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夏之民族崛起 第十二章 变法变法

作者 : 挨打要立正

求收藏推荐。——————————————————

京城因为一纸变法诏书陷入一种狂热的气氛中,似乎这纸诏书为这个行将就木的老大帝国打了一剂强心针,暂时让他充满了活力。

直隶作为首当其冲的变法地,在皇帝的密切关注下,还有百姓们强烈的愿望下,以及维新人士的大量任命,变法措施总算被施行。不过施行的程度就有待考虑了,底下的县令道台都对变法持抵制态度,现在当官的求的只是治下不出大事儿就好,谁还会去关注政绩,再说了如果将法令实施,出了事儿激起民变,这些可都是能掉脑袋的罪过,所以他们的宗旨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在下面官吏的阻挠下变法进行的很是不顺溜。光绪和康有为等日夜商讨对策,思来想去,光绪在康有为等的劝说下,为了召回读书人的支持,又下达旨意取消废除八股考试的旨意,并于今年开恩科,朝令夕改,莫过于此。

读书人总是很容易拉拢的,特别是高举着忠君爱国的名义,光绪颁布废除旨意后,大量的读书人开始为变法鼓吹,纷纷上书总理衙门,赞叹光绪帝真乃旷世之明君。

有了维新人士,清流,以及在京读书人的鼓吹,加上民间百姓对于变法的看好,北京城内的舆论总算是被光绪总揽,有了舆论的支持,再加上各国公使在维新人士的接触,以及各国公使都认为办法是改变中国野蛮愚昧状态的好途径,所以都对办法表示同情和支持,在强大的压力下,各大军机大臣,以及总理衙门大臣以及慈禧不得已暂时偃旗息鼓,命令督抚们至少要在面上配合光绪变法。

暂时夺到主动权的光绪立即趁热打铁,大肆任命维新人士进入各个部门,终于真正的变法在中国大地上开始实行,但是组要的地点还是要数直隶和北京城要进行的稍微透彻一些。

年轻的谭嗣同,被任命为办法钦差,此时正在马车上向着山海关进发,出了京城,环境又恢复到那种死气沉沉的状态中,想着变法就激动的面色潮红的谭嗣同微微收起心思,开始认真的思索将要去往的东北。

以前在南方的时候,报纸上关于东北的消息最多的就是关于工厂招工和移民的广告,上面总是将条件说的很好,什么工人每月最低工资一两半,农民只要是全家迁移的最低每个男性成年壮劳力都可以获得四十亩的荒地开垦权力。而且免税一年。

对于这些谭嗣同嗤之以鼻的情况比较多,现在的大清国,哪儿能有那么好的事儿,但是上面创新式的对一些移民百姓和工人的采访以及附带的照片又让他半信半疑。

除了这些他对东北最大的了解就是与俄国战争时期的报道了,这些让他知道了东北有一支善战敢站的新式军队,强硬的将入侵的老毛子打了回去。那段时间谭嗣同还是很向往东北的。但是后续报道的东北方面与朝廷的冲突,局势紧张甚至到了几乎造反的地步,这又让他对东北的好感直线下降,在他心中皇帝是值得做臣子的付出任何事情的。

虽说那次朝廷的作法有失妥当,但是作为臣子的再怎么也不能拥兵自重,这就是大逆不道。

在维新派系中有着相当地位的他,突然被任命为东北变法督办钦差大臣,让他既惊讶的同时也感到一丝失落,这其中有些说不明道不白的缘由,作为一个传统的读书人,他还是认为在皇帝身边出谋划策比较有成就感和认同感。

当然这些想法只不过在心中一闪而过,随即被他抛到太平洋去了,收拾好心情,谭嗣同又拿出本子和洋人朋友送的笔,在马车上埋头书写这次准备在东北施行的变法细节来。当然,在他心中,就算东北在怎么发展还是一个不毛之地,所以他的大多策略还是放在一些微末枝节的改革上,作用多是开化民心。

埋头书写的谭嗣同根本不会想到现在东北是如何的情形,他所写的办法基本上是不适用于东北的现状的。

其实这次傅恒在折子中暗示特意挑选谭嗣同来东北也是存了一丝心思,第一个是为了在光绪面前摆出一副支持的样子,让现在处境尴尬的光绪能记住自己的好。傅恒也相信,没有任何督抚支持的光绪肯定会接受自己释放的善意的。第二,东北现在文人稀缺,而谭嗣同在文人中也是比较有威望的,在维新派中也没有那么重要的地位。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前世对于慷慨赴难的谭嗣同傅恒还是比较同情的。所以傅恒特意点了谭嗣同的将。

经过几日紧赶慢赶,一路将雪景看了个够的谭嗣同,终于到达山海关。

看着眼前的天下第一关,谭嗣同颇感惆怅,现在一切的城墙关隘在洋人的巨炮下都不堪一击,此关再也不复以前的威严,驻守山海关的护民军的一个混成旅,在傅恒的交待下很是不情愿的摆开阵势,一脸杀气,双目园瞪,钢枪托在肩上,身上军服笔挺,配合着一脸的杀气让从枪林中进关的谭嗣同以及随员都心惊不已。

在山海关不做停留,谭嗣同的钦差队伍在护民军的护送下,逶迤朝奉天而来。

一进山海关,往前行了不过几十里地,谭嗣同就感觉与关内大为不同,想象中的荒凉并没有看见,取而代之的则是官道两旁平整的田地,一望无际。车下的官道宽阔而平整,闲暇的农民都三三两两的再距离官道不远的新建屯子中闲聊,或是经过一两个屯子的时候在村子的大树下,还有一个说书先生在挥着手臂在说着社么,而底下的农民们则听得聚精会神。其实这是傅恒的乡村工作组,在宣传者总督府的一些新的政策,不过这些工作组的人被谭嗣同误以为是说书先生。

越接近奉天,路上的运送货物的车队也越来越多,在一些大型的交通要道甚至还有堵车的现象,这一切都让谭嗣同以及随员们惊奇不已,毕竟除了在北京城和上海这个大都市,还没有什么地方会因为车多而发生堵车的现象。

经过几日的紧赶慢赶,谭嗣同带着光绪帝的圣旨终于到了奉天,当然他们到达的是奉天新城。

在看到奉天城墙的时候谭嗣同暗暗叹了口气,终于到了,不过让他更加惊奇的是,车队穿城而过,并没有停留,谭嗣同还以为东北方面要搞什么幺蛾子当下撩起帘子,故作威严的发问到,“怎么回事。你们要把本钦差带到那儿去?”

旁边骑在马上的护民军班长斜着眼睛瞄了瞄谭嗣同,一副看乡巴佬的眼神,“现在总督府建在奉天新城。职能机构也都在哪儿。”对于朝廷的这些官员,护民军的官兵是不买账的。

谭嗣同也没有和这些大头兵做过多计较,毕竟,秀才遇上兵有理也说不清。

求收藏推荐,谢谢支持。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复夏之民族崛起最新章节 | 复夏之民族崛起全文阅读 | 复夏之民族崛起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