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奶奶 第三章蹲下身來,傾听孩子的聲音

作者 ︰ 伏建全

降低姿態,听听孩子的真心話

只有兩頭高度差不多的管道,水才有可能在中間來回順暢地流動,如果一頭高,一頭低,水就只能往一個方向流,也就不可能平衡了。♀不是所有站都是第一言情首發,搜索+你就知道了。這個道理用在孩子與家長的交流上也一樣適用。

有一天,兒子成成回家晚了,成成進門之後,媽媽幫他拿下肩上的書包,告訴孩子自己特意為他準備了豐盛的晚飯。媽媽微笑著告訴成成,自己剛才在窗口望了很多次,一直盼著成成回來,很擔心他。听到媽媽這麼說,成成很不好意思地說自己去同學家玩了,一高興忘了時間。媽媽說︰「好兒子,媽媽知道你是一個有責任心的好孩子,但媽媽很擔心你,路上車多人多,萬一遇到什麼問題你一個人怎麼辦?以後如果有什麼特殊情況最好先打電話回來說一下。」成成高興地親了一下媽媽,說︰「媽媽,你真好,以後我再也不犯錯誤了!」

只有兩頭高度差不多的管道,水才有可能在中間來回順暢地流動,如果一頭高,一頭低,水就只能往一個方向流,也就不可能平衡了。這個道理用在孩子與家長的交流上也一樣適用。

在教育孩子時,大人們總是習慣站著說話,對孩子發號施令,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到孩子身上,而很少考慮到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當自己的願望與孩子的想法發生踫撞時,家長總會強制孩子按自己的意願行事,很少考慮孩子的感受。家長以這種居高臨下的姿態來關心孩子,往往會適得其反。

孩子是**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尊嚴,希望家長能夠給他們尊重和平等。每個孩子都希望父母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和自己交流,而是以一種平等的方式進行朋友式的溝通。只有平等,才能使孩子敞開心扉,與父母坦誠相待;只有平等,才能讓孩子健康地成長。

家長降低姿態蹲下來,在平等的高度上和孩子說話,才能更好地傾听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也能感受到平等和親切,從而實現家庭中的有效溝通。

案例中的成成媽媽就是一個很懂得和孩子交流的家長,她用平等的姿態和孩子說話,指出孩子的錯誤,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坦誠和尊重,從而順利地改正了自己的錯誤。

專家支招

聖誕節的晚上,一個年輕的母親帶著5歲的兒子去參加聖誕派對。母親興高采烈地和朋友們打著招呼,不斷地領兒子到各個地方。但兒子不一會就哭了起來,後來干脆坐到地上哭鬧,把鞋子都踢掉了。母親氣憤地把兒子從地上拖起來,蹲下來給他穿鞋子。蹲下來的那一剎那,她驚呆了︰她的眼前晃動著的全是和大腿,而不是自己所看到的笑臉、美食和鮮花。因為站的高度不一樣,感受到的東西自然也就差距很大。

一般情況下,家長都比孩子要高,跟孩子講話時,孩子需要抬著頭,因此家長站著和孩子說話,很容易在無意中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壓力。對此,家長要改變姿態,像對待朋友那樣去關愛孩子。

眼楮是心靈的窗戶,蹲來與孩子講話,可以直視他們的眼楮,大人和孩子的心會更貼近。蹲下來之後,祖輩與孩子處于平等的地位,孩子能看清家長的面部表情,讓他們感覺到你的喜怒哀樂,孩子才會把他的真實想法告訴你。

蹲下來跟孩子講話,也是在傳達一個信息︰爺爺女乃女乃尊重你的人格,願意跟你協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感,對事情本身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斷。這個行為不僅是縮短了幾十厘米的距離,更是兩代人心與心之間的溝通與交融。

「蹲下來」不僅僅是指形式上的蹲下來,還指站在同一個心理高度上,以平等的態度和眼光,用認真而親切的態度,把孩子看成一個需要尊重的**的人。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就是從他的思維方式和年齡特點,去理解包容你不能接受的事情,同時作恰當的引導和處理。

那麼怎樣才能降低姿態,听到孩子的心里話呢?

