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14.第十七回 黑龙江俄国鲸吞 白河口英军惨败(下)

作者 : 若愚

第14节第十七回黑龙江俄国鲸吞白河口英军惨败(下)

第十七回黑龙江俄国鲸吞白河口英军惨败(下)

额尔金真是狂妄到了极点,在随后的日子里,他拒不出面;把谈判的具体事务交给其助手卜鲁斯和翻译官李泰国办理。中国方面实际担任谈判的是翻译卞宝书。每次谈判,中国方面桂良、花沙纳、耆英和卞宝书都按时出席,谨小慎微地应对;英国方面有时是卜鲁斯和李泰国,有时是李泰国一人参加,且趾高气扬,蛮横粗暴。双方经过讨价还价,反复争辩,逐条商议,最终趋于一致,除了公使驻京和内地通商两项外,中国答应了英国的全部要求。于是,公使驻京,便成了谈判的焦点。卞宝书道:“我国皇帝绝不会允许公使驻京,请李先生转告额尔金大使,放弃这一点。”李泰国道:“别的问题,我可以向额尔金大使进言,唯独公使驻京问题,只能三缄其口。”卞宝书道:“我国皇帝宁肯冒战争之危险,也不愿让公使驻京。”李泰国大声咆哮道:“那就让他试试战争吧。不过,他一定会战败;与其等到战败才答应,不如现在就答应为好。”言讫,愤愤然退出会场离去,使谈判又陷入了僵局。

是夜,桂良具折奏报咸丰皇帝道:“必须允其公使驻京,方能继续会谈。否则该夷仍将带兵入都。奴才等事处两难,焦急万状,恳请吾皇明鉴。”也就在这一夜,受额尔金的指使,李泰国带领数人赶到耆英的寓所,用极其肮脏、粗野的语言,把耆英羞辱、嘲骂了一场。耆英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曾经被道光皇帝誉为“满洲才子,有胆有识”,多次奉旨与英、法、美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且完全是惟洋人之意是从,不作任何争辩就签约。道光死后,咸丰皇帝对耆英的奴颜媚敌极为不满,将其革职不用。此次特旨起用耆英,让其协助桂良,参与天津谈判,不过是念其为先朝老臣,熟悉洋务,若能洗心革面,自会为朝廷出力。耆英也知道咸丰皇帝的用意,故而此次谈判中始终一言不发,唯恐说错话而招来灾祸。没想到却被李泰国赶上门来,骂了个狗血喷头。耆英狼狈至极,连夜收拾行李,天明即起轿返回北京,躲在家里生闷气。有好事者侦知,迅速报入皇宫。咸丰皇帝大怒,立即下令将耆英逮捕审问。耆英向主审官讲了受辱而回的经过,咸丰皇帝闻报后,满腔怒气顿时发作,降下一道口谕:“奴才耆英奉旨岀朝,却擅离职守,私自回家,实属误国庸臣,无耻无能。特对其赐死。”耆英接到上谕,自嘲道:“先帝隆褒:满洲才子,有胆有识;时皇罪过:误国庸臣,无耻无能。”说毕,在狱中悬梁自尽,了却残生。

中英谈判陷入僵局后,中美、中俄之间的谈判却进行的异常顺利。美国公使列威廉装出一副愿“居间调停”的面孔,俄国公使普提雅廷以“好朋友”自居,分别承诺帮助中国说服英、法公使,诱骗桂良等人会谈,除特别强调“利益一体均沾”的条款外,凡中国官员不同意的条款一律删除,因而迅速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中俄《天津条约》。列威廉和普提雅廷信誓旦旦地宣称,一定说服额尔金,不再刁难中国;此举让桂良等人喜出望外,万分感激。殊不知这两个流氓见到额尔金后,却极尽挑拨、煽动之能事,支持英国再加大压力,逼迫清政府就范。列威廉道:“中国皇帝最怕与外国开战,只要英国用强大的武力相威胁,他就一定会屈服。”普提雅廷道:“现在最有效的办法是用大炮来说话,只有英国海军的强大炮火,才能让中国皇帝彻底屈服。”额尔金接受了这些挑拨,迅速下令调集上海附近的英**舰赶往天津。

