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大明朝 張獻忠大西政權歷史

作者 ︰ 童家大神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建立的農民政權,與明朝並立。1643年在武昌初建。1644年張獻忠佔領成都後稱帝,正式建立政權,年號大西。轄有四川省大部。1646年清軍攻入四川,張獻忠犧牲,由其義子孫可望繼統大西軍余部。大西軍後轄有雲、貴兩省及四川省的一部,其政權組織後一度改稱興朝。采取聯明抗清戰略後,孫可望接受了南明的藩封,同時取消了**的國號,大西軍及其政權成為南明王朝的重要組成部分,後更成為南明抗清事業的最後和最重要的實際核心力量。大西政權的歷任最高領導人是︰太祖高皇帝張獻忠(年號大西);興朝帝後主孫可望(年號興朝)。大西政權的敗亡張獻忠攻入成都的時候,清軍已經入關四個月,李自成的大順軍尚在苦守山西,南京史可法、馬士英等人奉立小福王監國,天下正在混亂中。但張獻忠沒能抓住這幾個月的寶貴時間,他雖然也建立了政權,但並沒能夯實自己的統治基礎,反而因為率性妄為,殘忍嗜殺失盡了民心,也摧毀了自己統治的經濟基礎。明朝殘余力量因為他不留余地的殺降殺俘政策而被迫拼死抵抗,並與南明福王政權取得聯系,獲得了正統地位;地方上稍有些力量的強者,也總是試圖反抗他。縱觀張獻忠在四川的所作所為,我們只能說,他雖然在謀士們的勸導下,也曾一時心血來潮想建立自己的根據地,並在這方面邁出了腳步,但骨子里,他仍然只是個「流賊」,信奉的還是羅汝才式的流寇理論︰「吾等橫行天下為快耳,何專土為!」只會破壞,而不會建設。張獻忠在那個紛繁動亂的時代里,不是一個具有帝王風範的領袖。他最喜歡采用的手段就是殺人,而只會殺人的皇帝,老百姓是不喜歡的。張獻忠攻陷重慶之後,隨即向成都進軍,並多少兵力守城。防守長江的明將曾英,尾隨其後,于一六四五年初佔領了重慶,川東潰散的明軍士兵和難民紛紛歸附他,重慶一時成為川東抵抗張獻忠的旗幟。對此,大西政權當然不能忍受。二月間,張獻忠派劉文秀率兵三萬再次攻打重慶,進抵合川,據多功城為營。多功城是南宋威抵抗蒙元而建的堡壘要塞,今屬重慶渝北區。十八日,劉文秀在此兵分兩路,陸路攻佛圖關,水路自嘉陵江而下,夾攻重慶。曾英得知情報後,先將老弱難民送往涪州,只留下精銳部隊,準備與劉文秀決死一戰。他以于大海防守嘉陵水路,在沙坪龍門設防,張天相防守佛圖關陸路,並再三叮囑這兩路不得出戰,任務是把劉文秀牢牢鉗制住。隨後,他親率五百輕騎兵,繞道潛出多功城。劉文秀輕敵,疏于防備,多功城被一舉攻破,斷了後路。曾英隨即取大西軍旗幟,沿嘉陵江急行,與于大海合擊劉文秀主力于沙坪龍門。當時的古戰場,即在今重慶沙坪壩與石門之間一段江面上,江中有石磯兩座,分水路為三,在此下游,還有數里長的鵝卵石灘涂伸入江中,在二月枯水季,與嘉陵南岸之間僅間隔數十米。余大海以竹籠裝卵石,沉入江中為堰,並以竹索、鐵鏈橫截南北,隔斷嘉陵水路,自率水陸軍在石磯和兩岸設防抵抗。劉文秀至此後,頓兵不下。曾英遂偽裝大西軍,自背後突襲,于大海也趁機以水陸兩路夾攻,劉文秀大敗而逃,艦船損失殆盡。曾英隨即又揮師擊敗陸路大西軍于亭溪。