六名被枉杀的爱国群众不断痛骂洋人和卖国贼。他们大义凛然、毫无惧色、昂首挺胸地走向刑场。天津街头,成千上万的各界百姓满含热泪,夹道相送;数千名群众簇拥着他们在大街上默默行进。这是天津人民为爱国志士送行,也是对外国侵略者和官府的正义示威!数日后,天津人民自发地行动起来,为十六名死难的爱国志士举行了公葬,并立碑建祠,以资纪念。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官府媚外害黎民,枉杀志士十六人。卖国爱国看行动,敬谁狠谁见人心。

此外,总理衙门按照法国公使开的数目,向法国人赔款四十六万两、向俄国人赔款三万两白银;并派崇厚去法国赔礼道歉。

天津教案后,全国各地舆论纷纷声援天津人民的正义斗争,强烈谴责外国侵略者和卖国贼的罪行。就连清朝统治集团内部都出现了反对的呼声;满清贵族醇亲王奕譞愤慨地道:“一味媚外,民心尽失。此例一开,后患无穷。”远在西北的左宗棠闻讯,则臭骂曾国藩道:“抑民奉外,罗织株连,只求快洋人之意。数年来空喊自强,稍有变故,即不免为所震撼,丧失人格国格。实为国家之蠹虫,民族之败类。”自此,即与曾国藩绝交。

再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率领八万湖湘子弟一路北上,进入陕西,屯兵西安;旨在镇压西捻军和回民起义。其时,陕甘回民起义已经持续了四五个年头。早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太平军陈德才、赖文光率部攻入陕西,引起回民大举响应,发动了反清起义。起义军占领了渭水流域的临潼、渭南、华州、大荔等地,并与盩厔的汉族起义军蓝大顺部彼此声援,一度逼近西安。其浩大之声势波及到陕北、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经过数年的发展,在甘肃形成了三大势力:一是自宁夏至秦安,包括金积堡、灵州、固原、平凉等地为区域,由马化龙为领导;二是以河州为据点,东至狄道,西至西宁为区域,由马占鳌为领导;三是以肃州为中心的区域,由马文禄为领导。这三股势力与陕西的起义军遥相呼应,但却各自为政,互不协作,逐渐形成了地方封建割据的局面。

陕甘回民起义,完全是清朝的反动民族政策造成的。在大西北,汉族和回族交错杂居,长期和睦相处,友好互助是其主流;偶然发生一些矛盾也是很自然、不可避免的。如果处理得当,就不会闹成大事。可是,清政府却采取了极其反动的民族政策,实行所谓“以汉制回”、“护汉抑回”,蓄意煽动民族仇恨;企图利用汉人来压服回民,加上汉、回两族封建主的煽动挑拨,汉回仇杀愈演愈烈,终于引起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

为了镇压西北回民起义,清政府先是委派胜保为钦差大臣,入陕围剿。胜保骄横狂暴,目无地方汉官,指挥八旗兵四处搜捕,滥杀无辜。然而,其八旗兵只擅长于欺压良善,劫掠百姓,却不善于打仗。数次进剿,均不战自乱,临阵一哄而散,被回民军打得大败。于是,陕西地方官吏、地主、士绅联名上书朝廷,攻讦胜保:“骄恣欺罔,纵兵害民。愚陋无能,每战必败。”清廷将胜保革职拿问,随即斩首,以泄民愤。

杀了胜保,清廷又派多隆阿为钦差大臣率兵入陕。多隆阿比胜保技高一筹,他以“保护汉人”为名,召集地方官吏、地主绅士会商,竭力笼络各种地方势力,继续执行反动的民族政策。他恶意挑拨汉回关系,收买回族内部叛徒,然后继之以烧杀洗劫。多隆阿纠合各县地主团练武装,配合清军围攻回民起义军。又以“三品顶戴花翎”为诱饵,收买了陕西回军内部的叛徒孙玉宝,招降纳叛,采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手段,逐步消灭了陕西的回军。尤为残忍的是,每攻破一个回民村寨,便将村寨内的居民,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屠杀殆尽。最后,多隆阿督军进攻盩厔,蓝大顺率部百计守御,在激战中多隆阿身受重伤,旋即毙命。大战持续三日,起义军寡不敌众,蓝大顺率部弃城突围;又遭到地主团练的重重堵截而全军覆没。清军随即血洗盩厔,放火焚城。陕西境内的回民起义遂告失败。

与此同时,西捻军千里跃进,突入陕西,清政府大为恐慌,急调左宗棠入陕进剿。左宗棠到达西安后,立即制定对策:“以地形论,中原为重,关陇为轻;以平贼论,剿捻为急,剿回为缓。”他派出重兵驻防耀州,防堵捻军与甘肃回军联合。由于大西北人乡土观念比较严重,回民军不愿离开本土作战;加上楚军的隔堵,西捻军未能和甘肃回军取得联系,便又掉头东返。左宗棠率楚军随后紧追不舍,伺机猛攻;恰逢天降暴雨,黄河泛滥,西捻军被逼入绝境而覆没。

