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機 第十七章

作者 ︰ 高冕

和珅參呀悟呀,直參悟個昏天黑地。友情提示這本書第一更新網站,百度請搜索+終于,一道靈光射進腦海,他眼楮一亮,頓時開竅。于是,他揮毫寫下對李侍堯的處置意見︰處以斬監候,籍沒全部家產。

斬監候大不同于斬立決,前者尚有一線生機,不定皇上哪天高興了可以保全性命官復原職,後者則是死定了,一點轉圜余地都沒了。

皇上不想要李侍堯的命。乾隆肅貪史,注定還要多一個盧焯。這一結局,和珅未卜先知。他很自信,斷定自己絕不會看走眼。不然,他是不會揮毫寫下擬處意見的。

內閣大學士、九卿奉旨對和珅擬處李侍堯意見進行討論,他們認為對貪污勒索的李侍堯處以斬監候過輕,只有從重處置,才能深契聖意。于是,他們對李侍堯加重懲治,將斬監候改成斬立決。

乾隆帝對此不作仲裁,卻將這個題目交給各省督撫去做。為此,他頒了一道耐人尋味的上諭︰

李侍堯歷任封疆,在總督中最為出色,是以簡用為大學士,數十年來,受朕倚任深恩。乃不意其貪黷營私,婪索財物,盈千累萬,甚至將珠子賣與屬員,勒令繳價,復將珠子收回;又廠員調回本任,勒索銀兩,至八千兩之多。

現在直省督撫中,令屬員購買物件,短發價值及竟不發價者不能保其必無。至如李侍堯贓私累累,逾閑蕩檢,實朕所意想不到。今李侍堯即有此等敗露之案,天下督撫又何能使朕深信乎!朕因此案深為慚懣。……

各督撫須痛自猛省,毋謂查辦不及,幸逃法網,輒自以為得計。總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觸目驚心,天良具在,人人以李侍堯為炯戒,則李侍堯今日之事,未必非各省督撫之福也。所有此案核擬原折即著交各督撫閱看,將和珅照例原擬之斬候及大學士、九卿從重改擬斬決之處,酌理準情,各抒己見,定擬具題,毋得游移兩可。

乾隆帝頒發此諭,乍看花費大量篇幅拿李侍堯做活教材,敲虎震山,訓誡其他總督巡撫,其實埋在諭旨里邊的關鍵之點,是要督撫們討論︰處置李侍堯,該采納和珅意見還是大學士、九卿意見。

總督巡撫們輿論一邊倒,幾乎全都附和大學士、九卿之議,表明與李侍堯徹底劃清界限,免得有與其沆瀣一氣之嫌。獨有安徽巡撫閔鄂元,明確支持和珅之議,認為應給這位能臣留一線生路。

形勢對和珅很不利。但在輿論一邊倒的情況下,他仍然堅持自己對李侍堯的擬處意見。

不出和珅所料,乾隆帝並沒有采納多數派的意見,而是采納了安徽巡撫閔鄂元的意見。乾隆四十五年十月初三日,乾隆帝頒發上諭,闡述其理由並作出最後裁決︰

各省督撫核擬李侍堯罪名一案,業已到齊。李侍堯以大學士兼管總督,受恩最深,乃敢營私敗檢,驕縱妄行,實出意料之外。♀核其情罪……較之從前恆文、良卿貪婪法,致罹刑憲,情節實約略相等。惟恆文甫任督撫,即肆意婪贓,平日又無出力辦事之處;李侍堯則身任總督二十余年,如辦理暹羅,頗合機宜,緝拿盜案等事亦尚認真出力。且其先世李永芳,于定鼎之初歸誠宣力,載在旗檔,尤非他人所可援比。是以,前于尚書和珅等照例定擬斬候,大學士、九卿請改立決時,朕復降旨,令各省督撫等各抒己見,確議具題,原欲以準情法之平。

茲各省督撫大率以身在局中,多請照大學士、九卿所議,而閔鄂元則以李侍堯歷任封疆,勤干有為,為中外所推服,請援議勤議能之文,稍寬一線具奏。是李侍堯一生之功罪,原屬眾所共知,諸臣中既有仍請從寬者,則罪擬惟輕,朕亦不肯為已甚之事。李侍堯著即定為應斬監候,秋後處決,余著照大學士、九卿原擬行。

乾隆帝力排眾議,最後借閔鄂元之口采納了和珅意見。實際上,乾隆帝在頒諭征求各省督撫前,已拿定這個主意。他之所以將這個題目拋給各省督撫,一來是教育那些封疆大吏,二來是借他們之口寬宥李侍堯。督撫中間也未必只有閔鄂元一人領會皇上苦心,只是事關自身清白問題,何人肯手捧炭火取悅皇上!

