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機 第二十六章

作者 ︰ 高冕

杜受田,字芝農,山東濱州人。♀友情提示這本書第一更新網站,百度請搜索+父親杜 ,嘉慶六年進士,翰林出身,官至禮部侍郎,加太子少保餃,是個正二品京官。杜受田是個品學兼優的臣子卻大器晚成,三十五歲那年,也就是道光三年(1823年),才考中進士。但他成績很出色,會試考取第一名,成績冠于所有參試舉人之首;在皇帝主持的殿試中,考取二甲第一名,成績僅次于名列一甲的狀元、榜眼、探花之後,在全國所有參加殿試貢士中居第四名。殿試傳臚後三日,他參加在保和殿舉行的朝考,因成績優異,入選庶吉士,深造三年後入翰林院,授為正七品編修。之後參加大考名列前茅,連升兩級,晉升為春坊中允,官正六品,不久提升為詹事府洗馬,官從五品。隨後督山西學政,成為管理該省科舉教育事務的長官,地位次于巡撫,排在布政使、按察使之前。杜受田此人不僅學識超群,而且為人恭謹,「少清貧,隨宦京外,躬佐理家政,而劬學弗為衰。官京師,退食猶日親諸務。……家庭雍穆,于親舊間情意尤款篤。」道光帝經過深入考查,將「品端學粹,正色立于朝」的杜受田,欽定為皇四子奕之師。

杜受田從步入紫禁城上書房的那一刻起,就意識到肩負的責任有多重。他悉心從教,與皇四子奕朝夕相處,前後長達十七年,一日也不曾離開。他傳授給奕的學問,以儒家典籍和詩文為主體,「悉本唐、虞、三代聖聖相傳之旨,實能發明蘊奧,體用兼賅」。奕在師傅杜受田的諄諄教誨中接受做人的深刻道理,領悟治國安邦的高深本領。用奕自己的話來說,是「日承啟迪,獲益良多」。後來他當上皇帝,憶及當年讀書受教的情形,欣然命筆作了一首題為《憶昔有感》的五言詩,對恩師杜受田充滿感激之情︰「憶昔丙申年,六齡初入學。芝農日誨予,良傳咨啟沃。」從他處理政務時留下的朱批、上諭看,他在清代歷朝皇帝中的文字功夫居于中上乘,這顯然與杜受田朝夕納誨十七年付出的心血汗水直接有關。

道光帝對皇四子奕品德修養和學業水平的提高都很滿意,因此對師傅杜受田也很滿意。給予皇子師傅的最好褒獎是升官。自入值上書房後,經過四次提拔,杜受田當上內閣學士。內閣學士之職共十名員額,滿人六名,漢人四名,官秩從二品。漢學士的職責,是掌管題本批紅,也就是根據皇帝旨意用朱筆批答題本,同時負有為皇帝參贊政務、陳奏政見之責。但道光帝只是給他這個官職和待遇,命他不必到內閣去干這些具體活,要他一門心思當好師傅,為皇四子傳道、授業、解惑。道光十八年(1838年),將杜受田擢升為工部侍郎,不久調任戶部侍郎,官至正二品。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時年五十六周歲的杜受田,吉星高照,官運連連,一道道任命接踵而至,先是提他為都察院從一品的左都御史,接著任命他為工部尚書,隨後命他擔任上書總師傅。

奕虛歲十歲那年,也就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發生了對他前途命運有很大影響的一樁大事。這年正月十一日,他的生母皇後鈕祜祿氏逝世。鈕祜祿氏死時剛三十出頭,道光帝萬分悲痛,親賜其謚號為孝全皇後。對于奕,孝全皇後的英年早逝,使他失去了政治上得天獨厚的一座靠山。本來,在角逐皇太子的過程中,因為母後的因素,他佔據著非常有利的地位。母後一死,形勢立即發生了對他很不利的影響。皇六子奕訢生母靜貴妃的地位隨即上升,晉為靜皇貴妃,統攝六宮。道光帝將年幼喪母的奕交給她撫養。孝全皇後死後,靜皇貴妃成為道光帝最寵愛的女人,她實際上已經取得皇後地位。形勢對奕很不利,對奕訢則非常有利。

