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 15

作者 ︰ 阿方索•卡隆

倘若扔掉了「太空」和「特技」的帽子,《地心引力》確實算不上一部好電影,甚至連「冒險」的元素都沒有。♀里面的人物,雖然大多數只有一個女人在表演,在全程都是被動的,只有馬特是主動的,還主動的讓自己死掉了。女主角的動力甚至一開始都不是為了「活著」,而是自暴自棄的。人物的單調,再加上劇情的軟綿無力,使得整部電影的亮點全是在太空奇觀和特技技術之上了,這兩個元素掩蓋了整部電影,甚至超越了電影本身敘事、人物的構成。以至于觀眾看這部電影,完全是為了獵奇而去,而不是為了電影本身的敘事,電影里的人。在我看來,《地心引力》是一個在敘事和人物上並不突出的電影,但是它的畫面加分太多。

再去談電影的影像風格和特技技術,這有點太沒新意了,《地心引力》那麼重要的把一個女性的戲份加大到這種程度,猜測除了和克魯尼的片酬有關之外,導演心里想表達的那個東西才是最主要促成女性獨大的原因。

總結的說,《地心引力》拍的是太空歷險記,其實講的生命起源和母體。電影中幾個鏡頭表現了導演對于生命起源和母體的野心。影片結尾,瑞恩從神舟返回艙中鑽出來,爬到岸邊,模著泥土,艱難的站起來,走向原始樣貌的大陸。這一系列鏡頭全是暗示性質的。神舟返回艙的形狀是倒置的「梨」,在生理學上看,對比的是女性子宮。神舟倉門里面灌滿了水,瑞恩從倉口鑽出來,其實著嬰兒破羊水而出世的暗喻。瑞恩來到岸邊,顫顫巍巍的站起身,其實從生命起源角度說,正是海洋生物進化成陸地生物再到人類的過程。這一切都在說明一個問題,導演想拍的並不是太空,或者是什麼科學上的冒險,他就是在果的呈現一個生命進化史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還沒有帶著他個人的思考或者辯證的看法,只是果的呈現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而已。導演拍攝但空歷險記,其實只是一個的假設而已,整部電影其實和「科幻」的概念背離很遠,所謂的科幻,是建立在科學事實和想象力融合基礎之上的產物,二者不可或缺,而《地心引力》其實沒有對太空世界展開太多的想象,它甚至不如更加俗氣的《超人》來得有創造性。《地心引力》只是在呈現一個極近真實但空美景,這種景色對于地球幾十億人口來說是很少見到的,所以大家會覺得這是一個奇觀,進而會因為技術的逼真而覺得電影是一部偉大的電影。其實不然,導演拍攝《地心引力》只是一個寓言式的前提。

宇宙,所有人都知道,這才是生命的真實源起之地,地球上一切的生命演變都和宇宙之間的物質交換有著密切的聯系。導演將《地心引力》放在太空空間,設置了一個女性角色貫穿始末,外加幾個男性角色,這些其實都是為了一個終極科普展示做的設計而已。導演將宇宙比為母體,這是第一層面的。那麼馬特也罷、瑞恩也罷、那些莫名其妙死亡的消失的宇航員也罷,都是作為生育源起的男性生殖細胞和女性生殖細胞。所以一開始會有一場碎片戰爭,使得整個太空只剩下一男一女。馬特和瑞恩但空漫游就像是精子卵子的融合過程,最終精子(馬特)將自己的所有生命力灌注給卵子(瑞恩)。有一個長鏡頭︰在馬特松開繩索漂流進太空深處之後,瑞恩鑽進俄羅斯空間站之後,她月兌掉宇航服,微微蜷縮著身體,漂浮在半空中,閉著眼,恰似一個人類胎盤還沒有出生的模樣,旁邊的繩索恰如其分的充當了「臍帶」的作用。而後一開始對生命無感的瑞恩在幻覺馬特出現之後瞬間覺醒了,努力的鑽進了子宮(神舟返回艙),這是第二層面的母體。隨後就是瑞恩重生,新生命的誕生。這整個過程其實就是人類生命從無到有的過程。

如果單純的說導演在向生命的偉大致敬,我們從電影《地心引力》里看到的並沒有太多的人類學思考。《生命之樹》同樣講述了導演對于人類起源和生命演變的一種看法,甚至于電影中加入了一段頗為突兀的宇宙大爆炸理論。但是《生命之樹》的導演還是加入了一段真實人類關于生死、情感和生活的故事,雖然那個故事簡單到了純粹文藝的地步,但是還是能夠看到導演憚度。而《地心引力》,野心勃勃的導演肯定是沖著奧斯卡最佳影片去的。但是電影中關于人文、生命、生死的一種判斷和看法其實並不一定比普通的劇情片更「沾」地氣,一定程度上,太美的畫面和特技技術對比蒼白的故事和敘事方式,即使演員表演的很到位,也是無力的。這一點,導演確實應該看看《少年派》是怎麼做到的。起碼一點《少年派》是做的比較好的,那就是比《地心引力》更有看待人生和生死憚度。

所以觀眾都被導演欺騙了,以為是去看一部偉大的科幻電影,其實莫名其妙的被一場用特技和太空美景掩蓋了面貌的科普片給「欺騙」了。當然,對于大眾來說,看到的就是樂趣,沒必要看得那麼較真。

但是為了這麼美但空景色,還有特技技術,我可以忽略掉劇情上的不滿意,點一個「贊」給《地心引力》。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地心引力最新章節 | 地心引力全文閱讀 | 地心引力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