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風雲 16.第八回 硝煙散後變化多 壓迫深處反抗強(下)

作者 ︰ 若愚

第16節第八回硝煙散後變化多壓迫深處反抗強(下)

第八回硝煙散後變化多壓迫深處反抗強(下)

清政府的軟弱、諂媚並沒有阻止英國侵略者的要挾。相反,貪得無厭的英國侵略者進一步提出了入城貿易和租地建屋的要求。經過反復磋商,兩廣總督耆英派廣州知府劉潯與英人秘密商定進城日期。此事被社學偵知,迅速集合數千人攻入劉潯官署,放火焚燒府衙大堂,燒毀劉潯的朝珠官服。劉潯從後院跳牆逃避,才免于被群眾抓住處死。群情激憤,強烈要求捉拿劉潯,打死這個賣國賊。耆英見狀,連忙出來當眾宣布︰「劉潯賣國,著即撤職查辦。」民眾的情緒稍為緩解,耆英也暫時不敢答應英人入城的要求。

1847年4月,兩個英國水手在廣州城外醉酒滋事,被當地百姓痛打了一頓。以此為借口,新任香港總督兼英軍總司令德庇時率領數艘英艦,載著一千多名英軍突然襲擊虎門,佔領城外的主要炮台,強行駛入內河,在十三行停泊,聲言必須允其進城。面對侵略者的惡意挑釁,廣州各界群眾緊急動員,全力防御。升平社學首領何有書向城郊各鄉發出柬帖,其文略曰︰

英夷猖獗犯城關,廣州危機如累卵。八省弁兵喪家狗,滿城文武可憐蟲。官府媚敵損國格,山河破碎萬民怨。書柬到日勿遲緩,飛招壯勇保家園。

四鄉社學聞訊響應,派出壯勇進城御敵。半天時間,調集壯勇四五萬人,各持器械與英軍對峙。何有書又召集許祥光等八十余名紳士聯名上書耆英,痛斥其「無視民情,惜身怯陣,挾主議和,禍延後日;若繼續一意孤行,勢必激起民變」。繼而又對耆英曉以民族大意,剖析禍福利害,勸其三思而行。讀罷來書,耆英冷汗淋灕,如坐針氈,急忙起轎出城與德庇時商談。耆英反復聲言︰「民情洶洶,難以遏制;進城一事,只能緩圖。」就在雙方交涉之際,廣州城內的商界人士送來一份《告諭英商帖》,其中明確警告對方︰「爾等屢次逞強,人心已失,今不時騷擾,使有身家者不能安居樂業,人心愈加憤恨。以數百萬憤極之人與汝相殺,汝能保其必勝乎?」面對廣州人民的堅強意志,目睹嚴陣以待的數萬壯勇,德庇時自知兵力單薄,不敢貿然行事,只能與耆英反復糾纏。經過數次交涉,雙方約定︰英人兩年以後再行進城,耆英須在兩年內說服民眾不再與英人為仇。德庇時只好借機下台,率領英軍退回香港。

兩年之後,雙方官員均有變動。英國方面,德庇時奉調回國,由文翰接替其香港總督職務。中國方面,耆英早已調回北京,由徐廣縉出任兩廣總督,葉名琛任廣東巡撫。新任香港總督文翰派人約見徐廣縉,以所定兩年入城之約已屆滿,要求按約入城。廣州各社學听到消息後,立即行動起來,人民群眾的反英情緒又一次掀起**。在何有書、許祥光等紳士的號召、組織下,廣州城鄉家家出兵,戶戶參戰;旬日之間,組成壯勇隊伍十萬余人。各商鋪貨店紛紛捐資,籌備經費數十萬金,制造器械,購買槍炮。各界百姓齊心協力,同仇敵愾,堅持兩月之久;無事則各安其業、秩序井然,有事則爭先恐後、奮勇捍衛。廣州城內,明處不見荷戈持戟之人,暗中處處都有抗敵御侮之士。

在人民群眾反侵略斗爭形勢的影響下,徐廣縉等官員反復商量對策,上書道光皇帝,稱︰「廣東民情剽悍,民夷實有不解之仇。是以提及進城,無不立動公憤,群思食肉寢皮,縱以至誠勸說,斷難望其曲從。」徐廣縉認為︰「阻夷進城而有事,則眾志成城,尚有爪牙之可恃。許夷進城而有事,則人心瓦解,必至內外之交訌。」因此,徐廣縉決定對文翰的要求加以拒絕。