捻军失败后,左宗棠立即回师陕西,部署剿回。左宗棠召集地方官员、绅士会商;他认为回民起义是典型的“官逼民反”现象,地方官府和军队是惹祸的根源。左宗棠道:“甘肃之军,不能保民,反而扰民;甘肃之官,不能抚民,反而激起民变。”会上,一些汉官、绅士建议“要杀尽回民”。左宗棠坚决反对,驳斥道:“无论汉回,都是皇上的子民。多杀非仁,轻怒非勇。只杀制造分裂、闹**割据的元凶匪首即可,岂能滥杀无辜。”因此,他制订了“抚剿兼施”的策略,即对广大受蒙蔽的起义百姓,采用和平安抚的办法,对那些匪首元凶,顽固抗拒的地方豪强予以剿灭。

左宗棠令楚军悍将刘松山为北路统领,率兵由绥德入宁夏,向金积堡推进。他自己率部由耀州攻入泾川、平凉,逐步消灭兰州附近的各股回军。刘松山率部一路进军,所过堡寨皆遇到不同程度的抵抗。交战中根本就无法分清叛军与百姓,造成无数百姓被枉杀。半年后逼近金积堡,旋即开战。楚军凭借着洋枪洋炮发起猛烈地进攻,堡中的回民起义军在马化龙的指挥下,用原始武器顽强抵抗。双方激战十余日,楚军未能攻破堡寨,刘松山反被回军炮弹击中,伤重身亡。左宗棠闻讯赶往金积堡,任命刘松山的侄子刘锦棠为统领,继续围剿。

金积堡是一座非常坚固的堡垒,城周长九里余,城墙高约四丈,厚约六尺,堡内壁垒纵横,渠水环复,贮存了大量的枪炮、粮食。堡外又有近百所卫星堡寨、关卡拱卫。刘锦棠采取了扫清外围、各个击破、孤立主堡、长期围困的办法。用了近一年时间,逐渐攻破了外围各个据点。每日炮轰不止,争战不休,金积堡内的回军十死七八,粮食亦已吃尽。马化龙被迫到清军大营投降,请求免杀其残部和堡内百姓。左宗棠满口答应,要马化龙召集其各地的旧部,一律到金积堡就“抚”,缴出军械马匹者一律不杀。马化龙派人到附近各堡寨集合部属,一齐来金积堡投降。一月后,回军全部到齐,缴出了所有武器和战马。

不料,楚军将士因一年来交战,伤亡惨重,皆欲报仇;刘锦棠因叔父战死,更是仇恨满腔,突然纵兵攻入堡内,大开杀戒,马化龙及其数千名回军被屠戮殆尽。左宗棠闻信大怒,痛斥刘锦棠道:“回军已降,岂能滥杀。”然事已至此,无法挽回。

血洗了金积堡后,左宗棠率军向河州进攻。河州的回军大部分是骑兵,在马占鳌父子的带领下奋勇抵抗,屡次打败左宗棠的楚军。左宗棠使用计谋,派人四处扬言:西宁的回军已经投降,以此诱胁马占鳌。马占鳌怕自己月复背受敌,在屡胜楚军的情况下,主动缴械投降;并招降了西宁地区的大部分回军。由此引起了各路回军头子纷纷请降,左宗棠一律予以优待。最后,只剩下肃州的马文禄部拒降。左宗棠统领大军围攻肃州,炮火连天,生灵涂炭。回民军据城坚守一年余,城中粮尽,马文禄被迫出城请降。左宗棠明确宣告道:“祖国统一,不容破坏。闹分裂者,杀无赦。爱祖国者,全部优抚。”马文禄道:“我部愿维护统一,不再反叛。”随即下令回军缴出武器,接受招抚。

是夜,西宁地方残匪头子白彦虎,率千余马队潜入肃州,煽动马文禄部众再次反叛。左宗棠大怒,下令全军发起进攻。炮火猛烈,战马嘶鸣;枪弹如雨,杀声震天。大队楚军迅速突入城内,四面赶杀。白彦虎率部顽抗多时,难以招架,趁乱冲出西门,向新疆方向逃窜。城中彻夜激战,刀枪无情;致使良莠不分,无辜遭灾;已缴械投降的马文禄及城中军民近七千人被全数杀尽。至此,西北回民起义的烈火被彻底扑灭,困扰清廷多年的内忧,在左宗棠的连年征战中被消除。

左宗棠在平息了回民起义后,向清廷奏报战绩的同时,也奏报了战后之惨象:“平凉、庆阳、泾川、固原之间,千里荒芜,弥望白骨黄茅,炊烟断绝,被祸之惨,实为天下所无。”“死者既暴骨荒野,生者复转徙他方。蝗旱继之,疠疫又继之,浩劫之余,千村萧条,满目焦土。”清廷在接到左宗棠的奏报后,发出上谕称:“左宗棠战功卓著,赏加协办大学士衔。着该督严饬地方官员,招引外省移民,安抚百姓,恢复生产。”这正是:凭君莫问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为了医治战争创伤,左宗棠命令部队垦荒种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责成地方官吏从外地招引移民,恢复生产。同时,左宗棠大力整顿吏治,奏准朝廷将一批赃官、庸官撤职更换。左宗棠拿出自己的俸禄,救济灾民,抚恤孤寡,组织百姓重建家园,恢复经济。入驻兰州后,左宗棠积极筹备,创建了兰州制造局,主要制造枪支弹药,成为甘肃的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不久,又创建了兰州机器织呢总局;使甘肃这个偏远的地区较早地发展起近代工业,把洋务运动引向了大西北。这才是:平息战乱,区分良莠;恢复经济,心系民生。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