旬日后,在英法联军的压力下,谈判继续进行,终于达成协议。此时,耆英的死讯也已传到天津,桂良等人毛骨悚然,深知责任重大,再次上书,向皇帝请示:“英法两夷非常强硬,万无商量余地;且陈兵天津口外,伺机开战。国家内匪未尽,外患再起,征调既难,军饷不易,不抚而战,祸恐不测。奴才等不能定议,请圣主从速裁决。”咸丰皇帝万般无奈,不得不下旨同意。于是,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相继签字。这两个条约的主要内容有:英、法公使驻北京;增开通商口岸;外国人可入内地游历;修改税则;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来往;中国向英国赔款四百万两白银,向法国赔款二百万两白银,赔款交清后,英法联军退还广州;等等。俄、美两国则援引“利益一体均沾”条款,获得了除赔款以外的其他各项权利。至此,中国官员才恍然大悟,桂良气愤地道:“俄、美两夷奸猾至极,貌示和好,实与英、法为一丘之貉。”花沙纳感慨道:“夷人窥破中国虚实,凡吾国家艰难困苦情状,了如指掌,故敢大肆猖獗,毫无顾忌。”

天津条约规定一年后在北京换约,额尔金的野心暂时得到了满足,他向桂良等人表示:“英法联军愿意帮助中国政府剿灭太平天国,未尽事宜改在上海继续谈判。”随即率领英法联军退出大沽口,南下上海。

桂良、花沙纳等人在南下上海时,咸丰皇帝却突然翻悔,指示他们在会谈中,务必把“派员驻京、内江通商、内地游历、赔偿兵费”四项条款加以删除。然而,桂良等人在实际谈判中,不仅不敢提出废除四项条款,反而继续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款。规定:进一步降低关税;鸦片贸易合法、公开;各口岸海关一律由外国人管理,把中国海关大权拱手送给了侵略者。谈判结果报进朝廷,咸丰皇帝怒火攻心,肺经受炙,连声狂咳,吐出一大口鲜血,一头栽倒在龙床上,昏迷不醒,致使宫中大乱。太医紧急施救,咸丰皇帝逐渐苏醒,依然气得浑身乱颤,四肢冰凉。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数番签约噩梦惊,主权频失怒气冲。江山破碎龙心碎,帝祚本是血凝成。

数日后,咸丰皇帝的情绪逐渐稳定。虽经太医精心调治,依然肝气郁结,痰中带血;彻夜失眠,头痛欲裂。他躺在病榻上面如死灰,目光呆滞,脑海里却如同万马奔腾,无法平静。内忧外患,交并而至;强盗打劫,接踵而来;然他最不甘心者,乃外国公使驻京之事,认为这无异于公开宣布朝廷已被外国所监守,是“天朝上国”的极大屈辱。正胡思乱想之中,忽闻太监传报:“科尔沁郡王求见。”咸丰皇帝应允后,僧格林沁趋至塌前叩拜、问安毕。咸丰皇帝迫不及待地道:“朕反复思虑,外夷驻京一事,为患最巨,断难允行。欲阻止其驻京,当用何策?”僧格林沁道:“臣以为外夷公使驻京之事,断非口舌能争,亦非微利能动,只有用武力才能阻止。”咸丰皇帝道:“有文事者必以武备。汝之言甚有道理。”僧格林沁奏道:“中英之间迟早必有一场大战,如能战胜,则《天津条约》便是一页废纸;如若不幸战败,亦不过是允其驻京而已。惟不战而允其驻京,实为屈辱至极。”咸丰皇帝闻言,心头豁然一亮,从病榻上挣扎起来,连声称赞道:“汝言正合朕意。大打一仗,虽败犹荣。可是,让谁来当此重任,方能不负朕望?”僧格林沁道:“臣愿为吾皇分忧,亲率大军赴天津布防。”咸丰皇帝抚模着僧格林沁的肩膀道:“汝乃朕之爱将,亦是我朝之柱石。朕派汝为钦差大臣,督办天津防务。天津乃北京之门户,大沽口又是津门之屏;汝此去驻防,责任重大;务要预先周密准备,方能阻止外夷驻京。朕与汝先拨库银三万两添置炮械,如若不够,还可再拨数万两,以济急需。”僧格林沁再拜道:“感谢皇上知遇之恩,臣将积极备战,让来犯之敌葬身于大海之中。”言讫,辞出。