進城企圖未遂,文翰決定故伎重演,帶領數艘英艦駛入虎門,施行恫嚇。徐廣縉在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親到虎門,登上英艦當面拒絕。同時,人民的斗爭情緒愈益激昂,十多萬社學壯勇雲集虎門,刀矛林立,吼聲如雷。至夜,四鄉百姓不斷趕來,虎門海灘燈燭照耀,如同白晝,槍炮之聲,不絕于耳。如此雄壯的反抗場面,使英國侵略者膽顫心驚。文翰自知力不能敵,恫嚇也無效,于是,主動請求「罷兵修好」,放棄了入城的要求。快哉!自中英開戰以來,由侵略者之口提出「議和」,尚屬首次。這一勝利,歸功于英雄的廣州人民。何以見得,有詩為證。詩曰︰

羊城人民斗敵頑,抗御外侮保主權。十萬壯勇同揮戈,民族大義重如山。

廣州人民的反進城斗爭雖然取得了勝利,然而,卻改變不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即全國範圍內的社會危機逐步加深,封建統治階級和勞動人民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鴉片戰爭使清政府耗費了大約七千萬兩白銀的軍費,再加上二千一百萬銀元的賠款和戰爭期間被英軍掠去的現銀、贖城費等款項,總計不下一億二千多萬銀元;相當于清政府國庫兩年的全部稅收。戰後,清政府不敢再行「禁煙」,外國毒販更加肆無忌憚地運銷鴉片,遂使白銀大量外流。清政府為了彌補巨額的財政虧空,更加肆意的搜刮人民。各級官吏在征收田賦、漕銀時橫征暴斂,加賠征收,還巧立名目,開征各種苛捐雜稅,貪污肥私。勞動人民的實際負擔比過去增加了好幾倍,地方官紳則借機巧取豪奪,草菅人命。誠如民間傳言︰「天下貪官,甚于強盜;衙門酷吏,無異虎狼。」

在這一大群強盜虎狼的逼迫下,許多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公開反抗,各地抗稅、抗捐、抗租事件層出不窮。加之戰後數年,黃河三次決口,數百萬家庭被毀,老百姓流離失所,賣兒蠰女,四處逃難。長江流域也連年發生嚴重水災,田園荒蕪,餓殍遍野。可惡的是,地方官吏不去賑災撫恤,救治百姓,而是繼續威逼勒索,捐稅絲毫不減。如此胡作非為,使官與民之間已成仇敵。其中,遭受鴉片戰爭危害最深的廣東、廣西、湖南等地區,階級矛盾更為激烈。鴉片戰爭中,清政府從這三省征調兵力最多,戰後又就地裁遣,許多散兵游勇流落于此,造成這些地區極度混亂。

天災頻仍,**慘烈;雙層壓迫,民不聊生。走投無路的破產農民和遣散兵勇紛紛鋌而走險,發動反清武裝起義。其中比較著名的起義有︰1843年湖南武岡州的曾如炷等暴動,殺死知州徐光弼。1844年湖南耒陽的楊大鵬集眾抗糧,進攻縣城。1845年廣西藤縣的鄧立奇、鐘敏和率眾起義;山東曹州捻黨聚眾暴動。1846年廣西桂平的李觀保起義;雲南永昌府、順寧府的回民起義。1847年湘、桂交界地區的雷再浩起義,轉戰兩省,攻城克地,屢敗清軍。1848年廣西宣武縣的陳阿貴起義。1849年湖南新寧的李沅發起義。1850年廣西天地會各山堂相繼起義,蔓延全省,聲勢浩大。

近十年間,各地連綿不斷的起義、暴動,遍及大江南北,給清朝統治階級以一定程度的打擊。可惜,這些起義都沒有提出明確的斗爭綱領和政治目標,也沒有統一的組織和嚴明的紀律,而是各自為政,互不統屬,在清軍的圍剿下,旋起旋滅。但是,這些起義卻預示著全國規模的農民革命的狂風暴雨即將來臨。在此背景下,一股氣勢磅礡的革命洪流——太平天國運動終于爆發,並以摧枯拉朽之勢席卷了半個中國,給清政府的腐朽統治以沉重打擊。這才是︰剝削重時民怨沸,壓迫深處反抗強。要知後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晚清風雲最新章節 | 晚清風雲全文閱讀 | 晚清風雲全集閱讀