這是張獻忠軍自入川以來,遭受到的最大失敗。自成都逃出的參將楊展,也收集舊部數千人,于三月初六,自永寧攻敘州,以守備馬應試偏師夜渡雪灘頭,次日晨與大西軍戰于南岸,生擒兩千余人,大西軍溺死無數,南明軍取得了又一次勝利。但楊展隨即被張獻忠派來的孫可望擊敗,退到魚月復關自守。張獻忠的處境也逐漸開始不妙起來。李自成在清軍多鐸的進攻下,放棄西安南下湖廣。四月間,李自成留在陝北的部隊在李過、高一功率領下,放棄延安、榆林南下,自川東北南下湖廣追趕李自成主力,這支部隊一路攻陷川東北太平、東鄉、達州、夔州、新寧等處,大西政權的東北方門戶洞開。此時張獻忠更加暴躁,遣兵四出屠戮,稱之為「草殺」,作放棄四川的準備。保寧等大城市相繼被屠城,成都市民也被有計劃地分批屠殺,大西軍以人手驗功,在驗功的地方,人手堆積如山。甚至有些大西軍的將士,因為實在不忍心下手,干脆自己自縊身亡或逃走。張獻忠的總兵溫自讓率百余騎兵逃跑,其全家被殺,溫有個小兒子,粉白可愛,張獻忠在孩子周身烙上萬字符,稱為「錦孩兒」。都督張君用、王明等數十人,都因為殺人少,遭剝皮而死,全家被屠。被派出擔任「草殺」任務的各路部隊,都不敢把殺人數據報得太低,為了讓張獻忠高興,大興浮夸風。孫可望報殺男子五千五百八十余萬,殺女子九千二百萬;劉文秀報殺男子九千五百六十余萬,女子八千八百萬;李定國報殺男子九千九百余萬,女八千八百萬;艾能奇報殺男子七千六百余萬,女子八千八百九十六萬……累計數約六億八千萬人。所以清人編撰的《明史流寇志》說大西軍,「將卒以殺人多少敘功次,共殺男女六萬萬有奇。」這個數據顯然是浮夸的,但浮夸的根源,還不在于清人,而在于大西軍上下因畏懼張獻忠而編造的數據。後世所謂清人「誣蔑」張獻忠之說,多把這個數據拿出來為例,認為當時四川不可能有如此眾多的人口,並進而推論連「張獻忠屠四川」都是清人的栽贓。編《明史》的張廷玉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老臣,毋庸置疑,在感情上當然會有所偏向,但他對于《明史》的編撰還是比較客觀的,所言基本上都能做到有所依據,這些數據雖然不可信,但通過分析這些數據的來歷,我們多少可以窺見當時的一些歷史背景。把周邊破壞得差不多後,張獻忠先生準備離開成都,嫌自己的兵們拖家帶口太累贅,殺!嫌老弱病殘人馬太多,殺!連自己的家口也不放過,趁醉酒把自己的幼子撲殺,醒來又以姬妾人等不勸阻為由將這幫人也殺了……八月中,他隳成都城,焚蜀王宮,還燒掉了殘存的民房,凡石柱亭欄也在其中,過大難毀者,聚柴草焚燒。成都中園有梨花數千株,每年三月三到此游賞,已是成都風俗,但這些梨樹也沒能躲過這一劫,被當作柴火燒掉了。史書評價道︰「屠城、屠堡、屠山、屠野、屠全省,甚至千里無人,空如沙漠,自亙古以來,有也!」他毀滅成都後,帶兵北上,攻陷順慶,屠殺順慶居民五六十萬人,並宣示城中,稱四川人為「蜀獠」,說朕待蜀獠最好,而蜀獠每每要反,負朕之極,故盡屠之。張獻忠將劉進忠屯于保寧,所部多是川兵,听說張獻忠盡屠川兵,都很惶恐,劉進忠就帶著部隊叛變,走投無路之下,听說清軍已到漢中,便投降了清軍。五月中,李自成在九宮山被殺,余部陷入混亂,清廷遂以肅親王豪格替代阿濟格,統帥追擊李自成的這支部隊,轉進漢中,準備入川消滅張獻忠。