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眾講話是門技術活 第三十四章

作者 ︰ 樊榮強

四、豐富語言的其他方法

前面說過,提問、結論、分解、舉例、比較、假設,合起來稱為「蓮花六技」,提問、結論、分解這三個技巧分別在其他的章節講述,此處再介紹其余三個技巧。♀不是所有站都是第一言情首發,搜索+你就知道了。

1、舉例

舉出實際事例來說明事物,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以便讀者理解,這種說明方法叫舉例。如果你的講話,充滿各種理論與觀點,沒有任何的事例,那將顯得極其枯燥。舉例是一種你必須學會並用好的講話技巧。

(1)舉例的好處

絕大多數的當眾講話,傳遞的核心內容是觀點、意見、看法、建議與要求,等等,而舉例通常都屬于附屬性、支持性的,目的都在于通過舉出實例來證明上述內容的正確性與重要性。

我們通常在什麼時候要舉例呢?當你發現听眾的表情有些迷茫的時候,我相信,你會條件反射一般地想到舉例。那麼舉例的好處有哪些呢?

1)通過列舉典型事例,具體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增強了說服力。

2)讓你有話可說,內容更豐滿,而不至于只有干巴巴的幾句話。

3)讓你的表達更生動,更加吸引听眾的注意與興趣。

4)放松自己,放松听眾,講故事明顯有效。

(2)舉例的方法

舉例的方法,可以分為事例和語例兩類︰

1)事例︰以當前的或者歷史的事件或人物作例證。而事例,也分為具體事例與概括事實兩種。所謂概括事實,也即泛例,通常是講一個大概,說出事實的要點;或者,講的是一個或一組統計數據,生活中的普遍現象或一類現象。等等。以下這個例子就屬于概括事實的舉例︰

人們都渴望自己成才,于是,就有人羨慕那些一鳴驚人之才。其實,一鳴之前必有百鳴、千鳴、萬鳴,只是未使人驚而已。(觀點)達芬奇畫《蒙娜麗莎》之前,作畫何止萬千,據說他畫蛋就畫了好幾十天。莫泊桑的成名小說《羊脂球》發表前曾被退稿四十九次,稿紙堆起來有書桌般高。(事例)

具體事例,也就是個例,即某個人的事例。講具體事例,猶如講故事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因果、背景以及人物之間的對話、神態、動作,故事發生的場景等都做細致生動的描繪。為了更詳細地說明其重要性與方法,後面專門有一小節《學會講故事》,讓大家研習。

2)語例︰用專家、學者、知名人士等的話語作例證。語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引用,也分為正引與反引這兩種。

正引,就是引用者對所引用的語句持肯定的態度,用在引文與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場合。正引一般是用來印證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反引,就是雖然引用了別人的話,但所使用的意思與原來的意思相反。引用者對所引用的語句加以評判,持否定的態度,以達到標新立異,或起到諷刺的作用。

反引從形式上還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照錄原文,然後對原文加以否定或修正;第二類是直接改動原文,使本文所用的意思與原文相反;第三類是引出原文的大意,然後再提出異議。比如,魯迅《南腔北調集關于婦女解放》引用孔子的話就屬于反引︰

孔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女子與小人歸在一類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親。後來的道學先生們,對于母親,表面上總算是敬重的了,然而雖然如此,中國的為母的女性,還受著自己兒子以外的一切男性的輕蔑。

(3)舉例的原則

運用舉例,切忌不加分析地信手拈來,隨意羅列事例,這樣必然會造成事理月兌節,舉例失當。我們應當遵循以下一些原則︰

1)舉例要適量簡練。通常情況下,舉例只是借事說理,所敘事例只要能證明觀點即可,我們講話的重點,是我們所論證的觀點,而不是用來說理的事例。如果不考慮論證的需要,事例過多過于長篇,講起來就收不住口,離題萬里,雖然可能很有趣,但事例不但起不到應有的論證作用,還會浪費大量的時間。

2)舉例要緊扣論點。舉例論證時,所舉事例必須與所論證的觀點緊密相扣,這才能起到論證的作用。要做到這樣,首先在選擇事例時,就要看事例本身是否有代表性,是否蘊含著所要論證的觀點。同時,由于事例本身往往具有多義性,在敘述事例時,還要有意識地突出事例中與論點關聯性,不能泛泛地說事。♀

3)舉例要易于理解。舉例是為了說理,舉例過程中或概述事例之後要對事例作適當的分析,將其中蘊含的道理圍繞觀點說清說透,這對于增強論證的力量也是很有必要的。本來舉例就是為了說明觀點,如果不易于理解,反倒將听眾搞糊涂,那就適得其反。

(4)學會講故事

時間允許的話,我們通常需要在講話中間穿插許多故事,也即前面所說的具體事例。你必須記住許許多多的故事,包括童話故事、寓言故事、成語故事、歷史故事、人物故事、新聞故事、笑話故事、傳奇野史,才能在講話時游刃有余。

精心準備的、得體的故事為你的演講賦予生命,並能夠使你和听眾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堅固。運用詞匯去勾畫一幅圖,繪聲繪色的講話,具有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故事使事實更加易于被人們接受,使呆板的形象和遙遠的概念變得親切,它是演講者與听眾間建立聯系的重要媒介。

我敢肯定沒有人「只想听你講道理」,即便他們自己這樣說,而且認為你講得很有道理,但是,如果你只是干巴巴地說教,他們不會理會你。

講故事要講得好的話,應遵循新聞報道五個w和一個h的要求︰

1898年,美聯社總經理斯通更明確地提出,新聞包含「五個w即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時)、where(何地)、why(何故),此外還有「一個h」how(如何)。有了這些基本內容,就能構成一則新聞報道了。

