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奶奶 第二章放開手,別讓孩子有依賴心

作者 ︰ 伏建全

不做寵壞孩子的罪魁禍首

孩子缺少愛會造成感情和心理上的缺陷,反之,過多的親昵與溺愛也會導致同樣甚至更嚴重的後果。♀特麼對于+我只有一句話,更新速度領先其他站n倍,廣告少

小張工作很忙,每天東奔西跑,愛人在一家網站工作,也是沒日沒夜。他們的女兒婷婷開始由保姆帶,摔了一跤之後跟爺爺女乃女乃一塊過,夫妻倆只在周末接孩子回家住兩天。

可隨著不斷長大,小張夫婦倆發現婷婷的脾氣越來越大,平時有事稍不順心就在地上打滾,或者把玩具全部扔在地上,誰也管不了。

為此,張大爺一家人對婷婷做了一次民意調查。女乃女乃問︰「婷婷最怕誰?」她說︰「爸爸。」女乃女乃又問︰「那婷婷最不怕誰?」她回答︰「爺爺。」然後又加上一句︰「爺爺最听婷婷的話。」經過這次民意調查,家庭全體成員都認為是張大爺寵壞了婷婷。以後只要婷婷有什麼不良表現,找根子都會找到張大爺的頭上。

後來張大爺冷靜下來想想,自己確實對小婷婷一味遷就溺愛,很少嚴格要求,常常無條件地滿足她的要求而失去了分寸,過度的溺愛給婷婷的成長添了許多麻煩。

蘇聯工讀學校創始人馬卡連柯說過︰「你想害死你的孩子嗎?請給他一劑足夠的幸福。」孩子缺少愛會造成感情和心理上的缺陷,反之,過多的親昵與溺愛也會導致同樣甚至更嚴重的後果。

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家長常常給予孩子充分的愛,以期孩子更快樂健康地成長。俗話說「隔輩親」,老一輩的人更是對孫輩傾注了太多的愛和關注。但他們的疼愛往往不自覺地過了度,變成了溺愛,從而對孩子得成長產生負面的影響。張大爺疼愛小婷婷是毋庸置疑的,但他的溺愛不僅使婷婷養成了摔東西的壞脾氣,變得無法無天,還讓婷婷把爺爺和爸爸作對比,認為爸爸對自己太過嚴厲,為以後的親子關系埋下了隱患。

很多孩子在爺爺女乃女乃的溺愛下變得自私,缺乏群體意識,以自我為中心。他缺乏對別人的愛,覺得親人給他的一切的愛都是理所當然的,沒有一點感激之情。孩子挑吃挑穿,花錢沒有節制,家務一點不做,心理承受能力也很差。每當考試的時候戰戰兢兢,考好了目空一切,考砸了就垂頭喪氣。這些孩子除了學習不錯以外,其他方面幾乎找不出什麼閃光點。

雖然被溺愛的孩子可能身體健康、聰明伶俐。但他們的非智力素質存在嚴重的缺陷,如任性、自私、依賴心強、不能與人平等相處、適應社會能力差等,這必然影響孩子智力的正常發展。這樣的孩子難以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和競爭環境,易受壞人引誘,以致走上犯罪的道路不能自拔,他們頭腦中儲存的假、惡、丑的東西,大多是幼年時期家庭中的溺愛因素產生的不良影響。

專家支招

作為爺爺女乃女乃,應當認真對待溺愛孩子的問題,杜絕諸多不良現象的發生。

首先在生活中不要過分注意孩子。愛表現是孩子的天性,家長也應當為孩子的表現提供充足的機會,但一定要掌握好尺度。很多家長總喜歡在去親戚朋友家串門時逗引孩子表演,家里來了客人也熱衷于讓孩子為客人表演節目。這種以孩子為中心的狀況如果長期發展下去,孩子便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是家里的小太陽,從而變得目中無人。因此爺爺女乃女乃不要過分注意孩子,可以在暗中關照他、注意他,有客來訪千萬不要把自己孩子當作唯一的中心話題。

