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4.第二二回 三次易帅剿捻军 两路分兵皆惨败(下)

作者 : 若愚

第4节第二二回三次易帅剿捻军两路分兵皆惨败(下)

第二二回三次易帅剿捻军两路分兵皆惨败(下)

僧军的覆没,使清廷丧失了唯一的嫡系精锐武装。浪客中文网慈禧太后在伤心悲叹之余,只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汉族军阀武装身上。她即刻下旨,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督办河南、山东、直隶三省军务。其时,曾国藩正在南京安置移民,恢复市井,招引商贾,重建城区。忽接朝廷圣旨,深感责任重大,必须亲自出马。经过一番准备,曾国藩率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携带大批洋枪洋炮赶往剿捻前线。曾国藩屯大军于河南开封,先后派出数支精悍部队追打捻军,均被捻军采用游击战术,迂回包抄,设伏聚歼,打得大败。

半年时间,连吃败仗,曾国藩被捻军闹得焦头烂额,狼狈不堪。一日,忽接清廷上谕,责备其剿捻不力,劳师无功。吓得曾国藩直冒冷汗,急忙上书清廷,为自己辩护道:“捻贼狡诈多端,飘忽异常,从不肯与我堂堂之阵约期鏖战,必伺官军势孤力竭之时,出其不意以困我。其战术之诡异,实为罕见。有时疾驰狂奔,日行百余里,一连数日不稍停歇。有时盘旋于百里之内,如蚁旋磨,忽左忽右。贼中相传秘诀曰:‘多打几个圈,官兵之追者自疲矣。’僧王曹县之败,即系贼以打圈之法疲之也。臣已熟思多日,当调整战术,用查圩编户之法,必能收效。”

曾国藩深知,剿捻无功,自己的下场将很不妙。他针对捻军高速流动、迂回游击的特点,制定出了一套“变追为堵,查圩编户”的对付办法。曾国藩传令各省督抚、府县官员齐集开封,安排实施其剿捻计划。他首先部署通商大臣崇厚的洋枪队,重点防守黄河北岸,防止捻军攻入北京一带。其次,在捻军经常出没的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层层防堵,利用自然河流、城镇,于各交通要道布置重兵,设卡围困。再次,鉴于捻军和老百姓关系密切,实行查圩编户,彻底斩断捻军的群众基础。曾国藩勒令各州县必须修筑圩寨,用地主团练力量守御之,以抵抗捻军。当捻军攻来时,强迫各村老百姓将粮食、牲畜、柴草等都搬进圩寨里面,使捻军无法得到任何物资。曾国藩责成各县官员,必须以圩寨为单位,编制“良民册”和“莠民册”各一本。凡拥护清廷的人登记入“良民册”;一般多少与捻军有关系,但没有积极活动的人则强迫其写出“悔过自新书”,亦编入“良民册”。凡坚决反对清廷的人被称为“莠民”,计入“莠民册”;在外者,一律派兵追剿,在家者,一律擒拿正法;并实行五家连坐。对于捻军家属,则满门抄斩,一个不留。

曾国藩的计策可谓毒辣至极,其查圩编户之法实施半年,单是河南省内,就屠杀捻军家属达十四万人之多。在此残酷、血腥的恐怖政策下,捻军的群众基础被彻底割断,成了流离逐突于各反动壁垒、圩寨之外的孤军。赖文光、张宗禹等捻军领袖为改变被动局面,不得不采取硬拼的战法,才能获取物资给养。

曾国藩虽然孤立了捻军,但其大局并不得意。他所指挥的各路部队充满了争风斗狠的尖锐矛盾。淮军不服从他的调派,各省地方武装只求自保,互不救援。各处防堵军队只知机械死守,不会灵活作战;而多处分兵防守,又使其处处兵力薄弱。赖文光发现了敌人的弱点,便集结各部捻军,形成强大优势,发起进攻。1866年9月,赖文光指挥捻军在河南打败清军,一举突破其贾鲁河防线;随后乘胜东进,再次杀入山东,又击溃湘军防守的运河防线。曾国藩急忙赶往山东,调集清军三面堵截。不料,捻军突然掉头向西,杀了个“回马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湘军残部近万人反包围于运河岸边。经过半日血战,湘军全部被歼,曾国藩的老本彻底输光。

