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启三国 第九章 荀府(一)

作者 : 牧江南

更新时间:2012-11-02

阳翟,夏禹之都也。拉牛牛

禹受封夏伯,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在阳翟,故阳翟又称夏都,是最早的华夏文明中心之一。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得以立国的韩景侯将国都迁往阳翟,直至韩国为秦所灭。始皇帝统一天下后推行郡县制,阳翟为颍川郡之治所。汉承秦制,阳翟亦为颍川治所,是颍川郡乃至整个豫州的经济中心。

颍川郡为是天下有名的大郡,地位仅次于洛阳所在的河南尹和长安所在的京兆尹,名气犹在光武皇帝出身的南都南阳郡之上。其繁华程度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为重要的是颍川是士族望门聚集之地,其中尤以被称为颍川四长钟、荀、陈、韩四家最为显赫,天下士子,到有一小半出自四家门下。

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为了从民间选拔人才,先后两次下诏地方官员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称之为举孝廉,并作为汉朝之后数百年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许多举孝廉出身的小户人家上升为大族,并借助自己的权柄和影响举荐同族众人,便逐渐形成世代做官的所谓衣冠望族或有名望的姓族,成为了汉王朝统治的柱石。虽说二次党锢之祸后,名门望族受其牵连势力大损,但一时仍无法撼动这些世族的百年根基。

而荀家正是世家中清誉最高的一家。

荀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的第十七个儿子被封于古郇国,春秋时被晋国武公所灭,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姓。自战国以来荀氏家族兴盛、人才辈出,儒家文化集大成者的荀子正是出自荀氏。到了东汉中期,荀子的第十一世孙荀淑品行高洁、博学多识,少有“神君”之称,与同朝同颍川郡人的钟皓、韩韶、陈寔等皆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合称为颍川四长,为天下人所赞誉。其子荀俭、荀绲、荀靖、荀焘、荀诜、荀爽、荀肃、荀旉八人更是以孝廉才名见长,被世人成为荀氏八龙,名动天下,门生故吏多如过江之鲫。

只是盛极必衰,荀淑及其七子先后过世后,偌大的荀家也只剩下荀爽一人支撑。再加上党锢之祸对士族的打击极大,荀爽为了避祸下令在朝为官的子侄皆辞官归家,如以一来荀家虽然家业依旧,可声势已经大不如从前了,否则这次出行也不会轻车简行的到为赵瀚所趁。

自司马徽辞别后荀爽在车中也是有些气闷,便坐在马车架前与赵瀚做伴并行。

阳翟即是故地,自然有很多的典故传说,赵瀚又是从后世来的,对这一切都是新鲜无比,一路上都是问东问西,渐渐也扯上了国事时政之类的讨论。赵瀚来到这个时代后也是心情压抑至极,平素里能说得上话的都没有,难得有一个这个时代顶尖的智者与之相谈,倒也不再顾忌许多,时不时还大放厥词,拿出后世一番见底说予荀爽听。

荀爽对这个年轻人本就心存好感,交谈下觉得赵瀚虽然语言中颇不成章法,但有时说出的一句话却是他闻所未闻,初听觉得荒谬无比,可细细一想又似有深意。两人一路上有说有笑着,一来二往便也混熟,到成了忘年之交。荀爽本就是性情中人,这么一来竟将老友司马徽叮嘱他远离赵瀚的吩咐抛在脑后了。

阳翟并非太远,车马慢行也不过一日半的日程,第三日后即已进了阳翟城。

作为天下有名的大城之一,阳翟自然也是极为繁华之地,只是赵瀚已经见识过洛阳的气象万千,再看阳翟便也不再放在眼里了。唯独没有让他失望的就是荀府果然名不虚传,到底是百年大族,无论是规模还是底蕴,都让赵瀚大开眼界。

荀家自荀爽的父亲荀淑一代开始发迹,成为颍川大户,后生八子皆是成器之才,故而荀府几经扩建分为了八房,占地极广,一跃成为了阳翟城内最大的望族。八房唇齿相依互为依仗,遵照祖训一直未曾分家,无论是衣食住行皆是一体日用膳,而荀氏八龙中仅存的荀爽便成为了荀家不容置喙的族长。

八房至荀淑一代繁衍至今,已有五代二百余人,每日即便是简单的用膳也必须以击铜为号召集族人前来,以鼎为容器才够数百人食用。当真是钟鸣鼎食之家,让赵瀚这个后世来的土包子大开眼界。

只是家大业大规矩自然也多,即便是赵瀚这个客人也不能例外。比如每到吃饭时别看黑压压的数百人,可几乎每个人都是默默的吃着自己的,赵瀚几次恬着脸想找几个人搭讪,都是被对方白眼瞪回。