僧格林沁生在蒙古草原,长的五大三粗,精于弓马刀枪,性格剽悍刚烈。他奉旨岀朝,即刻赶到天津积极备战。他派人复勘了白河水位和两岸地势,从各地抽调一万兵力加强防卫,在河西岸扎营六座,东岸扎营四座。又动员地方团练、民夫修复炮台,在河口南岸修筑炮台三座,高自三丈至五丈不等;在北岸修筑炮台两座,一高三丈,一高五丈;沿白河两岸另筑有小炮台二十五座。各炮台既彼此**,又可互相策应。大小炮台内共置炮六十四门,其中万斤以上重炮十六门,新购置“洋炮”二十九门。又购置木桩三万根,密植于白河口内,再以铁链绞锁;以防敌船驶入。热火朝天的备战工作持续了近一年时间,各项防务均已完备;军民士气,空前高涨。

一年以后,英、法、美三国更换了驻华公使。三位新公使相继在上海会集,向清政府发出进京换约的照会。清政府派大学士桂良接待,并通知他们:“不用进京,就在上海换约。”英国公使卜鲁斯强硬地道:“换约之事,必须在北京,也只能在北京。”桂良道:“如果一定要进京,请不要从大沽口走。应该从大沽口以北三十里处的北塘上岸,由陆路入京,且无须兵力护送。”卜鲁斯奸诈地道:“你们的安排不怀好意。我们走大沽口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桂良道:“这里是中国的领土,进京路线理应由我们安排。《天津条约》并未规定必须走大沽口,请你们走北塘陆路,是为了你们的安全。”法国公使布尔布隆蛮横地道:“我警告你们,对于任何可能发生的麻烦,中国政府必须负全部责任。”会谈破裂,桂良的劝阻无效,英、法公使顽固地坚持己见,决心硬闯大沽口。

1859年6月20日,英、法、美三国公使自行到达大沽口外,他们都有兵舰随行。尤其是英国,由其海军上将贺布亲率十三艘军舰随行护驾,杀气腾腾地逼近大沽口。此时,清朝政府决定接待这些公使,僧格林沁一面命令全体守军:“衅不我开,严阵以待;若英夷进攻,即迎头痛剿。”一面派直隶总督恒福照会贺布:“不许带武装,由北塘登陆进京。现在大沽口已节节设防,如轻易进入,恐致误伤。”然而,侵略狂人总以为他们可以为所欲为,对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置若罔闻。25日上午,贺布率领英法舰队来到拦河工事前,指挥其水兵乘驾小舢板逼进白河口内,动手拆除铁链、木桩,排除航道上的障碍物。中国守军隐蔽待命,无人理睬,两岸炮台寂静无声。英军得意地互相转告,中国的守军已经逃走了。下午二时半,贺布指挥英法军舰蜂拥而进,并向炮台开炮轰击。中国守军蓄怒已久,立即开始自卫还击。各大小炮台一齐开火,成群的炮弹飞向敌舰。领头的敌舰在猛烈的爆炸声中,很快就被打得千疮百孔,停在水面上而不能动弹。其余船舰拥挤在狭窄的河道中,一齐搁浅,既不能进,又不能退,全成了清军的活靶子。中国守军的万斤巨炮,吼声如雷,射出的炮弹虽然不炸,但却势大力沉,击中敌舰时能砸透甲板,摧毁桅杆,击穿船体。新购置的“洋炮”打击准确,发发炮弹无不命中目标。“洋炮”打“洋人”,让“洋人”尝到了“洋炮”的滋味,也让“洋人”领教了中国炮兵精湛的技术。炮弹从各炮台持续飞出,密如暴风骤雨,落在敌舰群中开花爆炸。弹片呼啸,火光闪烁;英法船舰相继起火燃烧,桅断舱裂,漏水下沉。英法水兵满船乱窜,鬼哭狼嚎,死伤一片。贺布的指挥舰活像一个浮动的屠宰场,甲板上死尸堆砌,污血横溢;船舱着火,烤得死尸焦臭刺鼻;浓烟弥漫,熏得伤兵狂嗽不止。船体破裂,海水滚滚涌进而不断下沉。贺布腿部受伤,血流如注,挣扎着爬到另一艘英舰上,继续指挥英军负隅顽抗。这场大战,清军居高临下,以大炮、小炮、抬枪、鸟枪,从两面猛烈轰击,弹如暴雨,猛似雷霆。英法联军在狭窄的水面上拥挤成堆,被动挨打,狼狈至极。何以见得,有词为证。但见白河口内外:

