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黎明 第二十七章 定論

作者 ︰ 戒念

日子一天天過去,過了半個月王伯良也沒有等到期待中的調令,以周盛傳的地位和聲望,這樣的調動對他而言絕對算不上難事,但偏偏現在就沒有動靜了。這讓王伯良心中感到奇怪的很,隨即他也便明白這其中的關節——就算李鴻章給了自己一個差遣,但是他還沒有獲得朝廷的正式認可的官生身份,這正式的差遣也自然沒有。一天沒有搞定這個問題,不說王伯良做再久的官也沒有品級,他的差遣也是得不到朝廷的承認而成為「非法黑戶」,他頂多也只能算是李鴻章的幕僚,在這種情況下調任盛軍自然就成了個笑話,別說王伯良當初沒意識到這點,怕是連周盛傳也沒想到還有這麼一個令人尷尬的麻煩。

正當王伯良有些急躁不安時,他卻一下子同時接到兩個消息——第一個消息便是他一直所期盼的政治身份的問題;第二則是剪辮事件的當事者容揆和譚耀勛半個月後即將抵達上海。李鴻章上奏朝廷建議授王伯良以舉人身份入國子監當時一到北京便被批靛無完膚,就連老李自己也覺得這麼做不太靠譜。只是形勢逼人要是此事辦好了,他在留美幼童的剪辮問題上就得以月兌身,就當連老李以為沒戲的時候卻是峰回路轉——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慈禧太後不知出于什麼原因出面擺平朝廷內部的反對聲音,說當年「送這些幼童出洋便說學成回國後成為‘洋翰林’,翰林太重常以三甲進士出身之庶吉士留館擔任,這是不可輕授朝廷也沒有先例可循,但是舉人身份總是要給的」。

這些幼童出去的時候便是官生身份,回來也必須要在朝廷任職不可留在外洋,更不可私自接受國內非官方任職,這意味著他們只能做官,不然他們除了叛逃堅決留在國外不回來之外只能餓死,因為在國內絕對不會有任何一個商家敢雇佣他們。而且授予他們的官職必須是實授官職絕不可能是個虛餃,以此理論只有舉人才能有這個資格,秀才自然也可以做官,但卻都是虛餃不實授。

在王伯良眼中前期朝廷內部的爭論簡直就是一出鬧劇,而到慈禧太後出面擺平爭論的時候,他自己也都覺得有些荒謬的感覺。在後世歷史教科書上的臭名除了汪精衛能夠與之相提並論的慈禧太後居然力排眾議給自己弄個這麼高的政治地位,這實在是太讓王伯良感到意外了。不過王伯良心中也暗自隱約的猜想,這或許是慈禧太後對清流的一種態度的表現,據他所知的過不了幾年便會爆發的清法戰爭是清流為主力的,諸如早年的清流代表人物張之洞還有現在風頭正健的張佩綸,自清法一戰之後清流實力、聲望幾乎受到毀滅性打擊。

王伯良一直認為慈禧太後這樣的人你可以不喜歡她,估計也沒有人喜歡她,但是卻絕對不能輕視她,這個有著強力政治手腕的女人縱橫晚清政壇數十年,除了最早的兩次鴉片戰爭之外,幾乎後面中國所有重大的政治事件都與她有關聯。看看她手下那一長串灼灼生輝的名單,如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這樣的人物不管什麼原因都為她所用,這樣的人難道只有昏庸的屬性?有時他覺得若是歷史上慈禧太後只要還活著,估計想要推翻滿清統治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必是要走造反這條路的,而慈禧太後也必然是他最大的敵人——盡管現在的他在慈禧太後眼中連個螞蟻都不如。

連同一起下結論的不光是王伯良一人,這場前後持續了近三四個月的較量雖然是極為無聊可笑的,但是也可以說是對全體一百多名留美幼童而言卻是決定一生命運的裁決也毫不夸張。留美幼童計劃原本事件跨度在十五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只是才開展了四次就終止了,原本所有的政治人物都以為等這些幼童學成歸來的時候自己可能早就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了,就連李鴻章自己也認為第一批留學生歸來的時候,他的政治生涯也是時日無多,這些幼童算是自己送給後繼者的一筆財富。