其次,對于孩子的要求爺爺女乃女乃不能有求必應。孩子在家做事總要和父母講條件,比如︰早上起來喜歡穿哪件衣服,媽媽不讓穿就不上幼兒園了;和父母逛超市,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要,父母不給買就哭鬧不止,只有滿足了他的要求才會停止。長此以往,孩子便養成了只懂享受、不會體貼他人的壞習慣。如果出現諸如此類的現象,爺爺女乃女乃不要降低姿態乞求央告,更不要表現出無可奈何,或者干脆直接順從孩子的意願。而要表現出堅定的態度,對孩子的要求要理性對待,絕對不能降低對孩子的標準,同時要不卑不亢,用鼓勵、信任和嚴格來教育孩子。

再次,爺爺女乃女乃不要給孩子特殊待遇。爺爺女乃女乃常常把孩子叫做家里的「小皇帝」,孩子處處受到特殊照顧,讓孩子吃」獨食」,好的零食和飯菜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爺爺女乃女乃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精致的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于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不會關心他人。爺爺女乃女乃要把孩子當作家里普通的一份子,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家里的成員而不是小霸王,從而懂得分享和關心別人。

引導孩子「自己來」

「望子成龍」是家長們普遍的心態,但很多家長因為教育方法不恰當,孩子沒有成「龍」,反而成了「蟲」,家長的美好期望也落空。如果想讓孩子做人中之龍,首先要讓他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鏡頭一︰婷婷今年4歲,早就能夠奔跑自如了,可讓人感到費解的是,每次到外面去玩,只要女乃女乃在,她肯定走不了幾步就說累,非纏著女乃女乃讓女乃女乃抱。周末全家去公園玩,爸爸媽媽出門前就跟婷婷「約法三章」,讓她自己走,婷婷滿口答應。進公園沒走幾步婷婷就賴著不走了,非要女乃女乃抱才行。爸爸媽媽問︰「你的腳呢?」婷婷撒嬌地說︰「女乃女乃就是我的腳。」爸爸媽媽還想說什麼,女乃女乃卻哈哈大笑︰「婷婷真聰明,來,女乃女乃抱。」說著就要去抱婷婷,爸爸當然舍不得女乃女乃累著,只好自己抱。結果逛完公園,爸爸也累壞了。

鏡頭二︰周一早上,亮亮和往常一樣賴在被窩里不起床,說︰「爸爸媽媽你們先下樓吧。等你們收拾好了,我自己也就下樓了。」爸爸媽媽哭笑不得,只好下樓。臨下樓的時候,媽媽對亮亮說︰「兒子,媽媽再上來的時候能夠看到你已經穿好衣服了該多好呀。」他一听來了興致,說︰「我當然會穿衣服了,你們下去吧,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媽媽再上來的時候,看見亮亮真的自己穿上了衣服。雖然穿得亂七八糟的,但這已經很不錯了。媽媽連聲稱贊。在媽媽的贊揚下,他高興壞了。之後,亮亮很多事情都開始自己做,連平時需要催促半天也不樂意做的事主動去做了,善後工作也做得井井有條。

父母對子女的撫養教育用心良苦,關照全面而持久,尤其是獨生子女家長表現得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望子成龍」是家長們普遍的心態,但很多家長因為教育方法不恰當,孩子沒有成「龍」,反而成了「蟲」,家長的美好期望也落空。如果想讓孩子做人中之龍,首先要讓他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案例一中的婷婷在女乃女乃的過度寵愛下產生了依賴心理,連走路都不願意自己去走。而亮亮在家長的鼓勵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且做得還很出色,從此以後越來越自立。

專家支招

小孩子有很強的模仿欲,看到大人做事常常想去幫忙。比如看女乃女乃洗碗也想試著去洗,看爸爸推車子,也想跟著推幾下。但爺爺女乃女乃總是寵孩子,怕孩子受傷,不放心讓孩子自己做這些力所能及的事。

這樣的做法有很多副作用︰一是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失去了,智力鍛煉的機會也沒了;二是孩子提高生活能力的機會失去了,剝奪了一次能力養成的機會;三是求知欲會很受打擊。對此,爺爺女乃女乃要有清醒的認識,保持一點愛的距離,放開手讓孩子自己來。

不少爺爺女乃女乃「心太軟」,對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攬,進行「一條龍」、「全方位」、「系列化」的服務。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如同溫室中的花朵,患了「軟骨癥」,見不了世面,經不住大風大浪。這樣教育孩子的後果很令人擔憂。因此,如何培養孩子的**人格,應成為家長特別是爺爺女乃女乃重要的一堂必修課。

