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秘境 第十章

作者 ︰ 珍妮

(一)

據《丁晉公本集——天香傳》記載︰「香之為用從上古矣」。♀+言情內容更新速度比火箭還快,你敢不信麼?

相傳大約在公元前2700年,神農(炎帝)教民耕作,栽種桑麻……為民治病,遍嘗百草,「古民有疾病,未知藥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嘗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書,以療民疾而醫道立矣」,神農嘗百草發現梅,教導子民食梅以治病養生,從此梅成為古人的保健食物之一。神農氏記述了生姜、中國肉桂、大茴香、姜黃的藥用功能。他建立了香料市集,他的長壽被認為是他在食物中用了大量的香料以保健養生。

「自夏代……至漢武帝建太初歷至今,民間習俗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初以庭前爆竹、燃草、以闢山臊惡鬼……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瘍,下五辛盤,進敷于散」。……「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卻老,柏是仙藥尊卑次列,以年少者為先,各進此酒于尊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里所講的五辛葷菜包括大蒜、小蒜、韭菜、胡荽、雲台,而「敷于散」則包括柏子仁、麻仁、細辛、干姜、附子等制成散。前者可發五髒之氣以闢癘氣,後者闢邪驅鬼以取吉祥。

端午時節,民間喝雄黃酒,用角黍(粽子),「燒蒼術雄黃艾葉驅蟲蟻」,「五色草浸水沐浴」,捭「蒲劍」懸「艾虎」,「兒童五日佩香囊以爭奇斗巧、薹香囊制自閨中以五色絲或綢布編綴成禽獸瓜果等形,中實香料,懸衣襟上,……可愛且行動時清香飄溢,僻邪闢穢,情趣盎然。

九九重陽,日月並應,登高舒嘯,清心悅神,懷古助情,食糕、捭菊、賞菊、制作絳囊。佩茱萸、捭茱萸,賜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

上述百花香辛香,緬懷聖賢,返始報本、慎終追遠。又從時年的生活習俗中祈求香馥美好,四季安康的環境,這一切都蘊含著香與味的文化內涵。

香料傳入中土大約早在春秋時代就開始了。但在秦漢以前,基本還沒有沉香之類的高檔香料傳入,當時所用的香料多是蘭蕙一類的香草。

正如《阿房宮賦》中的詩句「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所描述的,在秦朝宮廷中,焚香已如宮女梳妝一樣平常,椒蘭是秦漢時期的主要焚香用香料。

古書中記載著︰「南方產香」,古人認為「凡香品皆產自南方」,這和中國五行的觀念有關,因為南方屬火,火盛則土得養,因此如沈水香(沉香)、旃檀(檀香)、薰陸香(**)等皆產自南方。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載西周至春秋中葉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公元前770~前476年),當中已有「植物」、「百卉」、「百谷」、「百蔬」、「百藥」等的名稱出現。♀有「四季秀要,六月食郁及奧,七月烹葵及菽,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茶薪雩,十月獲稻」的詩句,說明當時對這些植物的栽培、成熟采集利用方法等已能掌握。詩載170多種植物中香料調味料、油料、草藥染料、縴維料都偶于其中。它是記載中國香文化萌芽的一份珍貴資料。

《離騷》為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之作品,2300多字的長詩用花草樹木等比擬手法痛斥與贊頌當時的社會現實,以椒桂、桂馥、蘭芳等芳香賦之人的美德。又據《離騷草木疏》注︰詩**載有草木55種,其中芳香類草木44種,另有11種蕕草,詩曰︰「雜申椒與菌桂兮,惟紉夫蕙苣」。「紉秋蘭以為佩」,「既滋蘭之九畹,有樹蕙畝」。「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辛夷車兮結桂旗……桂棟兮蘭撩,辛夷楣兮藥房……」。詩中還涉及的芳香植物如︰橘、松、柏、梓、芝蘭、菖蒲、杜衡、蘼蕪、女蘿、杜若、艾、葛、茅等。

(二)

從多處出土文化遺址證明,我國植物化學的萌芽要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朝,那時我們的祖先已開始用曲釀酒。《戰國策?魏策》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進之于禹」。《素問?湯液醪醴論》載「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身……」。《商書說命》中談到「用蘗(谷芽)做成的甜酒叫醴,用曲黍和郁草做成的香酒叫鬯」。也即是說鬯是由郁金香草和黑黍釀造而成的一種芳香藥酒。商周時代釀酒業已十分盛行,當時酒的種類已有元酒、春酒、清酌、澄酒、舊澤、鬯,名堂很多,如︰三酒(事酒、昔酒、清酒);四飲(清、醫、漿、酏);五齊(泛齊、醴齊、盎齊、緹齊、沈齊)等等。

除此以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是桂花的原產地,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浸(或燻制)桂花酒作為一種飲料。《楚辭九歌東皇太一》載「蕙肴蒸兮椒漿」。「……援北斗兮酌桂漿」。《漢書禮樂郊祀歌》中有「牲繭粟粢盛香,尊桂酒賓八鄉」。桂酒已成為當時奠祀與款待賓客的美酒。再有1987年河南羅山蟒張鄉天湖商代古墓文化遺址出土了經分析的帶果香的濃香型古酒等等。上述各種含酒精的飲料,都為未被明喻的含有香味(香氣)的基本物質的一類。因此酒與香味是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的,可見酒譜、酒經、酒史也包含著芳香文化的內涵。

自古以來追求美味也是人類的本性之一。據記載︰黃帝時代已煮海為鹽,椒桂等芳香植物也早已被應用。到3600年前商代宰相伊尹總結出無味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縴,口弗能言,志弗能喻,且能做到「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咸而不減、辛而不烈……」。到春秋戰國時代對于口味入味提味補味矯味賦味,力求食品具有和諧的鮮美滋味。這是飲食烹飪文化藝術的靈魂。「天利之物,始于飲食「。禮就是文化,飲食烹飪文化是人類文明之初,一切文化均發源于這一母體。當然飲食中的香味文化也于其中。

又根據《周禮》和《禮記》記載,這個時期用作蔬菜與調味兩用的芳香植物有︰芥、蔥、蓼、姜等。調味料也豐富很多,鹽、醢、醬、蜂蜜、梅子、醯(酸味)。辛辣芳香味主要有花椒、桂皮、生姜、薌、襄荷、蔥、芥、蓼。姜味調味料有「宰揭三露」,「越駱之菌」(前者為芳香的液體,後者為近似肉桂或竹筍的原料)。有了豐富的香調料、菜料,加上藝術手法就能變化出不同味別、多種味型,美味多姿、風味多彩的香美、滋美、味美的食品。美!萬變不離其宗,人工就是藝術,香調料是物質基礎,不言而喻這也是芳香文化潛在于古烹飪中的體現。

殷商時期人們用銅刀、石刀在龜甲或獸骨上刻字,我們稱之為甲骨文。甲骨埋了三千多年直至19世紀末(1899年)被人們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中發現。甲骨的香字見圖1234,古匋陶香作56,從象形文字觀察,香字原為黍和甘的合體。香原與酒、谷物、花草有著密切的聯系……特別要指出的是古文的香已將香味與香氣都包含在其中。

1234

5678

(以上是甲骨文「香」字的演變。)

漢代簡約的芳香

漢時隨著國家的統一,疆域的擴大,以及經「文景之治」後,國家富庶,民康物豐,這為芳香文化的發展造就了良好的條件,簡約自然的本土香料以及少量南方運來的名貴香料開始融合。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芳香秘境最新章節 | 芳香秘境全文閱讀 | 芳香秘境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