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機 第二十九章

作者 ︰ 高冕

左宗棠也是大志大才之人,但在科場上非常落魄。♀言情穿越書更新首發,你只來+他生于嘉慶十七年(1812年),比曾國藩小一歲。雖有一肚子經世致用之學,科場上卻倒不出來。他考了多次,始終沒有考中秀才,為取得參加舉人考試資格,十九歲那年花銀子捐了一個監生。道光十二年(1832年)參加鄉試,又一次被淘汰,但幸運地被主考官「搜遺」而出,錄取為湖南第十八名舉人。隨後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十五年(1835年)、十八年(1838年)赴京參加會試,連續三次都名落孫山,考官不是嫌他八股文做得太差勁,就是嫌他小楷寫得太糟糕。左宗棠雖應試乏術、科場不濟,但了解他的士子都知道他有雄才大略。胡林翼在給湖南巡撫張亮基的信中這樣推薦他︰「其胸羅古今地圖、兵法、本朝國章,切實講求,精通事務。」左宗棠一生,科場灰暗,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曾國藩當上正二品朝官時,左宗棠還在湖南安化兩江總督陶澍家當家庭教師。

劉蓉天分很高,他與曾國藩意氣相投,也攻程朱理學,同時講求經世致用。曾國藩認為他「識力過人」,對他很是敬佩。但他在科場上也很窩囊,與摯友曾國藩相比,簡直黯然無光。他生于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比曾國藩小五歲,也是湘鄉人,與曾國藩同一年考中舉人,兩人在赴京參加會試途中相識,結為密友。劉蓉才華橫溢,被曾國藩稱為才華蓋世的「臥龍」。但在曾國藩點翰林乃至當上二品大員後,劉蓉仍是一介布衣,後來一直沒有考中進士。咸豐三年(1853年)曾國藩奉命興辦團練,劉蓉擋不住摯友軟硬兼施的邀請,出山到曾軍幕中當高參,後轉入湖南巡撫駱秉章幕中當高參,因參與鎮壓農民起義及擊敗入川太平軍石達開部有功,才出人頭地,當上四川布政使,同治二年(1863年)升任陝西巡撫。如果不是生逢亂世,劉蓉一肚子才華可能就被埋沒了。

羅澤南才華出眾、聞名湘鄉,但科場窘迫。他生于嘉慶十三年(1808年),比曾國藩大三歲。他鍥而不舍參加科舉考試,一次次名落孫山,只好做教書匠混飯吃。但此公確有學問,後來雲貴總督賀長齡聘請他做家庭教師,將兒子交給他教育培養。他的學問、名聲因此更令人敬仰,被譽為「湘鄉第一教書先生」。羅澤南一生連秀才都沒考中,後來投到曾國藩軍中成為一員戰將,在武昌城下與太平軍激戰時重傷斃命,時年五十歲。他一生大半時間從事讀書教書,在科場上始終沒有獲得他所渴望的功名,倒是統兵打仗使他功成名就,成為湘軍著名將領。

曾國藩從翰林院從七品芝麻官,飛快晉升為正二品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七年零兩個月時間連升六品十一級,主要是用筆頭子考出來的。♀「曾國藩在翰林七年……歷次考試成績都很好,因此屢蒙超擢」。

當然,曾國藩升官如此之快,除了他不懈鑽研學問外,還與他工于心計、善走上層路線有關。他到京師後,東跑西顛扯了不少關系,盡管他在日記中屢罵自己不安心做學問,但這些關系對他日後升官發跡頗起作用。尤其是穆彰阿、唐鑒、倭仁三人,對他官場隆升起了重要作用。穆彰阿是滿洲瓖藍旗人,曾任內務府大臣、步軍統領、兵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擔任軍機大臣二十余年,其中十四年為領班軍機大臣,是晚年道光帝的心月復寵臣。曾國藩寒士出身,與位列宰輔的穆彰阿素不相識,但因他考中進士的戊戌科,穆彰阿為欽命正總裁,拉扯起來,穆彰阿便是他的座師,他就成了穆相的門生。曾國藩很重視這層關系,從其日記可以看出,兩人交往較頻。穆彰阿位高權重,曾國藩有心攀他做靠山;曾國藩有才有識,穆相樂于提攜、引為私黨,兩人互為欣賞又各有所圖。但從後來穆彰阿倒台曾國藩未受牽連的情況看,曾國藩與穆彰阿保持著一定距離。曾國藩不是光靠依附某個人升官發跡的,也不是那種不學無術的小混混,他拉關系但不惟關系,工學問不惟學問,是一個典型的「官場學者」。