皇上要做什麼事,總是不乏理由的;他老人家無論如何怎麼做,也都是千真萬確的。「一意孤行」,這詞兒專為皇帝打造,他想怎麼干,就是怎麼干,順之者得寵,逆之者失寵。

李侍堯在大牢里蹲了不到半年,鬼頭大刀要砍斷他脖頸之前,就得到皇上特赦,以三品要員身份奔赴蘭州辦理軍務,指揮鎮壓蘇四十三挑頭的回民起義。不久,又任命他代理陝甘總督,取代獲罪的勒爾謹。翌年,授予頭品頂戴,加太子太保餃。後來,命他代理戶部尚書。台灣林爽文起義爆發後,命他出任閩浙總督,並作為功勛卓著的功臣將其畫像陳列于紫光閣。

李侍堯結局大大出乎眾朝臣意外︰同樣是犯下乾隆帝恨之入骨的貪污勒索大罪,這麼多大臣貴戚都人頭落地,為何李侍堯能夠死里逃生、寵榮依舊?

事過境遷眾大臣尚轉不過腦子來的事,和珅事先就想明白了。和珅不會仙術,不會掐指靈算,但他確是人精,早就將乾隆帝的那幾根腸子揣摩得清清楚楚、梳理得順順溜溜。

再復雜的事情,一旦悟透,結論會變得十分簡明。和珅在拿捏李侍堯生死之時,將雲貴總督恆文與浙江巡撫盧焯兩位能臣反復比較琢磨,終于悟出前者所以死、後者所以生的深層原因︰恆文在勒索部屬案發被劾後,說弄來的錢是用來進貢的,竟將屎盆子扣到皇帝頭上;盧焯卻咬緊牙關,不扯任何與皇帝有關的事。李侍堯與恆文、盧焯一樣,也是能臣寵臣,但他不像恆文那麼蠢,而與盧焯同等精明,雖然勒索部屬與向皇上進貢直接有關,卻橫豎自個認了,絲毫不扯進貢之事。于是,和珅在幽微的思想隧道里終于找到白亮的出口,茅塞頓開︰給李侍堯留下一線生機必深契聖意。

至于乾隆帝出爾反爾,先是聲色俱厲將李侍堯拎下總督寶座,把鬼頭大刀架在他脖頸上,到頭來卻監而不斬,不按律嚴懲,如此乖戾到底出于何種盤算?有人解讀,說這是因為,乾隆帝鐵面無私,凡貪官污吏一概嚴懲,對李侍堯網開一面、未開殺戒,旨在鼓勵臣屬爭做能臣、不做庸臣。還有的則推論,乾隆帝之所以動手懲治寵臣李侍堯,其動機與歷史上那些巧于搜羅財富的皇帝一樣,是沖著李侍堯聚斂的那堆金銀財寶去的,目的一旦達到,鳴金收兵,並非真想要他性命。a?w?恆慕文主編的《清代名人傳•李侍堯傳》中,這樣推斷乾隆帝處置李侍堯的動機︰「由于歐洲的貿易,廣州官職一直是被視為全國的肥缺。而李侍堯在廣州任最高地方長官長達十四年(應為十五年)之久,超過任何一個總督在此的任期,想必聚斂了大量財富。我們料想,正是這筆財富打動了和珅甚至高宗皇帝本人,才一再使李侍堯獲罪,以便將其財產籍沒。」這兩種解讀雖不能說全無道理,但如此度量乾隆帝,未免將這位聖君過于看扁了。乾隆帝如此處置李侍堯,充分體現了高超的馭臣權術︰即便是寵臣能臣,即便位列督撫之尊,犯了事,朕照樣治你,可以叫你腦袋搬家,也可以讓你官復原職,生死榮辱,悉听朕便,朕要你怎的便是怎的,瞧誰敢不听朕的話!

李侍堯一案,和珅辦得妥帖圓滿,辦到皇帝心坎上。乾隆帝龍心大悅,對和珅非常欣賞。和珅還在返京途中縱馬揚鞭,浩蕩恩寵就潑灑到他身上,乾隆帝頒旨,將他擢升為戶部尚書、議政大臣。五月,抵京面見皇上,他又對雲南鹽務、錢法、邊事等提出建議,乾隆帝很欣賞,均一一采納,付諸實施。乾隆帝再次褒獎他,授其為御前大臣、瓖藍旗都統,使他成為手握兵權的親信大臣。

如果說,精于揣摩皇上心思是和珅得寵鑰匙的話,那麼,善于拉扯關系,則是他固寵的藩籬。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玄機最新章節 | 玄機全文閱讀 | 玄機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