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風雲 5.第四三回 袁世凱若隱若現 孫中山不屈不撓(上)

作者 ︰ 若愚

第5節第四三回袁世凱若隱若現孫中山不屈不撓(上)

第四三回袁世凱若隱若現孫中山不屈不撓(上)

話說慈禧死後,清廷的大權落到了攝政王載灃手里。載灃特別擔心各省督撫尾大不掉,尤其對手握軍權的漢族官員猜忌甚深。他以小皇帝宣統的名義發布上諭,封自己為陸海軍大元帥,統領全國兵馬。任命皇室貴族鐵良為陸軍部尚書,削去各省督撫的軍權,勒令各省將軍隊一律交陸軍部調遣。對實力雄厚的袁世凱則免去其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職務,調任外務部尚書兼軍機大臣。袁世凱遭此排擠,干脆以退為進,上書清廷稱︰「現患足疾,步行艱難。特請求恩準辭去各項職務,回原籍養病。」載灃覽奏大喜,當即順水推舟,批準了其辭職請求。

袁世凱被趕出朝廷,回到河南,住在彰德的洹上村。他名為退隱山林,實則窺測方向,時刻準備卷土重來。他雖然被免去了軍權,但是北洋新軍純系軍閥隊伍;他一手提拔的段祺瑞、馮國璋、曹錕、王士珍、張勛等將領均是其忠實黨羽。這些將領三天兩頭跑到洹上村,與袁世凱密謀。各省督撫中的漢族官員、立憲派人士亦紛紛前來拜訪,密商對策。

一日,上海咨議局議長、立憲派頭面人物張謇專程造訪袁世凱。張謇試探道︰「國事紛亂,立憲之事舉步維艱,還請袁公能登高一呼,鼎力推進。」袁世凱道︰「袁某已辭官隱退,不問朝政。立憲之事,自有朝中大臣辦理,袁某不敢與聞。」張謇評論道︰「朝中諸大臣皆庸碌無能之輩,只會誤國,不會治國。」袁世凱笑道︰「先生此言差矣。中國是官本位社會,是決定腦袋。同一個人,坐在金鑾寶座上就是皇上,說的話就是聖旨;坐在朝堂上就是宰相,就可發號施令,治國理政;如果坐在田壟上就是農夫,只能伺候莊稼。以袁某而論,去年還是封疆大吏,今日不過是一農夫耳。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矣。」張謇奉承道︰「袁公過謙了。袁公乃當世之梟雄,漢官之領袖。今日退隱林泉觀天下,韜光養晦待時飛。來年東山再起,收拾亂局,非袁公莫屬。」袁世凱聞言心頭暗喜,口頭謙虛道︰「先生過獎,讓袁某汗顏。」張謇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立憲大事關系國運興衰,袁公豈能袖手旁觀?」袁世凱道︰「君子謀道,匹夫謀食。袁某乃一介匹夫,所謀者,惟一日三餐耳。」張謇再三請求道︰「老朋友之間,還望推誠相見。」袁世凱推月兌不過,隨口應付道︰「立憲不能靠匹夫,亦不能靠一己之力,必須聯絡眾人,協力推進。」張謇道︰「該如何推進,請袁公教我。」袁世凱授意道︰「此易事耳。為君計之,可用請願一法。廣泛聯絡各省咨議局、督撫官員,向朝廷請願。集眾人之力,其事必成。」張謇猶豫道︰「集眾請願,似有威逼朝廷之嫌;難免遭青史貶斥。」袁世凱笑道︰「先生何其幼稚也。所謂大忠大奸,全是後人扯淡。大丈夫身處亂世,當思有所作為;投身政治舞台,毀譽在所不惜。古之成大事者,無不譽滿天下,謗滿天下。以袁某之見,不能流芳千古,何妨遺臭萬年。」張謇拍手笑道︰「袁公妙論,在下受益匪淺。」二人哈哈大笑,遂傾心吐膽,徹夜密談。次日,張謇告辭。

張謇回到江蘇省咨議局,立即通電各省派代表齊集北京,向清政府提出了早日召開國會的要求。遭到拒絕後,張謇發動各省咨議局代表,共同組成「國會請願代表團」,住在北京,號稱「文明革命」,進行了長達半年之久的請願活動。在袁世凱的幕後策劃、遙控下,張謇等人頻頻上書,大造輿論。清政府被逼無奈,答應把原定九年為期的立憲新政,縮短為三年之內完成。隨後,清政府成立了有二百人組成的中央資政院;其中一半是由皇帝指定的「欽定議員」,另一半是由各省咨議局議員中推選出來,並經各省督撫核定的「互定議員」。資政院設總裁、副總裁,由朝廷指派王公大臣擔任。張謇等一批立憲派人士終于擠上了政治舞台。

當張謇在北京發動請願,籌謀立憲之時,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內部卻出現了嚴重地分歧。原來,同盟會自發動一系列起義,連遭失敗後,孫中山在越南、日本、香港等地均難以安身。只好將會內事務委托于黃興、胡漢民二人主持,他則遠走美國和歐洲各地,專事籌款,以資接濟。同盟會本是由若干小團體聯合而成的松散組織,原有的小團體觀念相當頑固。當此群龍無首之際,同盟會內部出現了日益嚴重地意見分歧和派別傾軋,終于導致了組織分裂。

