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6.第三回 钦差媚敌丢香港 提督浴血守虎门(下)

作者 : 若愚

第6节第三回钦差媚敌丢香港提督浴血守虎门(下)

第三回钦差媚敌丢香港提督浴血守虎门(下)

随着会谈日期的临近,包怀忠数次与义律磋商,把谈判地点确定在虎门的前哨阵地——沙角炮台附近的海岸边;临时搭起一座大帐篷,里面摆放几套桌椅。到了会谈之日,琦善摆起钦差仪仗,起轿前行;余春宝、包怀忠乘轿紧跟,随后是一队衙役驱赶着一群牛羊,担着坛装美酒,大摇大摆地来到帐篷前。查理、义律也带着一队水兵按时抵达。入帐之后,琦善、余春宝、包怀忠三人南向坐,查理、义律、伯麦三人北向坐,双方身后各列六名随从侍立。琦善满脸带笑地道:“洋大人远来我国,是客人。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我们备有一份薄礼,请洋大人务必笑纳。”余春宝拿出礼单,念道:“谨备:黄牛十头,山羊五十只,坛装绍兴陈年老酒一百坛。敬送给英国客人,以示慰问。”念毕,双手将礼单递给义律。这一招,完全出乎查理的意料之外;包怀忠费了很大的劲,边说边比划,才使查理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双方各派两名随员出帐交接礼品。

义律不愧在中国多呆了几年,粗通中国礼仪;急令随从取来数瓶洋酒,一套西洋餐具,送给琦善;算是完成了一个互赠礼品的程序。义律道:“你们中国人讲究先礼后兵。送完礼,就要开战了。”余春宝道:“不开战。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送礼,说明我们是好朋友,朋友之间和为贵。”琦善道:“对,和为贵。”查理道:“既然是朋友,就应该赔偿烟价。”琦善道:“一定赔。按洋大人的要求,报我们皇上批准,一文不少。请洋大人放心。”义律道:“既然是朋友,就该给朋友一块落脚之地。”琦善道:“这是应该的。但也要报皇上批准才行。”查理道:“都要皇上批准,那你谈什么?”琦善道:“大事要皇上批准,小事我们可以做主。”余春宝道:“按照洋大人的和谈纲要,我们已经解散兵勇一万多人,拆毁了海口的障碍,还有七座炮台正在拆除。这些是我们能做主的。”义律道:“这些事,我们的侦探都已查明。”查理道:“你们的皇上什么时候批准?”琦善道:“会谈后,我们立即奏报。何时批准,说不准。”查理道:“如果不批?”琦善道:“不批?那就再奏。”义律道:“好吧。今天就谈到这儿。以后再谈。”说罢起身,和查理等人出帐,登船而去。琦善望着查理一行人的背影,对包怀忠道:“你的计策果然不错。本大臣具折,向皇上重重保举你。”包怀忠谄笑道:“谢大人栽培。”言讫起轿,赶回城内。此次会谈内幕,迅速在广州各界传开:钦差牵牛担酒,慰问敌寇;实乃千古奇闻。闻之者无不切齿唾骂。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谗言惑主害忠良,资敌慰寇更荒唐。奴颜媚骨丧国格,万口唾骂臭名扬。

再说查理回到军舰上,越想越不对劲。来华作战已经半年多了,从广州到天津,再从天津到广州;来回折腾却没有实质性的收获。查理忽然明白过来,对义律道:“我们被中国人玩弄了。”义律道:“是的,兄长所言极是。中国的官员在糊弄我们。”查理道:“必须尽快结束这种局面,用武力教训中国人。”义律道:“是的,大炮是最好的外交手段。”查理立刻下令,各舰做好准备,明日进攻虎门。