曾國藩做官還有好幾套本事︰履行職責很投入,離家十年不省親;做得一手桐城派好文章,大字小楷都寫得有模有樣。他思想的形成與學問上的造詣,受唐鑒、倭仁兩人影響最大。唐鑒是湖南老鄉,嘉慶十四年(1809年)進士,當過翰院官,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太常寺卿,成為清廷管理祭祀事務機關的長官,官正三品,由于歷史原因,這個職位權虛而位隆。曾國藩被他吸引,不是因為他的地位,而是因為此公是晚清大名鼎鼎的理學家。曾國藩師從于他,刻苦研讀程朱理學,得以叩開理學殿堂之門。唐鑒告訴曾國藩,通向學問的路有三條︰義理、考據和辭章,三者之中最緊要的首推義理。唐鑒還點撥說︰「經濟之學,即在義理之內,不必他求。至于用功著力,應該從讀史下手。因為歷代治跡,典章昭然俱在;取法前賢以治當世,已經足夠矣!」听他這席話,曾國藩覺得自己從前讀書確實不得要領,這一下豁然開朗,突然間找到了學問門徑。他抑制不住激動,在當天日記中寫道︰「听之,昭然若發蒙也。」另一位對他產生重要影響的倭仁,系蒙古正紅旗人,道光九年(1829年)進士,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升任詹事府詹事,官正三品,後來此公步步高升,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倭仁篤奉程朱理學,認為義理功夫最切要之處,是將自己每天思想行為中不合理義的全部記錄下來,以期自省糾正。倭仁日記為格言警句式的語錄體,果載自己修養心得,對道光、咸豐、同治三朝士林都有很大影響。倭仁以身說法,親教曾國藩寫日課,毫不客氣地要求曾國藩「掃除一切,須另換一個人」。曾國藩對他敬畏有加,讀了他的批語渾身出汗,將它奉為「藥石之言」。曾國藩後來在日記中寫道︰「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將,但要好師、好友、好榜樣。」唐鑒與倭仁,當是他心目中的好師、好友、好榜樣。

受唐鑒和倭仁影響,曾國藩發誓「新換為人,毋為禽獸」。為此,立下讀書做學問自律規矩——「課程十二條」︰

一、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懼。無事時心在腔子里;應事時專一不雜。清明之躬,如日之升。

二、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半時,體驗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四、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徇外為人。每日以十葉(頁)為率。

五、讀史。丙申購《廿三史》。大人曰︰「爾借錢買書,吾不憚極力為爾彌縫。爾能圈點一遍,則不負我矣。」嗣後每日點十葉(頁),間斷不孝。

六、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八、保身。十月廿二奉大人手諭曰︰「節勞、節欲、節飲食」,時時當作養病。

九、日知所亡。每日記茶余偶談二則,有求深意是洵人。

十、月無亡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喪志。

十一、作字。早飯後作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可待明日,愈積愈難清。

十二、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在京做官的歲月里,曾國藩學問漸長、修養漸進,性靈一步步攀升,俯察自己肉欲之體,也就更容易發現問題。從考中進士當上小京官起,在京城**的天空下,他經歷著靈與肉的痛苦搏殺。

他發現自己很。夫人歐陽氏是個藥罐子,時常鬧病。青春年少的曾國藩對性生活頗不滿意。家花不香野花香,曾國藩的賊膽花心,情不自禁貓爪一樣伸將出來。他在日記中老老實實記載了自己的表現。

曾國藩父親在京住過一段時間,耳聞目睹兒子言行,回家後立即給兒子來了一封信,告誡他在保護身體方面要遵循三條原則。曾國藩在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二日日記中寫道︰「大人教以保身三要︰曰節欲、節勞、節飲食。……若不敬身,其禽獸矣。」曾父三條告誡,都有很強的針對性。他含蓄地要求兒子改掉縱欲過度的毛病。

這年十一月十五日,他在日記中自省說︰「若心中不著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自欺者,亦以心中別著私物也。所知在好德,而所私在,不能去之私,則不能不欺其好德之知。」這意味著,那幾天里,他痛覺自己的貓爪子又伸出來了,趕緊在日記里將自己訓斥一通。

第二日日記中,他又告誡自己︰「以後余有三戒︰一戒吃煙,二戒妄語,三戒房闥不敬。」大概,病懨懨的歐陽夫人,近日沒有滿足曾國藩的房事要求,曾國藩對她很不滿意,甚至發了脾氣,事後反省,作此告誡。

