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特長,最重要的環節是家長 第二十七章

作者 ︰ 金剛心;文鑫

有時候自己也因為沒心情這麼說,但是因為已經認識到了這里面的重要性和前面培養成的習慣,所以還是會不自覺說一點,雖然很簡單還是會說一點︰小草又沖我們問寒問好了?——當孩子興致勃勃地問︰樹在說什麼?這時因為我沒心情陪她說小去,也能沿著慣性應付一句︰那個,那個,那什麼你想想樹在說什麼好麼?晚上放學了再告訴爸爸……」

因為知道和理解了啟動孩子智力的關鍵環節是理解力,觀察力和回憶力,所以我在和孩子一起上下幼兒園,或者帶孩子去玩的時候,總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往這三方面引︰今天在幼兒園吃什麼了,吃得多不多?今天在幼兒園學到什麼新歌了,爸爸好想听一听?你看這個石頭象不象舞台,咱們當舞台跳個新學的舞蹈好麼?你看這個葉子是不是好有意思?這個枝頭有幾片呢?你看這個河邊的牌子上寫的是什麼?是不是以後上學要學好多的字?不然走到哪看到字都不認識?

有時候忙起來我也沒那麼多心情陪孩子成長,但是養成了前面的慣性,依然會擠牙膏一樣擠出點什麼︰今天上幼兒園,老師教什麼好好學,晚上爸爸來接你時好想听啊……;你給小草打招呼了麼?等等。+言情內容更新速度比火箭還快,你敢不信麼?

燻陶肯定是有用的,有一天孩子和她媽媽一起接她上高中的表姐放學,她很自然地就問︰「你今天學到什麼新東西了?」她表姐沒反映過來,就隨口嗯了兩聲,我愛人知道孩子為什麼這麼問,于是馬上提醒表姐認真回答她,別敷衍了事,影響了她的這個思考習慣。

盡管我沒有很多父母勤快,沒有他們教孩子時那麼用心,但是我有一點驕傲,那就是我希望能用關鍵點去引導孩子,能讓孩子與其他人其它物種的生命感覺相通,我想這才是對孩子一生對有用的東西,于是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小事情就成了我引導孩子的話題。

生活區花園里有個水溝,里面有很多的小魚和蝌蚪,有一天有位好心的叔叔協助我的孩子用礦泉水瓶裝了幾只蝌蚪回家。她好高興啊。可是我總想她放了小蝌蚪,于是一有機會就說︰你不想小蝌蚪死了是不是?瓶子小了蝌蚪會死的?咱們找個時間去放生好不好?」

連續說了兩天,我以為蝌蚪已經死了就對孩子說︰你看,咱懶一點,沒放生,它就死了吧?

孩子說︰沒死,還能游呢?

果然一搖瓶子蝌蚪還活著,我馬上說︰啊,它還活著,生命力太強了,咱們可別讓它再死了,一會下樓,提醒爸爸咱們一起去放生……

結果過一會,孩子就喊了︰該去放生了;

我听到這話,心里一陣溫暖。

我覺得很是驕傲,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讓她感覺到生命相通的感覺。

家里飛進來蒼蠅,很是討厭,吃的東西必須罩上。孩子在幼兒園知道了蒼蠅拍,就說︰買一個蒼蠅拍,打死它;

我就堅持和她說︰我想打開窗戶放生,我不想打死它,你說呢……

以後遇到蒼蠅時我們家就容易出現兩種聲音,孩子天天在幼兒園接受到蒼蠅拍打蒼蠅的所見所聞,所以一見蒼蠅就自動喊到︰買一個蒼蠅拍……

我總是讓她協助我︰還是放生好……

有一天孩子對我說︰要飛到別人家去的;

我知道她可能把打蒼蠅還是放生的問題去問幼兒園的老師了,老師可能對她說︰趕出去要飛到別人家的;

可是在大自然的食物鏈里,蒼蠅有蒼蠅的貢獻,所以我很想應該讓孩子在我的燻陶里體會到與生命相通的感覺,所以我以後遇到家里有蒼蠅時,還是想讓他幫助給蒼蠅放生。

這樣的燻陶久了,心靈相通的感覺一點點在孩子的感覺里起了變化。

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了一位彝族大娘,她在賣野蜂蜜,周圍有十幾個圍觀的人,有的買有的議論……她說是從大山里采來的。我好奇買了兩斤,然後一邊走一邊品一小塊。走出一百多米,覺得那野蜂蜜很甘甜又不膩嘴,于是更覺得是好東西,就返回去再買。

