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12.第六回 战浙东官僚荒唐 保家园民众仗义(下)

作者 : 若愚

第12节第六回战浙东官僚荒唐保家园民众仗义(下)

第六回战浙东官僚荒唐保家园民众仗义(下)

在胜利美梦的鼓舞下,奕经率领部队浩浩荡荡赶往前线。又走了十多天,终于来到绍兴。从上年十月出京,到次年三月抵达,整整走了六个月,总算到达前线。依然是醉生梦死,照旧是歌舞宴乐;既不作军事准备,也不派人了解敌情,一心一意只等着梦里所昭示的胜利从天而降。和奕经的虚骄昏庸、盲目轻敌相反的是,璞鼎查用重金收买的一批汉奸,在浙江东部各地四处搜集情报,把奕经的举动全部打探得一清二楚,并据此加强了英军的防务。

奕经等了数日,不见美梦变成现实。正在满月复狐疑之际,左右进谗、蛊惑道:“附近有座禹王庙,其神签极为灵验。”奕经闻之,正中下怀,便带上一大群官吏,乘轿出城,进庙求神拜签;求得一支“上上大吉”签,签上赫然写着“五虎驱羊”四个字。众人不解其意,奕经却忽然心血来潮,肆意曲解道:“虎者虎将也,羊者洋人也。五虎驱羊者,五员虎将驱逐洋人也。”他突然一阵狂喜,向左右道:“神灵昭示,此战必胜无疑。今年是虎年,本将军又属虎,再选三个属虎的副将,岂不是五虎么?猛虎下山,群羊乱窜;五虎驱羊,洋人闻风远遁;岂非妙计乎?”众人闻言,齐声喝彩道:“禹王保佑,神灵昭示;大将军皇室贵胄,智慧超凡,果然有此妙计。”奕经喜不自禁,立即返回帅府,擂鼓聚将,商议军机。奕经大言不惭地宣称:“今年是虎年,本帅又属虎。此次作战,可用五虎驱羊之计,羊即是洋人。现在只需从众将官中挑选三员属虎的统领,带兵出战,即可克敌制胜。此乃天机神算,又暗合五行相生相克之理。”

这位从小生长在北京皇城的封建官僚,根本就不懂得战争,更谈不上什么用兵谋略,完全是凭幻想发号施令。奕经煞有介事、故弄玄虚,在众将领中反复挑选,竟然真的选出了三名属虎的总兵:一个是蒙古族人,名叫阿木穰;一个是满族人,名叫哈克里;第三个是汉族人,名叫郑鼎臣。奕经给这三个总兵分别授予“蒙古虎”、“东北虎”、“华南虎”的称号;让每人戴一顶虎头帽、披一件虎皮衣,作为克敌制胜之法宝。

次日,三位“虎将”备好行头,聚集到行辕听令。奕经大喜,发令道:“‘蒙古虎’阿木穰率三千兵力进攻宁波,‘东北虎’哈克里率三千兵力进攻镇海,‘华南虎’郑鼎臣率三千水师进攻定海。三路兵马立即出动,务要大张声势,如同猛虎下山,三天之内收复失地,把洋人赶下大海。”三将得令,分头领兵出营。

混账之人尽做荒唐之事,荒唐之人才有混账之举。更为混账、荒唐的是,待三路兵马出动后,奕经便认为大功告成,陶醉于胜利的梦想之中。一连三天,奕经在牛鉴等地方官员的陪伴下,游禹陵古迹,观兰亭胜景,饮绍兴美酒,赏艳妓弹唱,在歌舞宴乐之中等待前线的捷报。第四天,消息传来,三路军马大败而归。不但没有收复三城,反而被英军尾随追赶,乘势占领了慈溪,兵锋直逼嘉兴。奕经闻报,如同五雷轰顶,匆忙上马,带着身边侍卫仓皇逃往杭州,从此再也不敢言战。

此次浙东战役,清军大败,奕经难辞其咎。他视战争如同儿戏,以梦幻指挥三军。诚所谓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细究根源,道光皇帝的两个侄儿奕山和奕经,一个在广州战役中采纳了“马桶避邪”之计,一个在浙东战役中发明了“五虎驱羊”之计,其混账、荒诞之处,足以成为天大的笑话;如果不吃败仗,那才是天大的怪事。