次日拂晓,查理指挥十二艘英**舰、三千名士兵逼近虎门海口。其时,封锁虎门海口的广东水师只有十条木制战船、六百兵勇。船停港抛锚,兵还在沉睡。查理一声令下,十二艘英舰上的三百多门大炮一齐开火,炮弹如冰雹般砸向水师船只,虎门海口顿时成为一片火海。还没来得及做出任何反应,四只水师木船即被炸成碎片,三只起火燃烧。剩下三只船上的水师兵勇,从睡梦中被惊醒,匆忙应战,开炮还击。无奈,中国的大炮实在是太落后了;而且,这种落后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下一跳。原来,中国的铸铁大炮装填弹药极为费时,要从炮口灌进火药,再用捅条捣实,再装进铅弹,再灌进一些火药,再捣实,然后,再从炮身后边插上药捻子,再然后,点燃药捻子才能发出一炮。而英军的大炮是后膛装弹,机械击火,能快速发射;且炮弹落地即炸,杀伤力极大。可怜大清水师兵勇,在睡眼惺忪中发了一炮,还没来得及装好第二发炮弹,便在英军密集炮火的轰炸下中弹、起火、炸碎、沉没。十条战船,六百士兵,不到半个小时便全军覆没。

炮声也震醒了沙角、大角炮台的大清官军。水师副将陈连升组织四百名守军,迅速进入沙角前沿阵地,向英舰开炮。可惜炮弹打不远,大多落在浅海、沙滩上。陈连升发现了这一情况,及时命令各炮停止射击,装弹待发;等英军登陆时再迎头痛击。英军在击沉了水师船只后,调转炮口向沙角炮台一阵猛轰;一千多名英军在炮火的掩护下抢滩登陆。陈连升一声令下,十多门大炮齐声怒吼,刚爬上海岸的英军倒下一片。然而,重新装填炮弹费时太长,速度太慢;在分秒必争的战场上,这种速度使英军赢得了时间。英军迅速集结,组成若干小队互相掩护,交替发起进攻,很快推进到沙角炮台前沿,清军的大炮失去了作用。一小队英军试图冲进炮台,陈连升大吼一声,带领清兵跃出战壕,扑进敌群,和英军展开肉搏。近身格斗,清兵的大刀长矛发挥出优势。陈连升身先士卒,挥刀劈倒一名敌军。清兵人人奋勇,个个拼命;厮杀声、兵器撞击声响成一片。十多名英军尸横血泊,其他英军纷纷后撤,站在远处开枪射击;清兵被迫退回炮台。

英军后撤到海边,请求炮火支援。查理命令各舰一齐开炮,成群的炮弹落到清军炮台上,清兵只有被动挨打。炮弹倾泻而下,沙角炮台淹没在硝烟火海之中。壁垒多处坍塌,炮架焚毁,笨重的铸铁炮滚落在地无法使用。弹药库起火、爆炸;四百名清兵在炮火中伤亡过半。陈连升一面派人回大营求救,一面指挥剩余的百名清兵准备迎战。上千名英军再次发起攻击,分两路合击,把沙角炮台从四面包围起来。数股英军从炮台坍塌处蜂拥而进,疯狂开枪射击。清兵惟有靠勇气,迎着弹雨,挥刀搏击;然尚未扑到敌人跟前,便接二连三倒地伤亡。陈连升率身边士兵殊死抵抗,身中数弹犹高呼杀敌,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沙角炮台陷落敌手,四百名大清官兵全部遇难。到当天下午,大角炮台也被英军占领。

一天之内,虎门海口守军覆没,沙角、大角炮台失守。消息报来,琦善惊慌失措,大骂道:“陈连升擅自开炮,惊吓洋大人,惹洋大人生气。”连夜派包怀忠约义律会谈。第二天,义律带领数名随从来到广州城内,琦善慌忙迎接至钦差行辕。义律怒气冲冲地道:“你们没有和谈诚意,总是在欺骗我们。我们要用武力来达到目的。”琦善道:“洋大人息怒,洋大人息怒。只要洋大人停止进攻,所提的条件,我们全部答应。”义律道:“还要等你们的皇上批准吗?”琦善道:“洋大人可以先在香港驻军,等候皇上批准。其实,皇上批不批,都不影响洋大人进驻香港。”义律道:“此话当真?”琦善道:“当真,当真。”义律一刻未停,转身就走;回到英舰上,告诉查理;指挥英军离开虎门,向香港进犯。

琦善的倒行逆施激怒了众多爱国将领,关天培满腔怒火,赶到巡抚衙门与怡良商量。二人拟成奏章,向皇上揭露琦善的五大罪状——裁撤兵勇、拆毁炮台、慰问敌寇、接受敌酋贿赂、私准英夷占领香港——即刻派人快马飞递朝廷。一月以后,道光皇帝接到奏报,览毕龙颜大怒:“琦善丧权辱国,着即革职拿办。”

