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機 第七章

作者 ︰ 高冕

索尼提供的這發「炮彈」很快發揮作用。言情穿越書更新首發,你只來+康熙帝將索尼領餃多次呈請皇上親政的奏疏拿出來,向文武大臣公開宣布,並布告天下,使之家喻戶曉。鰲拜極不願意小皇帝這麼早出來親政,但這是他自己一次次具名陳奏過,不好出爾反爾作梗阻礙。康熙帝還將索尼等人奏疏呈給孝莊太皇太後。經她允諾,七月初七日,年方十三周歲的康熙帝登臨太和殿親政,接受王以下文武官員慶賀,親臨乾清門听政,從此日以為常。同時,他令鰲拜等人仍繼續以輔政大臣身份,處理國家軍政大事。經過不動聲色的謀劃運作,次年五月,少年皇帝斷然出手,智擒權臣鰲拜,將其革職、籍沒、拘禁,迅速肅清其黨羽,將皇權奪回自己手中。

為褒揚赤膽忠心的老臣,康熙帝推恩及子,將索尼之子逐一晉封為達官顯貴。其第五子心裕襲一等伯爵位,第六子法保襲一等公爵位。長子噶布喇官至領侍衛內大臣,正一品官秩;索尼孫女為康熙帝皇後,這位皇後死後賜謚時推恩及生,將索尼晉封為一等公爵,允其世襲。第三子索額圖,父索尼去世時康熙帝已將他擢升為一等侍衛,官至正三品,且寄予高度信任,參與擒拿鰲拜後又提拔他為國史院大學士,第二年榮晉升為保和殿大學士,官至正一品,獲得文官最高官秩。

這就是鐵血忠臣索尼的結局。

一時忠誠易,一生忠誠難;順境忠誠易,逆境忠誠難;從眾忠誠易,孤然忠誠難;生榮忠誠易,死辱忠誠難。

逆境忠誠,孤然忠誠,死辱忠誠,一生忠誠,索尼全做到了。

索尼之忠意義深遠。誰能說,康乾盛世與此沒有任何關系?

修煉堅韌

3?康熙朝紅人/施瑯

修煉堅韌

羈留京城十三年,是施瑯最為難煞的日子。現實給施瑯所出的題目極其殘酷︰若見不到兒子被殺證據,就意味著他仍將困在皇城,永遠困下去,困到老死;若是見著兒子被殺證據,那是一個父親莫大的悲哀。……施瑯堅信︰台灣能平,台灣必平。經過京城十三年修煉,施瑯已經成為堅韌無敵的蛟龍。殺聲震天,槍炮齊鳴,慘烈的征台大決戰終于打響。就在這緊要關口,颶風突發,怒濤山立。施瑯所率水師前鋒簸蕩漂散,戰斗陣形被狂風打亂,遭到敵艦四面圍攻。見狀,施瑯親率艦船沖擊敵船,不幸被槍銃擊傷倒地,血流滿面……

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南明永歷帝朱由榔被吳三桂用弓弦絞殺于昆明,宣告大陸有組織抗清斗爭的終結。此時,台灣鄭成功已是孤軍抗清,但他仍奉永歷年號,自稱「孤臣」,將自己視為明王朝的臣子,堅持他收復統轄的台灣島從來就是「中國之土地」。

當年五月,年僅三十九歲的鄭成功病逝。其子鄭經掌控父親遺下的大權,主政台灣。他「自稱世藩。凡台灣屬文武各官所用旗 ,均更書為世藩屬下字樣」。他公然「自稱世藩」,並急于將所有文武官改命為世藩屬下,意在自立為主。這是他不久宣稱「台灣非屬中國版圖」,圖謀在台灣另立國家的思想源頭。在這種思想支配下,他一再拒絕削發登岸、歸附朝廷。