可怜道光皇帝坐在紫禁城中,望眼欲穿,渴盼捷音,终于盼来了奕经的奏报,称:“浙东天气炎热,兵士不服水土;因病死亡甚多,暂且休兵罢战。”道光览奏,长叹一声:“真是不幸之至。”信矣!将帅无能,每战必败;蒙蔽朝廷,欺君行骗;不仅是大清国之不幸,亦是中华民族之不幸。

和官军的狼狈败退完全相反,浙东人民自发的拿起武器,与敌人展开了游击战。长期以来,浙东地区活跃着一支民间秘密组织——黑水党;或者说是一支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绿林好汉组织。以徐保、张晓火、钱大才等为其魁首;他们个个身怀绝技、武功高强,逾墙走壁、矫捷如飞;其手下约有四五百人。黑水党散则隐蔽于芦荡河湾、山野民居之中,聚则统一行动、组织严密。

自英军占领宁波后,徐保及其同党不断偷袭、狙击、骚扰,成了侵略者的克星。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黑水党杀敌,不搞正面对垒,专搞暗中偷袭。英军自恃武器先进,狂傲骄横,常常三五成群,外出游荡,伺机劫掠。这些小股敌人便成了黑水党袭击的目标,且一旦被黑水党盯上之英军便极难生还。某日,三名英军在城中小巷内游荡,钱大才带领手下突然从其背后予以袭击,一阵长矛捅刺,杀死英军后,钱大才等人迅速撤离。一次,五名英军出城游荡,被黑水党用飞镖击中,杀死后陈尸路旁。又一次,十多名英军驾小舟欲往镇江,被黑水党侦知飞报首领。徐保立即带领一百多人,分乘七八只小艇在江中狙击,使十多名英军全部毙命。又一次,徐保带领几名弟兄化装进城,发现四个英军在一家酒馆闹事。徐保灵机一动,主动上前应酬,买酒买肉请英军大吃大喝,将其全部灌醉后装入麻袋,连夜偷运出城,扔进江中。就这样,黑水党频频出击,连连得手,其神出鬼没,巧妙杀敌之法大抵如此。

张晓火更是技高一筹,在火药中加入铁砂、铅丸制成**包,专门夜袭敌人营房。待敌人睡熟之后,张晓火带领同党潜入敌营,先用飞镖消灭掉哨兵,再引燃**包扔进敌人兵营,给英军造成重大杀伤。连续数次的夜袭,使英军如同惊弓之鸟,彻夜不敢睡觉。卧乌古恼羞成怒,组织英军大队出动,欲与对手决一死战;而黑水党却消失得无影无踪。等英军返回驻地时,其后队却遭到数杆抬枪的猛烈袭击,四十多名英军立即倒在血泊中挣扎。抬枪的出现,再次刺痛了卧乌古的神经,他急令英军抢走死体、伤员,退回城中驻地,再也不敢外出滋事。

此夜,卧乌古失眠了。他认真统计的结果是,与奕经的大军作战,英军几乎没有伤亡。然而,近两个月来被黑水党杀死、失踪的英军接近三百人,平均每天死亡五名士兵。这是一个让卧乌古胆颤心惊的数字,也是让他彻夜难眠的事情。回忆近两年来的经历,从广州三元里,到厦门的陈庄,再到今天的宁波黑水党,卧乌古终于明白了义律当初所说的:不能和中国的民众作战。处在中国民众包围之中,看不见军队却处处都有复仇的刀枪,英军昼夜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卧乌古连夜写信,天明派人送往定海,向璞鼎查建议撤出宁波。璞鼎查接报,亦深感问题严重,英军分散驻防确实不利。于是,他下令英军撤出宁波、镇海和慈溪,退回定海集结。