因此,爺爺女乃女乃如果想鍛煉孩子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應該多讓孩子「自己來」,讓他們自己面對各種問題,在不斷的磨練中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首先要引導孩子「自己來」。小孩子很會看大人的眼色,特別是和爺爺女乃女乃在一起的時候動不動就和爺爺女乃女乃耍賴,大人一心軟,就屈服于孩子的要求,為孩子代勞了。對于孩子能自己做的事,爺爺女乃女乃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比如說「女乃女乃相信你能做好。」「這點小事難不倒你這個男子漢」等等,讓孩子不自覺地受到刺激,積極地去**完成。對于那些孩子無意識要去做的事情,爺爺女乃女乃可以適當啟發,比如早上起床的時候,可以跟孩子說「隔壁的妞妞都會疊被子了,你會嗎?要不咱們試試?」這樣孩子就會很愉悅地接受自己動手的建議,並逐步形成一系列的好習慣。

如果孩子想自己動手,家長沒必要總是關心這關心那。就算是看到孩子做得不對或是丟了什麼東西也可以先不管,放手讓孩子去做。這樣的做法就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在自己動手嘗試中獲得經驗教訓,以便更好地解決問題。這種經驗對孩子來說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敗的,但不管成功還是失敗,它們都會在孩子今後的生活中起重要的作用。

另外,爺爺女乃女乃要尊重孩子的各種正當需求,尊重他們的興趣和愛好,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內心的看法。遇事多跟孩子商量,多听他們的意見,允許孩子自己做選擇和決定。放手讓孩子接觸社會生活,讓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經受各種各樣的磨煉,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學會做孩子的「粉絲」

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需要家長去發掘和鼓勵,這就需要爺爺女乃女乃表現出對孩子的信任和支持,用行動做孩子的「粉絲」。

社區里準備舉辦新年晚會,一家人都動員正在上小學二年級的聰聰報名參加。晚上吃晚飯,爸爸笑著跟聰聰說︰「居委會的女乃女乃們都親自點名要你參加呢,你看,你可是牆內開花牆外香呢,這麼多超級粉絲。」女乃女乃笑著說,「你表演一個自己最拿手的節目,就和平時在家里給我們表演一樣,你看好嗎?」聰聰其實也有點不自信,但她一心要做勇敢的好孩子,不想讓爸爸媽媽和女乃女乃失望,就點頭答應了。「那我就唱《小燕子》吧,爸爸、媽媽、女乃女乃,你們跟我一起去好不好?「當然啦,」女乃女乃笑著說,「聰聰第一次表演,我們當然都是拉拉隊員了。」

輪到聰聰表演了,她第一次看見那麼多人坐在台下,縮在女乃女乃懷里不願出去。女乃女乃只好半拉半抱,把聰聰推到台前,還對著她的耳朵說了好半天,然後站在舞台一側為聰聰加油。

音樂聲響起來之後,聰聰還是低著頭沒有任何動靜。下面的笑聲和議論聲越來越大。在舞台一側的女乃女乃忽然靈機一動,和著音樂聲輕輕唱了起來︰「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邊唱還邊用雙手打著節拍。

听到歌聲,聰聰慢慢扭過頭,看到女乃女乃眼里滿是鼓勵,一扭回頭,又看見爸爸媽媽也在跟著唱,她一下子輕松了,也跟著唱了起來,兩只小手還學著小燕子的樣子,「翅膀」張開,在舞台上俏皮地起舞。演出很成功,演出結束後,聰聰開心地說︰「你們真是我的超級粉絲團。」

對于年齡還小的孩子來說,再小的舞台也是一個陌生的世界,是他展示自己的一個空間。此時,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親人的支持與鼓勵。大人要站在他的身後,為他加油鼓勁,做孩子的忠實「粉絲」。這樣能夠點燃孩子的熱情,讓他毫不畏懼地向前沖,從而樹立自信樂觀的好性格。

其實不光是表演,孩子在人生道路上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和考驗,爺爺女乃女乃更要做好孩子的「幸福拉拉隊」,不僅在孩子表演時為她喝彩,在人生的每個道路上都要做好永遠的拉拉隊,為孩子加油鼓勁,協助孩子妥善處理有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讓孩子更自信、更快樂。