枪声与炮声齐震,鬼哭和狼嚎共鸣;黑烟与晚霞相接,烈焰同落日争辉;残尸与鱼鳖并浮,赤血共碧波同沸。破舰与沉船互撞,英军和法军同悲。

双方鏖战了近五个小时,天色已渐黄昏。贺布决定破釜沉舟,派遣陆战队上岸,企图夺取河口北岸的清军炮台。二百名英军乘驾数只小艇抢滩,可是当他们从小艇上刚跳出来,立刻陷入了深可没膝的软泥之中。中国守军发现敌人企图登陆,立即使用抬枪、鸟枪,一齐施放,打得英军在泥水中连声惨叫,数十名敌人应声倒地。淤泥缠脚,又受到枪林弹雨的猛击,英军只能在烂泥中一寸一寸的爬行,用了一个多小时还未爬出泥滩。天色黑尽,清军借助炮火弹光,瞄准射击,每一阵弹雨过后,便有十多名英军丧命于烂泥之中。半夜时分,死伤大半的英军自知登陆无望,又开始返回;清军则持续开枪、开炮为其送行。到黎明时,只剩下六十余名英军活着回到船上。

激战了一昼夜,天明计点战场,十三艘英舰中,被击沉五艘,击残被俘二艘,其余六艘被打的千疮百孔,完全失去了战斗能力。英军兵力共计一千二百人,被打死四百六十四人,打伤四百多人。贺布身受重伤,其副手被击毙,法军司令亦受伤。真可谓全军覆没。眼看着英军惨败,曾扬言“中立”而在白河口外观战的三艘美**舰,不甘坐视英军被彻底消灭,急忙赶到河口帮助拖拉,掩护那六艘伤痕累累的英舰逃到白河口外,灰溜溜地向南方驶去。后人有诗评论白河口之战,诗曰:

先礼后兵文明风,自卫还击道义正。赫赫威怒歼群丑,隆隆炮火惩顽凶。十三敌舰遭覆灭,五百英军丧性命。中华民族非好战,利剑只斩侵略兵。

白河口自卫反击战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英法联军的嚣张气焰,彰显了中**队的作战实力;只要组织得当,就能够战胜侵略者,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捷报传来,天津人民欣喜若狂,各界群众奔走相告,人人为之扬眉吐气。欢乐的锣鼓、喜庆的爆竹响成一片;激动的泪花、庆贺的美酒洒满街头。人们自发地行动起来,牵羊担酒,携带美味佳肴,涌进大沽炮台,慰问杀敌将士。这才是:劳苦功高保国土,敬酒备感爱国情。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