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女重生 崇祯皇帝

作者 :

一个国家的灭亡,往往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其最主要的无外乎内忧外患的反政府力量的叠加作用,这在历代王朝均是如此。

阎崇年在《明亡清兴六十年》里第二讲开篇就说:“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惰。”(《清仁宗实录》嘉庆九年三月壬寅)“怠政”二字是万历皇帝最主要的特点。

万历帝朱翊(yi)钧,10岁登极,58岁病死,做了48年皇帝。这48年可以分作三个时期:万历元年~十二年为初政时期,因为年龄小,不掌实权;十二年~二十八年为亲政时期;二十八年~四十八年为怠政时期。万历帝怠政,长达20余年,致使中枢瘫痪、党争不已、国库拮据、边务废弛,尤其是造成辽事大坏,使辽东努尔哈赤乘机崛起。

而在万历帝死后,自己一直不喜欢的长子明光宗朱常洛继位不到一月随因“红丸案”而暴毙。

技艺高超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05-1627年),明光宗朱常洛长子,朱由校经过“移宫案”的风波,为群臣拥立继位。在位7年,因嬉乐过度成病(一说曾落水,留下病根),于1627年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庙号熹宗。

纵观天启帝的一生,固然荒唐昏聩,究竟是一个欠教育的顽童的行径,不是恶人(虽然他的昏聩对明朝造成的祸害无穷)。归根结底应归罪于天启帝的祖父万历皇帝,万历不喜长子,不关心他的教育,长子自身难保,自然导致长孙的教育更被忽视,乃至熹宗继位时据说大字不识几个,遑论朝政。熹宗终究是“凡事愦愦”(太监王体乾语)而已。病重时,信王入见,熹宗拍着榻说道:“来!吾弟当为尧舜。”命他继位,次日,召见内阁大臣黄立极,说:“昨召见信王,朕心甚悦,体觉稍安。”八月乙卯日,天启帝驾崩于乾清宫,终其一生。《明史卷二十二.天启帝本纪》评价说:熹宗“在位七年,妇寺窃权,滥赏婬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

熹宗朱由校驾崩无子,临终遗诏,以其五弟朱由检即皇位。朱由检在18岁即位后,面对著危机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地寻求治国良方,勤于政务,事必躬亲。与前两朝相比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

天启七年(1628年)十一月,在铲除魏忠贤的羽翼崔呈秀(?—1627年)之后,再将其贬至凤阳,途至直隶阜城,魏忠贤得知大势已去,遂与一名太监自缢而亡。此后又杀客氏,崔呈秀自尽,其阉党260余人或处死、或发配、或终身禁锢。

与此同时,*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为剿流寇,崇祯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闯军的将领。这其中除熊文灿外,其他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然皆功亏一篑。

闯王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后往河南聚众发展。朱由检一生操劳,旰食宵衣,每天夜以继日的批阅奏章,节俭自律,不近,天天生活在操劳、恐惧、痛苦、烦躁与焦虑之中。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因偶感微恙而临时传免早朝,竟遭辅臣的批评,崇祯连忙自我检讨。

自崇祯元年(1628年)起,中国北方发生可怕的旱灾,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崇祯七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书吕维祺上书朝廷:盖数年来,臣乡无岁不苦荒,无月不苦兵,无日不苦挽输。庚午(崇祯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无青草,十室九空。……村无吠犬,尚敲催征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燐,夜夜似闻鬼哭。欲使穷民之不化为盗,不可得也。

旱灾又引起蝗灾,使得灾情更加扩大,河南于崇祯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其饥民多从李自成。崇祯朝以来,陕西年年有大旱,崇祯二年五月正式议裁陕北驿站,百姓多流离失所,崇祯三年(1630年)陕西又大饥,陕西巡按马懋才在《备陈大饥疏》上说百姓争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剥树皮吃,树皮吃完,只能吃观音土,最后月复胀而死,六年,全陕旱蝗,耀州、澄城县一带,百姓死亡过半。

这时华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崇祯十四年七月,疫疾从河北地区传染至北京,崇祯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江南在崇祯十三年遭大水,十四年有旱蝗并灾,十五年持续发生旱灾和流行大疫。

地方社会处在了十分脆弱的状态,盗匪与流民并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明廷苦于两线作战,每年的军费三饷开支高达两千万两以上,国家财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饷的情况普遍,常导致明军内部骚乱哗变。加上明思宗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随着局势的日益严峻,朱由检的滥杀也日趋严重,总督中被诛者七人,巡抚被戮者十一人。明思宗亦知不能两面作战,私底下同意议和。

但明朝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皆以为与满人和谈为耻。因此明崇祯对于和议之事,始终左右为难,他暗中同意杨嗣昌的议和主张,但一旁的卢象升立即告诉皇帝说: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而已!,明思宗只能辨称根本就没有议和之事,卢象升最后战死沙场。

明朝末年就在和战两难之间,走入灭亡之途。崇祯十五年(1642年),松山、锦州失守,洪承畴降清,崇祯又想和满清议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因泄漏议和之事被处死,与清兵最后议和的机会也破灭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没顶之灾,崇祯帝召见阁臣时悲叹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在陈演、光时亨等反对之下未能下决心迁都南京。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初四日,崇祯任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三桂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监杜勋投降,十五日,大学士李建泰投降,大顺军开始包围北京,太监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三月十六日,昌平失守,十七日,围攻北京城。三月十八日,大顺军以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诸门,守军或逃、或降。下午,曹化淳开彰仪门(一说是十九日王相尧开宣武门,另张缙彦守正阳门,朱纯臣守朝阳门,一时俱开,二臣迎门拜贼,贼登城,杀兵部侍郎王家彦于城楼,刑部侍郎孟兆祥死于城门下),农民军攻入北京。太监王廉急告皇帝,崇祯在宫中饮酒长叹:苦我民尔!太监张殷劝皇帝投降,被一剑刺死。

崇祯帝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勋戚周奎、田弘遇家。又逼周后自杀,手刃袁妃、长平公主、昭仁公主。崇祯手执三眼枪与数十名太监骑马出东华门,被乱箭所阻,再跑到齐化门(朝阳门),成国公朱纯臣闭门不纳,后转向安定门,此地守军已经星散,大门深锁,太监以利斧亦无法劈开。三月十九日拂晓,大火四起,重返皇宫,城外已经是火光映天。

此时天色将明,崇祯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最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著左脚,右脚穿著一只红鞋。时年33岁。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

上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三月二十一日尸体被发现,大顺军将崇祯与周皇后的尸棺移出宫禁,在东华门示众,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

,梓宫暂厝在紫禁城北面的河边。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赵一桂等人将崇祯与皇后葬入昌平县田贵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谥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当李自成离开北京的时候,发现皇库扃钥如故,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损其奇零,即可代两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内骚然,而扃钥如故。岂先帝未睹遗籍耶?不胜追怅。

读者读到这里,大家都觉得实在是死得有些冤枉,正如他自己说的,崇祯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将自己这个在位十七年的皇帝责任推卸的干净。

《正说明朝十六帝》这样说性格,“思宗可能是明代皇帝中性格最为复杂的一个。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机智和愚蠢,胆略与刚愎,高招与昏招,兼而有之。当然,复杂性格的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形势。”

历史自然是公正的,从爷爷开始所欠的债,最终由这位多疑而且刚愎自用,导致用人不专,出现崇祯朝五十相局面的末代皇帝一起偿还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帝女重生最新章节 | 帝女重生全文阅读 | 帝女重生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