在年齡較長的三位皇子中,道光帝喜歡皇四子奕和皇六子奕訢,不喜歡皇五子奕。奕是個直腸子。說話隨便,不拘禮節,不分場合,為道光帝所厭惡。一次,他在父皇面前談論事情,說著說著滿嘴就是粗了吧唧的市井俚語,「帝以茶盂擲之,傷其顴」。受父皇厭棄,他角逐皇太子沒戲,頗不得志,遂嗜酒聊天,置身局外。皇四子、皇六子兩兄弟同由靜皇貴妃撫養,同在上書房讀書,小時候童真無邪,關系最為密切。道光帝對他倆同樣器重,當他們共同研制成二十八勢槍法、十八勢刀法時,道光帝大為贊賞,將槍法賜名「棣華協力」,將刀法賜名「寶鍔宣威」。同時,賜給奕一柄「銳捷寶刀」,賜給奕訢一柄「白虹寶刀」。這表明他倆在道光帝心目中具有同等地位。道光帝對他倆力圖不偏不倚、一碗水端平。♀

然而,理智告訴道光帝,宮廷生活很殘酷,作為皇帝,他在愛子之間永遠一碗水端平是絕不可能的。有朝一日,他必須作出抉擇,只能選擇一人當皇太子,因為龍椅只有一把。

隨著年齡的長大,奕和奕訢也都漸漸明白,皇太子之位只有一個,他倆中間只有一人獲此寶座。大清朝自雍正帝實行秘密建儲制度以來,確定哪位皇子為皇太子,由皇帝獨裁,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皇子、朝臣都諱莫如深。但皇太子之位如此魅力無窮,誰又不想擁有這一寶座呢?兩兄弟心照不宣,都在暗中使勁。

杜受田洞察宮廷風雲,明白皇四子奕在皇太子角逐中所處的形勢和地位。自從孝全皇後死後,皇太子角逐的政治天平實際上已向奕訢傾斜,而且奕的天資和能力都不及奕訢,總體上處于劣勢。因此,能否讓奕在皇太子競爭中扭轉乾坤,變劣勢為優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皇子背後師傅的斗智斗勇了。但站在杜受田面前的對手——奕訢之師卓秉恬,不是等閑之輩,而是官場巨人、儒林高手。

卓秉恬堪稱資深大臣,在朝野均有很大勢力和影響。他是四川華陽人,才華超群。雖只比杜受田早出生六年,但少年得志,入仕要比杜受田早得多。嘉慶七年(1802年),他二十周歲,即考中進士,隨後被選為庶吉士,在學館深造三年後,「年甫弱冠,授檢討」。弱冠泛指二十歲左右的男子。當時男子二十歲行弱冠禮,以示已成人。檢討是翰林院職官之一,官秩從七品。這就是說,論入仕時的年紀,他比杜受田小五歲;論考取進士、進入翰林的年份,他僅比杜受田父親晚一年,要比杜受田早二十一年,可謂翰林前輩。嘉慶十八年(1813年),他改任御史。後歷任鴻臚寺少卿、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內閣學士等職,其間曾典陝西鄉試、江南鄉試。道光十五年,也就是杜受田交付山西學政之任赴京任上書房師傅那年,卓秉恬已升為禮部侍郎,督浙江學政,不久擢升為從一品的左都御史,兼管順天府尹事,管理所屬京縣和附京州縣的政務,官品比杜受田高得多,實權也大得多。在隨後八年多時間里,他歷任兵部、戶部、吏部尚書和協辦大學士,取得非常豐富的經歷閱歷。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六十二周歲的卓秉恬當上體仁閣大學士,不久晉為武英殿大學士,爬上文官頂級台階,官居正一品。

在杜受田看來,無論站在朝堂上,還是站在上書房里,官居大學士的卓秉恬都要比他高一頭。

殘酷的皇太子之爭不期而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春天,無論對道光帝、皇四子奕、皇六子奕訢來說,還是對杜受田、卓秉恬來說,都是難以忘懷的季節。

對道光帝而言,時已近六十四周歲,年逾花甲還沒冊立皇太子,國本大事遲遲未決,連他自己也焦慮不安起來。對皇子奕、奕訢而言,關系前途命運的角逐悄然來臨,幾年之後,他們就會更加深刻地領悟這個春天對他們的重大意義。對師傅杜受田、卓秉恬而言,多少年修煉的道行功夫,此時將一決高下。

