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10.第五回 一老农陈庄运筹 三总兵定海捐躯(下)

作者 : 若愚

第10节第五回一老农陈庄运筹三总兵定海捐躯(下)

第五回一老农陈庄运筹三总兵定海捐躯(下)

次日,璞鼎查调整部署,指挥英舰停在远处,向定海南门外炮台猛烈开火。清军的大炮射程不及英舰,只有被动挨打。炮弹在身旁不断的爆炸,清军死伤惨重。在优势炮火的掩护下,卧乌古指挥五百多名英军乘小艇抢滩登陆。葛云飞命令各炮瞄准登陆的英军射击,一阵炮轰过后,数只登陆艇被击中,但仍有大部英军爬上海岸。葛云飞趁敌人立足未稳,率领千名清军跃出阵地,冲进敌群猛砍猛杀。海滩上双方展开了殊死格斗,英军匆忙开枪射击,挺起刺刀顽抗。葛云飞挥起大刀,左劈右砍,数名英军头颅落地。清兵个个奋勇,人人拼命,但见大刀上下翻飞,中刀者非死即伤;长矛前后挑刺,着矛者破月复开膛。英军的近战肉搏能力实在太差,左躲右闪,勉强遮挡防御,步步后退,毫无进攻之能。卧乌古见状,急令残败英军跳海逃命,海岸边留下了近二百具尸体。远处的英舰又一次疯狂开炮,葛云飞带领清军冒着炮火迅速撤回阵地。这一天,英军除了炮轰之外,再也不敢组织陆军抢滩进攻。

第三天,英军避开城南的主阵地,从东边数里处登陆,向竹山门发起进攻。郑国鸿组织守城清军英勇抗击,只听得炮声隆隆,杀声阵阵,一天的激战,打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到傍晚,英军又扔下近百具尸体退回军舰。第四天,英军再次改变进攻方向,从城西向五奎山门杀来,被王锡朋指挥清军打得人仰马翻,再次扔下数十具尸体败退回舰。

连续几天的激战,虽然保住了定海城池,但守城清军也十死七八,伤亡极为惨重。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三位总兵计点部卒,只剩下不足一千兵力。三总兵深感处境危机,联名修书,连夜派人向镇海大营求援。

连续四天的进攻,英军死伤四百多人,却未能攻陷定海,使璞鼎查恼羞成怒,连夜召集巴尔克、卧乌古商量对策。经过反复分析,狡猾的敌人终于意识到了定海城的防御策略:清军重点防守的阵地是定海南门,东、西门亦有较强兵力防守,北门可能是清军的薄弱环节。于是,璞鼎查定下了一个“南门佯攻、北门偷袭”的作战计划。

第五天,巴尔克指挥十多艘英舰集中炮火轰击定海南门,吸引葛云飞调集兵力,严防死守。卧乌古则带领一千多名英军从城东数里处偷渡上岸,大宽转迂回到定海城北,从小路偷偷爬上晓峰岭。傍晚时分,卧乌古指挥英军向定海北门发起偷袭。由于连日激战,北门兵力已全部调往南门参战;英军几乎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北门,杀进城中。王锡朋闻讯北门失守,急带数十人驰援北门,与敌展开巷战,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与此同时,另一队英军抢滩成功,从东边向竹山门发起猛攻。正在万分危机之时,清军的炮弹全部打光;英军迅速逼近城下。郑国鸿率剩余的数百兵力冲出城外,与敌人殊死血战。短兵相接,刀剑相格;英军不断开枪射击,清兵接二连三倒地伤亡。郑国鸿身中数弹,遍体血污,依然挥刀搏斗,终因流血过多,英勇牺牲。

入夜,东门失守,两股英军在城中会和,定海陷落。只剩下南门外葛云飞及其二百多名士兵还在阵地上坚守。葛云飞遍体鳞伤,巡视阵地,目睹所部弹尽粮绝,筋疲力尽。葛云飞无限感慨,大声吟咏道:

男儿仗剑守国门,誓灭贼寇不顾身。热血融入神州土,铸成中华民族魂。

部下受其感染,坚定必死信念,握紧手中刀枪,等待最后决战。黎明时分,英军开始了新的攻击,成串的炮弹在身旁落下,清军的阵地被炸得七零八落。上岸的英军列开阵势由南向北推进,城中的英军则由北向南压来;葛云飞及其所部陷入重围,他手持大刀,率二百多名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冲入敌阵,拼命厮杀。战斗进行的无比残酷,阵地上布满了死尸,双方士兵踩着血水,踏着死尸往来争斗。到中午,二百清兵相继战死,葛云飞全身受伤四十余处,但他仍然强忍剧痛奋力砍杀。突然,一颗炮弹在身边落下,弹片击中了葛云飞的胸部,英雄伟躯砰然倒地,壮烈殉国。