首先,在和孩子說話時一定要注意用語。很多家長與孩子說話的時候都愛用命令的語氣,像「你為什麼不……」、「趕快給我……」難免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父母應該說話委婉一些,用「如果」、「不妨」、「試一試」、「或者」等鼓勵和啟示性的詞語,千萬不能傷害孩子的感情。

爺爺女乃女乃不要用居高臨下的態度和孩子交流,也不要以責備、教訓的口吻同孩子說話;更不要總是以為自己是長輩,就「死要面子活受罪」。爺爺女乃女乃更應該同孩子建立平等尊重的朋友關系,拉近彼此的距離,敞開心扉進行溝通交流。♀

無論孩子的想法多麼幼稚,听起來多麼沒有道理,爺爺女乃女乃也要學會耐心傾听,讓孩子盡情傾訴。爺爺女乃女乃還應該多問一些為什麼,比如孩子為什麼會產生這樣那樣的想法,孩子為什麼會認為自己的想法有道理,孩子為什麼不贊同父母的看法等等。這樣爺爺女乃女乃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才會越來越通暢。

很多爺爺女乃女乃都習慣用教條式的長篇獨白,一開始就是︰「當我和你一樣年紀的時候。」這些話往往很快堵住了孩子的嘴巴和耳朵。在說教面前,孩子往往是緘默不語,無法接受。類似「等你成家有了孩子後就明白了」這樣口頭禪也不會有太大效果。爺爺女乃女乃應該用現實的語言舉出具體的理由,說明你的主張。如︰不贊成孩子去出席某次舞會,不必提到許多未來的事情,只需具體說明,如︰「你年齡太小,沒人照看你,怕你出事。」

爺爺女乃女乃還要在家庭中創造一種平等民主的氣氛,給孩子真正平等的地位。在討論一般的普通家事時,不妨也讓孩子「參政」一下,讓他感受他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在這樣的家庭,孩子會覺得爺爺女乃女乃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

總之,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能夠有效地增強孩子的**意識。只有蹲下來,父母才能平視孩子,才能獲得和孩子真正交流的機會,才能真正明白孩子心中所要說的真心話。

全神貫注听孩子說話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看法、見解和心事越來越多,傾訴的願望就越來越強烈。家長要認真對待孩子的傾訴,給孩子認可和接納,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小偉在學校手工課上做了一個漂亮的小手工玩具,老師同學都夸他是個肯動腦筋的能手。放學回來之後,小偉興沖沖地從書包里掏出手工玩具,想要給女乃女乃看。可女乃女乃正在客廳看電視,小偉喊了幾遍才听見,知道小偉是想給自己看玩具,女乃女乃頭都沒回,漫不經心地說「挺好的挺好的。」接著看電視。小偉一下子不高興了,「啪」地一下把玩具扔在地上,跑到屋子哭了起來。女乃女乃見小偉哭了,感到莫名其妙。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希望自己說話的時候別人能夠認真听,自己做的事得到別人的夸獎和認可。四五歲的孩子就知道強調︰「媽媽,你听我說……」這時候孩子其實是在向你傾訴,希望引起你的注意和重視。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看法、見解和心事越來越多,傾訴的願望就越來越強烈。家長要認真對待孩子的傾訴,給孩子認可和接納,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孩子表達能力比較差,在說自己的想法、需求和見解時,經常會語無倫次。孩子的思維也不具備條理性,因此家長不太容易了解孩子的意圖,甚至會不耐煩。如果經常以這種態度對待孩子的傾訴,就會產生反作用,讓孩子產生自卑甚至自閉的心理。

案例中的女乃女乃只顧著看電視劇,忽視了小偉所說的話。而小偉自己呢,只不過是想通過和女乃女乃說話,讓女乃女乃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得到幾句夸贊罷了。