這年十二月十一日,他記載︰「友人納姬,欲強見之,狎褻,大不敬。」友人娶了一漂亮小妾,曾國藩心中艷羨,強迫友人將深藏金屋的嬌妾引出來,一解眼饞。到此仍打不住,竟放縱**,調戲人家。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他記載︰「眼蒙,甚晏起。內人亦臥病不能起。……是日,目屢邪視,真不是人,恥心喪盡,更問其他?夜,心情不暢,又厭聞申吟聲。」該月二十七日,他「請吳竹如來診內人病」,隨後去拜客,「至海秋家赴喜筵,更初方歸。同見海秋兩姬人,諧謔為虐,絕無閑檢,放蕩至此,與禽獸何異!」夫人身體有病,床笫之樂行不成,听得聲聲申吟,曾國藩心煩意亂。這幾日他正鬧眼病,但見了人家漂亮女人還是忍不住兩眼發直。見友人小妾不止一個,竟有一雙,羨慕得直咽口水,忍不住又調戲人家,浪言浪語,縱情戲謔,鬧得人家非常難堪。

這年三月初二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日中,閨房之內不敬。去歲誓戒此惡,今又犯之,可恥,可恨!」青天白日,曾國藩又起色心,大概歐陽夫人不樂意,曾國藩惱羞成怒,沒有給夫人好臉色看。

……

如此等等,的貓爪時不時探將出來,被他自己劈頭蓋臉痛斥之後收縮回去,沒多久又故態復萌,做出禽獸不如的事情來。

他意識到吃煙的壞處,遂立誓戒煙。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初一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是日早起,吃煙,口苦舌干,甚覺煙之有損無益,而刻不能離,惡濕居下,深以為恨。誓從今永禁吃煙,將水煙袋捶碎。因念世之吸食煙癮者,豈不自知其然?不能立地放下屠刀,則終不能自拔耳。」他煙癮很大,要戒掉談何容易。一年過去了,吸了戒,戒了吸,還是一個癮君子。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一日,他在日記中再次立誓︰「客去後,念每日昏錮,由于多吃煙,因立毀折煙袋,誓永不再吃煙。如再食言,明神殛之!」殛,是「殺死」之意。意思是說,若再不戒煙,就讓神明奪去他的性命。盡管立下惡誓,戒煙之事,卻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第二日,他寫下戒煙的痛苦感覺︰「乃以初戒吃煙,如失乳旁(彷)徨。」將戒煙痛苦喻為嬰兒斷女乃,形象準確至極。此後第七日,他再次寫下戒煙的痛苦感受並鞭策自己︰「自戒煙以來,心神彷徨,幾若無主,遏欲之難,類如此矣!不挾破釜沉舟之勢,詎有濟哉!」次月十六日,他再度立誓,將戒吃煙放在三戒之首。如此這般,一年多時間里,幾度立誓,自我痛咒,歷經痛苦而漫長的過程,他終于戰勝自我,永別煙槍。

他還發現自己有喜歡扯談、說話刻薄、愛揭人短的毛病。他在日記中反省說︰「與同人言多尖穎,故態全未改也。」友人岱雲也對他提出忠告,「言予于朋友,每相恃過深,不知量而後入,隨處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齟齬,大者凶隙,不可不慎。又言我處事不患不精明,患太刻薄,須步步留心。」他在日記中時常切責自己與人說話太多、閑扯誤事,心氣浮囂,妄語扯談。「心愈浮,則言愈繁,而神愈倦」,心浮氣躁,為修身養性、專心治學之大敵。因此,他又立下惡誓︰「以後戒多言如戒吃煙。如再妄語,明神殛之!」

在痛苦修煉中,在靈與肉的搏殺中,曾國藩向著籠罩著光環的前賢榜樣走去,一步步靠近這些光環,試圖擁有這些光環。

若不是時局發生大變亂大動蕩,曾國藩會順著慣性走下去,鑽研學問,修德養望,同時步步高升,升尚書,或督撫,爬上殿閣大學士高位,在仕途上順順溜溜、平平穩穩,榮耀一生。

但是,聲勢浩大的「長毛作亂」,改變了曾國藩的人生軌跡。

大轉折之後的曾國藩,要用書生的肩膀,頂住王朝嘎嘎傾墜、岌岌可危的棟梁。此前的曾國藩手不釋卷,是斯斯文文、養尊處優的朝中大員;此後的曾國藩舞槍弄炮,遍嘗世事艱辛、歷盡沙場凶險,成為統兵殺人的兵頭。

然而,沒有讀書應試當高官奠定的基礎,沒有那番苦攻深悟、身體力行程朱理學的修煉,沒有在京十幾年對官場高層的深刻了解,沒有這些年里織成的人才網和關系網,就不會有茲後扶傾定危的曾國藩。

咸豐二年(1852年)六月十二日,四十一周歲的曾國藩被欽命為江西鄉試正考官。七月二十五日,他抵達安徽太和縣境內小池驛時,驚聞母親江氏于六月十二日逝世噩耗,幾欲昏厥,稍稍定神,立即給咸豐帝寫了一道奏折,請求江西正考官另行換人。隨後改服奔喪,于八月二十三日返回老家湘鄉白楊坪。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玄機最新章節 | 玄機全文閱讀 | 玄機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