我把剩下的幾塊都拿到一起︰「我給你包圓了,全賣給我好了。」

我女兒拉了我一下說︰「你別都買了,留點給別人。」

六歲多的孩子說出這樣的話,讓我心里很有點感動。

關鍵環節三,帶動孩子智力成長時,是增加知識量重要?還是增加志向重要?

孩子晚上睡覺纏著媽媽講故事,我听愛人和她講「種什麼種子得什麼希望的故事」,印象很深。

故事說有一個孩子到爺爺家去,爺爺有一塊地,爺爺問他︰「你想種個什麼啊?」按著孫子的希望,爺爺和孫子一起把葫蘆種子種了下去。種完了爺爺說︰「種了種子後,只要堅持照顧種子,就會收獲希望。」孫子就很想看到自己的「希望」,他太想了,第二天他就忍不住去刨開土,看種子在土里有什麼變化?什麼也沒有,孫子很失望。明天他就要回城去了,可能好長時間才來。第三天,孫子起床,看到窗外自己種了種子的地方長出了綠色的瓜藤,藤上結了個大葫蘆,爺爺告訴孫子︰「你種的種子,將來收獲的‘希望’就是這個樣子。」

這個故事我在《哈佛家訓》里就曾看見到過,那里不是葫蘆是西瓜。但是不管是什麼,它們都給孩子輸送了同一個主題︰只要有向往,明天就充滿「希望」。當時我就對這個希望的故事印象就很深刻。

我把這段經歷摘錄,是因為有一個現象值得家長們思考。

孩子不管學啥特長?家長的心願都是同一個;希望孩子長大後有出息。

說到這里,就不能不忍心給天下的家長們「潑」一盆冷水,因為孩子心里的「自我」沒長成「大我」,能收獲真正的「希望」麼?

有一個現實無法回避,現在單身孩子身上的「自我」都重啊?!如果帶著這麼重的自我投入到社會去,人際關系會好麼?沒有好的人際關系,生活和工作會多累心呢?

孩子長大後,大孩子心中的「大我」是相當另人堪憂的。

有一個事情很能說明問題。我在做職業顧問時曾經引到學員做職業日志,日志的第二欄目是︰「今天我又從同事、同行的工作細節中發現了我沒有的優點?」結果怎麼樣呢?一個月過去了,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太多的心思去體會別人身上的優點,記錄在這一欄目下的內容很少很少,而記錄在自我心得這一欄目里的內容很容易長篇大論。

心中不能積累別人的優秀的人是很難得到更多人的支持的,于是就很難找到事業舞台。這就是八成的人為什麼工作後難以跳出平庸層次的根本原因。

于是我就想到獨生子女的時代,孩子心中的「自我」就是「小我」,于是我就很擔心在孩子小的時候不把「小我」向「大我」激發,長大後進入社會或者職場就會多一些艱難。

這麼一想,我就相當清晰地認識道︰「將孩子的自我激發成大我,真是家長不能回避的一課啊。」

于是在我孩子學特長後,我和愛人就比較注意對她的「大我」進行激發。雖然最後能激發成什麼樣的「大我」還不可知,但是這一步也算是做到了做父母的責任吧。

其實「激發」大我的機會是相當多的,只要多用點心,材料隨時可得。

比如,2010年,正官莊杯女子中日韓圍棋對抗賽,韓國出了一個沒什麼名氣的選手,這個姓文的十七歲小姑娘沒給日本和中國任何機會,七連勝,差點從從頭殺到尾讓韓國後面的名將們都沒出手就可能站在冠軍領獎台上。