更是让他无法忍受的是每到清晨辰时分,伺候他的家仆荣才便会巴巴着将他从睡梦中吵醒,逼着他匆匆洗漱后和荀家的晚辈们一样去给族长荀爽请安,聆听完族长的教诲然后才能食用早膳。

几日规矩下来,到把赵瀚折腾的不轻,渐渐的也还算适应了大族的生活方式。让他颇为满意的就是荀爽对他一直很是亲近,虽然记为门下弟子,实则为忘年之交,白日里时常招前往聊天,谈古论今针砭时事到是十分痛快。

赵瀚起初还有些不屑于这个时代所谓的大儒,以为只是一些如同后世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朱熹那般欺世盗名的伪圣人。可和荀爽接触一久,愈发发觉到这个相貌看似丑陋的老者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真的为他的才华和见识慕心不已,学到了不少这个时代所领先的思想,到也真心对荀爽执了弟子之礼。

看来世人皆赞“荀氏八龙,慈明无双”果然是有其中道理,无论学识还是人格魅力,荀爽都当之无愧是当世大儒第一人。

因为赵瀚是族长的客人,所以荀氏族人和家仆们对他态度都十分友好,并没有因为他出身不高而瞧不起他。平日里赵瀚无聊时也是可以在偌大的荀府此处溜达,除了居住女眷的后院外,其他都是任他自由前往。

只是荀府虽大,也终究也只是一家而已,闲逛了几日赵瀚便也逛了个遍。虽说荀家的人都是谦谦君子,待人十分礼貌,可到底是少了些趣味难以深交,只能见面微笑着点点头算打个招呼,时间一长赵瀚也觉得十分无趣。

便寻思着再过几日便找个机会向荀爽辞行,回到山寨中继续当他的山大王,毕竟荀府虽好到底是他人的家,远不及山寨中自由快活。虽说他对做山贼并没有什么兴趣,可好歹也是他在东汉第一份事业,如今有了点起色却抛弃的话到也可惜。

至于他一直留心的荀彧和荀攸叔侄二人,却始终未得机会一见,这也让他心中心痒难耐,却又没找到个合适的机会当众问人,只好暂时忍耐。(注明:荀彧和荀攸虽为叔侄,荀攸却反而比他叔叔荀彧年长七岁,这种现象在大族之家并不罕见)

这一日又到早晨,赵瀚悠悠的梦中醒来,见窗外日头已高忽然想起了莫非睡过头了,可不要因此收了荀淑按的责骂。想到此处。连忙穿起了鞋子草草穿上衣裳,急匆匆的出门,却和迎面来的家仆荣才撞到一起。

赵瀚扶起了地上的荣才,责怪的说道;“都这个时辰了,你怎么没叫我起来去给先生请安。”

荣才揉了揉撞疼的膝盖,苦着脸道;“这是公子冤枉小人我了,这几日老大人见你每日早起请安时都是精神不济,像是没睡好觉的模样。老大人便吩咐我们今后早晨不必每日都起床随大家一同请安了,只需公子睡好便可。”

赵瀚心中微动,到是有些不好意思了起来。他这人本就这样,别人对他愈是好他便愈发不安,心中总觉的过意不去。

接过荣才递过的盆具,一边洗漱着一边寻思着都已经到了这个时辰,若是去给荀爽请安的话恐怕有些做作了。左右闲来无事,便将荣才拉了过来聊起了天,问了一些荀府中的情况。

荣才虽然只是普通的下人,却是自小在荀府长大的,对府中的情况自是十分熟悉,赵瀚既然问了他便也一五一十的回答了。

原来荀府虽然分为八房,这八房门下的人丁兴旺程度却大为不同,其中尤以六房荀爽的子嗣最为稀少。荀爽曾有二子一女,可惜二子先后早夭,如今唯独只剩下一幼女在家中,听荣才的口气这位小姐似乎有难言之隐,平时都是寄住在府外的外公家中,所以赵瀚来荀府数日却不得愈见。

赵瀚想了想又问道;“荣才,荀家家中可有一个叫做荀彧的人?”

荣才点头道;“公子说的可是小少爷彧少爷?”

“哦,他在荀家家中排行最小呀?”

荣才咋舌笑道;“可不是呢,彧少爷虽是二老爷的儿子,却是二老爷年近六十才得的子嗣,所以在那辈的男丁中年纪是最小的。如今长房的大少爷已经快五十的年纪了,孙子都已经诞下,彧少爷却才未及弱冠的年纪,也就小姐比他小上几岁了。”

“原来这般。”赵瀚点了点头,似有所思,心想听闻老来得子向来聪明,这荀彧倒是最好的例子。

“我来荀府这几日用膳时见过不少年轻人,其中可有你家彧少爷荀彧呢?”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汉启三国最新章节 | 汉启三国全文阅读 | 汉启三国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