專家支招

表達能力是一個人獲得成功必不可缺的條件,爺爺女乃女乃要通過听孩子講話,鼓勵孩子開口說話,從而使孩子的表達能力得到有效地鍛煉,也讓爺孫兩代人更好地溝通和交流。

聰明的爺爺女乃女乃與其做一個高明的說者,不如做一個高明的听者。

爺爺女乃女乃要表現出你在全神貫注地耐心地听,不管孩子講的是什麼,爺爺女乃女乃都要表示出喜歡,並從語氣、眼神和心態上給予孩子暗示,讓孩子知道你是感興趣的。這些看似不經意的行為其實是對孩子巨大的鼓勵。

孩子在發表觀點時,如果說的是正確的,爺爺女乃女乃一定要給予贊揚和肯定,如果有不對的觀點和見解,要用合適的方式啟發孩子,切忌粗暴地斥責和不耐煩地敷衍。

爺爺女乃女乃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講出他不願意講的事,鼓勵孩子用心去和自己交流,這樣爺爺女乃女乃能夠給孩子建起一個心理疏導和發泄的通道,讓孩子把心理的不快和抑郁都發泄出來,幫助孩子的內心世界達到平衡與和諧。

每次孩子講話的時候,很多家長總是做出很忙的樣子,眼楮左顧右盼,手里還不停地翻動著東西,要不就是不停地忙這忙那。這種「忙碌」常常會給孩子的語言表達帶來障礙,也容易讓孩子因被忽視而產生自卑心理。

傾听會使孩子從小學會用平等與尊重的心態與人建立聯系,讓孩子覺得自己如此重要。孩子從家長全神貫注的傾听中能夠得到充分的自信,體味到人的尊嚴,感受到被傾听的幸福。♀當爺爺女乃女乃成為一位非常優秀的听者時,他也就具備了成為孩子們喜歡的好朋友的條件。

傾听孩子說話,做出傾听的姿勢很重要。首先一定要與孩子平視,身體可稍稍向前傾,表示對孩子的談話有興趣。在听孩子說話的時候不要制造「牆壁」,如用手捂著嘴巴,兩手抱著胳膊,或翻看著書等。另外還要用眼楮「听」,即睜大眼楮看著孩子,很自然地用眼神來表示自己傾听時的愉悅心情。

講話中最讓孩子掃興的就是「我早就知道了」。很多時候孩子才說兩句,大人就不耐煩了︰「早知道了。別煩我!」這樣孩子肯定會不開心。因此這樣的話一定要避免。

告訴孩子你在全神貫注地听,最有效地方法就是給孩子贊美,讓孩子知道他所說的每一句話你都在認真听。很多家長听孩子說話時總是沉著臉,一言不發,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這樣肯定會令孩子十分失望。爺爺女乃女乃可以保持微笑,時不時做出吃驚的樣子。很多孩子看到大人對自己所說的事情表示出吃驚的表情,都高興得不得了,因為這樣證明他的話很有「威力」。

另外,在傾听孩子談話的過程中,用簡單的諸如「真好!」「真是這樣嗎?」「我跟你想的一樣。」「你的想法太好了。」「我簡直不敢相信!」等話語來表示你的興趣,爺爺女乃女乃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听出孩子的「弦外之音」

孩子渴望受到大人的關注和尊重,但這種心理渴望往往難以明白無誤地向大人們表示,于是他們采用那些較為「隱諱」的手段。對爺爺女乃女乃來說,悟出其「言外之意」,听出其「弦外之音」,識別出其「真情實意」,是非常重要的。

早上青青起床之後就自己笨手笨腳地去洗臉,爺爺站在一邊拿著毛巾等著給青青擦臉,青青回頭一看,馬上著急地地喊︰「不要爺爺,不要爺爺!」爺爺有些莫名其妙,垂頭喪氣地說好吧好吧,讓女乃女乃幫你擦吧。女乃女乃一邊給青青擦臉一邊小聲地唱「這是小眼楮、這是小鼻子、小嘴巴、小耳朵」,青青俏皮地伸著脖子讓女乃女乃擦,臉上美滋滋的。