也就在道光下旨之日,查理率十八艘英**舰再次向虎门发动进攻。原来,广东水师在九龙的尖沙嘴修有一座大型炮台,常年驻有一千多名官军,负责保卫香港领土。英军进犯香港,遭到了尖沙嘴守军的顽强抵抗。双方激战数日,英军付出了近百人伤亡的代价,才占领了炮台;清兵大部分阵亡,一小部分溃散后逃入山林。查理认为这是清政府不守诺言的表现,故而又率舰来犯虎门。其时,沙角炮台尚未修复,亦无清兵把守。英军集中炮火猛轰,广东水师船队还击,一阵炮战过后,数只清军炮船起火下沉,其余的急忙溃退。英舰随后向靖远炮台开炮,二千名英军士兵登岸集结。

靖远炮台由游击将军麦廷章率四百兵勇守卫,亦有十多门大炮。麦廷章一面指挥清兵向上岸的英军开炮轰击,一面派人向上司报告。关天培闻报,立即赶往靖远炮台,和麦廷章一起率兵奋勇抵抗;连续击退英军的数次进攻。入夜,关天培再次派人飞驰钦差行辕,向琦善报告,并请求火速增兵。琦善闻报大怒,不仅拒绝发兵,反而勒令:“着关天培立即撤兵。我不撤兵,兵必为敌所败。不若姑退,收兵入城,以为讲和地步。”关天培、麦廷章及其所部兵勇接到此令,无不义愤填膺,集体宣誓:“决不后撤半步,誓与敌人血战到底。”

第二天,英军发动更猛烈地进攻,密集的炮弹不断击中炮台,清兵损失惨重。成队的英军攻入炮台,子弹呼啸,血肉横飞。英军不敢近战,一看见清兵就立即开枪,使清兵的大刀长矛难以发挥作用;在激烈地拼杀中,清兵一个个倒下。麦廷章奋力跃出壁垒,挥舞长矛,在敌群中左冲右突,刺死三名敌人后,不幸中弹身亡。关天培身受重伤,仍然亲燃药捻子,发射出最后一发炮弹,终因体力不支,倒在炮架旁边。十多个英军士兵围了上来,关天培拼尽全力站起身来,手握钢刀,背靠大炮,挺身屹立。英军不敢近前,一齐举枪射击,关天培身中十多发子弹,血流遍体,依然昂首挺胸,怒目圆睁,壮烈殉国。

英雄壮烈殉国,人民无比怀念。若干年后,当地百姓在附近的大岭山上修建了一座“护国神庙”,庙里供奉着关天培、陈连升、麦廷章的戎装塑像。百姓们四时祭奠,至今香火不断。更有民间传说,阴雨天气或风雨交加之日,便闻庙之左右兵器搏击、喊杀阵阵。老百姓说,这是关将军率领阴兵在剿杀敌寇,保卫国门。何以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生前英勇死归神,万年香火祭忠魂。将军黄泉招旧部,卷土重来守国门。

靖远炮台失守,关天培阵亡。琦善闻报心胆俱裂,急忙派包怀忠前去打探。包怀忠求见查理,弄清了英军此次进攻的原因,是九龙尖沙嘴炮台抵抗所致。琦善听完包怀忠的回报,立即发布告示,传檄香港岛上军民,不准抵抗;并再次派包怀忠为代表,赶往穿鼻洋,与查理签订了一份《穿鼻草约》,准许英军驻扎香港。

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把米字旗插上了香港岛。从此以后,香港成为英国的军事基地和货物转运港口,英国开始了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殖民统治。

一月之后,革职的圣旨到达广州,琦善被钉入囚车,押回北京。可笑琦善来广州半年,一心求和,昼夜恓惶,开门揖盗,妥协投降,最终落得革职拿办,囚车伺候。这才是:将军御敌死封神,钦差求和终成囚。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宏文雅韵,演绎百年战乱历史;荡气回肠,弘扬民族奋斗精神。天地苍茫,人间自有浩然正气;薪火相传,爱国主义万古长青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