專家支招

作家畢淑敏與她兒子有一段趣事︰兒子在家里拿著一堆雜志亂翻,突然說︰「我準備到日本旅游一次。」因為他經常異想天開,畢淑敏並沒在意。兒子說︰「你為什麼不表態?難道不覺得我很勇敢嗎?」畢淑敏說︰「是很勇敢。可是世界上有些事並不單是勇敢就夠用的。比如這件事吧,你有錢嗎?」這時兒子很鄭重地答道︰「這上面寫著,舉辦一個有關宗教博物館建築創意征文比賽,金牌獲得者可以免費到日本觀光旅游。」說著,把一個海外刊物遞給畢淑敏。畢淑敏看也不看地說︰「關于宗教和建築的知識,你懂得多少?金牌銀牌歷來都只有一塊,競爭很激烈的。你還是好好做功課吧。」他毫不氣餒地說︰「可是我有創意啊,比如博物館里可以點有濃郁宗教氣氛的藏香,還可以賣齋飯、播放佛教音樂……」兒子仍然在絮絮叨叨地講著自己的創意,但畢淑敏對兒子的創意並不感興趣,她更關心的是孩子的成績。♀

很長時間之後,畢淑敏的兒子忽然收到了一封邀請他去參加海外發獎儀式的請柬。他獲得了創意銀牌獎!

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需要家長去發掘和鼓勵,這就需要爺爺女乃女乃表現出對孩子的信任和支持,用行動做孩子的「粉絲」。

今天的孩子們不僅在創意方面遠遠超過了成年人,在其他很多方面也存在優秀的、值得成年人學習的好品質。比如,孩子更樂于接受新事物,自主意識比較強,孩子追求平等,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等等。家長更應積極地與孩子交流,向孩子學習,做孩子的忠實「粉絲」。

做孩子的忠實「粉絲」,就要擺出「粉絲」的樣子來。比如平時多了解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對孩子的努力和進步作出認可的表情和態度。只有發自真心地對孩子寄予期望,孩子才能更好地表現和發揮自己的能力,做得更加出色。

讓孩子學會**思考

孩子的思考能力越強,求知**也就越強,終身學習的能力就越強,創造力就越突出。只有具備**思考的能力,孩子才能與時俱進,更好地適應社會。

小偉做事很粗心,學校里留的作業也是經常想不起來,就是想起來也不愛思考,總是瞎寫一氣,弄得錯誤百出,學習成績一塌糊涂。媽媽為了督促兒子改掉這個粗心的壞習慣,要求他每天把家庭作業記下來,回家認真做完後再大聲朗讀檢查一遍。小偉嫌煩,就央求每天接送他的女乃女乃幫忙,女乃女乃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瞞著媳婦早早去學校抄題目,接小偉回來之後再悄悄替孫子改正錯題。小偉不愛思考的壞毛病得不到改正,一個學期下來,考試成績仍然很糟糕。媽媽追問原因,小偉這才坦白交代了讓女乃女乃代寫的事。結果媽媽發火、女乃女乃垂淚、孫子哭鬧,一家人亂成了一團。

很久之前就有這樣一則故事︰在一所國際學校里,老師給各國學生出了一道題︰「有誰思考過世界上其他國家糧食緊缺的問題嗎?」結果非洲學生不知道什麼叫「糧食」;歐洲學生不知道什麼叫「緊缺」,美國學生不知道什麼叫「其他國家」;中國學生不知道什麼叫「思考」。

在國內,我們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習慣于直接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去做,而忽視了讓孩子自己去思考。久而久之,孩子沒有思考的過程,也就享受不到通過思考獲得認識的快樂。小偉的女乃女乃因為疼孫子而幫忙寫作業就是越俎代庖了,孩子樂得清閑,當然更不願意思考,考試成績得不到提高是必然的。

沒有思考與創新,蔡倫不會發明紙,牛頓不會從隻果掉到地上的現象中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愛迪生也不會發明電燈、電話和留聲機。思考是一種技能,它可以通過訓練的方式獲取,如果不注意開發,思考的能力只能逐步萎縮。

現在的信息時代客觀上對每個人的思考能力都提出了挑戰,要求孩子具備更高的能力。孩子的思考能力越強,求知**也就越強,終身學習的能力就越強,創造力就越突出。只有具備**思考的能力,孩子才能與時俱進,更好地適應社會。