可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留美幼童的學習能力如此之強,如王伯良已經都完成兩個國家的大學學業,而其余比較快的明年便可完成學業,而大多數留美幼童也要準備花旗國的大學了。這樣一來留美幼童學成歸來後如同王伯良一般就要面對安置問題,今年只有他一個,明年就是詹天佑和歐陽庚,後年至少也要有七八個,若是留美幼童中在大學也要跳級的話就更多了……

暫且不說這持續了三四個月的爭論是否有意義,對朝廷而言這不是安置王伯良一個人,而是馬上要到來的一百多個留學生,這第一個安置人員的政治地位和差遣對後面的人有著指標性的意義——慈禧太後最終拍板王伯良授舉人功名,交由北洋差遣,而後學成歸來的留美幼童皆授秀才功名,由南北洋大臣協商差遣。「洋翰林」自慈禧太後出口,而留美幼童是絕無可能入翰林的,便名義上轉國子監,王伯良為舉人監生為舉監,余者全部授副貢——鄉試中沒有考中舉人但成績尚可者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國子監的貢生為副貢,留美幼童也不可能入國子監學習,給的這些都是虛名,真正實惠的還在南北洋大臣手中。

這樣的結局也是非常不錯了,至少在王伯良看來便是非常完滿,與其他留美幼童不同,他是打定主意要考科舉的。別看朝廷授予自己舉人身份,但是絕對不會有人真的將自己看成舉人,不過在王伯良看來這個舉人的身份最大的作用並不是做官的標準,而是可省去了自己參加鄉試的麻煩。畢竟無論哪一級科舉考試都避免不了各種意外,古往今來有多少才子都倒在了科舉考試這個大坑里蹉跎終老,到了鄉試這一關的時候運氣就極為突出了,王伯良這次可撿了大便宜直接跳了過去。

有了舉人的身份之後,很快北洋便安排好了王伯良的差遣——調盛軍听用,保薦他為參將加副將餃,朝廷恩準。當然這個任命也引來了一片爭議,出洋數年回來卻就職武將,雖然品級是挺高的,但卻是得不償失之舉。不過李鴻章的任命也讓人無可辯駁,王伯良在德意志學得便是軍事,而他本人有沒有反對。這正如他剛從耶魯大學畢業時卻突然選擇去歐洲學習軍事一般那麼令人出乎意料,只是讓人驚訝而已,這只不過是他給讀書人再做一次「示範」而已——太平年代並不缺乏普通的兵勇,將一個大字不識的兵勇培養成合格的軍官這實在是太難了。

在去盛軍之前王伯良除了求見李鴻章表示感激之情加強一下「師生」關系之外,最重要的便是將親衛營的事情交代清楚。他對二十六名親兵也隱瞞,當著營中幾位主官的面把事情講清楚,跟他去盛軍的話那以前的軍餉許諾肯定是要做修改的,去留他並不做強制,結果只有九個親兵願意跟他去盛軍,其余的都覺得留在親衛營更好——俗話說千里為官只為財,在這太平年景時若不是因為銀子誰願意背井離鄉去當兵?

王伯良對那些不願意跟自己去盛軍的親兵們沒有什麼怨恨,只是嘴角略微露出了嘲諷的笑容——他們以為自己在李鴻章校閱親衛營的時候露臉就可以保證能夠拿到所期待的軍餉?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真的按照他的意思來分配那些賞銀,這些親兵怎麼也要得到五十兩,結果底下的營官分配若非自己提前叮囑多給十兩,怕是他們也跟那些普通兵勇沒什麼兩樣。再說李鴻章校閱親衛營絕對是有目的的,賞金也是別有用心,這些都是針對他的考驗,以後就算有檢閱賞金也不可能這麼多了,攤上這麼一群貪婪無能又短視的上司,這些親兵以後在親衛營的日子還能好過?