時已雄踞大陸的清王朝統治者,不能容忍台灣島從國家版圖中分裂出去,不能容忍蕞爾小島再冒出個皇帝來與自己分庭抗禮,決定用武力征討鄭氏、收復台灣。

台灣海峽波濤洶涌。鄭經想要在大陸彼岸立國稱帝的本錢,是擁有一支當時中國最厲害的水軍。清王朝要把台灣島上妄圖做皇帝的人滅掉,得有一支比對方更厲害的水軍;而想建立這樣一支水軍,關鍵得有一員比對方更高明的水軍將領。

于是,這個人物出現在清王朝統治者的視野里,凸現在大清初年硝煙彌漫、和戰交替的統一台灣的大背景上。♀

此人就是福建水師提督施瑯。

施瑯于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二十七日擔任福建水師提督之職。當時,康熙帝玄燁年僅八歲,朝廷大權實際上由諸輔政大臣執掌。施瑯被提拔重用,主要是受到朝廷重臣、大學士蘇納海的賞識。蘇納海早在順治十七年(1660年)就對施瑯有所了解。當時,他任兵部尚書,曾赴福建同安,檢閱時任同安副將的施瑯整練兵馬情況,進行面試考核。他對施瑯的評語是︰「防守汛地,真有為主實心報效之意。」因此,他向朝廷提出使用意見︰「此副將應給與總兵敕印。」總兵為武職正二品,官秩低于從一品的提督,高于從二品的副將。蘇納海此公,滿洲正白旗人,曾在極富軍事才能的多爾袞身邊擔任侍衛,並參與漢文《三國志》譯成滿文的工作,通曉用兵用人之策。他的建議很快被朝廷采納。施瑯留給蘇納海的印象頗為深刻,後來他提拔為水師提督時,時已升任大學士的蘇納海成了他的奧援。

施瑯是清廷與鄭氏集團敵對雙方都很看重的水軍將領。他統領水師進行海戰的才能,大學士蘇納海、浙閩總督李率泰了解,鄭成功、鄭經父子也了解。當年,海澄公黃梧向李率泰舉薦施瑯時說,此人「仇賊甚深,知自知彼,胸有成算」,「且智勇兼優,忠誠素矢……與梧戮力馳驅,必能剪除海孽」,李率泰將這番建言奏報朝廷,施瑯得以起用。兵部尚書蘇納海親自考查施瑯後,朝廷更明白施瑯是一員不可多得的水師將才,頒諭命他統領一支水師,提拔為綠營軍最高官餃提督之職,獲武職從一品官秩。鄭成功、鄭經父子也深知施瑯厲害,當年施瑯背離出逃、行將投清之際,鄭成功斷言︰「此子不除,必貽後患。」在鄭成功父子眼里,施瑯其人,是猛虎,是勁敵,此人不除,後患無窮。

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趁鄭氏集團權力交接、內爭紛擾之際,清王朝接受黃梧、施瑯建議,命浙閩總督李率泰、海澄公黃梧、水師提督施瑯,向鄭軍發起大規模攻擊,一舉拿下金門和廈門。隨後,攻取鄭軍在大陸的重要基地銅山,鄭經僅率戰船數十艘逃往台灣。

清廷大受鼓舞,意欲一舉攻克台灣。

翌年七月,清王朝任命施瑯為靖海將軍。八月,令其統率新近降清的鄭軍麾下大將周全斌,以及楊富、林順、何義等鄭軍降清水師軍官,統領水師進剿台灣。十一月,施瑯揮率水師浩浩蕩蕩向台灣進發,師出洋面,突遭颶風襲擊,水師兵船無法逆進,只好偃旗息鼓半途而返。