捻军越过运河,又返回河南,屯兵陈留。捻军没有远大的政治目标,亦未能建立起牢固的根据地,虽然长于机动作战,但却带有浓厚的流寇风格。曾国藩的严防死堵、查圩编户策略,使捻军高度孤立,处处被动;虽然取得了数次战斗的胜利,但自己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赖文光等人深深感到四面被围,孤立难持之威胁,于是,决定分成东、西两军,分头突围。东捻由赖文光、任化邦统率,继续转战于长江、黄河流域之间,计划由湖北杀入四川。西捻由张宗禹、张禹爵率领,从河南攻入陕西,向西北发展。

曾国藩连吃败仗,又输光了老本,被清廷以“剿捻无功”免职,退回两江总督原任,其湘军势力也从此消沉下去。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机关算尽太聪明,查圩编户肆血腥。设卡防堵遭败绩,老本输光回南京。

曾国藩失败下台,清廷降旨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剿捻主帅。李鸿章不敢怠慢,调集了十万淮军,全部配备洋枪洋炮,杀气腾腾地扑向湖北战场。李鸿章向朝廷奏报自己的剿捻方略是:“扼地兜剿。即追堵结合,将捻贼蹙之于山重水复之地,弃地以诱其入,然后会合各省兵力三、四面围逼之。”看来,学生比老师技高一筹,知道单纯的“追”或“堵”,均难奏效,故而决定采取“追堵结合,四面围逼”之法。

当李鸿章集结兵力之时,东捻在赖文光的统领下,冲破清军的重重堵防,逐渐攻入湖北尹隆河一带。李鸿章命令各路军马集中湖北,实施其“扼地兜剿”的战略,指挥各部逐步向尹隆河收缩包围圈。赖文光审时度势,充分运用骑兵善于快速作战之特点,突然向东袭击,包抄了淮军之刘铭传部,一场勇猛拼杀,打得刘铭传部溃不成军,狼狈而逃。随即又向北回兵,把从河南跟踪而来的张树珊、郭松林部打得大败,张树珊被击毙,郭松林被活捉。

东捻在湖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自身兵力损伤亦极大。同时,恰逢湖北久旱,赤地千里,粮食奇缺;捻军在湖北缺乏群众基础,筹集粮草极为艰难。赖文光和任化邦计议后认为,鉴于淮军重兵堵截,攻入四川已不可能。于是,决定回兵北上,越过河南,突入山东,到群众基础较好的登莱一带,征集粮食物资,再伺机重返中原四战之地。经过近半年的行军作战,东捻突破清军的重重封锁线,直入山东半岛的尖端,始得以息兵歇马,补充军需。

东捻回军之际,李鸿章率淮军一路跟踪而进。当探马报知捻军进入山东半岛时,李鸿章大喜道:“捻贼进入绝境矣。山东半岛三面临海,官军只须堵死运河、胶莱防线,即可将其困死。”他命令各省清军火速向山东境内集中,制订了“先部署运河防线以杜绝其出路,次扼守胶莱防线以断贼咽喉”的战略。以二十万兵力,分为十路,步步为营,向山东半岛节节推进。同时,雇用外国轮船运送英法军官训练的洋枪队赶往烟台,对捻军实施围攻。又邀请英法军舰三艘、兵力四百余人,进驻胶州湾,实施夹击。

东捻军原拟在登莱一带征集军资后,即重返中原,千里跃进,伺机杀入四川。然而,赖文光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过高的估计了捻军的机动能力,过低的估计了敌人的运动速度。他没有料到李鸿章用兵神速,很快就堵死了捻军的出路。待到发现被围困之日,为时已晚。

为了摆月兑困境,赖文光组织五万捻军向胶莱防线发起强攻,淮军凭借壁垒以洋枪洋炮猛烈轰击。捻军战士跃马抡刀,冒着枪林弹雨勇猛冲击,不断有人中弹倒地,然大队依然前仆后继,数万铁骑如同山呼海啸般突入敌阵。铁蹄滚滚,杀气腾腾,枪声激烈,刀剑呼啸。双方近身混战,血肉相搏,阵地上烟尘飞扬,喊杀震天。经过半天的拼命厮杀,双方均死伤近万人,东捻军终于突破了胶莱防线。稍事休整,赖文光挥军继续西进,向敌人的运河防线扑去。