我把這個新聞多次講給女兒听。

有一次我問她︰「圍棋是在哪個國家發明的?」

她說︰「中國。」

我問︰「現在哪個國家女子國手最厲害?」

她說︰「韓國。」

我問︰「韓國大還是中國大?」

她說︰「中國。」

我最後問︰「你長大後還願意看到小小的韓國把我們這麼大的中國從有殺到尾麼?」

我愛人就把這類對話和同事說了。

有一天,我愛人的同事問︰「你們家教育孩子時,老說想讓她長大為國爭光之類的話?」

我愛人以為她不同意這種教育法,就隨口說︰「我們說說而已,給孩子留個想法而已。」

同事說︰「這樣說很好啊。給一個高目標,將來即使實現不了,也能達到一個超越很多人的高度,活得輕松些。」

這段對話後,我愛人就對這個話題很留心。

她與樓下的鄰居交流時,這個家長很贊成︰「就是要這樣樹立目標。現在親子教育都講究樹立高志向。」

我愛人回來和我說起這件事,接著又引伸出另一件事。

我們女兒和另一位熟人的孩子一起學芭蕾,那個姐姐的芭蕾已經有了一定造詣,台灣著名女歌星來演出選兒童伴舞,她是第二位被選上的。

我女兒在車上問起她︰「你將來做不做舞蹈家,我長大要當舞蹈家。」

小姐姐說︰「我學跳舞就是玩玩,不想當什麼。」

我愛人說到這里評論到︰「她們家對孩子抓得這麼緊,肯定也對孩子抱很大的希望。——哪里不想當舞蹈家?肯定是家里覺得小孩子喊那些口號太虛,沒意思,結果弄得孩子不敢往‘大’里想。」

雖然沒有家長不想孩子「有志氣」,不想孩子向‘好榜樣’學習,可是如果我和大家說一個現象,大概多數家長都會對孩子的「志向」重新思考。

這個現象說起來真是很難讓人相信,無數父母都在望子成龍,可是這些「小龍」長大後,多數工作的大孩子找不到自己的職業志向,多數找不到職業志向的大孩子沒有心情去長期思考自己的職業志向,沒有心情去思考職業志向的大孩子不相信職業志向是從長期的想法中累積出來的。

我們是怎麼對這些問題深有體會的呢?事情是這樣的。

前面說過,有一段時間,我很認真地指導我的學員記錄職業日志,我把職業日志的價值告訴大家——

您知道很多人為什麼那麼討厭自己的主管領導麼?知道四成的人為什麼會因為和領導合不來而辭去自己喜歡的工作麼?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領導只會推著大家工作,遇到問題不能「將心比心」,不能深入問題存在的原因中。

我們研究過的,一個領導如果沒有曾經長期反復體會過自己出現的心情,是很難為部下將心比心的;如果一個領導沒有長期研究工作的細節,遇到問題是很難有心情深入到問題深處去的。

所以職業日志不是普通的日記,他是打工的人重要的事業資源,做專業管理和做培訓的人都知道自己累積的職業日志是多重要。一個人要想在職場里有出息,必須修煉「與事通理、與人通心」的素養。

職業日志的第一條就是思考自己的職業志向。

我的一些學員听到這些後,就認識到職業日志對自己職業生涯無可取代的重要性,接著開始很投入地記錄,希望自己未來做培訓、做管理時手上能有一本豐富的「教材」。

職業日志中第一條是︰「每天拿出點時間思考三年、五年,甚至十多後我在職場是個什麼樣子。」

問題很快出現了。

多數學員只是象征性地回憶了一下,幾天後的職業日志就變成了隨心而動的簡單的日記。

如果只是想一想,那麼自己想出的「志向」就只是一個想法,還算不志向;只有出現這樣的現象「自己總是忍不住會思考某一件事情怎麼實現,這個想的過程才叫‘有志向’」。

這樣的例子多了,我就會忍不住問一下︰「為什麼這麼多大學畢業的大孩子,沒心情去發現、去尋找,去累積自己的職業志向呢?」

說這些,是想對天下父母們說︰「如果我們不從小就開始啟迪和燻陶孩子的志向,那麼我們的小孩子長大成人後,就會重復上面提的那些大孩子的現狀。」

有了這些體會,我和愛人就會在很關注「志向」的激發,我們想︰「如果能讓孩子的志向和身體一起發育,肯定比長大了遇到困難時再勵志要有用得多。」

`11`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學特長,最重要的環節是家長最新章節 | 學特長,最重要的環節是家長全文閱讀 | 學特長,最重要的環節是家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