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 4.第二回 查理率舰逼天津 道光信馋革林公(下)

作者 : 若愚

第4节第二回查理率舰逼天津道光信馋革林公(下)

第二回查理率舰逼天津道光信馋革林公(下)

英舰直逼天津,发出外交威胁;时任直隶总督的琦善不敢怠慢,答应代转书函,随即起身进京,求见道光皇帝;正赶上道光皇帝近日龙体欠安,不见朝臣。琦善只好把外交公函交军机处转奏,自己留京等候圣旨定夺。原来,道光皇帝生性急躁多疑,心情喜怒无常。长期以来,朝中大臣对鸦片走私一事,分为“严禁”与“弛禁”两派,互相争论不休,频繁上书,闹得道光皇帝莫衷一是,在禁与不禁之间左右摇摆。待到令林则徐严禁之后,又担心引起中英交战。而当英国侵略者打上门来时,大臣们又分为“主战”与“主和”两派,每日在朝堂上吵闹不休、彼此攻讦。沿海各省的地方官也分为两种情形,主战者遇敌尚能奋勇抵抗,主和者遇敌难免临阵逃跑。此次英军北犯,各地的战报、奏折每天都向雪片般飞来,使得本来就体弱多病的道光皇帝昼夜劳碌,忙得焦头烂额,终于体力不支,累倒在床。

躺在病榻上的道光皇帝,看完巴麦尊的来信,深感事态严重,立即召见琦善。道光询问道:“英夷到底意欲何为?”琦善原本就反对林则徐禁烟,害怕英国的坚船利炮,在大沽口只驻有八百多名清兵,一旦开战后果不堪设想;此刻见问便回答道:“臣以为英夷只想做生意,不想开战。”道光怒道:“英夷在公函中称,要割地赔款,岂不有失我天朝上国之颜面。”琦善道:“臣以为此乃林则徐禁烟,使英人损失惨重所致。”道光道:“大沽口现有多少兵力?”琦善道:“八百多人。”道光大怒道:“蠢材。天津乃我京城之门户,海防竟然如此空虚。现在英夷陈兵天津,直接威胁到京城的安全。岂能等闲视之。”琦善道:“皇上息怒,皇上息怒。”道光道:“汝立即回天津,约英夷使臣会谈,务要弭兵息事。着英夷离开天津,退出定海,南下广州。所谈结果,迅速回奏。”琦善道:“臣遵旨。”

琦善出宫,奔回天津,约查理、义律在白河口官邸会谈。查理气势汹汹:“林则徐禁烟,是向我大英帝国的公开挑衅,必须严惩。我们的损失必须予以赔偿。”琦善道:“洋大人息怒。此事,我一定转奏皇上,替你们伸冤。”义律接口道:“我们损失的鸦片,价值一千万两白银,必须赔偿。”琦善道:“洋大人所言极是,一定赔偿,一定赔偿。我们皇上的意思是,只要洋大人离开天津、撤出定海、退回广州,一切都好商量。”查理道:“我们可以接受中国皇帝的提议;但是,你们必须割让出香港,由我们管理,建立我们的军营,以便更好的保护我国商人的利益。”琦善道:“这个要奏报皇上决定,估计问题不大。可以满足洋大人的要求。”查理道:“如果不答应我们的条件,我们将进攻天津、进攻北京,捉拿你们的皇帝。”琦善道:“洋大人息怒,洋大人息怒。我一定转奏皇上,满足你们的条件,但你们也要答应我们的条件。”

会谈结束,琦善再次进京,向道光详细奏报毕。道光大怒道:“割让香港,事关国家主权,岂能答应。”琦善进谗道:“此次战事,皆因林则徐、邓廷桢禁烟肈衅,臣以为必须予以严惩。其他条件,可先答应,以为权宜之计。待英夷退回广州后,再从长计议。”道光道:“汝言亦有道理,可以斟酌办理。”当天,道光皇帝连下三道圣旨:其一,“林则徐、邓廷桢办理不善,轻开边衅。着革职查办,发往新疆戍边。”其二,“着琦善任两广总督兼钦差大臣衔,赴广州与英夷议和。”其三,“两江总督伊里布玩忽职守,致使浙江海防空虚,定海失陷,着即革职拿问。命裕谦署理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衔,整顿浙江海防,严办定海失职官员。”

琦善领旨岀朝,再返天津,约会查理。琦善道:“我们皇上已经下旨,把林则徐革职查办。还请洋大人不要食言,尽快离开天津。”查理道:“那么,赔偿损失一事,怎么解决?”琦善道:“此事是在广州发生的,只有到广州,才能妥善解决。”查理道:“到广州一定解决吗?”琦善道:“一定解决。我们皇上已经革职查办林则徐,显示了我们的诚意。南下广州,你们也要拿出诚意。”查理和义律商议一番后,答应了琦善的要求:“我们可以去广州和谈。但是,如果你们不赔偿烟价、割让香港岛,我们必将相战不息。”琦善道:“只要洋大人到广州,不再开战,专门议和。洋大人说话算数,一切都好商量。”当此之时,正值秋末冬初,查理担心渤海湾港口结冰,对英舰不利;不久便下令英军离开大沽口,中途撤出定海驻军,由海路南下。琦善则第三次进京,向皇上回报。