對于孩子來說,**思考是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但如果長期不鍛煉孩子的**思考能力,孩子的思想就會僵化,你問月亮像什麼,孩子的答案就會總是小船或者圓盤;提起「龜兔賽跑」,結論永遠是驕傲使人落後;問樹上十只鳥,開槍打死一只,樹上還有幾只,答案永遠是一只也沒有了。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學會思考的過程,其實就是成長的過程。

18世紀德國哲學家、教育家康德曾經說過︰人的教育不能只是簡單地、機械地接受訓練,最重要的是要使兒童學會思考。家長教育孩子,不僅要讓孩子學會傾听,學會表達,還一定要讓孩子學會思考。尤其是在孩子取得成功或遭遇失敗的時候,在孩子犯錯而尚未認識到的時候,給孩子一點時間和空間,讓孩子進行反思或反省,是十分必要的。

專家支招

有禮貌地反駁別人同樣適用于大人與孩子之間的交往。爺爺女乃女乃可以巧妙地提出觀點,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據理力爭,用這樣的方法幫助孩子形成自己的看法,強化邏輯,懂得如何真正地、自信地發問。老人可以啟發孩子在友好的氣氛中闡明他的想法,找出足夠的理由來反駁。但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證孩子是據理力爭而不是毫無緣由地吵鬧,這樣才能合理順利地培養孩子**思考的好習慣,讓孩子形成正確的思維習慣。

讓孩子養成「如果……」的思考習慣,時間長了,他就會在同一時刻考慮幾種不同的選擇。當孩子沖動地建議一項不太合適的舉動時,爺爺女乃女乃要制止他,讓他認真考慮一下如果那麼做會發生什麼,請孩子自己找出原因,為什麼那樣做不合適。久而久之,當家人不在身邊或是周圍沒有人幫忙的時候,孩子就會三思而後行,不再莽撞行事。

另外,爺爺女乃女乃還可以用鼓勵孩子多提問的方式來提高孩子的思維運轉速度。不同年齡的孩子常常會向父母提出一串串精彩而奇怪的問題。比如︰「天冷了水為什麼會結冰?」「我是從哪里來的?」等等。孩子們的問題總是千奇百怪,有時候甚至會顯得荒唐可笑。面對孩子的提問,有的父母可能會不耐煩地說︰「去!去!去!哪有這麼多的為什麼?」這樣的做法其實是非常糟糕的,因為這樣不僅會讓孩子感到很掃興,也會挫傷甚至磨滅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與思考能力。對于孩子的提問,老人應該耐心地予以啟發和誘導,給孩子以問號,而不是句號。這樣就能大大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更全面具體地去思考問題。

正確看待孩子「搞破壞」

孩子「破壞」的過程能夠促進思維的發展,鼓勵孩子適當地「破壞」,就是在鼓勵孩子的創造力,以及對更多事物的探索興趣。

爸爸給小華買了一個玩具汽車,汽車是遙控的,能前進、後退和拐彎。小華看到汽車樂壞了,從屋子的里頭開到外頭;用瓶子設置障礙,在兩個椅子之間架橋。最後不知道從哪找了把螺絲刀,開始拆汽車。小華的爸爸媽媽則在旁邊看著他玩,只有在他拿螺絲刀的時候,才會叮囑他小心不要劃傷了眼楮,踫著了手指。後來,小華喜歡上了螺絲刀,鬧鐘、門把手、門鎖,他都會拆掉並且安好。到了小學五年級,小華已經在各種動手能力大賽上嶄露頭角了。

對此,小華的爸爸說,孩子有一段時間對玩具非常著迷,先是會動的發光坦克,然後是積木,還有一副心愛的華容道智力游戲。現在想起來,實際上它們暗合了一個兒童發展的過程,從最初的視、听覺等感覺層次,逐漸過渡到知覺上組織,到最後逐步地發展推理、計算、判斷等高級認知能力。他們當初之所以沒有阻止,就是從小華的搞破壞中發現了孩子能力的提高,現在看來他們的做法是對的。小華的爸爸利用孩子愛「干什麼」、「問什麼」的**,為他提供動手的機會,開發他的能力,為很多家長做了榜樣。