一會爺爺女乃女乃帶青青下樓去幼兒園,剛走進電梯,青青就湊到電梯門的一側,對著按鈕,踮起小腳,大聲地對爺爺說︰「爺爺看我長高了!」爺爺一下子沒反應過來,就沒搭理她,想伸手去按按鈕。青青一見這情景,急得一邊跺腳,一邊拉開嗓門哭出聲來,女乃女乃趕緊跟老伴說︰「讓青青按吧!」女乃女乃把青青抱起來,讓青青正好夠到1層的按鈕,只見青青搖晃著身子,右手高高抬起來吃力地按了下去,還迅速地接著按了關門的按鈕,青青轉過頭來,對著爺爺女乃女乃開心地笑了。

爺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自己太粗心,沒有听懂孩子的「弦外之音」。

很多孩子在幾歲的時候都是有要求不知道怎麼說,有想法不能完整清晰地表達。這就要求爺爺女乃女乃要用眼楮看、耳朵听、腦子想,通過觀察孩子的表情、肢體語言、語言、動作,揣摩孩子的心理,洞察孩子的內心世界。

優秀的家長在這些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們首先是做有效的傾听,讓孩子把話說出來,听懂孩子的真實意思。然後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孩子說的是不是有道理。最後會對孩子進行合理有效的建議。

很多孩子平時乖巧又懂事,但在家里來了客人或者隨大人出外聚餐的時候卻往往會莫名其妙地吵鬧,一反常態。仔細分析一下,這種行為有別于一些孩子每每見到人多時的瞎胡鬧、亂起哄,常常是某些孩子對自己不受關注的反抗。潛台詞可能是︰你們大家太不把我當回事了。

很多孩子都會采用自我表現等積極的方式來引起大人的關注,他們希望大人們對自己的作為做出認可和稱贊,從中獲取寶貴的自尊和自信。他們之所以做出一些在大人們看來異常怪異的舉動,其實只是想利用消極、隱蔽的方法表達自己的需要,目的是告訴大人們自己不想受到冷落。

孩子渴望受到大人的關注和尊重,但這種心理渴望往往難以明白無誤地向大人們表示,于是他們采用那些較為「隱諱」的手段。對爺爺女乃女乃來說,悟出其「言外之意」,听出其「弦外之音」,識別出其「真情實意」,是非常重要的。

要想听懂孩子的「弦外之音」,爺爺女乃女乃首先要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認真傾听孩子說話。這不僅是在對孩子進行平等做人、平等對待別人、平等對待自己的教育,也是走進孩子心靈的有效手段。

只有學會傾听、樂于傾听,並善于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才能真正學會從孩子的傾訴中真切地感受和把握孩子的喜怒哀樂,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贏得與孩子的真誠交流。讀懂了「弦外之音」,爺爺女乃女乃做孩子的思想工作才能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專家支招

怎樣才能更好地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呢?下面介紹的幾種方法可以為爺爺女乃女乃教育孩子做參考。

接受和尊重孩子的感受

孩子向爺爺女乃女乃訴說時,父母要安靜、專心地傾听,不要中途打斷孩子的話進行評判,更不能打瞌睡。爺爺女乃女乃沒必要接受孩子的所有行為表現,只接受他的感受就可以了。例如,孩子告訴父母他對小伙伴的行為有多生氣多憤怒,爺爺女乃女乃傾听並適當給予引導就可以了,不能允許孩子通過嘲弄或打人來表達他的個人感情。

向孩子顯示你正在認真地听他講話

當孩子開口向父母講話時,父母應停下正在做的事情,轉向他,用目光接觸來和孩子交流,並仔細地听孩子到底要表達什麼。同時還要通過點頭或不時地「嗯……,是的……」等來顯示自己對他的關注和重視。

告訴孩子你所听到的以及你的想法

爺爺女乃女乃可以提煉要點,不時地總結、重述或復述孩子的講話內容,包括他的感受和導致這種感受產生的情境原因。孩子講話僅僅得到傾听和理解是不夠的,他們還需要爺爺女乃女乃用語言對他所說、所想及所感的事情作出全面具體的反應。

對孩子的感受進行確認

在仔細听取孩子的訴說並觀察他的面部表情後,爺爺女乃女乃要試著對他的感受進行猜測和確認,多測幾次也無妨。講話時要對孩子有足夠的尊重,不能頤指氣使,要保持冷靜,且語速要緩慢。當猜測不正確時,可以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進行糾正。

