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毀滅還是新生? 24.危機六︰糧食與水資源危機

作者 ︰ 天行獵人

第24節危機六︰糧食與水資源危機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測算︰2008年度世界糧食庫存由2002年度的30%下降到14.7%,為30年來之最低;世界糧食儲備僅為4.05億噸,只夠人類維持53天,而2007初世界糧儲可供人類維持169天。糧食儲備的大量減少已成為全世界無法忽視的問題。

在過去十年的大部分時間里,全球糧食消費量一直高于產量。據預測到2030年糧食需求將會提高30%至40%,全球新一輪糧食危機的到來似乎已無法避免。

近些年來,一些西方政客和學者熱衷于將世界糧食危機歸咎于中國,稱這場危機的主要原因是中國人消費的牛肉越來越多,而生產牛肉需要消耗更多的糧食,更有甚者,將"成百萬中國人、印度人和非洲人生活水平提高"作為糧食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可悲的是,這種極為荒謬的邏輯也成為一些西方主流媒體的"依據",推波助瀾,狂熱炒作。

實際上,中國並不是世界大米、小麥、粗糧和肉類產品的主要貿易國。自2003年以來,中國在滿足了自身消費增長需要之余,還向國際市場上出口了大米、小麥和肉類產品。雖然中國是粗糧的純進口國,但中國的進口量遠小于歐盟、日本、韓國、墨西哥等國家,近兩年來進口量也沒有出現激增。

其實,世界糧食危機出現的原因主要是︰

(1)世界石油價格不斷上漲,突破歷史水平,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成本,造成農業生產所必需的肥料和柴油價格的上揚以及運輸成本的大幅增長。

(2)不利氣候因素造成主要糧食生產國減產,出口量大幅下降。

(3)由于世界石油價格的居高不下,美國、歐盟和巴西等國將大量原本出口的玉米、菜籽、棕櫚油轉用于生產生物燃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些傳統農業出口大國的農業生產格局並降低了出口。這些政策的變化不僅造成了食物供給的減少,更引起了市場對于穩定供給的擔憂和恐慌,進一步加劇了糧食價格上漲預期。

(4)美聯儲的不斷降息,房地產市場低迷等都釋放了大量的投資資本進入大宗商品期貨市場,由于市場預期國際農產品價格將維持高位,故國際投機資本大量進入國際農產品期貨市場進行投機炒作。

(5)由于糧食價格在短時間內持續上漲,導致一些傳統的糧食純進口國,如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加速糧食進口,以確保國內糧食供給;另一方面,一些出口國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也進一步加劇了供給短缺和市場恐慌。

(6)長期以來,發達國家的巨額農業補貼嚴重扭曲了貿易,人為壓低了國際農產品價格,致使發展中國家的中小糧食生產者和農民不得不放棄農業生產,轉而生產其他經濟作物,致使糧食自給能力嚴重不足,大量依賴進口來維持國內糧食供應。

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2009年的主題是「應對危機,實現糧食安全」。日益嚴峻的氣候危機,正是糧食安全面臨的最大挑戰。溫度上升帶來的糧食減產、干旱洪澇等極端氣候以及病蟲害加劇等問題,正在影響到全球的農業生產。怎樣確保糧食安全,已經成了人類面臨的一大問題。

糧食安全,顧名思義,就是能確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既買得到又買得起他們所需的基本食品。正所謂︰「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既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也是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資料。糧食安全與社會的和諧、政治的穩定、經濟的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完善糧食應急儲備體系,確保糧食市場供應,最大限度地減少緊急狀態時期的糧食安全風險,是政府的職責,也是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聯合國公布的數據,2009年全球每天忍受饑餓的人數達到約10億人,而且這一數字將繼續增加。而在中國,耕地僅佔世界10%,人口卻佔世界的22%,十幾億人的糧食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2001年發表的《中國糧食問題》白皮書,明確表示中國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糧食基本自給,高度重視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立穩定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建立符合中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糧食安全體系,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這既是政府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糧食安全的總目標。

聯合國糧農組織研究報告指出,今後20年至50年間的農業生產將受到氣候變化的嚴重沖擊,並進而嚴重影響全球長期的糧食安全。除了人口、氣候等常態因素直接作用于糧食生產外,偶然性因素也會對糧食安全形成沖擊。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蔓延,其對世界糧食生產的投入、市場交易乃至未來走向都已經產生了明顯的負面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有可能具有長期性和深入性。

盡管糧食安全所遭遇的挑戰已經引起了不少國家政府和國際組織的高度警覺,但糧食安全問題並非一個或幾個國家和區域性組織的單兵作戰所能解決,未來需要制定一個全球性的應對方案。

第一,提高全球性耕地的資本投入。資料顯示,目前世界一些主要糧食生產國提高產量仍有很大潛力,比如有「糧倉」之稱的烏克蘭,目前的糧食單產還不到美國的一半,擁有大量耕地的俄羅斯糧食單產甚至更低,而巴西還有4億多公頃可耕地尚未開發。

第二,營造公平合理的國際農產品貿易秩序。圍繞著農業問題所進行的「多哈回合」談判必須盡管結束,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應該在協調各方利益的基礎上做出相對的讓步。主要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農產品出口國凱恩斯集團應當大幅削減對農產品的出口補貼,以歐盟、日本、韓國等為代表的農產品自給國集團必須大量削讓關稅和配額限制,而二十國集團也應當盡可能地降低市場準入的門檻。

第三,創建協調性與聯動性的國際機制。(1)聯合國可建立一個全球性糧庫,履行「世界糧食銀行」職能,並制定「特別借糧權」,幫助最不發達國家應對糧食危機,同時,「世界糧食銀行」可以以優惠條件向出現短期糧荒的國家借糧。(2)世界貿易組織可以獲得撤銷相關國家糧食貿易限制性規定的職權,即使一些國家需要設立新的限制規定,必須提前通報世界貿易組織進行協商。(3)經合組織負責制定全球性的生物燃料指南和保障措施,審查和評估相關國家發展生物質能的長期影響,並且指定相應的政策對其進行指導。(4)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負責評估相關國家應對糧食安全危機的財政政策,加強對國際市場糧食產品及期貨的分析和監督,建立對糧食投機行為的糾錯機制和嚴懲規則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2012︰毀滅還是新生?最新章節 | 2012︰毀滅還是新生?全文閱讀 | 2012︰毀滅還是新生?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