一個調查問卷中說,如果發現孩子在「拆裝鬧鐘」,家長會有什麼反應?調查顯示,40(百分號)家長會對孩子「訓斥」和「警告」,將近一半的家長會以「不耐煩」、「不屑于回答」和「敷衍」的方式對待,只有不足12(百分號)的家長會對孩子的行為表示贊同,並願意陪孩子一起做。4~5歲的孩子精力充沛,常常愛搞些「破壞」,尤其是男孩子,總愛把布女圭女圭隨意往地上摔,或者把玩具「大卸八塊」。對于小孩子的破壞行為,我們需要仔細辨別,認真對待。

父母總是以「時刻準備著」的精神狀態去迎接隨時可能發生的破壞場面,但爺爺女乃女乃年紀大了喜靜不喜動,接受新生事物較慢,多年形成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變,他們希望孩子乖巧、听話,不亂打亂鬧,對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現的的「瞎搗亂」、「搞破壞」等具有冒險和創新性的行為,總是急著加以阻止。當孩子捉來一只小麻雀要喂養時,當孩子興致勃勃地拆一個卡通玩具時,當孩子拔起花盆里的花要看根是什麼樣子時,祖輩總會認為孩子這些出格的做法都是不良行為,必須立即糾正進行阻止和批評。

專家支招

對于孩子的「搞破壞」,爺爺女乃女乃要改變觀念,正確對待。

小孩子的一些破壞性行為是需要教育的。例如故意把蟲子踩死,故意損壞玩具打破玻璃等比較粗魯的行為都應當予以糾正。如果不及時教育,孩子很可能養成破壞公共財物等不良習慣。還有的孩子把椅子推倒,打碎瓶子,可能是由于內心不滿,通過破壞物品來發泄情緒,對這樣的孩子,家長應耐心地給他講解道理,引導他用合理的方法來發泄情緒。同時,家長也應當起模範作用,不能動不動就扔東西摔瓶子,這樣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還有一些孩子的「搞破壞」是希望引起家長的注意或是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並沒有其他目的。這種情況下家長應當密切關注孩子的情緒波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學會用正確的方式發泄情緒,還要指導孩子適當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個理智的人。另外還要給予適當的引導,多給孩子講道理,告訴他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以及怎樣去做才是正確合理的。

孩子的大多數「破壞性」行為都是出于好奇。有些孩子好奇心很強,對東西拆開後是什麼樣子特別感興趣。例如他把鬧鐘拆開了,是想知道為什麼它的指針能走動,他用剪刀把媽媽買的新衣服給剪壞了,是想體驗一下剪東西的樂趣。孩子的這些行為只不過是為了認識和了解事物,對于這樣的孩子,家長應當給予適當的鼓勵和引導,培養孩子的創新和動手能力。可以告訴孩子什麼東西可以拆,什麼東西不可以拆。也可以買一些可以裝卸的益智類玩具,鼓勵孩子去拆。這樣孩子不但滿足了好奇心,還得到了樂趣,對孩子大腦的發育和對事物的認知都有好處。

對于孩子這樣那樣的「破壞」,爺爺女乃女乃要有寬容的心態,不要嚴厲地批評孩子,也千萬不要說「不許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給你買了」等這樣警告和威脅的話。因為長輩的批評和威脅很可能會扼殺孩子可貴的探索精神。

另外,爺爺女乃女乃也應該盡可能地參與到「破壞」中來。孩子「破壞」的過程能夠促進思維的發展,鼓勵孩子適當地「破壞」,就是在鼓勵孩子的創造力,以及對更多事物的探索興趣。在鼓勵孩子「破壞」的行為之余,還要有意識地創造條件引導孩子思考,可以多提問題讓孩子去猜、去想,並主動帶領孩子從「破壞」中尋找答案。

不妨把自己交給孩子來照顧

作為家長,爺爺女乃女乃可以適當地讓孩子來照顧自己。當關心和被關心的位置顛倒了以後,兩者的關系就會立刻發生質的變化。

有一位爸爸,他的妻子身體不好,而他自己又要到外地出差,很長時間以後才能回來。臨走前,爸爸告訴10歲的兒子︰「我要到外地去工作,可能一年都不會回來,照顧媽媽的任務就交給你了。每天晚上要關好門,關好窗戶,檢查完煤氣罐再睡覺。拜托了!」兒子眨眨眼楮,認真地點頭答應了。

