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風雲 5.第三三回 鄧世昌魂歸黃海 西太後壽筵頤和(上)

作者 ︰ 若愚

第5節第三三回鄧世昌魂歸黃海西太後壽筵頤和(上)

第三三回鄧世昌魂歸黃海西太後壽筵頤和(上)

詩曰︰可嘆清朝末年,中日甲午大戰。英雄血染沙場,懦夫苟且偷安。官吏投降賣國,太後大擺壽筵。不惜割地賠款,滅亡為期不遠。

話說平壤戰役開始後,清政府接到前線告急電報,決定派出五艘商船運載四千余名清軍赴朝增援,並由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親率大小艦艇十八艘護航。李鴻章也趕往天津,親自坐鎮指揮。

9月15日午夜,李鴻章一紙電令,運兵船和護航艦隊從大連灣出發;次日中午抵達鴨綠江外口之大東溝。到17日晨,增援陸軍全部登岸,北洋艦隊計劃于午後返航旅順。此時,葉志超早已放棄平壤,率領敗軍狼狽逃跑。

上午十一時半,陰雲密布,日光慘淡。北洋海軍即將午餐,瞭望哨兵突然發現西南海面上黑煙簇簇,一支艦隊迎面駛來,艦上皆懸掛美國國旗。丁汝昌聞報大驚,自思美國並沒有艦隊在遠東游弋;便高度警惕,下令艦隊進入戰備狀態。丁汝昌和右翼總兵「定遠」艦管帶劉步蟾、德國總教官漢納根商討對策,決定主動迎戰。丁汝昌命令艦隊升火起錨,以「定遠」、「鎮遠」兩艘主力艦領頭,排成雙縱陣形,迎著懸掛美國國旗的艦隊駛去。雙方逐漸接近,只見對方共有十二艘軍艦,突然全部換上日本國旗。由「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艘快艦打頭陣,旗艦「松島」居中指揮,組成「一條龍」陣勢猛撲過來。日艦企圖偷襲之目的,昭然若揭。丁汝昌見狀,立即命令艦隊變換雙縱陣為「人」字形陣勢迎戰敵艦,要求各艦協同動作,互相援助,加大馬力,沖向敵陣。劉步蟾的「定遠」艦行駛在「人」字陣形最頂端,率領左、右兩翼十艘艦艇乘風破浪,全速前進。開始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黃海大戰。

按雙方艦隊數量來看,我方計有︰定遠、鎮遠、來遠、經遠、靖遠、致遠、濟遠、廣甲、超勇、揚威,共十艘。日方計有︰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島、千代田、嚴島、橋立、比叡、扶桑、西京丸、赤城,共十二艘。敵人佔有優勢。且敵艦速度較快,一般時速在十九海里以上,我方艦艇時速只有十四海里。敵方炮火銳利,速射炮較多;我方炮火遲鈍,沒有速射炮。我方明顯處于劣勢。

中午一時許,雙方進入炮火射程之內,我方「定遠」艦首先開炮向敵陣猛轟。不料「定遠」發炮時,震斷了艦上之飛橋,正在飛橋上指揮的丁汝昌被摔下來,磕破面門,鮮血直流;他強忍劇痛,掙扎起身,毅然挺立在甲板上督戰。頃刻之間,敵我雙方二十二艘艦艇同時對射,近二百門火炮齊聲怒吼。炮彈在海面上交織成一張巨大的火網,呼嘯著飛向對方,連連爆炸;黑煙滾滾,火光閃閃。突然,一發炮彈飛來,擊中了「定遠」艦上的信號裝置,北洋艦隊指揮失靈,形成了諸艦各自為戰的混亂狀態。「定遠」連續開炮,三發炮彈擊中敵艦「吉野」,在其甲板上爆炸,炸死日軍十余人。「鎮遠」排炮群發,連續擊中日艦「秋津洲」,將其前炮台摧毀,斃敵炮手多人。「超勇」、「揚威」兩艦左、右夾擊敵「扶桑」號,彈如驟雨,兩面猛轟,使「扶桑」遭受重創,失去戰斗能力。混戰多時,「揚威」艦因受重傷而擱淺;「超勇」繼續追殲「扶桑」,連發數炮,將其擊沉。「超勇」艦也彈痕累累,嚴重傾斜,艱難調轉船頭,又與敵艦「浪速」號相遇。雙方互相發炮對射,各自中彈數十發,「超勇」終因嚴重漏水而沉沒;管帶黃建勛和二百多名官兵葬身黃海。在這一場大混戰中,北洋艦隊以弱敵強,旗開得勝。何以見得,有詩為證。詩曰︰