首先和同盟會分裂的是以章太炎為首的光復會。章太炎曾因《蘇報》案被清政府逮捕,坐了三年監獄,刑滿釋放後,從上海跑到日本,受到了同盟會員和學生界的擁戴。章太炎作為「有學問的革命家」,在知識界享有很高的聲望。他和陶成章在東京密謀,鼓動一些同盟會員,主張召開大會,罷免孫中山的總理職務,另舉黃興繼任。張、陶的主張遭到黃興的堅決反對後,立即制造公開分裂,表示月兌離同盟會的領導,重新恢復光復會組織。隨後,陶成章帶領一批光復會員到新加坡、印尼各地進行活動,大肆制造輿論,攻擊孫中山,與同盟會互相排斥,爭相拉攏海外華僑。

同盟會員焦達峰、孫武、張伯祥等人,對孫中山專注于兩廣、雲南發動武裝起義心懷不滿,主張在長江流域發動起義,鼓動一部分人成立了「共進會」。雖未公開宣布月兌離同盟會,但已成為與同盟會並列的組織。他們發表宣言稱︰「共進會者,合各派共進于革命之途,以推翻滿清政權,光復漢族統治為目的。其事甚光榮,其功甚偉大,其責任甚艱巨也。」他們用舊式會黨「開堂、燒香、結盟、入伙」的辦法,蛻化成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團體。另有一些同盟會員自甘沉淪,成為無政府主義者。

面對紀律渙散、組織分裂的頹局,黃興、胡漢民團結一批骨干分子,在香港設立同盟會南方支部,決定再發動一次起義,以振奮人心。他們派人潛回廣州,滲入新軍之中,秘密策反,企圖運用新軍的力量,一舉奪取廣州。其時,廣州官府組建的新軍約有三個團的兵力,其軍官多半在國內或國外接受過新式軍事訓練,士兵大部分受過中小學堂教育,有一定文化知識,易接受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思想。同盟會成員滲入後,很快在新軍中產生了吸引力。曾在兩江總督端方手下當過炮兵,後加入同盟會的倪映典,奉同盟會南方支部之命,在廣州設立機關,吸引了新軍中的大批官兵參加革命。倪映典計劃在1910年春節期間發動起義,以廣州郊區的新軍為主力,與地方會黨相配合。但在起義日期尚未最後確定時,風聲已經泄漏。一部分新軍因小事與巡警發生沖突,自動鼓噪起來。倪映典被迫倉促宣布起義,率領一千多名新軍進攻廣州城,守城清軍憑壘抵抗。槍聲驟起,炸彈轟鳴。廣州提督袁樹勛聞信,急調一萬多名清軍左右夾擊;眾寡懸殊,起義軍陷入重圍之中。形勢不利,起義軍迅速出現分化,一部分軍官臨陣倒戈,投降官軍,致使軍心大亂,四散逃命,僅剩下三百余名骨干奮勇作戰。艱難支撐到天黑,倪映典戰死,三百余名骨干全部犧牲,其余部眾繳槍投降。

廣州起義失敗後,許多同盟會員情緒沮喪,意志消沉。激進分子汪精衛則情緒亢奮,滿懷絕望之情去從事暗殺行動。他和黃復生等人攜帶炸彈,潛入北京,計劃炸死攝政王載灃。抵京後,因行動不密,被官府發覺而遭逮捕。肅親王善耆親自處理該案,沒有按慣例斬殺,而是在監禁的名義下給予優待。汪精衛感激涕零,投降變節,成為肅親王善耆的心月復。後獲釋出獄,又被袁世凱以重金收買,成為混在革命陣營中之內奸。

不久,遠在美國的孫中山得知失敗消息,立即起身橫渡太平洋,經檀香山而回到東亞;在馬來亞的檳榔嶼召集黃興、趙聲等同盟會重要骨干開會。針對眾人情緒低落,孫中山慷慨陳詞︰「鬧革命難免遭受挫折,創大業不怕流血犧牲。要完成救國救民之宏圖大業,需要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各位同志務必銘記︰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厲。我們此次會議,重在總結經驗,以利再戰;重整旗鼓,再振雄風。」會議開了三天,在孫中山的鼓舞下,大家信心倍增,一致認為︰要振奮精神,積極籌備,決定在廣州再發動一次起義。為了確保起義成功,重在籌足經費,購買槍械。鑒于過去依靠會黨和新軍力量均遭受挫折,故此次起義,準備集合各地同盟會中之精英,組成敢死隊——選鋒,精心安排,與清政府決一死戰。

會後,孫中山即奔走于南洋和美國各地,向華僑募款。數月之間,為起義募集了近二十萬美元的經費。黃興、趙聲等人在香港成立了統籌部,作為組織起義的領導機構。黃興擔任統籌部長,趙聲為副部長。他們一面派人到廣州附近各地聯絡新軍、會黨、民軍,以備響應。一面從各地抽調骨干、精英八百人齊集香港,組成選鋒隊,然後分批潛入廣州。他們在廣州城內以商店和住戶的名義,設立了近四十個秘密據點,用以刺探敵情、轉運軍火、藏匿選鋒隊員,為起義作準備。他們把敢死隊員分成四路,由黃興、趙聲、陳炯明、姚雨平各統領一路人馬;計劃于1910年4月13日實施起義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晚清風雲最新章節 | 晚清風雲全文閱讀 | 晚清風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