其實,講話過程中,如果講故事,也不能少掉其中任何一個w與h。只有交代清楚人物、時間、地點、原因、過程等,听眾才會覺得你的故事實實在在,可感可信。簡而言之,講故事要遵循三個原則︰

1)故事人物化。在任何一個故事中,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人物,要有具體的姓名、性別、年齡等故事相關的必要信息,絕不能是一個抽象的人物,也不能是一個模糊的人物。

2)人物細節化。細節能夠表達人物的心態、感受,更好地表達新聞的主題。時間要確切,地點要清楚,不能讓大約、可能、好像這類詞太多。但是,細節也不是流水賬,你要從眾多信息中去粗取精,理出更具表達力的細節。

3)細節沖突化。細節有了矛盾沖突,有了變化,更能突出主題,更真實,更能打動人。

2、比較

比較是一種講話技巧,更是一種人類基本的思維模式。它來源于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的基本性質二元對立。從思維的層面上,我們要討論一下對立,從語言表達的層面,我們會使用比較這個說法。

(1)對立思維的含義

我們讀小學的時候,父母都會給我們買一本《同義詞反義詞詞典》,里面的反義詞佔了2/3以上。反義詞就是所謂意義相反的詞,它所反映的就是世界上萬事萬物原本的對立特性。因此,哲學史上也總是有許多哲學家以「二元論」作為研究的基本前提或假設,而這種二元論思想到了德國哲學家黑格爾那里,對辯證法的研究,算是發展到了一個極至。

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也就是辯證思維或者二元論的重要體現。中國古代的哲學家討論的問題,很多都是圍繞著相互對立的命題進行的,諸如「天與人」、「道與名」、「有與無」、「義與利」、「善與惡」、「形而上與形而下」、「理與欲」,等等,無一不是在這種對立的思考當中,帶給我們無盡的智慧啟迪。

有一位管理學家講過,如果你能夠發現並理解了事物或現象的兩個對立的極端,你就理解了這一事物或現象。

這個觀點我尤其贊同,它其實也就是中庸思想的最佳詮釋。《中庸》第六章︰「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我贊同許多哲學家的觀點,中庸絕不是是非不分、黑白混淆,「執兩用中」才是真正的中庸。因此,中庸是一種對立思維的大智慧,一切皆有度,方稱得上中庸,方稱得上有智慧。

對立思維其實就是辯證思維的核心,也就是要懂得從正反兩方面看問題。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後,**總理去災區視察,在北川中學教室的黑板上寫了四個字「多難興邦」,這就是對立思維的表現,閃耀著辯證法的光芒。

因此,我講這個對立思維,就要讓我們明白,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對立的雙方,如︰大小、得失、有無、多少、長短、遠近……

(2)對立思維的基本模式

如何做到有話可說,如何讓內容深化,離不開哲學思維。哲學思維是一種理性思維,是一種認識論,也是一種方法論。

哲學很玄奧,哲學離生活很遠,哲學沒有用,等等類似的說法,總是掛在人們的嘴邊。事實上,這些說法是對哲學的誤解,或者說是對哲學的不了解。也許你沒有學過哲學,但在你的思維中,總是不斷地運用著哲學,在你的生活中,總是遵循著哲學的基本原則。

唯物辯證法解說我們這個世界的聯系和發展,有三個一般規律與五對範疇。所謂規律,是指事物之間的內在的必然聯系,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向。包括︰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唯物辯證法的三個規律是相互聯系的,全面地說明了聯系和發展的動力、狀態和方向。

範疇即基本的概念,是人的思維對事物、現象普遍本質的概括和反映。每門科學都有自己特有的一系列範疇。如︰點、面、線和正與負等,這是數學的範疇。冰點、融解點、沸點和陰電與陽電等,這是物理學的範疇。生產、消費、商品、貨幣等,這是經濟學的範疇。在哲學領域,辯證法的五對範疇是︰原因和結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現實、內容和形式、本質和現象。

這些哲學規律與範疇,都是我們思考問題的角度與模式。運用好這些規律與範疇,才有助于我們有話講,講好話。而據我的研究,歸納起來,以下10種對立思維的模式最為常用︰

1)正面與負面(好處與壞處)

2)內容與形式

3)現象與本質(表面與實質)

4)主觀與客觀(精神與物質)

5)一般與個別(普遍與特殊)

6)短期與長期

7)整體與局部(個人與社會)

8)可能與現實

9)偶然與必然

10)目的與手段

你應該熟練地掌握上述對立思維模式,因為它們在講話的過程中相當好用。下面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原ge公司ceo杰克韋爾齊退休之後,寫了一本書《贏》,然後又去世界各地演講布道。而每次演講都會與听眾交流一些問題,後來他將這些問題和交流的意見匯集成了《贏的答案》一書。書中他講了一個事情,有一位在小公司工作的職員對他說,他在一家小公司呆了好多年,一切也順利,上司也不錯,但始終有一種失落感,看不到公司的更好的未來,以及自身更大的發展。他問韋爾奇先生,要不要離職去一家大公司發展?韋爾奇分別從短期與長期兩方面給那位听眾分析了利與弊,最後他告訴那位听眾︰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當眾講話是門技術活最新章節 | 當眾講話是門技術活全文閱讀 | 當眾講話是門技術活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