總之,只有當爺爺女乃女乃真正听懂了孩子的弦外之音,理解孩子的表達時,才能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細心地觀察孩子

要想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家長首先要學會觀察孩子,然後才能了解孩子,了解了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古代孟母之所以三遷,正是觀察了解到環境對孟柯的成長有不利影響後才三次擇居的。

一位年輕媽媽的自述︰

我的孩子只有兩個月的時候就對滴滴答答的鐘表聲感到好奇了,每當鐘表聲響起的時候,他就顯得非常興奮,于是,我和愛人每天訓練他哪是鐘表,哪是電燈。三天以後,再問鐘表在哪,他馬上就往鐘表那里看,我們非常高興。以後,我們又訓練他識別其他的物體,很快他都知道了,還能夠準確無誤地指出來。孩子9個月的時候,每天晚上我們都把女乃瓶放在窗台上。一天半夜,我睜開眼楮,偷偷地瞅著孩子和女乃瓶,不一會小家伙哼哼嘰嘰地爬起來,拿起女乃瓶來自己躺在床上,嘴里一邊哼著誰也听不懂的「話」喝起水來,我看後真是高興,連忙推醒愛人觀察孩子的動作,喝完之後,還自己把瓶子放回原處。我們都高興壞了,孩子之所以進步這麼快,就是因為我們開始觀察到了他對鐘表的好奇吧。

孩子從出生就已經每天都在改變和塑造自己了,每一天都有自己的需求和願望,都能給家長一個驚喜的發現。能不能讓孩子健康地成長,家長對孩子的不失時機的教育至關重要,教育要有效,那就得了解孩子,就需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去觀察孩子。細心的觀察是良好教育方法的開始,觀察能發現問題,能使你每天看到孩子的進步,知道怎樣教育孩子。

作為家長,誰都疼愛自己的孩子,希望「子成龍、女成鳳」,于是不少家長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去培養孩子,甚至將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于孩子。如愛好足球的父親強迫孩子去練足球,愛好音樂的母親便硬要孩子去練鋼琴。結果往往會事與願違。

要想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家長首先要學會觀察孩子,然後才能了解孩子,了解了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古代孟母之所以三遷,正是觀察了解到環境對孟柯的成長有不利影響後才三次擇居的。

爺爺女乃女乃要學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觀察孩子,洞悉孩子的內心世界。

爺爺女乃女乃閱歷很豐富,能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易于發現孩子存在的心理問題。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只需要觀察孩子情緒上的喜怒哀樂就可以了,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爺爺女乃女乃需要觀察的領域就越來越多。要想更好地觀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必須從基礎做起,細心地觀察孩子。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特別注意。對孩子的語言、情趣、行動等進行觀察,可分析了解孩子的真實情況,掌握其心理活動,針對孩子出現的心理偏差來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這樣,教育才能有的放矢,行之有效。

專家支招

爺爺女乃女乃的知識面和教育方法要隨孩子的成長不斷提升。比如,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不會說話,不能表達,要觀察孩子的行為動作。當寶寶把女乃頭或女乃瓶推開,將頭轉一邊,多半是吃飽了。寶寶玩著玩著,眼光變得發散,對于外界的的反應也不再專注,還時不時地打哈欠,這就表示他困了。如果孩子先是眉筋突暴,然後臉部發紅目光發呆,這是明顯的內急反應,得趕緊帶他去廁所了。寶寶大了後,爺爺女乃女乃就要開始觀察他們的言行舉止、愛好情趣等等,到了青春期,更是需要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和異常舉止。

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爺爺女乃女乃觀察到之後,還要善于控制,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掌握,不要給孩子太多零花錢,做到控制而不放縱。再次要勤于溝通,善于溝通,不要居高臨下,要平等交流。最後還需要耐心,切忌急躁。

爺爺女乃女乃要細心地觀察孩子,看到孩子的不良行為和習慣要及時加以糾正。比如孩子吃飯的時候發出聲音、站立的姿勢不正確等等,看到這些行為,爺爺女乃女乃要告訴孩子這些都是不正確的,並且及時給予糾正。這些點點滴滴的悉心觀察和一次又一次的嚴格督教,都是孩子成材的基礎。