却说裕谦,字鲁山,蒙古族人,进士出身。生的腰圆体胖,粗眉细眼,隆鼻厚唇,颌下多须。性格刚烈,胸怀忠义。他接到圣旨,即刻亲率二千官军进驻定海。一面出榜昭告逃往山谷的难民返回定海,重建家园。一面缉拿陶宗斌等临阵逃跑的官员,按军法斩首示众。随后,起复丁忧在家的总兵葛云飞返回定海,重修炮台,整顿军纪。又奏报朝廷,调安徽寿春镇总兵王锡朋、浙江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各率所部兵勇进驻定海,协助葛云飞加强海防。定海一镇三总兵,调集五千兵力防守,足见裕谦巩固海疆之决心和力度,亦实属前所未有。再调福建水师提督陈化成来浙江就任江南提督。待各位将领到齐,裕谦召集会议,严厉申饬道:“食君之禄,当忠君之事。汝等身为朝廷将领,肩负守疆保土重任,务要齐心协力,勤于职守。”众将领齐道:“请大人放心,我等决不辜负朝廷重托,誓与定海共存亡。”自此,定海三总兵昼夜提备,刻苦练兵,五千兵勇严阵以待。

同时,面对满目疮痍的定海,裕谦召集杭州知府、宁波、镇海等地官员,筹集三十万两白银和大量的粮食、衣被、木料、砖瓦等救灾物资;一面组织劫后余生的百姓掩埋亲人骸骨,着手重建家园;一面抚恤孤寡、救治伤病;使惨遭荼毒的定海逐渐恢复了生机。待定海诸事粗定,裕谦和陈化成即启程,沿海巡查,督促各城镇加强海防,整顿军务。不提。

再说革职的圣旨到达广州,林则徐即被打入囚车,俟日起解。消息传开,广州军民一片惊恐,人人寒心,个个伤情。起行之日,百姓填街塞巷、拥道相送,不少人长吁短叹,不少人泪滴胸襟。押解官在前面抱着拳头,频频作揖,苦求百姓:“让让道,让让道。”数名兵丁拥着囚车,在人群中缓慢前行。人群中突然抢出两名青年,揪住押解官,挥拳便打。囚车中的林则徐见状,急忙高喊:“不可莽撞。此乃国家法度,与他无干。”押解官满脸委屈,向二青年道:“我也非常佩服林公。我也不愿干这趟差使。可……,这……,钦命难违呀。”又有一白发老者出前道:“大家让开路。林公德高操洁,不会违反国家法度。我们不可再给林公添乱。”人群慢慢让开,囚车缓缓穿过,走出广州城北门。

北门外十里长亭前,广东巡抚怡良、水师提督关天培、魏源三人肃立恭候。囚车来到亭前,怡良等三人躬身长揖,道:“我等聊备薄酒,特来为林公饯行。”押解官见状,忙止住囚车,打开车门,扶林则徐出来与怡良三人相见。林则徐道:“有劳三位。”林则徐、怡良、关天培、魏源四人缓步上亭;亭心桌上一副酒具、数盘菜蔬。四人坐定。怡良斟酒,双手递上,道:“怡良代广东百姓为林公送行。”林则徐接杯饮讫;怡良又递箸道:“林公,再请一口南粤菜,常念广东百姓情。”林则徐接箸,叹道:“林某——,此去新疆守大漠,他乡常忆广东人。”魏源递酒,道:“劝君更尽一杯酒。”林则徐举杯道:“与尔同销万古愁。”关天培再敬酒道:“林公,你——,冤枉啊!”言讫,砰然泪落、泣不成声。林则徐道:“将军敛声勿伤悲,壮士流血不流泪。当此国家多难日,正是将军报国时。广州乃国之门户,将军为国守门,责任重大。”关天培泣道:“卑职谨记。”魏源一声苦笑,道:“林公身为囚徒,依然心系国门。不计个人荣辱,浩然正气长存。”林则徐百感交集心头,热泪欲零还住;起身一揖,道声:“告辞。”转身下亭,钻进囚车。在数名解卒的簇拥下,启程北去。后人有诗,专记此次长亭送别,诗曰:

黄尘遮古道,烽火耀边城。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禁烟结厚谊,报国见赤诚。英雄生前事,功过后人评。

念林则徐一生忠君爱国,却宦海沉浮;后人又有诗叹林则徐曰:

满朝多腐贪,惟君强禁烟。虎门铮铁骨,伊犁卧薪胆。爱国遇谗佞,救民遭流贬。帝制终灭绝,忠臣难回天。

林则徐此去,在新疆伊犁军前效力,数年后又被朝廷起复,历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后又改任广西巡抚,终病死于赴任途中。这才是:林公新疆守边日,正值国门破碎时。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宏文雅韵,演绎百年战乱历史;荡气回肠,弘扬民族奋斗精神。天地苍茫,人间自有浩然正气;薪火相传,爱国主义万古长青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晚清风云最新章节 | 晚清风云全文阅读 | 晚清风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