萬里黃海,滔滔巨浪翻卷;兩國艦隊,彼此穿梭混戰。炮彈飛來,滿船煙火彌漫;奮勇還擊,敵人死傷一片。彈痕累累,傷艦東倒西歪;血跡斑斑,殘艇沉沒擱淺。日寇偷襲,理應予以嚴懲;清軍憤怒,臨危更顯勇敢。

日本艦隊為了擺月兌被動地位,便在危機時刻變換隊形。四艘敵艦繞過右翼,快速插入北洋艦隊背後,形成前後夾擊之勢。敵艦利用其航速快的優點,四艘合圍「經遠」,「經遠」管帶林永升臨危不懼,指揮兵士與敵人頑強拼搏。艦身中彈無數,兵士死傷大半,仍然前僕後繼,拖著傷殘之軀繼續開炮還擊。血戰良久,終被敵艦發射之魚雷擊中,「經遠」爆炸沉沒;林永升和艦上官兵全部壯烈犧牲。

「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平時精于訓練,督率眾兵士,駕船如使馬,馭炮似鳴鏑,無不得心應手。當此月復背受敵、艦隊失去指揮之危機關頭,他表現出過人的機智和頑強的精神。他看見「吉野」等三艘日艦進逼「定遠」時,立即下令︰「開足機輪,沖到定遠之前,迎戰吉野,保護我旗艦。」「致遠」加速沖鋒,突進敵陣,與「吉野」、「浪速」、「嚴島」三艘日艦展開混戰。鄧世昌指揮「致遠」在敵陣中忽左忽右,往來穿梭,不斷開炮,擊中敵艦。激戰多時,「致遠」彈藥耗盡,兵士死傷大半,又處在敵人三艦合圍之中。敵艦群炮連發,「致遠」中彈極多,艦身傾斜,並開始逐漸下沉。當此萬分危急之時,恰與「吉野」對面相遇。鄧世昌怒目噴火,喝令屬下道︰「敵艦中數吉野最瘋狂,撞沉吉野,可使倭寇喪膽。」艦上官兵同仇敵愾,開足馬力,迎著「吉野」撞去。「吉野」大恐,急忙轉向躲避,並連發數枚魚雷,擊中「致遠」。「致遠」爆炸沉沒,鄧世昌和大副、二副等官兵同時落水。隨從持救生圈近前營救,鄧世昌大呼道︰「全船俱沒,吾誓不獨生。」言訖,乃奮力自沉,魂歸黃海。全艦二百五十余人大都壯烈犧牲。

在戰場上,有英雄,也有狗熊;有烈士,也有敗類。混戰中,「濟遠」艦管帶方伯謙貪生怕死、無心戀戰,命令炮手用巨錘砸壞各炮,然後假冒受傷,轉舵逃跑,倉皇之中將受傷擱淺的「揚威」號撞沉。「廣甲」艦管帶吳敬榮驚惶失措,見「濟遠」艦逃跑,也急忙下令轉舵逃跑,慌亂之中誤觸礁石而擱淺;被敵艦趕上,連續轟擊而沉沒。

雙方戰至黃昏,北洋艦隊剩下「定遠」、「鎮遠」、「靖遠」、「來遠」四艘,與六艘敵艦頑強拼搏。丁汝昌強拖傷軀,號召各將弁誓死抵御,決不退避。敵艦連發速射炮,彈雨密集。北洋各艦均已千瘡百孔,甲板上煙火繚繞,死尸橫陳;但受傷官兵仍然一面救火,一面抵敵。丁汝昌終因傷痛難支,躺倒在甲板上。「定遠」艦管帶劉步蟾挺身而出,負責指揮戰斗。他指揮艦艇進退有法,時刻變換,使敵炮難以瞄準;艦上炮手則機智神勇,不斷擊中敵艦。日軍旗艦「松島」率三艘戰艦合圍「定遠」,「定遠」艦上十二門大炮一齊轟擊「松島」;引起「松島」的彈藥庫爆炸,發出一連串的巨響,陷于癱瘓。日本艦隊失去指揮,紛紛轉舵逃出戰場。北洋艦隊追擊十余里,而後整隊駛回旅順軍港。