「你們跟著我去盛軍,那你們的月俸肯定是不可能有這麼高的,更不要說我曾經對你們槍法精進的獎勵,這些你們可曾想好?」王伯良笑著問道︰「當然,若是各位剛才不好意思拒絕我,現在也沒有什麼外人,提出來我也不會怪罪也照樣給你們三十兩銀子,你們或是在親衛營當兵,或是回家都可以!」

九個親兵互相看了看,趙國琦說道︰「大人,我們哥幾個都早就商量過了,至少我們幾個是跟著大人走了,銀子少些也無所謂,落到兜里的銀子才是銀子,大人對待屬下至少是說到做到並無半點虛言,這些日子除了有公事處理之外,營中操練我們做多少大人就做多少,哥幾個信得過大人,哥幾個覺得大人給的銀子再少早晚也會比他們幾個多……」

這個說話的趙國琦便是當初第一次見親兵的時候問自己軍餉的趙二狗,這二十六個親兵到最後他全都留下來,並且為他們都取了名字,並且還說若是他們槍法能夠十槍五中拳頭大小石頭的時候,便會給他們取一個字,就像那些文人一樣。

「好!不錯!這話雖然不好听卻也是正理!」王伯良笑著站起來說道︰「咱們以後的頂頭上司就是天津鎮總兵周盛傳大人了,校閱親衛營那天他也在,對你們的槍法也是贊不絕口認為你們在槍法上還有培養的前途,也曾特意提出來將你們全都帶到盛軍中去,不過他沒法出這麼高的軍餉我也不願意為難你們,畢竟咱們好合好散……他給出的軍餉是你們每個人每月十二兩,這十二兩就是定死的軍餉不會像親衛營那樣還帶獎勵或是懲罰的浮動……」

「十二兩?」幾個親兵紛紛議論起來,其實這也是不錯了,可惜就是沒有獎勵的浮動軍餉了。

王伯良拍拍手打斷了幾個親兵的小聲討論︰「這一次還是一樣先小人後君子,我還是給你們兩條路,第一條這十二兩就是定死的餉銀,直到你們不再當我的兵為止,當然要想當我的親兵還是要考核的,若是連我親兵的標準都到不了,那可是對不起你只能拿小兵的銀子……這個先放到一邊,待會我會跟你們講明白這考核的事情;第二條是每月十兩,然後其他跟親衛營時一樣,我也跟你們實話實說,如果你們真的能夠拿到十二兩以上,多出來的餉銀我來給你們掏腰包……」

「當然是第二種啊!現在少一點等以後就多了……」

「大人,那年底有雙份餉銀麼?」

「有!大家辛苦一年到頭,過年兜里自然要多些銀子,大家也好過年……」王伯良笑著說道。

趙國琦一豎大拇指笑著說道︰「這才是放在兜里的銀子!」

「少來這套!」王伯良笑著說道︰「各位放心吧,若是一年後你們若是比那些留下來的親兵拿錢少,我就算自己掏腰包也會給你們補全……其實跟著我走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缺銀子,至于每月缺了的那五兩銀子,也不是我缺那些銀子,而是怕你們大手大腳,年底的時候我會按照你們留下的住家地址寄回你們的家鄉……」

不是王伯良夸口他還真不缺這些銀子,對于能夠跟他一起走的這些親兵,他是決計不會讓他們吃虧的,哪怕周盛傳開出來的餉銀少他也會自己掏腰包給補全,若是這些親兵的槍法能夠超乎他想象滇高,那他更不會吝嗇銀子——這年頭什麼最重要?當然是人才!這些親兵怕是自熱武器裝備清軍以來最早接受狙擊訓練的士兵了,哪怕是在現在的世界各國陸軍,這樣有意識的培養狙擊手估計也足以排的上號,他甚至想將他們培養成特種部隊。不過遺憾的是這些親兵無論在年齡上還是在文化基礎上顯然處于劣勢,也只能讓王伯良當做試驗品,為以後訓練特殊類型士兵提供參考價值。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帝國黎明最新章節 | 帝國黎明全文閱讀 | 帝國黎明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