一年後,當這位爸爸出差回來後,妻子欣喜地告訴他,自從他走後,孩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但勤快了,還懂事了很多。「兒子現在對我可關心了,還學會炒菜做飯了呢。」兒子放學回家還特意給爸爸做了一頓豐盛的飯菜慶祝。爸爸笑得合不攏嘴,看來自己當初的做法是完全正確的。

爺爺女乃女乃總是把自己安置在關心呵護孩子的位置上,什麼事都替孩子操心,自己累不說,還可能讓孩子形成依賴心理,責任意識在無形中缺失。而且爺爺女乃女乃對孩子照顧得太無微不至,也容易讓孩子形成逆反心理,覺得大人什麼都管,自己沒有自由。爺爺女乃女乃年紀大了,為孩子做很多事,卻有可能反倒受累不討好了。

作為家長,爺爺女乃女乃可以適當地讓孩子來照顧自己。當關心和被關心的位置顛倒了以後,兩者的關系就會立刻發生質的變化。從讓爺爺女乃女乃關心孩子,演變成孩子關心爺爺女乃女乃,孩子有了關心照顧的對象,身上擔負了責任,自然就會有明顯的進步。

專家支招

對于爸爸媽媽來說,家里有老人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機會。不要把孩子交給老人,而是讓孩子關心老人,讓他們來照顧老人。

通過讓孩子照顧老人,還可以讓孩子設身處地地體會到爺爺女乃女乃照顧自己時的艱辛,對爺爺女乃女乃增添更多的關心和感激,祖孫之間的關系也會更融洽。這些照顧也是對孩子自身能力一個很好的鍛煉。

孩子在照顧老人的過程中,能夠學會堅強,克服軟弱的壞習慣;當好多孩子還享受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特殊待遇的時候,這樣的孩子往往已經開始自己洗衣服做飯了;當不計其數的家長守在學校門口等候嬌滴滴的孩子放學的時候,這樣的孩子一個人上下學回家已經成了家常便飯。

爺爺女乃女乃自己可以引導孩子來照顧自己,比如在家里做家務的時候有意識讓孩子給自己幫忙,遞衣架、買東西、攙扶老人等等都是很有效的方法,即使爺爺女乃女乃自己完全能做的事,也可以交付給孩子,並告訴孩子「爺爺女乃女乃年紀大了,這些事做不了,你長大了,肯定會做得很出色的」等等,通過這樣的暗示,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肩上沉重和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讓孩子照顧老人的時候,爺爺女乃女乃要給予恰當的夸獎和贊揚,如果長時間讓孩子來照顧自己,卻不給孩子一點鼓勵、認可和夸獎,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委屈,認為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無足輕重,從而產生自卑和自閉心理。爺爺女乃女乃要在孩子照顧自己的時候認真地說謝謝,讓孩子的努力得到認可。如果孩子做得不夠好,爺爺女乃女乃也要在肯定孩子的同時給予孩子正面的引導,絕對不能訓斥孩子,讓孩子覺得受累不討好。

另外,爸爸媽媽也要看到孩子在照顧爺爺女乃女乃方面的努力和成就。看到孩子幫助爺爺女乃女乃做事要真誠地贊揚,以旁觀者的角度對孩子做出正面積極地評價。讓孩子對自己的這些行為有更準確到位的認識,從而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個人素養。

分給孩子家務事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爺爺女乃女乃要充分利用好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以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機會,並通過游戲、比賽等形式激發孩子自己動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年級的玲玲平時和女乃女乃一起住,她總以能夠幫助女乃女乃做家務事為榮。

那天女乃女乃有點發燒,吃完飯就在床上躺下了,看到這種情況,玲玲毛遂自薦說要自己洗碗。她先將每個碗和盤子里的剩飯剩菜都倒進廚房的垃圾袋里,然後用一個大盆把所有的碗都摞起來一起放到水池子里。玲玲打開水龍頭,倒上洗潔精,準備洗碗。忽然她手一滑,一個碗落到地上,摔了個粉碎。女乃女乃正好走進廚房,連忙說︰「沒關系,第一次誰都一樣,關鍵是要逐步掌握要領。」女乃女乃的鼓勵讓玲玲一下放松起來。接下來,她洗得很認真,一點也不毛躁。把所有的碗都洗干淨之後,玲玲甩著發酸的胳膊對女乃女乃說︰「女乃女乃,以前看您洗碗很輕松,今天我才知道原來也很累,您辛苦了,以後我一定要多幫您做家務。」