劉進忠投降後,豪格便以他為向導,南下進川。十二月十一日,清軍探知張獻忠屯兵于西充鳳凰山,潛兵偷襲。這天清晨大霧,清將鰲拜率所部登山,張獻忠部下發現敵情,向他匯報,他輕蔑地說︰「搖黃賊耳!」將報信的人斬首,不相信清軍來得這麼快。直到清兵已到營門,他才穿著飛龍蟒半臂,也不披甲,腰邊隨便插著三支箭,嘴里還咀嚼著早飯,帶幾個人出帳查看敵情。當時清軍前鋒與他只隔一條溪流,他著裝太明顯,立刻被擔任清軍向導的劉進忠發現,劉隨即指示鰲拜手下蒙古章京雅布蘭︰這就是張獻忠!雅布蘭抽箭射之,張獻忠咽喉中箭落馬而死。清軍大呼「獻賊死矣」,大西軍群龍無首,大亂,孫可望等人用錦被包裹張獻忠的尸體,草草將他埋葬,然後率殘部突圍向東逃走。清軍清理戰場,發現了張獻忠的尸體,將他挖出斬首,後懸掛于成都北門示眾。一代梟雄,就這樣草草落幕了。他只比李自成多活了半年,這一年,是農歷乙酉年,西歷一六四五年。清軍擊殺張獻忠後,慕名已不成其為一個城市的廢墟成都,可這個曾經的錦繡都市,在戰略上,經濟上都失去了價值——如今連來自異域的落後民族也覺得沒有興趣她了,清軍隨即退出成都城,向東追擊張獻忠殘部。張獻忠的四個養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率部沿江東走,後折入貴州,在清軍強大的壓力下,也覺惶惶。李定國、艾能奇都提議和南明政權合作,而南明唐王也表示出合作的姿態,稱︰「獻忠所害者,兄弟也,非君父也,若降,免罪立功。」一天艾能奇問汪兆齡︰「現在老萬歲死了,我們該怎麼辦?」汪兆齡不解他的意思,回答道︰「將軍們照舊行事不好麼?」艾能奇大怒道︰「老萬歲在成都,你當宰相,不能輔佐他治國,一味勸他殺人,以致人心危懼,不肯歸從,天下都把我們叫做‘賊’!今天已到如此地步,你還要勸我們做‘賊’!」即拔刀殺掉了汪兆齡,這一段對話,也客觀反映了張獻忠在四川的所作所為。隨後,四個養子分掉了張獻忠的軍隊,貴州,在名義上投降了南明政權。從此,這些內戰英雄又走上了民族的戰場。張獻忠的四個養子中,孫可望投降了清朝,並引導清軍攻擊自己曾經的義兄弟們;艾能奇、劉文秀先後病死,沒有太大的作為;只有李定國,在南明永歷帝的旗號下,和清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戰,也一度取得了擊殺清軍敬親王尼堪、定南王孔有德這樣的輝煌勝利。但時代的大幕既已落下,僅僅靠一兩個英雄的奮戰,又能改變什麼呢?一六六一年,歷時十五年之久的南明永歷政權覆沒。次年,也就是康熙元年的六月十一日,李定國聞知永歷被吳三桂殺死于昆明,他本已重病,仍仰天大哭,吐血數升,二十七日,那個時代的最後一顆名將之星,隕落在南蠻異域,他臨死前的最後一句話是︰「任死荒郊、勿降也!」這一年,李定國才四十二歲。大西就這樣的走完了他的歷史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威武大明朝最新章節 | 威武大明朝全文閱讀 | 威武大明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