海戰結果,北洋艦隊的「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沉沒,死亡一千二百多人,其余各艦均受重傷。日艦沉沒一艘,癱瘓一艘,死亡三百余人,其余各艦均受重創。兩相比較,北洋艦隊明顯失利。但北洋艦隊倉促應戰,以弱敵強。除方伯謙、吳敬榮等敗類外,其余官兵奮勇作戰,敢打敢拼,並能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其大無畏的反抗精神,著實可歌可泣。何以見得,有詩為證。詩曰︰

黃海大戰卷巨瀾,黑煙蔽日愁雲慘。戰艦吼吼撼龍宮,炮火隆隆震霄漢。北洋艦隊敢打拼,不愧中華好兒男。以弱敵強反侵略,無畏精神萬古傳。

黃海大戰失利的消息傳到天津,李鴻章如喪考妣,大聲哀號。他痛惜的不是祖國的山河破碎,也不是海軍將士的壯烈犧牲;而是手中的王牌受損,勢必影響自己在朝中的權勢。他連夜上書朝廷為自己開月兌責任,極力夸大日軍的實力,他奏道︰「凡行軍制勝,海戰惟恃船炮,陸戰惟恃槍炮。稍有優絀,則利鈍懸殊。日本軍艦新穎、航速快捷、炮利火猛;我海軍快船太少,僅足防守海口,實難縱令海戰。日本陸軍之槍炮精而且多,我軍器不如人,僅可防御,難以取勝。」發出奏折後,李鴻章又再次給丁汝昌發出電令︰「海軍以保船制敵為要,不得出洋尋戰。否則,雖勝亦將治罪。」這就是說,北洋海軍必須自縛手腳,坐以待斃,任憑敵人來宰殺。縱觀古今中外的戰爭史,如此混賬之軍事統帥,除李鴻章外,再找不出第二個。

平壤失陷、黃海戰敗的消息傳到北京後,清朝統治集團內部大吵大鬧,亂作一團。帝黨官僚向後黨發起猛攻;文廷式、張騫、志銳等在翁同和的支持下大上奏章,要求罷斥李鴻章,增兵再戰。還有人上奏要求慈禧太後停辦她的「萬壽慶典」。慈禧太後勃然大怒,惡狠狠地罵道︰「誰敢攪擾萬壽慶典,我將把他滿門抄斬。」為了滿足自己驕奢婬逸的生活,慈禧太後大力壓制主戰派,偏袒李鴻章,並再次授意李鴻章謀求和局。李鴻章接到密旨,立即電令親信、黨羽,在英、法、俄、德等國活動,希望西方各國出面「勸和」。那些西方強盜,一個個兩面三刀,陽奉陰違。當面說好話,背後下毒手;嘴上甜如蜜,內心毒似蛇;表面假調停,實為看熱鬧;直騙得李鴻章之流暈頭轉向,手足無措。

平壤和黃海之戰後,日本軍閥彈冠相慶,侵略意圖更為猖獗。加之美國繼續慫恿幫助,英、法、俄、德等「西方妖魔」皆袖手旁觀,等待中國遭到更大的失敗,以便趁機漁利。因此,日本「小妖精」更加得意忘形,便大肆跳梁,分成陸、海兩路殺入中國。

1894年10月下旬,日本第一軍從朝鮮的新義州附近偷渡鴨綠江,向駐守丹東的清軍發起進攻。當時,防守丹東邊境的有宋慶、劉盛休、聶士成以及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等各部,加上自平壤退來的軍隊,總計四萬多人。除依克唐阿部約六千「八旗兵」外,其余各路軍馬都歸宋慶統領。然宋慶志大才疏,治軍無能,諸將領皆不服調遣,漫無紀律。當日軍發起進攻時,依克唐阿的「八旗兵」丟棄陣地,率先逃跑。宋慶、劉盛休各部也隨後紛紛潰逃,九連城、丹東相繼失守。聶士成率部三千人在虎山築壘抵抗,激戰三晝夜,將士死傷過半,彈藥耗盡,又孤立無援,遂放棄陣地,大敗而退。此時,宋慶等各部已逃跑到百里之外,致使鳳城、寬甸、岫岩、海城等地全被日軍唾手而得。

與此同時,日本第二軍乘坐艦船,于10月24日在遼東半島東岸的花園口登陸,未受到清軍一兵一卒的阻攔。日軍大搖大擺地上岸,用了十二天時間,從容不迫地搬運大炮、槍支、彈藥、馬匹、輜重;駐扎在附近的中國陸、海軍坐視不問,置之不理。日軍準備就緒後,立即攻佔了貔子窩,從背後包抄旅順和大連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晚清風雲最新章節 | 晚清風雲全文閱讀 | 晚清風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