英国侵略者在侵犯闽浙沿海的同时,又曾分兵进犯台湾。当时,台湾道姚莹和总兵达洪阿积极应对,组织军民联合抵抗侵略,取得了可喜的战绩。早在英军撤出厦门不久,就派出军舰攻击基隆;姚莹、达洪阿指挥基隆守军开炮猛烈还击,英舰“纳尔不达”号被击伤,触礁沉没。英军跳水逃命,被台湾军民生擒活捉一百三十余人,并缴获大炮十多门。到英军攻陷定海后,再次派出数艘军舰来基隆侵扰,仍被严阵以待的基隆军民击退。浙东战役结束后,英军又派出军舰一艘、舢板四只到台湾骚扰,被渔民诱入土地公港触礁沉没。岛上守军和义勇、渔民驾起数十只战船、渔船群起攻击,杀死敌人六十余名,俘获三十余名,缴获大炮十门。在台湾军民的严密防范下,英国侵略者三次想侵入台湾,均未得逞。

待英军全部退回定海后,璞鼎查召集属下计议。卧乌古道:“我们远离本土来中国作战,必须集中兵力对中国官军实施打击,不能分兵驻守,不能深入中国内陆;更不能与中国的民众作战。此次在宁波驻守数月,损失太大。”巴尔克道:“是的,海军三次进攻台湾未能取胜,也是因为分兵出击,导致失败。”璞鼎查道:“分兵之弊,显而易见。尔后我们不再分兵,而是集中兵力,重点打击清朝的军队和官府。”卧乌古道:“我认为应该直接攻打北京,捉拿中国皇帝。”璞鼎查道:“不。应该先打南京。”卧乌古道:“为什么?”璞鼎查道:“我们的优势在于军舰上的强大炮火,打北京就无法利用这种优势。打南京则不然,我们的军舰可以从长江到达南京。控制南京就能控制中国的长江和运河两大水道,使江南的漕米不能北运,给北京的清政府以沉重地打击。”巴尔克道:“可是,在台湾那边还扣押着我们一百六十多名俘虏。”璞鼎查道:“这个问题只有等打下南京才会解决。”卧乌古道:“既然如此,那就立即行动。”璞鼎查道:“是的,立即出动。要速战速决,先打乍浦,再打上海,沿长江而上,直逼南京。”巴尔克道:“为什么要打乍浦?”璞鼎查道:“据我们收集到的情报,乍浦驻有清朝的八旗兵,号称是中**队的精锐。打下乍浦,对清政府会有很大的震动。现在我命令,各部队准备出击,进攻乍浦。”

应该承认,侵略者的情报是相当准确的。乍浦是浙江的又一个海防重镇,驻有二千名旗兵和五千名汉兵。由满蒙统领长喜、左统领隆福、陕甘提督韦逢甲三位将领镇守。遗憾的是防守乍浦的将领意见不合,旗人歧视汉人,猜忌汉兵,斥汉兵为汉奸。长喜令左统领隆福带领旗兵守城,令韦逢甲率汉兵守海岸炮台和城郊。

是日,璞鼎查指挥大队英舰逼近乍浦,在开炮轰城的同时,出动英军二千人首先从东郊发起进攻。在韦逢甲的指挥下,防守东郊的汉兵竭力抵抗,开炮还击,拼死格斗,激战一个多小时,毙伤敌人近百名。英军在东郊不能取胜,转而向南门进攻。城下的汉兵浴血奋战,城上的旗兵却袖手旁观。英军不断增加进攻兵力,南门外的汉兵五百余人,浴血蹈火,奋力拼杀;激战半日,全部战死。英军再次集中炮火持续轰击,致使南门城墙坍塌。英军从坍塌处攻入城内,长喜、隆福督率旗兵挥刀迎战,相继中弹阵亡,旗兵被杀死二百余人,余者弃城逃跑。韦逢甲绝望自杀,城外清军四散逃命。乍浦失陷,璞鼎查下令屠城。英军兽性大发,杀戮之惨,积尸满路;路塞难行,又弃尸河中,河水为之不流。随后,英军在城中大肆抢劫,把粮食、财物洗劫一空。最惨者莫过于年轻妇女,被英军强暴蹂躏,奸而后杀者不计其数。英军在乍浦肆虐十日后,自动放弃乍浦,返回定海。

乍浦之战,七千守城清军败给了二千英军,进一步暴露出了清朝统治者的又一个致命弱点:大敌当前,不是齐心协力,团结对敌,而是露骨的疑忌和排斥汉人。这才是: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之;国因内乱,而后敌侵之。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