在家庭生活中,爺爺女乃女乃應該有意識地給孩子分派一些適當的、力所能及的任務,如打掃衛生、給花草澆水等,以鍛煉孩子的自主能力,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更好地體驗勞動的樂趣。這些看起來沒什麼的小事,不但有助于孩子養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習慣,體會到勞動的樂趣,還能改掉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習慣,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與**性。

優裕的生活環境容易讓孩子形成依賴心理,越來越懶惰,爺爺女乃女乃尤其要注意讓孩子在家務勞動中克服「偷懶」的心理。對洗碗、洗菜、洗鍋、倒垃圾等輕活兒,盡量讓孩子**去做。有些家務,如包餃子、收拾房間、整理桌面、疊被子等可以讓他和大人學做;還可以讓孩子幫忙買油鹽醬醋等,既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又能讓孩子**生活的能力有所提高。爺爺女乃女乃不用擔心這樣會把孩子累壞,孩子往往比大人想象的能干得多,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也就變得越來越能干。

專家支招

爺爺女乃女乃可以先對孩子提出任務,再悄悄創造讓孩子完成任務的條件。例如,讓孩子學洗衣服時,可以先洗污漬少的,再逐漸增加難度,這樣才會增加孩子做家務的興趣,而不至于讓孩子一下子被難倒或再也不听從指揮。要讓孩子自己動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勵或間接指導孩子做簡單的事,讓他體會到依靠自己雙手取得成功的喜悅。

在給孩子分配家務的同時,爺爺女乃女乃還可以用給孩子講名人軼事等方式,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的小手也能做許多大事。

孩子做家務的時候,老人最好不要過度關注,要給孩子充分的行動自由;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情,大人不要中途插手,在進行過程中最好別提出任何建議,給孩子充足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才敢大膽地去嘗試,也更容易成功。

當孩子**完成了一件事的時候,祖輩要給予適當的鼓勵,以培養孩子的興趣,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例如孩子自己洗了髒衣服,盡管洗得不怎麼干淨,我們也應該微笑著夸獎他「會自己洗衣服了,真是個好孩子」等等。同時,我們要利用這個機會不失時機地教孩子一些做家務的技巧和方式方法,多給孩子提供一些自我服務的機會。再例如,當看到孩子打掃房間時,應該及時稱贊他︰「你真能干,家里干淨多了。」

孩子對大人的評價和肯定都很在意,因此當孩子主動向爺爺女乃女乃展示自己做事取得的成績時,爺爺女乃女乃一定要停下手中的工作,及時給予孩子關注和夸獎,給孩子真誠的贊美和鼓勵︰「讓我來看看,嗯,確實有進步!」

平時,爺爺女乃女乃還可以請孩子「幫忙」。爺爺女乃女乃年紀大了,行動不那麼靈便,可以經常讓孩子幫助自己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比如曬衣服的時候,對孩子說︰「寶貝,幫女乃女乃拿幾個衣架!」這種情況下,孩子總會積極地去幫忙。

對于年紀小的孩子,爺爺女乃女乃還可以輔助孩子做事。例如乘電梯的時候,可以抱著孩子去按電梯里的按鈕,從而讓孩子在簡單的行為中得到快樂和成就感。

對于較為繁重的家務事,可以分成幾部分讓孩子一點一點學著做,千萬不能著急。小孩的耐心有限,總做同一件事情會引起厭煩情緒,所以爺爺女乃女乃最好經常換換花樣,或者讓孩子輪流來做,這樣他們還可以掌握多種勞動技巧。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爺爺女乃女乃要充分利用好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以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機會,並通過游戲、比賽等形式激發孩子自己動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孩子做得不夠好的時候,家長要把標準放低一些,寬容一些,千萬不能抱怨,嫌孩子做得不夠好。這時再給孩子一個擁抱、親吻,或在眾人面前多夸一夸他,他就會得到極大的鼓舞。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爺爺奶奶最新章節 | 爺爺奶奶全文閱讀 | 爺爺奶奶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