若干年后,当地百姓在定海城外建起一座“三忠祠”,以志缅怀。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定海三总兵,浩气贯长虹。激战六昼夜,爱国一念诚。血染征袍赤,魂映舟山红。千秋志功绩,万代留芳名。

定海陷落,璞鼎查、巴尔克、卧乌古登上城墙,四下瞭望。璞鼎查道:“小小定海,竟然用了六天时间,才得以攻下。”卧乌古道:“定海三面环山,南临大海;城墙宽厚,易守难攻。”璞鼎查道:“必须承认,定海守军的抵抗是最顽强的。”巴尔克道:“定海是一个良好的屯兵重镇。我们应该长期驻守此地。”璞鼎查道:“是的,除非中国皇帝答应我们的全部要求,否则,我们决不退出定海。”随后,璞鼎查下令从香港调来大批英军,使定海成为英军另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

占领定海,控制舟山岛,以此作为跳板,对中国北部的港口城市实施打击。出于长期经营、重点利用的打算,英军在定海实行了怀柔政策,一方面允许居民照常生产生活,一方面竭力收买汉奸,为其搜集情报。璞鼎查挖空心思写成一片告示,译成中文,抄写了许多份,派汉奸到沿海各城市张贴;其告示称:“英国远征军系为和平而来,与中国老百姓之间没有战争,最愿和睦相处,广开通商之路。但大清官兵不肯议和,所以,英国远征军所攻击的,仅仅是政府的官员、军官及其兵士。”然而,就在此告示墨迹未干之际,英军便发动了对镇海的攻击。

镇海乃浙江海防之重地,钦差大臣兼两江总督裕谦即在此督师。定海失陷后,裕谦深感形势严峻,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到处分兵把守,处处显得兵力不足。镇海大营只有两千兵力,极易被敌人突破。裕谦召集镇海官军将领分析敌情道:“敌可集结重兵而来,我则必须扼要分守;敌可数日乃至数月不来,我则必须时刻警惕,昼夜防备;已成敌众我寡、敌聚我散、敌逸我劳之势。虽然如此,我等受皇上重托,自当尽忠报国,死而后已。”随即任命浙江提督佘步青率一千兵力驻守城外之招宝山炮台;裕谦自领一千兵力守卫城区。

一日,英军出动六十多艘军舰,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三千多名英军登上海岸,向招宝山炮台发起进攻。佘步青是个卑鄙无耻的懦夫,一见大队英军来攻,立即扔下部队率先逃跑,守炮官兵不战自乱,丢下阵地,全线溃败。英军占领城外炮台后,立即分成两路攻城。英军集中炮火向城内轰击,城内清军受城外败兵影响,无心恋战,纷纷弃戈逃窜。英军迅速攻入城内,逼近总督府衙。裕谦身边只剩下数十名亲兵护卫,冒着枪林弹雨殊死搏斗。裕谦满腔悲愤,挥舞着大刀带头砍杀,冲开一条血路,带着亲兵杀出城外。一队英军发现裕谦身穿官服,企图活捉他;形成一个半包围圈步步紧逼。身边的亲兵一个个中弹倒地,裕谦且战且退,来到海边。前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后面是一群端着刺刀哇哇乱叫的英军。裕谦再次挥动大刀和敌人拼命格斗,英军仗着人多,前后夹击,左右围攻。裕谦孤身迎战,前劈后防,左格右击,奋力鏖战多时,毙伤英军六七人后,他自己也身负重伤,精疲力竭。裕谦不愿被敌人活捉,逐步后退到海边,突然转身,尽力一跃,跳入滚滚波涛之中。可惜一任封疆大吏,英勇抗敌,力战不支,投水自尽。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两江总督风骨高,孤身血战气概豪。殉国何须黄土葬,融入大海作波涛。

镇海陷落,英军疯狂抢劫了三天后,又向宁波发起进攻。前两日逃到宁波的浙江提督佘步青,又偕宁波的文武官员望风而逃;致使英军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轻而易举的占领了宁波。侵略者在宁波大肆婬掠,抢走府库十七万银元,丝绸、粮食不计其数,又向商户勒索犒军费一百二十万银元;他们屠杀居民,奸婬妇女,无恶不作。璞鼎查竟因为连续获胜而得意忘形,狂妄地提出吞并中国沿海的企图,他向英国政府写报告称:“中国的军队不堪一击,我们可以骄傲地宣布:中国沿海省份将处于我们的支配之下,或者说将并入英国女王陛下的版图之内。”这才是:祖国山河遭践踏,海盗得意吐狂言。要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