次日,东捻军抵达运河岸边,立即遭到对岸敌人的猛烈炮击。捻军猛扑渡口,淮军枪炮齐发,弹雨倾盆而下;捻军被打得人仰马翻,血肉横飞;扔下大批死尸,匆忙后退。第三日,赖文光重整队伍,再次向渡口发起强攻,无奈敌人火力太猛,捻军死伤惨重,又挫败而退。一连数日,捻军频频冲锋,均无法抢渡。河岸边尸体堆积如山,任化邦战死,捻军伤亡逾万,亦未能突破运河防线。当此进退两难之际,东边又响起激烈的枪炮声,英法军教官指挥一万多名洋枪队逐渐逼近,东捻军面临着被夹击的危险。赖文光当机立断,下令撤出战斗,率领捻军向东北方向转移。经过两昼夜奔驰,于第三日抵达寿光,止兵暂歇。

李鸿章指挥各路清军连夜跟踪,四面紧逼,把捻军重重围困于寿光。捻军长于野战,而不善于固守和攻坚战。山东半岛战场局蹙,无法进行长驱千里的游击战,致使捻军之优势丧失。陷入重围后,军心开始动摇,士气大为低落。李鸿章抓住战机,督军猛攻;调集数百门洋炮狂轰滥炸,寿光城内外处处硝烟弥漫,弹雨纷飞,墙倒房塌,烈火翻腾。捻军拥挤在极其狭小的地域内被动挨打,死伤过半。赖文光数次组织突围,均遭到暴风骤雨般的枪弹阻击,无法冲出。清军的大炮持续轰击,昼夜不息,寿光城被炸成了一片瓦砾。炮弹落下,碎砖烂石凌空乱飞;弹雨袭来,残尸断臂遍地狼藉。清军主动进攻,刀枪并用,凶悍异常;捻军被迫迎战,艰难相持,士气衰落。大战进行了三天三夜,捻军牺牲二万多人,被俘一万多人,主力损失殆尽。赖文光率残部一千余人侥幸冲出重围,一路马不停蹄,昼夜狂奔。数日后,逃至扬州,疲惫至极,又遭当地清军四面包围,全部战死。至此,东捻全军覆没。

再说西捻军由张宗禹、张禹爵统率从河南攻入陕西后,清廷急派左宗棠率楚军进陕追剿。数次接战,左宗棠被捻军飘忽驰骋、避实乘虚的战术搞的晕头转向。他向清廷奏报道:“捻贼之惯技在于,遇官军坚不可憾,则望风远引,瞬息数十里;俟官军追及,则又盘折回旋,亟肆以疲我。其欲东也,必先西趋;其欲北也,又先南下,多方以误我。”他采取的办法是“画地圈河”,即利用自然河流地形,设立防线,以限制捻军的活动地区,并逐步紧缩,予以剿灭。为了防止捻军与西北回民起义势力会合,左宗棠驻兵耀州,重点堵隔;切断了捻军与回民的联系。西捻军被迫东返,一直攻进直隶,逼近北京。清廷大骇,急派恭亲王奕?督率旗兵抵抗,又调集淮军和安徽、山东、河南数省地方军分路围追堵截。张宗禹率西捻军在直、鲁、豫三省内奔驰疾走,伺机歼敌,屡败清军。左宗棠率领楚军昼夜尾追,疲于奔命。

1868年夏,中原地区连降大雨,持续月余而不止;黄河大汛,浊水暴涨,灌入运河。黄河、运河、漳河、海河,四条水系交汇泛滥,千里中原变为茫茫泽国。烂泥没膝缠腰,战士举步维艰,马匹不能驰骋,纷纷倒毙于沼泽泥滩之中。居民迁徙入堡,四野粮草乏绝,西捻军陷入极其困苦的境地。清军乘各河涨水,加紧对西捻军的分割包围,凭借坚城强堡、厚壁高垒,不断地枪击炮轰,昼夜防堵。西捻军战士日夜在野外跋涉,泥水齐腰,风雨交加,无食果月复;加之祸不单行,军中流行月复泻恶疾,又无医无药,许多战士泄得有气无力,东倒西歪,相继倒毙于污泥浊水之中。两月婬雨,四面清军,天地苍茫,黄水横溢,西捻军因风吹、雨淋、饥饿、疾病、枪击、炮轰,势孤力穷,疲惫至极而全军覆没。这才是:天地有意助官府,洪水无情灭捻军。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