這年春天,道光摔掉在一系列屈辱條約上畫押的御筆,帶著愧對祖宗的心理,赴位于河北易州的西陵祭祖,而後順路到南苑皇家獵場圍獵。

行圍打獵,是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亂」後,為克服皇室子弟、八旗官兵沉溺安樂、平庸無能,提高他們軍事素質與作戰能力所確立的制度。康熙帝和乾隆帝經常帶領文武大臣和八旗官兵,浩浩蕩蕩到塞外行圍;嘉慶帝出于祖制難違的考慮,拋開內憂外患帶給他的煩惱,也間或出塞行圍;道光帝執政之初,就傳諭「秋狩禮廢」,廢除了出塞秋狩的制度,但並沒有廢除一切行圍,在他看來像這樣祭祖後的順路打獵,不大勞民傷財,還是可以接受的。

行圍打獵,遵制行事,包括道光帝本人都沒有將它看得很特別。誰也不知道,這次圍獵會作出如此重要的決定。

一些影響歷史的重大事件,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降臨。

聲勢浩大的行圍行動開始了。在雄壯粗獷、激動人心的吆喝聲中,早已躍躍欲試的皇六子奕訢,一馬當先,縱馬馳騁,一展平素練就的高超騎射本領。奕雖然也參加行圍打獵,但始終未發一槍。行圍結束時,清點戰利品,數奕訢獵獲最多。奕訢自然是喜不自禁。眾人覓視皇四子奕,見他垂手而立,毫無收獲,卻一臉平和。道光帝很奇怪,問他為何一無所獲,奕答道︰「眼下正值鳥獸懷春孕育季節,不忍殺生以干天和。」道光帝听了龍顏大悅,說︰「這真是為帝之言啊!」久拖未決的皇太子就這樣確定下來。奕被確定為皇太子,是杜受田輔導教誨的結果。

上述這些描述,基本上是《清史稿•杜受田傳》的意思。它只交待事件的經過和結果,沒有交待背景和細節。稗官野史則將這一事件寫得繪聲繪色。

《清翰野史大觀•清人逸聞》記載︰「宣宗晚年最鐘愛恭忠親王(奕訢),欲以大業付之。金合緘名時幾書恭王名者數矣,以文宗(奕)賢且居長,故逡巡未決。濱州(杜受田)時在上書房行走,適授文宗讀,微窺上意所在,欲擁戴文宗以建非常之勛。一日,上命諸皇子校獵南苑。故事皇子方讀書者奉命外出,臨行時必詣師傅處請假,所以尊師也。是日文宗至上書房,左右適無人,惟濱州一人獨坐齋中。文宗入,行禮畢。問將何往,以奉命校獵對。濱州乃耳語阿哥曰︰‘阿哥至圍場中,但坐觀他人騎射,萬勿發一槍一矢,並當約束從人不得捕一生物。復命時上若問及,但對以時方春和,鳥獸孳育,不忍傷生命以干天和,且不欲以弓馬一日之長與諸弟競爭也。阿哥第以此對,必能上契聖意。此一生滎楉關頭,當切記無忽也。’是日恭王所得禽獸最多,方顧盼自喜。見文宗默坐,從者悉垂手侍立。怪之問其故。文宗曰︰無他,但今日適不快,弗敢馳逐耳。日暮歸復命,文宗獨無獻。上詢之,具如濱州所教以對。上大喜曰︰‘是真有人君之度矣!’立儲之議遂決。」

這是一場獨特的考試。判試卷者是道光帝。考得好的得滿分,考得不好的得零分,考得好或不好都不會有別的分數等次。結果,皇四子奕得了滿分、皇六子奕訢得了零分。

角逐皇太子的背後,實際上是兩位師傅的較量。如果考試結果當場公布的話,兩位師傅都能得到收獲,杜受田獲得的是經驗,卓秉恬獲得的是教訓。可是,這場特殊的考試不當即公開結果,于是成功者注定要再次獲得成功,失敗者要再次重蹈失敗。

兩位師傅所過的第二招,《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逸聞》作了如下記載︰「(道光帝)一日召二皇子入對,將借以決定儲位。二皇子各請命于其師。卓(秉恬)教恭王,以上如有所垂詢,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杜(受田)則謂咸豐帝曰︰‘阿哥如條陳時政,知識萬不敵六爺,唯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將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誠而已。’如其言,帝大悅。謂皇四子仁孝,儲位遂定。」

野史求生動,免不了添油加醋。但有些野史很可貴,里邊保留著常被官史過濾掉的某些真實。皇四子奕、皇六子奕訢角逐皇太子的上述兩則故事,極可能就屬于這一類。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玄機最新章節 | 玄機全文閱讀 | 玄機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