中醫看診有四法,即「望」、「聞」、「問」、「切」。觀察孩子也要如此,做到全面、深入、細微。

爺爺女乃女乃要有意識地向孩子提問,听孩子談論;可听孩子與別人對話活著在閑聊中通過孩子的零言碎語來觀察孩子。

可看孩子平時都是和哪些孩子進行人際交往,看孩子喜歡看什麼書和電視劇;看孩子平時都玩什麼;穿著打扮是什麼樣的;看孩子的情緒是否異樣,注意力有多強;還可看孩子在不同場合的儀態和表現等。

爺爺女乃女乃可以對孩子一系列自然的日常行為表現進行觀察,也可以設計具體的情景去觀察孩子。總之,爺爺女乃女乃通過觀察孩子,及時掌握孩子的情緒和心理,才能正確分析研究孩子的狀態,找到最佳的教育方法。

多給孩子說說父母的故事

孩子的童年和青春期在人的一生中佔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這段時間父母的愛缺席了,即使後來彌補,雙方的關系就算再融洽也都會有點陌生感,甚至等孩子長大了,自己在父母家里也會覺得孩子和爺爺女乃女乃親近,自己是個外人。

晨晨不到一歲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出國深造了,他是個典型的留守孩子,從小跟著爺爺女乃女乃生活。爸爸媽媽在國外,一年最多回來兩個星期,即使回來也是匆匆忙忙就走了。晨晨平時能說會道的,什麼神舟七號、奧運會、f1,和爺爺女乃女乃說起來的時候眉飛色舞的。可每周末爸爸媽媽打來越洋電話的時候,晨晨卻完全成了「小啞巴」,或者就只會說「喂,你好,再見」就再也不吭聲了。每次女乃女乃都在一旁焦急地提示晨晨︰「告訴爸爸媽媽昨天在兒童樂園看到了什麼,老師為什麼發給你大獎狀呀,你這幾天有什麼開心的事嗎?」可再怎麼提示,晨晨還是半天都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常常是電話那頭的爸爸媽媽問他一句,他就含含糊糊地答一句,不到一分鐘就沒詞了。

「我和愛人工作都很忙,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想把孩子送到她女乃女乃家,可又擔心和孩子分開太久孩子和我們不親了。」6歲女孩彤彤的媽媽劉女士說,這一段時間以來,這個問題始終困擾著她,她很矛盾,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其實很多年輕的家長都有這個擔憂,害怕孩子和爺爺女乃女乃在一起時間長了,對自己生疏了,到時候想彌補都彌補不了。

孩子的童年和青春期在人的一生中佔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這段時間父母的愛缺席了,即使後來彌補,雙方的關系就算再融洽也都會有點陌生感,甚至等孩子長大了,自己在父母家里也會覺得孩子和爺爺女乃女乃親近,自己是個外人。

專家支招

隔代教育有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那就是親子之間因空間距離而產生了心理距離。早期的親子關系很重要。從兒童的心理發展階段來說,早期是親子之間建立親密感的最佳時期。孩子正處在最幼小無助的時期,對世界的信任感、安全感完全來自其照料者,此時誰給予孩子最多的關愛,誰就是孩子心中的第一位。在完全的隔代教育中,父母很難成為孩子的「第一位」,如果情況沒有及時改善,孩子將在日後與父母的相處中依然處處有所保留。

那麼如何在這種情況下防患于未然呢?

爺爺女乃女乃平時要多給孩子講講父母的故事,包括爸爸媽媽小時候的故事,讓孩子對自己的爸爸媽媽有一個充分全面的了解,激發孩子對父母的好奇與尊敬,以便以後的親子關系更加和諧與親近。

年輕父母也不能松懈,要爭取多找機會和孩子溝通交流。孩子听了爺爺女乃女乃的話可能會去詢問父母,以確認事情的真實性。這時候爸爸媽媽就要做到知己知彼。多多配合爺爺女乃女乃原來講的話,給孩子良好的印象。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爺爺奶奶最新章節 | 爺爺奶奶全文閱讀 | 爺爺奶奶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