出師未捷,施瑯第一次統兵攻台失利。

朝廷降旨︰「伺機進剿,勿以日久為慮。」

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二十二日,施瑯奉命再次征台。水師船隊在海上行進,再次遭遇颶風,兵船難以前進,在海上折騰三天兩夜,不得不撤回金門料羅灣避風。四月二十六日,風平浪靜,雲開日出,施瑯下令船隊起錨,繼續向台灣進發。可是,船到澎湖口,又一次遭受颶風襲擊。事後,施瑯在上報朝廷的奏本中描述當時水師遭襲的情形︰「驟遇狂風大作,暴雨傾注,波濤洶涌,白霧茫茫,眼前一片迷漫,我舟師不及撤回,皆被巨浪凌空拍擊,人仰船傾,悲號之聲,猶如水中發出,情勢十分危急。臣所坐戰船,亦漂至南方。」據說,當時船隊很慘,有船舷、船尾、船面、船底被狂濤拍裂而進水的,有桅檣、船尾、船具、纜繩斷裂的,有舢板用具被海浪沖走的,還有船只葬身大海的。颶風之下,兵船四處飄散,七零八落,漂泊至鎮海、大擔、浯嶼、廈門、靖衛、漳浦、潮州各地。主帥施瑯乘坐的戰船,也難逃此劫,隨風浪漂泊至廣東潮州海面。

施瑯無功而返,征台再次宣告失敗。

臉上無光的施瑯,急忙向朝廷呈上題為《密報進攻台灣舟師被風事本》,洋洋萬言,解釋出師失利緣由,並且表示,他將「竭誠效命,矢志滅賊」,「挑選精兵,候有南風訊息,即約期復征」。

不知什麼緣故,朝廷失去了原有的熱情,頒諭冷冷地說︰「知道了,進兵與否,已有旨。兵部知道。」不久,還派總兵官孔元章等人赴台招撫。

康熙五年(1666年)正月,大學士兼戶部尚書蘇納海因上疏反對鰲拜提出的瓖黃、正白兩旗圈換土地案,惹惱勢焰燻天的鰲拜。當年十二月,權臣鰲拜憑借手中代幼主批紅之權,在少年皇帝沒有點頭同意的情況下,將蘇納海等人處以絞刑。蘇納海被殺事件與施瑯雖沒有直接關聯,但對施瑯仕途及其高度關注的征台事業很有影響。施瑯從此失去了一位了解和支持他的朝中重臣盟友。

康熙六年(1667年)康熙帝親政,但朝政仍由一手遮天、跋扈專權的鰲拜控制。當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施瑯呈上《邊患宜靖疏》,認為孔元章稱台灣鄭氏答應受撫之說不足為信,對方「未必有歸誠實意」,建議「乘便進取,以杜後患」;他還提出用兵謀略,屆時采用剿撫並用之策,先「據澎湖以扼其吭,大兵壓境,賊必膽寒」,爾後進行招撫,若招撫不成,再「提師進發,次第攻克,端可鼓收全局矣」。

施瑯對自己提出的剿撫並用戰略,頗為自信,認定只要此舉運用得法,必可大獲全勝。

施瑯翹首企盼,等待朝廷命其征台的旨令。然而,此疏呈上去後,如泥牛入海,杳無音信。

康熙七年(1668年)四月,施瑯再次上疏,在題為《盡陳所見表》中,結合自己的見聞,提出對鄭氏集團的看法和對台主張,認為「鄭經逃竄台灣,負嵎恃固。去歲朝廷遣兵前往招撫,未見實意歸誠」;如不討平台灣,而嚴遷海之令,必弊多利少,導致「賦稅缺減,民困日蹙」;倘若讓鄭氏得到喘息,「收拾黨類,結連外國,聯絡土番耕民」,逐漸坐大,窺視邊疆,必後患無窮。

這一次,施瑯很快得到朝廷回音︰「渡海進剿逆賊,關系重大,不便遙定。著提督施瑯作速來京,面行奏明所見,以便定奪。其施瑯之缺,著施瑯自行擇人暫行代管。兵部知道。」同時,上頭還通知,讓施瑯攜帶家眷進京。

施瑯很是狐疑,既然是「作速」赴京向皇上當面闡述對台主張,當是去去就回,何必攜帶家眷?但施瑯更願將此理解為聖上非常隆恩,四月間火速啟程,馳赴京師。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玄機最新章節 | 玄機全文閱讀 | 玄機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